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云边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华为智慧油气解决方案
华为· 2025-10-14 14:3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为华为智慧油气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覆盖勘探开发、油气田运营及管网管理三大核心业务环节,旨在提升行业生产效率、运营安全性和成本效益 [6][38][111] 智慧勘探开发 勘探开发算力中心 - 解决方案基于华为云实现算力资源灵活调度及专业软件与数据的统一管理,旨在解决资源云化慢、成本高及跨集群作业效率低等挑战 [9][11] - 方案实现IT底座自主创新,GeoEast软件适配鲲鹏与欧拉OS,处理效率提升8倍(从456小时降至55小时)[14] - 成功案例显示,助力大庆油田地震数据处理能力提升一倍以上,最大单工区处理面积从400km²提升至2000km²,最大探测深度从5000米提升至8000米以上 [17][20] 油气勘探数据存储 - 针对地震数据量达数百PB、文件数达百万级的挑战,提供智能分级存储方案,支持热、温、冷数据自动分级 [21][24] - 方案价值包括性能提升30%、成本降低30%、管理效率提升35% [26][28] - 成功案例中,为阿尔及利亚客户实现高可靠、低成本部署,整体成本降低30%;为巴西客户实现性能提升3倍,带宽提升6倍,迁移效率提升2倍 [32][34][35][37] 智慧油气田 智慧作业区 - 方案依托"云-边-端"架构,引入边缘计算与AI技术,构建生产运行指挥一张图,实现数据、应用、算法协同 [40][41] - 具体价值包括:智慧井场投资成本降低20%,保产节能降低能耗30%;智慧场站减少人工巡检工作量50%,建设周期从2天缩短至2小时 [42][45] - 油气生产大模型通过边用边学,模型训练工作量节省85%以上,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预测与优化 [45][57] 油气田一张网 - 解决方案结合工业PON、Wi-Fi 6、5G等技术,打造一体化工业互联网络,满足井场偏远、环境恶劣下的"少人化、无人化"需求 [73][74] - 方案具备全场景联接、稳定可靠、全网安全及智简运维价值,支持业务隔离与数据加密 [76] - 成功案例中,助力X油田实现无人值守,网络层级从10层减至3层,维护人力降低70%;4G专网方案实现单井功耗从6W降至4.2W [89][92] 华为星河 AI 高品质油气总部园区网络 - 方案构建以体验为中心的高品质万兆园区网络,实现全场景无线全覆盖,保障生产安全与办公效率 [93][94] - 关键优势包括:无线体验升级,GB级文件秒级下载;安全升级,终端无感接入,端到端安全防护;运维升级,故障分钟级定位,无线类故障80%以上自闭环 [95][101][103] - 成功案例显示,助力非洲S油田投诉率降低90%,运维效率提升3倍 [106][110] 智慧管网 数智化管网 - 方案通过"端+云+大数据"架构集成管道全生命周期数据,解决系统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及人工巡检效率低等挑战 [114][115] - 管道监测预警实现7x24小时实时监测,风险识别率高于95%;智慧场站实现风险事件实时感知与科学决策 [117] - 成功案例中,为国家管网山东公司1173km管道部署光纤传感+AI算法,精准识别挖掘事件,高效过滤误报 [125][127] 管道一张网 - 解决方案基于F5G、工业交换机、Wi-Fi 6等技术,打造长输管道一体化工业互联网络,满足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需求 [130][131] - 方案价值包括全场景联接、全网安全、稳定可靠及智简运维 [133] - 成功案例中,为S客户建设100G骨干网,带宽增长1000倍,解决高延时与低稳定性问题,新设备可由现网网管统一纳管 [141][145] 智慧管网光通信 - 方案覆盖场站、阀室、综合办公等场景,具备安全可靠、超大带宽、融合承载、极简运维四大特性 [150][151] - 采用原生硬管道(NHP)技术演进路线,支持从2M到100G+的流量随需承载,保障业务高可靠与低时延 [152][155][157] - 成功案例显示,为M油田升级骨干链路至8*10G,支持平滑扩容至100G+,实现生产控制业务物理隔离 [162][166]
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必经之路:5G+边缘计算赋能智慧工厂(PPT)
搜狐财经· 2025-10-13 23:20
本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搜集于互联网,非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在工业4.0和新基建的浪潮下,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路径。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基于5G+边缘计算的智慧工厂解决 方案,通过"云边协同"架构和全场景覆盖能力,帮助企业解决传统工业模式中的痛点,实现降本增效、提升运营效率、保障数据安全,同时为政府和园区提 供数字化赋能支持。通过案例与数据的结合,我们将展示这一解决方案如何成为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请勿将该文章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仅供学习参考,违者后果自负!更多参考公众号:无忧智库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工业环境中,您的企业是否也面临以下痛点? 这些问题,是否正在阻碍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别担心,基于5G+边缘计算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将为您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载体。然而,传统的集中式云计算模式由于 高时延、高带宽成本和数据安全问题,难以完全满足工业场景中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边缘计算应运而生。 边缘计算通过在靠近终端应用的位置建立站点,将云计算的能力延伸到边缘侧,有效解决了低时延、 ...
