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人的美德映照城的文明(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多个见义勇为案例展示群众自发救援行为在极端天气中发挥关键作用 并与专业救援力量形成合力 进一步织密救援网络 更好守护一方平安 [2] - 全国依法依规确认见义勇为行为超过3万例 见义勇为人员近4万人 体现社会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 [2] - 城市治理需通过建设韧性城市来应对极端天气 强调安全可靠和内涵式发展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 见义勇为行为 - 袁振华在洪水中放弃2万元现金和证件 救出被困车主导致个人车辆被冲走 [1] - 北京密云区5人团队使用铲车和冲锋舟协助救援 总计救出被困群众上百人 [2] - 平谷区16岁李梓辉逆疏散人流而行 为救援人员带路 [2] 政策与制度保障 - 见义勇为行为得到法治和政策层面更系统保障 兜底制度机制减少民众顾虑 [3]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目标 强调内涵式发展和安全隐患排除 [3] 社会影响 - 群众义行善举如星火点点 闪耀人性之美和文明之光 [2] - 城市文明高度与生活幸福感通过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实现提升 [3]
“一点一策”治理 “修补”城市“毛细血管”改善百姓“大民生”
央视网· 2025-08-04 14:51
市民可通过官方公众号挂号后提前预约车位。在医院的门口还设立了这样的即停即走的区域,让接送患者的车辆走得快、停得稳, 不用去抢位子。 央视网消息:交通拥堵关乎百姓出行,也是城市治理难题。近期,四川成都聚焦交通拥堵问题,对部分堵点开展"一点一策"专项治 理。 这条三环路辅路以前一堵就是半小时,现在只用5分钟就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居然是一个"限时"提示牌。成都最近大面积优化了公 交专用道的限行规则。除了极个别路段以外,大多数公交专用车道在非高峰时段已向社会车辆开放。 为了让司机师傅们放心"上道",3个提醒同时上线。低头看,在公交车道上已经标明了禁止行驶的时间段,其他时间都能通行。抬 头看,车道上方的标志牌也清楚写了社会车辆可通行的时间段。往前看,在公交车的尾部滚动播放着道路开放的时间信息。当公交 车在道路上行驶的时候,它就是移动的指示牌。 四川省人民医院停车难、出行挤,这里曾经是"治堵难度的天花板",不过现在它有变化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这里的人均通行耗时下降了30%。 这么多细节,是谁在背后"修补"城市的"毛细血管"?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主任彭翀介绍,已收集市民建议7200余条,超过80%已 ...
地铁“防走光”玻璃改造之余,也该检视当初设计理念
新京报· 2025-07-30 17:47
然而,不少网友在表达认可的同时也不免提出疑问:这样涉及乘客个人隐私的问题,为何会在初始设计 中被忽略?以至于现在要花费经费加以改善。其中所暴露的设计理念问题,也当引起相关方面的反思。 据四川观察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某地地铁步梯和扶梯之间的玻璃,有些是非透明的磨砂玻璃。记者 走访发现,当地地铁只有部分站点采用了该设计。对此,当地相关单位回应称,此前根据乘客反馈意 见,对部分站点扶梯和步梯之间的栏杆玻璃进行了磨砂处理,防止乘客在步梯上行走时走光,后续会考 虑在其他站点普及。 作为拥有超700公里运营里程、日均客流超600万人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当地地铁对乘客需求的敏锐捕捉 和积极回应,无疑体现了公共空间改善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在推动城市治理进程中,这样的视角是必要 的。 尤其是在靠近南方的城市中,一年中高温天气较多,夏季乘客着装较为多元。而在地铁站内,步梯与扶 梯之间形成的垂直高差,确有造成部分乘客"走光"的风险。通过对玻璃进行磨砂处理,能够简单有效解 决这一问题,涉事单位的这一做法赢得了不少网友认可。 事实上,国内不少城市的地铁站点内,步梯与扶梯之间的"栏杆挡板"材质都并非透明玻璃,而是不透明 的金属。这样的设计 ...
