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

搜索文档
(走进中国乡村)广西象州古琶茶:老技艺吸引年轻人 促农文旅融合助致富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08:40
古琶茶产业发展现状 - 象州古琶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 妙皇乡现有制茶企业两家、制茶手工作坊5家,带动茶农种植茶叶约1000亩,占全乡种茶面积一半以上[3] - 茶产业成为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年均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带动民众增收300多万元[3] 古琶茶产业创新举措 - 创新推出中式调饮茶产品"蔗里茶气",深受青年消费者青睐[2] - 研制出象州古琶茶的创意产品茶蓉饼,拓宽了古琶茶产业链[2] - 开设研学基地每年接待逾千名研学青少年,累计培训369个班次、29189人次[2] 古琶茶产业带动效应 - 农户通过学习古琶茶传统制作技艺,收入从每年4000多元提升至10000元以上[2] - 企业与农户合作承包200多亩茶园,开办制茶厂带动产业发展[2] - 打造"思高屯里·山涧营地"旅游精品路线,开展茶旅文化节系列活动[3] 古琶茶文化传承 - 冯康玲被认定为古琶茶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 - 坚持190摄氏度铁锅翻炒4分钟的古法制茶工艺[1] - 培养出潘美霞等新一代古琶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
金融“活水”润出英德茶香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05 19:53
茶产业不仅是英德市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柱,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助力"企业+兜底贷款担保+农户"的联农 带农机制,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收入实现了增收。数据显示,当前英德红茶产业已带动15万人就业。截至2025年3月,邮 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已为英德红茶产业链发放贷款1.81亿元,惠及茶农百余户。 转自:新华财经 广东清远英德市,被誉为"世界红茶之乡"。近年来,英德红茶已形成年创汇超千万美元、出口70余国的产业格局,2025年品牌价值达 51.78亿元并跃居全国红茶类第一。今年,清远市委市政府将英德红茶列入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品 牌。在助力"百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地方特色产业,通过一系列组合拳, 为以英德红茶为代表的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助力清远市打造英德红茶百亿级产业集群。 5月的茶园风景如画 创新金融模式,精准滴灌红茶产业链 走进英德市区西郊2公里的茶趣园景区,千亩茶园与青山绿树相映成趣。这片由英德市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州红公 司")承包的茶园,在过去十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背后离不 ...
以双创教育塑造“曲水善湾”人文品牌
新华日报· 2025-06-05 07:25
大运河文化资源整合与乡村振兴 - 江苏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占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全线1/3以上,苏州大学大国筑记团队对沿岸村镇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提炼[1] - 团队以"水韵江南"人文品牌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遵循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五方面协调原则[3] - 采用嵌入式手法系统性推进基础设施改造,置入特色文化节点延续村庄传统肌理,营建田园乡村发展格局[4] "曲水善湾"项目规划与实施 - 项目位于苏州吴江善湾村,区域面积47.68公顷,涉及71户196人,纳入环鼋荡美丽乡村群建设项目[2] - 围绕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打造大地、自然与村落和谐共生的新业态[2] - 核心区占地1万多平方米,包含居民活动空间、特色餐厅、高品质民宿和儿童互动设施等多元设计[6] 空间优化与产业协同 - 运用GIS空间赋值分析和专家打分法形成文化资源分布图,提炼出国家治理智慧等五大文化价值构成规划框架[5] - 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优化布局方案提出宅基地共建模式,腾挪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村庄建设[6] - 建立"共融共享乡村振兴工作站",搭建沟通协调、产业招商等多功能服务平台[7]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发展"原野学社""水杉居"等载体形成乡村文化休闲观光带,有机融合乡村研学、田园生产与文化休闲[8] - 探索鱼菜共生新模式培育特色品种,开发生态农业体验、水上观光游览等"微度假"业态[9] - 精品旅游线路带动餐饮、文旅、住宿协同发展,预计新增不少于100个就业岗位[10] 社会效益与人才吸引 - 项目为村民提供每月500元养护补贴,相当于年收入6000元[9] - 吸引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返乡就业创业,推动村民全方位融入乡村发展[10] - 通过送戏下乡、主题研学等活动丰富乡村生活,促进文化繁荣与振兴[10]
