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马云现身蚂蚁森林,深入荒漠地区了解六年环境改造成果
齐鲁晚报· 2025-08-20 15:32
核心观点 - 马云实地探访蚂蚁森林项目 聚焦生态修复成效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1] - 蚂蚁森林项目通过互联网+公益模式调动超5.5亿用户参与 推动植树造林并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5] - 项目累计协议捐资超40亿元 种植6亿棵树 九成位于三北防护林核心区域 [4][5] 项目资金与规模 - 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项目累计协议捐资40多亿元 [4][5] - 资金通过多家公益组织与专业机构用于13个省区的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5] - 项目已成功种植6亿棵树 其中90%以上位于三北防护林工程核心区域 [5] 运营模式与社会参与 - 采用互联网+公益模式 调动超过5.5亿用户参与 [5] - 项目推动植树造林的同时提升公众对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等环境议题的认知 [5] - 企业与社会协同推进生态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5] 生态修复重点 - 水资源管理被强调为极端环境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 [2] - 项目在艰苦条件下持续推进生态修复获得高度肯定 [2] - 重点关注中国北方风沙治理与国土绿化 [5]
马云现身蚂蚁森林:替大家看看树长得怎么样了
齐鲁晚报· 2025-08-20 11:50
公司项目进展 - 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项目累计协议捐资超过40亿元人民币用于生态修复 [6] - 项目已在内蒙古 甘肃 河北等13个地区实施植树造林工作 [6] - 目前累计种植树木数量达6亿棵 [6] 项目区域分布 - 超过90%的树木种植分布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 [6] 可持续发展关注 - 水资源被认定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 [2] - 蚂蚁森林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态修复工作获得公司肯定 [2]
广西成功中标老挝地质调查项目
广西日报· 2025-08-20 10:26
项目背景与意义 - 广西地矿局下属单位联合中标老挝遥感数据收集和自然资源遥感解译项目 为首次以联合体形式承接援外地质项目 [1] - 该项目是商务部援助老挝国土资源规划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境外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服务和自然资源遥感调查项目 [1] 项目内容与范围 - 项目将运用多期次遥感影像及高分辨率影像 开展覆盖老挝全域的多期次遥感解译工作 [1] - 工作涉及土地利用和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 包括精准识别生态保护重要区和修复重点区 [1] - 将提出老挝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建议方案 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 战略影响与展望 - 项目旨在为老挝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决策支持 [1] - 各参与单位将凝聚联合体优势 打造援外精品工程和标杆工程 为开拓东盟矿业市场奠定基础 [1]
马云时隔六年再现身蚂蚁森林,和树比高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0 00:07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探访蚂蚁森林 - 马云时隔六年再次前往荒漠地区探访蚂蚁森林项目 [2] - 马云与当地种树工作人员深入交流 强调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核心挑战 [4] - 马云站在树旁与树比高 体现对生态修复项目的关注 [6] 蚂蚁森林项目成果 - 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累计协议捐资超40亿元 [8] - 项目支持13个省区市的荒漠化治理 已种下6亿棵树 [8] - 超90%树木种植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核心区 [8]
马云时隔六年再现身蚂蚁森林,和树比高
第一财经· 2025-08-19 23:56
马云探访蚂蚁森林 -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时隔六年再次探访荒漠地区的蚂蚁森林项目 [4] - 马云在探访过程中与当地种树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并站在一棵树旁与树比高 [2][6] - 马云表示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同时肯定了蚂蚁森林在极端环境下坚持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3] 蚂蚁森林项目进展 - 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项目累计协议捐资40多亿元,由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实施植树造林 [8] - 项目支持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市的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 [8] - 已种下6亿棵树,其中超9成树木被种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核心区 [8] 美团业务动态 - 美团启动"堂食提振"计划 [10]
“辽”望蓝绿山海情——全国生态日主题采访走进辽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9:08
生态修复成效 -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排岩场生态修复后植株成活率达95%以上 实现边坡绿色全覆盖[6] - 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实施退养还滩后恢复砂质泥质自然岸线 临岸芦苇及滩涂碱蓬生长旺盛[7] - 盘锦市退养还湿与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清退598户养殖户 取缔366个入海排污口 恢复8.59万亩养殖滩涂自然风貌和15.77公里自然海岸线[9] 生物多样性改善 - 盘锦市丹顶鹤越冬种群从2010年5只增至2024年187只 今年春季北迁调查数量达628只[9] - 锦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 疏通潮沟7684米 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11] - 辽河口湿地通过生态修复使碱蓬草大面积恢复 形成秋季红色滩涂景观[9][1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鞍钢矿业采用铁尾砂铺底覆土技术解决矿山客土来源少问题 铁尾砂二氧化硅含量达70%以上可改善土壤透水透气性[14] - 营口市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采用无外来物种投放、无硬化工程建设、无废弃土渣外抛的"三无"措施[7] - 铁尾砂改良盐碱地技术既处理工业副产品又提升土壤质量 已成功种植水稻并实现食用[14][15] 生态修复规模 - 辽宁省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96457公顷 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0333.33公顷 生产矿山4235公顷[18] - 全省修复海岸线30.3公里 滨海湿地2690.75公顷[18] - 锦州市通过退养还湿核心措施重构河-海-湿生态循环系统[11] 经济效益转化 - 鞍钢矿业生态修复技术拓展至盐碱地改良领域 实现工业副产品资源化利用[14] - 团山海洋公园将废弃渔船改造为渔船文化走廊 拓展居民亲海空间[16] - 修复后的海岸线带动旅游发展 游客量显著增长[7][17]