【榆林】持续推进城市治理
陕西日报· 2025-07-29 08:03
城市环境改善 - 榆林市通过"干净驼城"行动构建七级立体化监管体系,在重点区域推进"十大洁净提升行动",城市机械清扫率突破94%,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5% [2] - 投入5000名环卫工人、110辆垃圾转运车、46台清扫车,管理2473万平方米城市空间 [1] - 启动城市小微空间治理三年行动,以近100个小微项目解决停车难、设施缺、环境差等问题 [2] 基础设施升级 - 对常乐路进行车行道罩面、人行道铺装等改造,显著提升街区功能和街景风貌 [3] - 系统性推进城市安全环境升级,清理1471处"城市暗器",整改859处破损围挡,治理379处广告牌隐患 [3] - 新增400个无障碍停车位,改造341处公厕通道与179处公园广场台阶 [4] 市民生活品质提升 - 将闲置地改造为"微花园",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场景 [2] - 松树林游园从荒草丛生变为配备花草树木、桌椅板凳的休闲场所 [2] - 消除安全隐患后,常乐路成为"好走还安全,晚上亮堂堂"的街道 [3]
当图书馆成“托管所”、快餐店变“纳凉点”
中国青年报· 2025-07-26 18:52
公共空间使用现象 - 多地图书馆出现家长将儿童长期滞留现象,湖南衡阳图书馆每日近100名无看护儿童滞留,部分家长仅点外卖后离开[2] - 快餐店被老年人大量占用作为纳凉场所,山东聊城肯德基店内老人聚集聊天、打牌、睡觉且未消费,店员需协调不影响正常顾客[2] 核心矛盾分析 - 图书馆功能被异化为免费托管所,家长监护责任转嫁给公共资源,破坏阅读环境秩序[3] - 快餐店餐饮功能被弱化为纳凉点,部分媒体认为老年人行为存在社交与节约电费需求,但长期占用座位影响正常经营[3][4] 治理建议 - 餐厅可实施弹性管理:非高峰期允许老人纳凉,高峰期优先保障用餐顾客座位[4] - 图书馆需联合政府、社区推出公益性暑托服务,既满足家长需求又维护阅读环境[4] - 城市适老适幼公共服务存在短板,需加快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普惠托育点等设施建设[5] 社会协同方案 - 政府应主导政策与资源投入填补服务空白[5] - 企业可参考连锁咖啡品牌免费自习室模式,有条件开放空间资源[5] - 公众需提升规则意识,避免过度占用公共资源干扰他人权益[5]
浦沿街道上新招 为流动摊贩安“家” 守护城市“烟火气”
每日商报· 2025-07-24 11:00
流动摊贩治理新模式 - 浦沿街道通过"疏堵结合、动态巡查、网格管理"等方式探索流动摊贩治理新模式,为摊贩留出生存空间,实现城市管理力度与温度平衡 [3] - 街道辖区流动摊贩主要分布于地铁口、商业综合体、高教园区等54处重点区域,涉及约300个摊位,经营范围包括小吃、烧烤、水果等 [1] - 大同公寓示范点通过道路划线固定摊位位置,摊主自发形成有序经营体系,减少管理成本 [3] 创新管理机制 - 推行摇号管理模式,持"居住证+健康证"双证上岗,2023年5月已完成第三批经营者资格审查 [3] - 摊主自费改装统一规格的摊位设备,形成标准化经营形态 [3] - 协同交警、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加强车辆、移动燃气瓶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流动摊贩集中在通勤路径,提供价格实惠的小吃便利市民,但存在占道经营、噪音骚扰等问题 [1][3] - 部分摊贩违规操作(如用蛇皮袋套五公斤液化气瓶、改装车辆)造成安全隐患 [2] - 未规范管理时导致环境脏乱差,存在食品卫生与公共安全风险 [1][2] 治理成效与规划 - 示范点摊贩经营收入提升,结束"游击战"后稳定性增强 [1] - 计划优化场地科学布局,强化准入机制与动态监督,持续规范"烟火气"管理 [4]
废旧单车轮胎将“变身”彩虹停车框
杭州日报· 2025-07-23 10:12
城市治理创新 - 杭州市善贤地铁站口启动"红色引领・碳索骑迹"单车行业党建联建项目,利用共享单车废旧轮胎改造"彩虹停车框"试点,预计8月底完工 [1] - 项目通过"资源循环+空间优化"模式,既消纳废旧轮胎又缓解地铁口停车难题,为城市低碳出行提供新样板 [1] - 若试点成功将在各地铁站口推广铺设,由轨道公用中心牵头联合共享单车企业共同实施 [1] 空间资源利用 - 利用荒地及死角空间设立泊车点位,解决地铁口自行车、电动车停放难问题 [1] - 年底前将评估试点效果,若达标可能拓展为篮球场、社区活动空间等 [1] - 美团骑行透露试点施工预计8月底前完成 [1] 多方协作机制 - 成立"红色引领·碳索骑迹"志愿服务队,由行政执法局、社区、单车企业等组成 [2] - 常态化开展车辆整摆、停车引导、清理小广告等精细化运维服务 [2] - 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多方力量,破解"最后一公里"出行中的停放无序问题 [2]
深刻把握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的内在要求
新华日报· 2025-07-21 14:32
