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战略
搜索文档
 事关区域发展,发挥四大战略叠加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13:58
 核心观点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首次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叠加效应,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1][5][7] - 公报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1][9][10] - "十五五"期间将实现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更好联动,推动区域经济格局与国土空间体系的进一步匹配融合[8][11]   四大战略叠加效应 - 首次提出发挥四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叠加效应,通过战略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1][5][7] - 四大战略是并列关系,共同目标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包括缩小区域间人均GDP、公共服务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调整空间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6] - 需要提高战略统筹能力和政策取向一致性,打破行政壁垒,以重点区域增长极带动全国发展[7]   区域协调发展部署 - 强调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包括产业链接、科创转化、要素流动、设施联通等方面的互动合作[2][10][11] - 缩小区域差距不仅关注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还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度、居民生活保障水平[10] - 区域联动发展旨在实现发达地区与滞后地区在功能和发展动力上的互补,将发展梯度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11][12]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 公报将"十四五"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调整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反映城镇化节奏放缓后转向更均衡的国土空间发展[11] - "十五五"期间将实现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密切协同,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的匹配融合[1][8] -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体系[1]   新型城镇化战略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全面城市化是现代化最终目的,与高质量区域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密切相关[12] - 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城乡人口分布变化,核心是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6] - 城镇化进程未完结,下一步将更突出"以人为本"特点[12]
 发挥“四大战略”叠加效应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丨四中全会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2:47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核心观点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核心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 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叠加效应,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1][4] - 目标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1][6]   “四大战略”叠加效应 - 首次提出“四大战略”叠加效应,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3][4] - 叠加效应是为应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而提出的新提法,旨在通过战略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1][4] - 提高战略统筹能力和政策取向一致性,以重点区域的“一马当先”带动全国区域发展的“万马奔腾” [5]   区域联动发展与协调性 -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在产业链接、科创转化、要素流动、设施联通等方面的联动发展 [2][8] - 缩小区域间在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度等方面的差距 [3][8] - 将区域发展梯度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通过区域联动实现功能互补和发展动力互补 [8][10]   重点区域增长极与国土空间体系 - 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是对“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延续和升级 [6] - “十五五”期间将实现区域经济格局与国土空间体系的进一步匹配和融合,推动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更好联动 [6][7] - 国土空间格局部署从“十四五”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调整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反映城镇化节奏放缓后追求更均衡发展 [9]   新型城镇化战略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其进程与高质量区域发展、城市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密切相关 [9] - 战略核心是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善城市人口的生存状态 [4][9] - 强调“以人为本”是因为人的全面、完整的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9]   海洋开发利用与整体部署 -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一部分 [1][8] - 整体部署强调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并发挥其叠加共振效益,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 [10] - 通过联动融合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区域支撑 [10]
 发挥“四大战略”叠加效应,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丨四中全会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2:4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核心观点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核心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 - 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2][5] - 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 [2][7]   四大战略叠加效应 - 首次强调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旨在应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通过战略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2][5] - 四大战略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4][5][6] - 提高战略统筹能力和政策取向一致性,打破行政壁垒,以重点区域“一马当先”带动全国“万马奔腾” [6]   区域联动发展与协调性 -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缩小区域间在人均GDP、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 [8] - 区域联动发展涉及要素市场、创新链产业链、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国土空间等多方面联动 [8] - 将区域发展梯度差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实现功能互补和发展动力互补 [8][10]   国土空间体系优化 - 从“十四五”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调整为“十五五”的“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反映城镇化节奏放缓后追求更均衡发展 [9] - 强调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的匹配融合,“十五五”期间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需密切协同 [2][7] -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2][8]   新型城镇化战略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其进程与高质量区域发展、城市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密切相关 [9][10] - 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是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善城市人口生存状态 [5][9] - 突出“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全面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 [10]