矿坑“长出”城市公园
人民日报· 2025-08-19 07:22
生态修复工程 - 项目清运渣土15万立方米并完成土石方挖填12万立方米以改善土壤环境 [3] - 采用锚杆加固和灌浆回填技术提高岩体稳定性 [3] - 建设湖体/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等设施实现全链条水治理 [4] 生物多样性恢复 - 通过草垛填充本土植物种子为动物提供栖息地 [4] - 公园内已观测到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4] 商业开发与运营 - 引入餐厅/咖啡厅/书店等业态并建造无动力乐园/剧场/露营基地 [5] - 消费性项目2024年总营收约1600万元人民币 [6] - 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 [6] 旅游与教育效益 - 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 [6] - 成为江宁区十大研学基地之一开展地质科普教育 [7] - 保留工业历史印记如砖窑厂书店/锈钢板廊道等设施 [7] 社会经济效益 - 带动当地居民返乡创业如开设土菜馆等商业实体 [7] -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 [2][6]
陕西府谷: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中国发展网· 2025-08-18 18:17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陕西新元洁能有限公司厂区通过屋顶光伏板、储能设备、高效供热系统组成"三位一体"绿色能源网,年减碳排放28万吨[1] - 金川鸿泰镁合金改造5条兰炭生产线,煤炭转化效率提升35%,每吨产品碳排放降低118公斤,单节能降耗年节省900多万元[1] 清洁能源发展 - 府谷县风电、光伏总装机突破200万千瓦,主城区清洁能源占比达100%[2] - 陕投孤山风电和德源庙沟门风电年发电量将达4亿千瓦时,三峡庙沟门光伏项目为碛塄村村民屋顶带来年均2000元增收[2] 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 - 府谷县系统性治理5处废弃采沙场、4处废弃采石场、3处排渣场及2处废弃矿井,恢复900亩土地[3] - 黑山村废弃矿山披绿700多亩,种植1500余株果树并发展蔬菜大棚和采摘园,上半年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3] 绿色生活与城市转型 - 城区137台公交和63辆出租车更换为纯电动车,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0%以上[4] - 府谷县将循环经济作为下一步重点发展方向,强化绿色发展理念[4]
串起绿地、碧水、金沙也串起生态蝶变、文旅升级、民生幸福 一条城市绿道里的共赢逻辑
四川日报· 2025-08-18 14:32
银江湖公园滨江生态休闲廊道项目 - 项目全长11.8公里,串联绿地、碧水、金沙,旨在实现生态蝶变、文旅升级和民生幸福 [5] - 项目依托银江水电站蓄水形成的银江湖(总库容近6000万立方米)进行建设 [6] 生态治理投资与工程 - 围绕银江湖区域生态治理修复已累计投入资金超7500万元,实施四大生态修复工程,总治理面积达2615.49亩 [6] - 新的北岸生态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4850万元,建设周期为5年(2025-2029年),将分五期实施山体生态修复治理 [7] - 具体工程包括弄密村生态修复项目(建设12处谷坊及12000米固土带)和凤凰花公园项目(惠及周边1.5万名居民) [6] 老旧小区改造进展 - 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涉及68个小区,已争取资金3.07亿元推进10个改造项目,释放城市发展空间16.96亩 [10] - 近期将启动20个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施工招标,另有20个改造项目已启动EPC挂网,计划8月底进场施工 [10] - 以金泉苑小区为例,改造内容包括外墙整治、管线规整、防护栏翻新、停车位规划及加装电梯等 [9] 文旅业态开发与客流 - 银江湖公园自今年1月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63万人次,春节期间单日游客量破5万人次 [12] - 通过打造“四区八景”,发展滨江夜趣消费、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等业态,形成立体“亲水休闲带” [11] - 运营方计划利用“生态+商业+赛事”模式,重点开发水面经营权、小沙坝地块等,建好“银江湖文旅体育经济带” [1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矿山“焕新”后,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新华网· 2025-08-18 08:36
新华社重庆8月17日电 题:矿山"焕新"后,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新华社记者田金文、蒋彤 进入重庆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时,天空正巧下起了一阵如丝的小雨。雨雾中,成片翠竹落满晶莹的水珠,游客撑着雨伞,沿草木掩映的曲径漫 步,伴着山间虫鸣声,一派悠然景致。 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重庆的矿山修复实践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随采访团深入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和北碚区静 观镇中华村,探寻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热门打卡地。 "现在你们看到的竹海景象,都是我们生态治理后的成果。"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向记者回忆,猎神村曾经大力开采石膏矿,结果村子里灰 尘漫天,水脏地陷。 8月16日,在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游客在矿坑修复改造的运动场内打球。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一处曾是采石工场的地方,经过生态治理和修复,栽种了300多亩桃树和李树,并修建起了高品质民宿。 竹山镇镇长王大会向记者介绍,当地利用山势、小溪、梯田、水塘,将原有石膏矿山塌陷区进行人工微调,实施以"一河一湖一槽一田"为纽带 的乡村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建设,建成山地梯塘小微湿地群。 生态向好带动产业升级。在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