特斯联与紫光云达成战略合作,国产通用AI算力产业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
IPO早知道· 2025-09-26 10:13
合作核心内容 - 特斯联与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与能力协同[2] - 合作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度融合紫光云的云服务能力,实现算力资源的“广域池化”[2] - 合作深度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基于紫光集团的芯片设计全流程服务能力,奠定定制化AI芯片合作基础[2] 技术整合与服务提升 - 特斯联将融合紫光云的云服务能力,用户通过一键操作即可快速获取云端算力资源,提升智算服务的覆盖广度与交付灵活性[2] - 双方将在算力统筹调度、资源管理等关键层面展开深度协同,共同打造更具弹性、安全可靠且低成本的AI算力解决方案[2] - 特斯联在空间智能领域的场景经验与紫光芯片云全栈能力结合,有望共同探索面向特定场景的定制化AI推理芯片的联合设计与优化[3] 行业趋势与架构发展 - AI算力需求正从“单节点集群”向“分布式协同”转变,低延迟、高并发的推理需求依赖边缘侧及端侧节点处理,云端负责统一管理、调度和迭代[3] - “云边协同”架构通过动态资源管理和智能调度策略,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的挑战,为复杂AI模型部署和低时延协作式计算奠定基础[3] - 合作基于对“云边协同”算力架构的共识,旨在打造开放、高效、可信的国产AI算力新生态,引领行业发展方向[3] 战略意义与产业影响 - 合作是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选择,也是国产通用AI算力产业发展的新里程碑[4] - 合作将加速推动国产通用AI算力产业的构建与落地,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千行百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4] - 合作将进一步拓展紫光云在AI领域的业务版图,提升其在智能时代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竞争力[3]
科技赋能能源保供 南京鼓楼企业朗坤智慧打造“AI+能源”新标杆
扬子晚报网· 2025-08-29 20:33
平台技术架构与创新 - 开创性构建集团统筹云边协同智慧管控模式 云端大脑凭借强大算力进行全局智能优化与科学决策 边缘末梢确保毫秒级实时响应[2] - 采用大模型+小模型深度协同技术 小模型如专科医生精准定位设备故障 大模型像智能导医台调用知识库推荐处置策略[4] - 平台整体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正推动向云边端一体架构演进 通过智能控制闭环实现深度生产自动化[2][5] 运营效能提升 - 实现五升一降数字化管控目标 全面提升设备可靠性/机组运行水平/安全管控水平/专业技术管控水平/生产成本管控水平 降低生产人员劳动强度[4] - 接入12家海内外电厂37台机组 推动电厂综合煤耗每千瓦时下降0.45克 机组非停次数同比下降38%[4] - 成功避免非计划降负荷事件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提升设备运行效能 显著降低能源消耗[2][4] 生态构建与行业影响 - 通过滴灌式数智文化培育机制 每月举办模型竞赛和专题培训 助力打造人人用AI人人创价值创新生态[5] - 打破电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壁垒 实现行业突破性数字化管控目标[4] - 作为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成功实践体现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为能源转型贡献技术力量[5][6]
