Workflow
藏粮于技
icon
搜索文档
稳产丰收亦可贵
经济日报· 2025-07-15 06:05
夏粮生产情况 - 202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994.8亿斤 虽比上年减少3.1亿斤(降幅0.1%) 但仍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份 [1] - 夏粮稳产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对应对国际形势和经济回升提供支撑 [1] - 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不简单追求连年增产 但需防范产量大幅滑坡和产能基础受损 [1] 丰收驱动因素 - 气象条件总体有利:小麦主产区播种至返青期气候适宜 灌浆期旱区普遍降雨 收获期天气晴好 [2] - 农业技术投入加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推广先进农机具 发展社会化服务 [2] - 防灾减灾措施见效:受旱地区通过引水调水实现有效灌溉 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减轻灾害影响 [2] 生产潜力挖掘方向 - 面积保障: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17.9亿亩创1979年以来新高 未来扩面空间有限 [3] - 单产提升:需通过提升地力 优化管理 应用新技术和改进种植模式实现突破 [3] - 政策支持:保持粮价稳定 优化补贴机制 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以保护农民积极性 [3] 全年粮食目标 - 2024年全年粮食产量目标设定为1.4万亿斤左右 较此前1.3万亿斤基准有所提升 [4] - 目标设定考虑自然灾害不确定性 预留弹性空间 与近年增产趋势相符 [4] - 长期需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逐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4]
(三夏进行时)播种面积和单产基本稳定 2994.8亿斤 全国夏粮稳产丰收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23
夏粮生产总体情况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比上年减少3.1亿斤,同比下降0.1%,总体保持稳定 [1][3] - 夏粮播种面积3.99亿亩,比上年减少52.0万亩,下降0.1%,主要受西部部分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影响 [3] - 夏粮单产每亩375.6公斤,比上年增加0.1公斤,基本持平 [3] 生产韧性及应对措施 - 河南、陕西等主产区受较重旱情影响,但通过抗旱浇灌(河南累计浇麦1.14亿亩次)、人工增雨(湖北4次)等措施有效缓解 [3][4] - 中央财政下拨"一喷三防"资金16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3.76亿元支持小麦生产 [4] - 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跨区作业超20万台),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麦收进度比常年快2至3天 [5] 农业现代化转型 - 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显著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如河南西平县远程灌溉系统) [6] - 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如河南滑县"滑育麦1号"亩产达1400斤 [6]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9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收割机效率比5年前提高30% [7] 农民收益与政策支持 - 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全程,如安徽蒙城县托管服务使每亩净增收186元 [9] - 政策托底保障优粮优价,如山东强筋麦"农大753"收购价每斤比普通麦高0.15元 [11] - 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保险投保面积,河南、安徽、河北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 [11]
科技下田“三夏”新
经济日报· 2025-07-09 08:57
夏粮收获进展 - 全国夏粮收获进度达九成半,冬小麦收获基本结束,夏播粮食进度过八成 [1] - 夏收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其中跨区作业超20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 [3] - 麦收总体进度比常年快2天至3天,预计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3] 农机装备升级 - 国产9公斤/秒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主力机型 [3] - 潍柴雷沃推出的雷沃谷神GM5125收割机实现每秒12公斤喂入量,每小时收获15亩至20亩,机收损失率控制在0.8%以内 [3] - 联合收割机配备助力转向、北斗辅助驾驶设备,驾驶舱内装有空调、人体工程学座椅等 [4] 农机作业智能化 - 农机手通过专业APP与农户精准对接,结合小麦种植区域、长势、成熟度预测最佳收获时间 [4][5] - APP利用算法为机手推荐最优作业路线,叠加农机跨区作业历史轨迹数据 [5] 优质小麦推广 -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小麦种植面积47.9万亩,优质强筋麦品种占80%以上 [6] - 藁优5766品种在冀豫鲁陕皖等地累计推广1000万亩,是国内大型面粉企业重要原料品种 [6] - 强筋麦收购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出1角以上,面粉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订单 [7] 小麦产量与品质 - 山东省临清市小麦种植面积85.2万亩,高产田最高实收产量达857公斤 [7] - 高品质专用小麦面积逐渐增大,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 [7] 秋粮生产准备 - 临清市秋粮作物播种面积84.95万亩,其中纯作玉米82.5万亩,纯作大豆0.7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7万亩 [8] - 全国进入主汛期,水利部强化水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做好科学灌溉和农田排涝减淹工作 [9] 农业现代化趋势 - 农机装备将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迭代升级 [9] - 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将更优化 [9]
马明龙调研粮食安全工作时强调 坚决扛牢责任 提升保障水平 努力促进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
镇江日报· 2025-07-05 09:37