城市发展动力与创新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7个重点任务,其中"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是关键方向 [1] - 改革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需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土地资源约束、公共服务不均、传统产业转型等难题 [1] - 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区域协同机制构建是打通堵点、注入动能的核心领域 [1] 创新生态与新质生产力 - 创新生态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破除人才/技术/资本流动壁垒 [2] -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孵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破点 [2] - 城市需通过有机更新实现功能/产业/治理全面优化,同时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以链接全球资源 [2] 城市治理与民生联动 - 城市治理需创新理念与手段,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3] - 倾听民意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关键,避免因粗放管理导致资源闲置或浪费 [3] -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是凝聚治理合力、增强发展动力的核心路径 [3]
风暴眼中的甘肃“第二城”,撕开一个残酷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7-21 10:49
城市经济与人口 - 2024年天水市GDP为952.3亿元,名义增长率为7.5%,增速在甘肃省内排名靠前[4] - 天水市GDP总量在甘肃省内排名第四,低于兰州(3742.3亿元)、庆阳(1213.2亿元)和酒泉(1041.7亿元)[4] - 2020-2024年天水常住人口从298.5万缩减至289.18万,四年减少9.3万[14] - 2010-2020年天水常住人口减少27.78万,减量居全省第二[13] - 2020-2024年在园幼儿数量从10.54万减少至8.48万,降幅接近20%[14] 产业发展状况 - 天水第二产业比重从2023年的25.4%降至2024年的21.7%,一年内下降3.7个百分点[17] -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中,集成电路产量738.4亿块,同比增长22.2%[19] - 金属成形机床产量91台,同比下降55.4%;水泥产量298.7万吨,下降30.8%[19] - 2024年1-5月接待游客2592.86万人次,旅游收入15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和6.65%[5] 城市发展与治理 - 天水曾长期是甘肃"第二城",现为甘肃"一核两副中心"城市格局中的副中心之一[15][20] - 2023年因盲目举债上马"有轨电车"项目造成资金浪费被通报批评,整改后二期已开通运营[5] - 2023年3月因麻辣烫成为"网红城市",文旅热度持续至2024年[5][8] - 近期曝出幼儿园无证办学和医院篡改检验结果等治理问题[8][9] 工业产品表现 - 高压开关板产量9373台,同比下降13.7%[19] - 低压开关板产量9162台,同比增长18.6%[19] - 卷烟产量37.7万箱,下降5.1%[19] - 商品混凝土产量365.3万立方米,下降21.4%[19] - 金属切削机床产量873台,下降26.2%[19]
用好数智技术强化城市安全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7-18 06:08
数智技术驱动城市治理转型 - 互联网技术构建万物互联"一张网",推动城市治理各环节互联互通,实现线下服务向线上转移,"不见面审批""一窗式办理"等新型政务服务模式广泛应用 [1] -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超10.8亿人,超90%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 [1] - 城市管理"随手拍"、交警APP"违法举报"等政民互动应用推动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 [1]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 大数据技术构建城市运行"全息图",通过"城市数字孪生体"精准洞察运行状态,福州市水系监测系统使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以上 [2] - 人工智能模型深度融入治理环节,深圳福田区70名"AI公务员"覆盖240个政务场景,公文处理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整体效率提升20% [2] 区块链技术赋能治理结构 - 区块链构建数据共享新模式,联盟链服务网络支撑跨行业可信数据交互,共识机制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并全程留痕 [3] - 区块链正推动城市治理从数据互通迈向价值互信,需搭建政务应用共性平台,打通底层框架 [4] 城市治理升级四大路径 - 设施互联:打造城市治理全景"一张图",构建数据融合、系统互联的跨界联动机制 [3] - 场景应用:聚焦交通管理、生态环境等领域,建设城市运行智能中枢,实现态势全面感知与协同处置 [4] - 基层治理:通过数据融合推动社区资源整合,小程序等工具实现居民在线参与停车、垃圾分类等事务处理 [4] - 精准智能:推动区块链在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