永定河畔,甜蜜升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5 06:48
大兴西瓜产业概况 - 第37届北京大兴西瓜节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开幕,展示97.75千克的全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和"兴小瓜"系列文创产品 [2] - 大兴区位于北纬39°的永定河冲积平原,拥有百年西瓜种植历史,是西瓜黄金产区 [4] - 大兴区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智慧农业和农文旅融合发展 [2] 老宋瓜王公司发展 - "老宋瓜王"三代人传承种瓜技术,获得全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冠军、世界水果种植者大赛银奖等荣誉 [4] - 公司解决西瓜无法重茬种植的世界难题,提高土地利用率 [5] - 公司从50亩精品园发展到45个西瓜大棚,带领500多户瓜农增收,累计销售3000多吨西瓜 [5] - 公司开拓电商业务,2020年直播3分钟卖出2000箱西瓜,并与京东、天猫等平台合作 [6] - 公司产品被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并与巴基斯坦企业签订农业技术合作协议 [4][5] 永兴缘合作社创新 - 合作社推出"永定河"牌"七味瓜"系列,包括红肉"L600"、黄肉"京彩4号"等20个不同品类 [6] - 引进西瓜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推广设施农业,试验种植红姜和水培韭菜 [7] - 合作社负责人周春秀大力推广优新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 [7] 春华合作社数字化 - 合作社开发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手机远程管理温室环境参数 [8] - "农智云"小程序可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并完成智能调控 [8] - 合作社发展成员320户,辐射带动周边4个镇,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提高到2.4万元 [8] - 通过直播平台4小时销售1200箱西瓜,并与企业、商超、电商建立供销合作 [9] 宏福科技农业产业园 - 产业园引进荷兰现代温室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建成5万平方米独体智能种植温室 [9] - 采用无土栽培、熊蜂授粉等技术,年产番茄约1000吨,培育出"宏福柿"优良品种 [10] - 园区克服传统种植模式下的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 [10] 兴盛达智慧农业 - 产业中心建设百"种"长廊,展示143种农作物种子,未来将扩大至200亩种植面积 [11] - 推出"认养一分田"农耕体验项目和番茄公益认养活动,吸引亲子家庭参与 [12] - 基地种植"京彩"和"炫彩"两个优质西瓜品种,预计6月中旬开展西瓜认养活动 [12] 四季阳坤生态农场 - 农场占地478亩,拥有72座现代化大棚,配备智能放风系统等科技设施 [14] - 采用吊蔓栽培技术,提高空间利用率和西瓜品质 [14] - 接待学生开展现代化农业探索活动,推广农业科普教育 [14] 产业整体发展 - 大兴区建成全市唯一亿级规模育苗场,年育苗量预计3亿株,90%以上销往京津冀等地 [11] - 运用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和AI决策系统,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10] - 西瓜节已举办37届,成为展示产业创新成果和激活文旅消费的重要平台 [2][14]
半山晓晨光 云海沁花香(寻找最美乡村·百照村)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云雾绕山村。 村民采摘樱桃(资料图片)。 以上图片均为章勇涛摄(人民视觉) 百照村由百罗、留屋、泽塘里3个自然村组成。山中常年云起雾涌,村庄与梯田沿山势蜿蜒分布,白墙 黛瓦的民居掩映在林间。 秀美风光为百照村吸引来众多摄影爱好者和露营爱好者。近年来,当地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 业,不仅办起摄影节,建起蓝莓采摘观光园,还修建通景公路,贯通周围景点。结合富丽乡村建设打造 的"金峰—朱家—百照"乡村旅游线路,已成为当地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5日 0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云海漫山,花海灿烂,梯田绵延,绿意扑面。百照村,就坐落在浙江杭州淳安县千岛湖北面群山深处。 ...