粮食安全政策与措施 - 市委书记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1] - 要求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和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促进粮食丰收、农民增收 [1] - 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把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2] 耕地保护与利用 - 句容华阳街道下甸行政村巷里自然村通过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实现分类利用,水土条件较好的区域恢复为水田用于水稻种植,地势较高的区域改造为旱地用于玉米种植 [1] - 要求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和群众意愿,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种植 [1]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筑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根基 [2] 粮食储备与管理 - 句容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二圣库拥有4栋高大平房仓、12个标准储粮仓廒,总仓容3万吨,库内配套设施完善 [1] - 运用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环流熏蒸、准低温储存等储粮技术 [1] - 强调严格落实夏粮收购政策,加强管理制度执行和信息化技术运用,确保粮食安全收储 [1] 农业科研与创新 - 镇江市农科院主要从事优质粮油、应时鲜果、蔬菜花卉、生态农业、植物保护等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新及转化应用 [2] - 要求市农科院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科研、服务两手抓,优化机制,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2] - 强调持续加强与地方和相关部门合作,为促进农民致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2] 农业防灾减灾与增产 - 大力推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稳定 [2] - 加强服务和指导,长久做好粮食生产各项管护工作,帮助解决难题 [2] - 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世界工厂”如何守好“粮袋子”?| 东莞高标准农田建设AB面
南方农村报· 2025-07-04 09:33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背景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 [3]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 [4] - 广东计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70万亩、改造提升213万亩 [5][6] 东莞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 - 东莞耕地面积约13.8万亩条件下建成26.7万亩高标准农田 [8] - 提前4年完成"十四五"时期累计建成26.7万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任务 [9][49] - 亩均投入标准达4500元/亩,高于广东省3000元/亩的一般标准 [35][36][37] 东莞粮食供需现状 - 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2.42万亩、总产量0.82万吨 [29] - 年均粮食消费量达500万吨(口粮120万吨、工业用粮380万吨) [30] - 粮食自给率不足0.2% [31] 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问题 - 部分地块存在工程不配套、设施损毁、建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 [14][15] - 穗丰年村87亩高标准农田因权属争议撂荒三年多 [60][61][62] - 企石镇新南村82亩高标准农田因灌溉设施未完善长期"非粮化" [79][80][81] 改造提升计划 - 到2025年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万亩 [51] - 到2030年累计完成改造提升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万亩 [52] - 2024年企石镇获中央补助资金86万元用于5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94][95]
建管并重打造高标准农田
经济日报· 2025-07-03 06:07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指明方向[1]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举措,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1] - 甘肃、湖南、山东等省份已开展实践,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应用方面取得成效[1] 跨部门协同机制 - 建设涉及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水利、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2] - 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划定良田范围,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施工,水利部门保障灌溉,财政部门确保资金[2] - 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共享信息,严把质量关[2]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建设不仅包括修路、通渠等基础设施,更注重田间设施短板补齐[3] - 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提升地力,配套农业社会化服务[3] - 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精准施肥、变量施药等数字化管理[3] 长效管护机制 - 建立权责清晰的"县统筹、乡监督、村落实"三级责任体系[4] - 需充实监管力量,严把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关[4] - 探索财政投入与土地收益反哺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模式[4]
莲花镇智慧农场:千年农耕文明与数字科技的“稻田对话” | “长沙市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优秀案例”系列报道①
长沙晚报· 2025-07-01 06:30
