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驾马车
icon
搜索文档
郑永年:新质生产力爆发期亟需机制适配优化
中国证券报· 2025-07-08 04:5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基础科研主体为大学和研究机构 属于兴趣和自由密集型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在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科研能力突出 [1] - 应用技术转化主体为企业 尤其依赖高质量制造业 粤港澳大湾区可利用香港科研优势在深圳广州实现技术转化 [1] - 金融服务是技术转化关键支撑 但当前长周期风投体系欠缺 技术转化落地周期需8-15年 地方国资产投创投难以满足需求 [2] - 产业政策应双轨并行:既要支持新生产力创造 也需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业态 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单一赛道 [2] 企业创新与监管 - 企业创新需监管松紧适度 环保质量等红线需严格把控 但对技术探索应放宽限制 政府重点营造营商环境 [3] - 中小企业虽受地缘政治冲击较大 但具备显著韧性和灵活性 专精特新企业应成为政策扶持重点 建议采取"抓小放大"策略 [3] - 生物医药领域存在创新落地瓶颈 全球20%创新药由中国企业研发 但受风投缺位及审批定价等因素制约难以商业化 [2] 企业出海战略 - 出海需聚焦高质量创新产品 避免低端市场竞争 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且高端化能力提升 应注重产品社会价值融入当地 [3][4] - 国企民企出海需分工协作 国企主导大型基建项目 民企发挥民生经济领域优势 强化本地化融合 [4]
上财报告:中国经济在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
新华财经· 2025-07-07 16:49
宏观经济形势 - 2025年中国经济在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转型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 供给侧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三样"产业成为增长新动能 但煤炭、多晶硅等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 价格下行与利润收缩并存 [1] - 需求侧缓慢恢复但尚不牢固 消费复苏乏力 家庭部门倾向于"增存款、降负债、慎消费" 对宏观经济需求侧产生长期影响 [1] 政策建议 - 货币政策需沿用降准降息等常规工具与结构性工具相结合 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支持 扩大国内需求 稳定预期 [1] - 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 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 支持高端制造 完善社会保障降低预防性储蓄 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 [2] - 应打破市场分割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 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 [2] 产业动态 - 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 但利润下降得更快"现象 需全面启动微观治理 政策思路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 [2] - 需重视"新三驾马车"即基础研发、产业升级、科创金融 深度研判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 上海在产业升级、基础研究等领域优势显著 [2]
刘元春、张军、连平、陆挺最新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7-06 15:38
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核心观点 - 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需在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之间寻求平衡,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 刘元春观点 - 当前世界处于深刻变革阶段,传统宏观研究模式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3] - 研究中国经济需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并高度关注"新三驾马车"——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5] - 宏观经济治理需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5] - 当前宏观经济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供给侧冲击扮演关键角色,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90%,但企业利润率降至历史低点[5] - 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需全面启动微观治理,政策思路应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6] 张军观点 - "十五五"时期将面临更大挑战和不确定性,需稳步提升国内需求,稳市场、稳预期、扩投资是关键[8][10] - 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需推动政府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10] - 释放消费潜力需在分配领域深化改革,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尽快定型社会保障机制[10] - 不能忽视供给侧问题,需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11] 连平观点 - 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13] - "三个确定":世界经济复苏压力显著增大,关税驱动美国通胀反弹,多重因素推动美元继续走弱[15] - "三个不确定":对等关税谈判悬念留存,美联储降息何时重启仍存变数,地缘政治风险多点共振前景难料[15] - 中国需坚持"以我为主"、强化战略定力,凭借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等保持稳中有进态势[15] 陆挺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17] - 挑战包括:出口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尚未真正出清,清理产能过剩力度加大,通缩压力仍在[19] - 政策需多管齐下应对挑战,房地产领域需推进保交楼、企业破产出清等,消费方面需推进社保改革[19]