南山“甜蜜盛宴”今日开启 今年全区荔枝产量预计达5000吨,妃子笑率先上市
深圳商报· 2025-06-05 01:01
南山荔枝产业概况 - 2025年度南山荔枝预计总产量达5000吨,早熟品种妃子笑6月5日上市,中晚熟桂味、糯米糍6月15日登场,采摘期持续至7月上旬 [1] - 全区荔枝种植面积2 25万亩,平均成花率达90%,核心产区西丽果场三大基地管养荔枝树2万余株,预计产出妃子笑10万斤、桂味与糯米糍各30万斤 [2] - 南山荔枝是深圳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糯米糍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24%,可食率高达81 5% [2] 产业升级与文化赋能 - 99棵百年古树拍卖实现100%成交,标志产业从传统农业向"文化IP+科技赋能"现代化范式跃迁 [1] - 荔林公园1 7公里古荔步道串联百年古树群,2025年文博会推出IP形象"小糯""小桂""小妃",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向文化符号转型 [3] - 西丽果场探索"农业种植+文化体验+品牌营销"新业态,形成超大城市农文旅融合的"南山范式" [3] 产品品质与市场认可 - 南山荔枝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以焦核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优的品质享誉全国 [2] - 糯米糍品种果肉饱满、甜度出众,果核极小,具有显著市场差异化优势 [2] - 拍卖会吸引40余家企业竞拍,反映市场对高端荔枝产品的强烈需求 [1]
江苏:时令水果飘香 点燃“尝鲜经济”
新华财经· 2025-06-04 19:34
时令水果市场表现 - 苏州树山村杨梅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今年预估产量约120万斤 目前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1] - 苏州市国家枇杷原种基地日均销量达4000斤 显示强劲消费需求 [1] - 宜兴康美乐食品青梅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0% 反映海外市场扩张 [2] 出口贸易动态 - 苏州东山镇白沙枇杷成功出口新加坡 84盒首批启运 显示国际市场需求 [2] - 康美乐食品1500吨青梅腌制产品获海外客户预订 计划2个月后出口 [2] 农文旅融合效应 - 树山村通过"树山三宝"品牌打造四季主题活动 2023年接待游客131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1.5亿元 [3] - 金满庭农业园带动周边农家乐消费 端午假期出现持续客流高峰 翻台率显著提升 [2] - 树山村民宿因杨梅季实现满房 形成"采摘+餐饮+住宿"消费链条 [2] 供应链与销售模式 - 树山村采用预定销售模式 杨梅产品提前锁定客户 [1] - 无锡滨湖区设置水果疏导点 通过现场体验促进即时消费 [1] - 枇杷基地采用"采摘+快递"组合销售 适应多元化渠道需求 [1]
怀柔创城“绣花功”:街巷焕彩、乡村兴业
新京报· 2025-06-04 16:40
老城治理蝶变焕新 - 怀柔老城区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实现蜕变,包括整治132条背街小巷,大幅提升街巷环境水平 [2] - 滨湖中街整治后成为精品背街小巷典范,包括重铺路面、施划停车位、安装文化墙和打造休息平台 [2] - 2024年完成25处城区道路优化,对18处路口实施非机动车一次性左转改造,提升通行效率 [2] - 自2018年以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3个小区、153栋楼、75.88万平方米,解决外墙破损、管道老化等问题 [4] 农村产业全面发展 - 大周各庄村打造无违建村,通过硬化、绿化改善环境,发展"衣食在周"特色农业品牌和"渔阳郡·四时里田园"项目 [5] - 建起"渔阳郡·易田间"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吸引近千名知识青年进村创业,带动农业和旅游产业升级 [5][6] - 杜连辉改造10栋闲置大棚为水培技术大棚,开发研学课程,年接待学生5000余人次,产值约75万元 [7] - 肖彤开设老木匠villa民宿,结合乡村特色,吸引游客,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7] 文明创建成果转化 - 怀柔区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称号,城乡地区实现可感可触的文明蜕变 [1] - 老城区焕发新生,农村地区厚植根基,形成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1][5] - 新业态如民宿、"村咖"、特色农场涌现,农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7]