智慧农业发展 - 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云盖村建成780亩智慧农场,运用无人插秧机、智能闸门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 [1] - 通过集中连片整治,2022至2023年累计恢复耕地53亩,新建完善水系6.3公里,88个田块完成"小块并大块"改造,为智慧农业奠定空间基础 [1] - 农场采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和GIS技术构建"农场一张图",实时监控土壤肥力、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预警,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管理 [3] 数字化农业模式创新 - 莲花镇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23个行政村、超5万亩耕地完成数字化改造 [3] - 长沙阎宽农业科技开发"联农宝"App,实现从种植到收割的全流程在线操作,农民转型为"数字农民" [3] - 数字综合治理平台可智能识别耕地破坏或撂荒行为,推动耕地保护从"人防"升级为"智防" [3] 综合效益提升 - 耕地连片整治与生态化建设使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格局,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 [4] - 通过"农耕文化体验区"融合智能农机展示与古法插秧活动,实现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的文旅结合 [4]
稳中求进每月看|万物竞发绘新景——6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新华社· 2025-06-29 17:15
农业科技与夏收进展 - 中央储备粮滁州直属库天长库区启用两天内收购超360吨托市小麦[4][5] - 安徽麦收较往年提前3天完成 山东德州新型收割机将粮食损耗控制在1%以内 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22天完成收割[5] - 河北邯郸采用北斗导航气吸式播种机实现玉米精准播种 江苏淮安小麦收后立即播种高粱[6] -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收获超90% 冬小麦基本完成收获[6] 绿色发展与生态治理 - 重庆丰都县长江消落带通过人工干预形成1200亩湿地生态系统[10] - 宁夏中卫市实施"光伏治沙示范区"等工程 打造153公里固沙锁边带[10] -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调查期实现"双缩减"[10] - 2025全国节能宣传周展示绿色建筑、低碳出行等转型成果[11] 就业服务与人才培养 - 贵州六枝特区与广东中山建立劳务协作站 提供3500-5000元月薪岗位[15] - 浙江绍兴e游小镇企业联合高校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毕业生无缝入职[15] - 湖北举办特种作业招聘会 广西高校开展双选会 贵州总工会进行精准岗位推送[16] 高温应对与基建保障 - 成渝中线高铁工地配备防暑物资 天津工地塔吊室安装空调 南宁工会发放降温用品[18] - 国网北京电力对延庆换流站等重点设施开展"体检"保障用电[18] - 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预警 城市保障部门确保水电供应稳定[19]
江苏下达中央资金18.54亿元支持夏收夏种
新华日报· 2025-06-28 05:05
财政资金支持粮油生产 - 中央财政下达18.54亿元资金用于落实2025年国家粮油生产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农业夏收夏种 [1] - 其中2.9亿元用于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支持应用高产优质品种和关键增产技术模式 [1] - 1.3亿元用于粮油等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支持38个产粮(油)大县,其中34个县实行整建制推进 [1]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 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支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 [1] - 项目在10个县(市、区)实施,每县安排资金1000万元 [1] - 重点扶持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形成"种养+服务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1] 农机购置与生产补贴 - 下达8.19亿元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主要用于补贴粮油生产相关机具 [2] - 安排1.64亿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作业的物化补贴 [2] - 投入5250万元支持油菜生产,稳定油菜扩种面积37.5万亩 [2] 财政支农战略实施 - 财政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粮油稳产保供主题 [2] -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全链条管理,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2]
新书上海首发 用故事揭秘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历程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18:15
节水抗旱稻技术突破 - 节水抗旱稻整合水稻高产优质与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在水田可节水50%以上,在旱地可旱直播并抵抗干旱[4] - 配套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可实现节水50%、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1] - 相比传统水稻淹灌栽培,节水抗旱稻可减排温室气体90%以上,其中甲烷减排达97%以上[4][5] 产业发展目标 - "1522"发展目标:新增1亿亩种植面积、增产500亿公斤稻谷、减少200亿吨用水、减排200亿公斤CO2e[3] - 年推广40万公顷可带来1.84亿元碳减排收益(460元/公顷)[5] - 已在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5] 产业链创新 - 打造"品种+技术+碳核算"方案,加速前端育种、中端应用、后端价值协同[3] - 形成从"一株稻"到"一粒米"再到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展示[6] - 建立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融合[3] 社会价值 - 助力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双碳"目标[3] - 为农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新路径[4] - 首笔碳普惠交易完成,开创农业碳减排收益新模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