 发挥“四大战略”叠加效应,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2:4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1][4] - 四大战略是并列关系,共同目标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核心是缩小区域间在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3] - 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在产业链接、科创转化、要素流动、设施联通等方面形成互动合作 [2][8]   区域重大战略 - 区域重大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 [4] -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核心是推动相关区域高质量发展,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并发挥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4][8]   主体功能区战略 -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核心是调整空间结构和优化空间布局,让适合发展的区域加快发展,加强对生态敏感地区等不适宜发展区域的保护 [4] - “十五五”期间主要矛盾从处理高速增长时期发展与保护的冲突,转变为实现国土空间更为均衡的发展,公报提法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调整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9]   新型城镇化战略 - 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城乡关系,核心是城乡人口分布变化,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 - 公报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全面、完整的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最终目的,该进程与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城市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密切相关 [9]   国土空间体系与规划联动 -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经济格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进一步匹配和融合 [1][6] - “十五五”期间,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要实现更好的联动,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初步建立,而“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时尚未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6][7]   重点区域与增长极 - 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是对“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延续和升级 [6] -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是在国土尺度上,实现发达的重点发展地区和相对滞后地区在功能上和发展动力上的相互补充 [8]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都市圈、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7:35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对应9.4亿城市和城镇人口 [1] - 城镇化进程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 [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任务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其核心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无差别供给,而非仅解决户籍问题 [1][8][9] - 当前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未能平等享有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关键公共服务 [8] - 判断公共服务供给对象可依托五险一金缴纳情况,并应更聚焦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 [9]   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战略 - 都市圈范围并非越大越好,其辐射半径通常在100至150公里,全国都市圈数量预计在30个左右 [13] - 城市群由若干经济联系密切的都市圈构成,其数量至多15个,范围不能无限扩大 [13] - “十五五”期间要重点推进已批复的18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的落地实施,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尤为重要 [2][15]   区域协调与空间结构优化 -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持续缩小区域间在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6] - 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框架下,适宜发展地区会因产业集聚吸引人口,导致部分大城市规模持续扩大,而不适宜地区城市规模可能稳定或缩小 [7] - 通过培育一两百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城和小城镇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 [14]   城市内部更新与高质量发展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包括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17] - 城市更新是扩大消费需求、实现城市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重要途径 [17] - “十五五”期间推进城市更新需重点做好编制专项规划和破解资金难题两项工作 [17]   产业协同与城乡融合 - 在都市圈范围内可实现产业协同,核心城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周边城市发展现代制造业 [12] - 小城镇应成为城乡融合的主体,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促进乡村振兴 [17] -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可布局现代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业态,助力农民增收 [12]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都市圈、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7:15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对应9.4亿城市和城镇人口[1] - 城镇化进程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重点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持续缩小区域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6]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6] - 区域重大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7]   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 - 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城乡人口分布变化,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7]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首要任务,重点解决公共服务无差别供给而非户籍问题[8][9] - 建议依托五险一金缴纳情况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判断标准[9] - 应更关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而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9]   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 - 都市圈范围以核心城市为中心,辐射半径通常为100至150公里[14] - 全国都市圈数量预计在30个左右,城市群至多15个[14] - 需重点推进已批复的18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落地实施[16] - 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是都市圈建设的关键,需突破行政分割壁垒[12][16]   城市体系优化布局 - 通过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2][14] - 全国可布局一两百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城和小城镇发展[14][15] - 推动核心城市产业链向周边延伸,形成服务业、制造业、零部件产业的分工协作[13] - 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产业转移和人口合理分布[12]   城市高质量发展方向 - 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重点推进城市更新[17] - 城市更新包括城中村改造、老旧管线升级等,既能改善居住条件又能扩大消费需求[17][18] - 城乡融合属于"城市之外"重点,小城镇应成为城乡融合主体,带动乡村振兴[17]
 21专访|肖金成:都市圈、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20:25
 新型城镇化战略首要任务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首要任务,“十五五”时期仍需作为重点攻坚内容 [3] - 城镇化的核心是提升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善其生存状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4] - 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未能与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及权益 [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路径 - 推进市民化的核心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无差别供给,而非解决户籍问题 [3][7] - 城市政府应对在本地工作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无条件提供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7] - 判断服务对象可依托五险一金缴纳情况,因其已包含养老、医疗等保障内容 [7] - 应理性看待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聚焦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 [7]   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 -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范围并非越大越好,应根据城市联系和辐射能力确定 [3][9] - 都市圈以一个核心城市为中心,辐射半径通常在100至150公里左右 [9] - 全国都市圈数量预计在30个左右,城市群至多15个 [9] - “十五五”期间要重点推进已批复的18个国家级都市圈规划的落地实施 [11]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构建 - 破解“核心虹吸”与“周边塌陷”矛盾的关键是推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 [8] - 规划建设都市圈是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路径,要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8] - 推动核心城市产业链条向周边延伸,实现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产业协同发展 [8] - 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需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突破行政分割 [9][11]   土地制度改革 - “十四五”期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绝对数量很大 [12] - 存在经营权流转价格较高的问题,推高了土地经营成本 [12] -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东部地区效果较好,中西部地区难度较大 [12] -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应放在小城镇,将其土地转为国有 [14]   “十五五”城市与区域发展展望 - 在“城市之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 [15] - 小城镇应成为城乡融合的主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 [15] - 在“城市之内”,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老旧管线升级 [16] - 城市更新既能改善居民条件、解决基础设施问题,也能扩大消费需求 [16]