刘元春、张军、连平、陆挺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7-06 15:26
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核心观点 - 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需在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间寻求平衡,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1] 刘元春观点 - 传统宏观研究模式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关注"新三驾马车"——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 [3][5] - 建议宏观经济治理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 [5] - 当前价格水平低迷原因包括需求侧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投资下滑)和供给侧冲击,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90%,"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但许多行业利润率降至历史低点 [5][6] - 建议政策思路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规制盲目竞争、重塑市场秩序 [7] 张军观点 - "十五五"时期将面临更大挑战和不确定性,需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稳步提升国内需求是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 [8][9][11] - 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需推动政府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11] - 释放消费潜力需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尽快定型社会保障机制,形成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1] - 不能忽视供给侧问题,需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 [12] 连平观点 - 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 [13][14] - "三个确定":世界经济复苏压力显著增大,关税驱动美国通胀反弹,多重因素推动美元继续走弱 [16] - "三个不确定":对等关税谈判悬念留存,美联储降息重启时间存变数,地缘政治风险多点共振 [17] - 中国凭借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充足政策空间和创新动能有望保持稳中有进 [17] 陆挺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 [18][19] - 挑战包括出口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尚未真正出清、清理产能过剩力度加大等 [21] - 建议房地产领域借压力出清债务问题,推进保交楼和企业破产出清,消费方面推进社保改革,提高城乡居民老人养老金 [21]
把握宏观经济治理大脉络 ——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
经济日报· 2025-05-14 05:49
张晓晶:整体上看,一季度交出来的成绩单非常亮眼,5.4%的增长率超出了市场预期。在内外部环境 较为复杂特别是外部冲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点赞之后,我们更要关注增长率背后的新亮点、新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消费。其中,发展型 消费、服务性消费的增长是比较快的。整体服务消费市场供给丰富优化,居民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冰雪 消费、文旅消费等相关服务消费表现亮眼,假日消费持续活跃。随着数字技术在消费领域加速融合应 用,通信、信息服务消费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也是值得关注的。与此同时,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政 策成效明显,消费产品不断升级。这些都体现出消费跟过去相比有所不同,特别是在质量上有了提高。 第二是投资。投资方面有很多亮点,我认为最亮眼的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不少高技术制造业、 服务业投资增速都是两位数以上,不仅体现出新质生产力在投资层面的全面开花,也体现出经济结构的 持续优化。进一步看,新科技的蓬勃发展能带来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使得资本市场发生新变化,带来 财产性收入上升,进而促进消费增长,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此外,出口表现也很亮眼。以上三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我国 ...
上峰水泥(000672) - 2025年4月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06 11:56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类型为业绩说明会,时间是 2025 年 4 月 28 日,地点在杭州市文二西路 738 号西溪乐谷创意产业园 [2][3] - 参与单位包括泓德基金、大成基金等众多机构投资者以及陈雄威等个人投资者,上市公司参会接待人员有董事长兼总裁俞锋等 [2][3] 业务经营情况 2024 年度及 2025 年一季度业务数据 - 2024 年生产熟料 1515.99 万吨,下降 4.40%,外销熟料 420.95 万吨,下降 9.91%,熟料销售毛利率 21.97%,上升 1.32 个百分点;生产水泥 1659.22 万吨,下降 1.65%,销售水泥 1653.64 万吨,下降 1.46%,水泥销售毛利率 24.23%,下降 1.15 个百分点;全年营收 54.48 亿元,下降 14.83%,净利润 5.92 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6.27 亿元,下降 15.70%,扣非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4.74 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 10.39 亿元,基本每股收益 0.66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7.09%,经营业务综合毛利率 26.16%,销售净利率 10.86% [3] - 