南农晨读丨新丰佛手瓜熟了
南方农村报· 2025-06-04 10:32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 广州加速城中村改造并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整治 [4] - 汕头规划建设风貌示范带 挖掘山海风光及潮汕民居特色资源 [4] - 河源建设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聚焦"土特产"产业开发 [4] - 梅州推动耕地规模经营 构建"良田集中+产业集聚"新格局 [4] - 东莞强调城中村改造需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4] - 中山探索连片改造 促进农文旅融合 [4] - 江门全域打造典型镇 提升重要通道沿线风貌 [4] - 湛江推动科技下乡 助力乡村特色产业 [4] - 茂名强化"美荔天地"运营管理 带动区域城乡融合 [4] 特色农产品产业 - 新丰县1300亩佛手瓜成熟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3] - 始兴县竹加工厂获1000万元银行授信 投产后年产2000万把竹扇 带动300户林农户均增收超4万元 [9] 农业技术创新 - 保鲜专委会研发荔枝新技术 保鲜期延长至45天 成本降低66% [5] 水产养殖行业 - 粤海饲料启动"胜夏行动" 覆盖养殖户10000人次 [11] 民俗文化经济 - 番禺区南村镇龙舟活动吸引外地亲友返乡 强化宗亲纽带与地方文化认同 [7]
这里的乡土故事很动人
人民日报· 2025-06-04 07:23
乡村教育发展 - 重庆市山区小学通过组建学生乐队提升艺术教育水平,95后乡村教师庄济学在石印教学点带领21名学生成立"家三年队",并登上五山艺术电影周舞台 [1] - 庄济学调任建坪小学后新建"煤光乐队"等3支乐队,在2017年"星空琴山"音乐节上吸引上千名师生家长观看,并通过网络直播让外出务工家长观看演出 [2] - 建坪小学通过剪纸、纸菜圈等特色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形成美育培养体系 [1] 蚕桑文化产业 - 阳城县寺头乡建成蚕桑研学馆,配套2000亩桑树种植基地和蚕桑文化园,2023年接待研学游客上万人次,带动周边产业创造经济价值1000余万元 [22] - 阳城蚕桑文化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形成蚕沙产品、桑葚等差异化产业格局 [22] - 电商平台"蚕桑之乡寺头"通过直播推广蚕桑文化并销售农产品 [22] 乡村文化工程 - 阳城县编写覆盖所有村落的"村里那些事儿"丛书,累计形成1500万字资料,收录1300处文物信息和上百项非遗项目 [17][18] - 建成53个乡村文化记忆馆和村史馆,2021年以来接待游客84.3万人次,其中阳北红色文化展馆接待11万人次 [20] - 通过蚕桑研学馆、红色展馆等载体形成"重温革命历史 探寻蚕桑文化"研学路线 [22][23] 城市产业转型 - 越城区对印染、化工产业实施整合重组,腾退1万亩土地,减少污水排放10.28万吨/日,能耗下降85.16万吨标准煤 [9] - 引入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获评浙江省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区,推动企业数字化智慧化改造 [9] - 通过绿色低碳分区管理提升能源效率,为人居环境改造腾出空间 [9] 运河文化开发 - 越城区仓桥直街改造保留80%原住民,单日客流量达12万人次,引入文创品牌打造"老台门+新业态"模式 [8][12] - 开发"水上游船看社戏"、宋韵水上婚礼等项目,强化运河文化IP吸引力 [8] - 实施河道清淤、水岸绿化工程,25个断面水质连续多年100%达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