 我国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还有1500吨大金矿和延绵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自然资源部重磅公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00:09
 自然资源总量与结构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 - 水资源总量3.11万亿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679.2亿立方米 [1] - 林地 草地 湿地 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42.53亿亩 39.12亿亩 8.34亿亩 25.09亿亩 [1]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 较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1]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治理 -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 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格局 "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 [3] - 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超1000万亩 建成宜居宜业乡村 [4]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 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滨海湿地76万亩 [4] - 珊瑚礁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4]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4]   能源矿产勘查突破 -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资金近4500亿元 [5]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 19个大型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超3000亿方 [5] -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年产量超2400亿方 [5] - 甘肃泾川 黑龙江嘉荫探获特大型铀矿 夯实5个大型铀矿基地资源基础 [5]   大宗矿产与新兴战略矿产 - 山西孝义铝土矿 山东胶东金矿 辽宁鞍本铁矿等老资源基地新增可观储量 [6] - 云南镇雄富磷矿 青海茫崖深层卤水钾盐矿等新资源基地崛起 [6] - 辽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 [6] - 发现横跨四川 青海 西藏 新疆的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 探获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7] - 突破钾盐卤水提锂 低品位锂云母提锂技术 实现氦气从天然气中提取的技术突破 [7]
 多领域突破!自然资源部晒“十四五”成绩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21:47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黑龙江 内蒙古 河南 吉林 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1亿亩 [1] - 全面摸清163种矿产数量 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油气 铜 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1]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 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 [2] -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格局 "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 [2] - 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 [2]   土地利用效率 - 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 [4] - 累计处置闲置土地500多万亩 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上海 江苏 浙江等省市存量土地供应占比过半 [4] - 推动工业用地从"出让为主"向"租让并重"转变 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4]   生态保护修复 - 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超1000万亩 [5]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 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滨海湿地76万亩 [5]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5]   矿产资源勘探 -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近4500亿元 [6]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 19个大型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超3000亿立方米 [6] - 发现"亚洲锂腰带"横跨四川 青海 西藏 新疆四省区 长度2800公里 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 [6]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34% 占GDP比重7.8% [8] -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海空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 [8] - 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290万吨/日 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 海洋旅游产业增加值1.6万亿元 [8]   国土绿化成效 - "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 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 [10] - 森林覆盖率超25% 为全球贡献约25%新增绿化面积 [10] - 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10万亿元 带动6000多万人就业 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 [10]   国家公园建设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运行 整合120多个原有自然保护地 [11] - 建立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政府代管两种管理体制 形成央地 部门 园地协同联动机制 [11] - 国家公园法正在制定中 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同步修订 [12]
 自然资源部晒“十四五”成绩单: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21:33
 自然资源总量与生态建设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 - 全国水资源总量3.11万亿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资源8679.2亿立方米 [1] - 林地 草地 湿地 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42.53亿亩 39.12亿亩 8.34亿亩 25.09亿亩 [1]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 较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 成为全球增绿最快国家 [1] - 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万亩 修复海岸线820公里 滨海湿地76万亩 [3] - 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超60%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实现净增长 [3] - "三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超8000万亩 [3]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治理 -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 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格局 "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 [2] - 统筹划定耕地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 遏制城市无序扩张 [2]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超1000万亩 建成宜居宜业乡村示范项目 [2] -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治理体系 实现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 [3]   能源矿产资源突破 - 新一轮找矿行动累计投入4500亿元 实现石油 天然气 铀矿重大突破 [4] - 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 19个大型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新增煤层气储量超3000亿立方米 [4] - 甘肃泾川 黑龙江嘉荫探获特大型铀矿 夯实5大铀矿基地资源基础 [5] - 石油年产量稳产2亿吨 天然气年产量超2400亿立方米 [5]   大宗矿产与战略资源 - 山西孝义铝土矿 山东胶东金矿 辽宁鞍本铁矿等老基地新增可观储量 [6] - 云南镇雄富磷矿 青海茫崖钾盐矿 辽宁大东沟金矿(资源量1500吨)成为新资源基地 [6] - 发现横跨四省区 长度2800公里的"亚洲锂腰带" 探明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7] - 突破钾盐卤水提锂 锂云母提锂技术 实现氦气从天然气中提取的技术自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