2025 年一季度营收 9.51 亿元,增长 4.6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0.80 亿元,增长 447.61%,扣非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0.60 亿元,增长 200.61%,经营性净现金流 0.84 亿元,增长 686.27%,基本每股收益 0.09 元,增长 0.73 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 27.41%,增长 5.05 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 7.28%,增长 9.54 个百分点 [4] 各业务板块表现 - 主业方面,西北区域联合收购新疆博海水泥,华东区域提升基地综合竞争力,西南区域生产线能耗工艺指标达行业先进水平 [4] - 骨料业务保持高利润率,推进新骨料生产线项目;环保业务强化管理,开拓固废市场,完成怀宁上峰环保协同处置项目;物流业务服务主业,外部海运运输体量增长 4.33% [5] - 光伏新能源方面,推进项目开发,电站运行稳定,拓展充电桩业务,完成管理平台开发,取得 4 项软著证书,2024 年光伏发电 1869.97 万度,增长 206%,储能放电量 107.45 万度,增长 128%,89%企业自用,减少外部电力支出 1007.4 万元,节约标煤约 5623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5408 吨 [5][6] 成本控制情况 - 2024 年熟料可控成本下降 3.14 元/吨,水泥可控成本下降 2.10 元/吨,熟料平均标准煤耗降至 98.58 公斤/吨,下降 3.53 公斤/吨,熟料平均综合电耗 51.54 度/吨,下降 0.57 度/吨,水泥粉磨电耗 27.81 度/吨,下降 0.81 度/吨 [6] 主业链绩效 - 近五年销售毛利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83%)保持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第一,净利润率、人均营业利润、总资产报酬率保持前二、前三水平 [7] - 盈利能力提升空间:2025 年计划熟料可控成本再降 5 元/吨,水泥再降 3 元/吨;优化费用控制;抓住行业反弹和并购重组机会 [7][8] - 分红情况:2013 年上市未募资,已实施 11 次权益分派方案,累计分红 38.19 亿元(含回购);2024 年拟每 10 股派现 6.30 元(含税),合计 6 亿元(含税),占归母净利润 95.73%,股息率排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第一,A股公司前十;未来三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 35%,每年不低于 4 亿元 [8] 投资翼绩效 - 与专业机构合作进行新经济股权投资,聚焦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已投资 24 个项目,累计投资额超 17 亿元,2024 年股权投资净利润贡献比例达 22.6%,五年累计盈利 5.3 亿元 [9] - 晶合集成项目获投资收益 1.66 亿元,光智科技等多家公司有上市相关进展 [9] 战略规划 - 适度加大股权投资业务投入,坚持提升主辅业产业链效率,形成建材材料产业链与股权投资业务链双轮驱动格局,力争培育第二成长曲线业务,形成“三驾马车”协同发展格局 [10] - 2025 年聚焦主业提质增效,深化股权投资,提升业务规模实力与竞争力,培育转型新业务 [10] 提问环节要点 业务利润与分红 - 2024 年水泥熟料主业利润贡献占比约 55%,产业链延伸翼及投资翼各占约 22% [10] - 2024 - 2026 年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 35%,不低于 4 亿元,不足时用历年未分配利润补足 [10][11] 行业政策与趋势 - 供给端政策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能结构,对下半年行业发展趋势有信心,因需求下降收窄、政策支持、行业自律提升、成本下降等因素 [11][12] 投资标的与策略 - 部分投资标的与产业政策匹配,一家已申报 IPO,两家进行资本化运作,未来往上游的上游布局 [13] 成本控制 - 2024 年建材主业营业成本下降 9.50%,生产成本和费用控制有优化空间,2025 年熟料成本降 5 元/吨,水泥降 3 元/吨,新能源业务降本效果将体现 [14] 区域盈利与项目 - 西南区域价格有望提升,西北区域毛利率居首,乌国项目经营好转 [14][15] 行业应对战略 - 采取稳健务实策略,降本增效,延伸产业链,适度进行新经济股权投资 [15] 骨料业务 - 骨料业务依托现有资源,目标年总产能 4000 万吨,中期毛利率降至 50%左右 [15][16][17] 市值提升 - 按新五年规划发展业务,保障基石建材业务,强化股权投资,培育第二成长曲线业务 [16][17] 水泥业务 - 去年水泥销量下滑低于行业水平因产能提升,未来并购聚焦华东、西北和西南区域 [17] 碳减排与交易 - 采取余热发电等措施减排,通过光伏替代传统电力,关注研究碳交易,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 [17][18] 行业集中度与融资 - 行业并购重组未来会增加,融资首先考虑成本问题 [18] 未来投资规划 - 主业生产线提升竞争力,协同处置环保、物流、新能源业务升级,新经济股权投资加大力度,争取 2030 年总投资达 30 亿元,培育新质材料产业 [18][19][20]
一季度GDP出炉!“经济第一省”悬念再起?
第一财经· 2025-04-22 22:39
2025.04. 22 本文字数:3167,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何涛 广东省的"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省"地位,正受到江苏省的强有力挑战。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两者 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4月22日,广东、江苏两省统计局分别发布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广东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525.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4.1%;同期,江苏全省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88.6亿元,同比增长5.9%。 第一财经记者计算发现,两者相差436.91亿元。大约相当于广东省县级市英德市2024年的经济总量 (438.25亿元),或者江苏省无锡市经开区去年的经济总量(432.35亿元)。 2024年一季度,广东GDP比江苏多490.26亿元,一年后江苏"追"近了53.35亿元。而去年全年,粤苏 两省GDP分别为141633.81亿元和137008亿元,相差4625.81亿元,大约相当于连云港市去年的经济 体量(4663.13亿元)。 广东自1989年GDP总量超越江苏后,至今已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其间,两省GDP差距最小为 1989年的59.5亿元,差距最大为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