AI作“参谋”,3分钟内挽救80万元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17:01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 - 公司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头号工程 抽调80余名科研精英组建团队 携手朗坤智慧科技历时一年完成技术攻坚 [3] - 创新采用"1个平台、2级管控、5类责任层级、8种应用、6大预警中心"立体化架构 实现从集团总部到12家电厂、37台机组的全链条数字化穿透 [3] - 建设基于云边协同的火电安全生产管控数字化平台 被定位为战略布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技术架构与创新 - 采用"集团统筹、云边协同"管控新模式 云端负责全局优化和智能决策 边缘节点确保毫秒级实时响应 [2] - 构建强大工业数据中枢 汇聚多年运行数据 部署5万多个智能预警模型 沉淀55万个预警案例 [3] - 集成近200个专业算子 采用零代码开放式架构 业务专家可通过简单拖拉拽快速构建新模型 [3] - 实现"大模型+小模型"深度协同 小模型精准定位设备问题 大模型调用知识库提供解决方案 [5][6][7] 运营成效与数据表现 - 平台投运以来累计发出预警信息55万余条 准确率超90% [7] - 推动电厂综合煤耗每千瓦时下降0.45克 机组非停次数同比下降38% [7] - 成功避免多起非停与非降事故 例如成功处理引风机失速预警避免非降事件 [1] - 实现行业突破性"五升一降"数字化管控目标 全面提升设备可靠性等五大水平 降低生产人员劳动强度 [4] 人才培养与知识管理 - 每月定期举办模型竞赛 开展13期专题培训 新增150多个专业模型 覆盖汽机锅炉等核心设备 [8][9] - 编制《年度典型预警案例汇编》 建立集案例库、故障库、策略库、模型库于一体的四库全书 [9] - 通过滴灌式数智文化培育 形成人人用AI、人人创价值的创新生态 [8] 行业认可与未来规划 - 平台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技术鉴定 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 工信部副部长调研时肯定创新突破 提出从大语言模型向大物理模型转变的期待 [7] - 正推动平台向云边端一体架构演进 目标实现智能控制闭环 彻底解放人力 [9] - 为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9]
集微半导体分析师大会:生成式AI正借助“云边协同”重构半导体价值链
证券时报网· 2025-07-11 20:53
人工智能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 人工智能展现出对半导体产业的强大变革势能,正在重塑关键技术链路与新兴应用 [1] - 生成式AI通过"云边协同"重构半导体价值链,短期内依赖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长期由边缘设备推动规模化落地 [1] - AI大模型持续从云数据中心向低功耗MPU和MCU迁移,市场空间广阔 [2] 半导体产业链重构 - 亚太地区成为AI芯片供应链重构的核心战场,加速布局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主导生成式AI智能手机的技术革新 [2] - 亚太地区面临供应链韧性不足与技术瓶颈等挑战,这些进展将决定其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中的地位 [2] -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工厂中,数字孪生框架为半导体制造全业务流程规划链提供数字化赋能 [2] 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 - 光电子融合形成"光电异构"新架构,光芯片与AI的融合成为突破算力瓶颈、打破能效边界的关键变量 [3] - 人工智能正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出租车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带来重要变革,重新定义制造业、农业、医疗保健和消费领域的自动化 [2] - 算法、处理器与软件的进步让运行机器学习和AI应用程序的设备在计算领域普及 [1] 人工智能的商业机会 - 人工智能帮助企业家孵化快速增长的初创企业、推动老牌巨头内部创新,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机会 [3] - 企业应积极拥抱并部署AI,创始人探索颠覆性人工智能创业的可能性,投资者需抓住早期AI初创公司的潜在交易 [3] - AI手机、PC、汽车等终端将占据整体计算半导体市场的主导地位 [1]
端侧AI加速落地,Arm如何出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15:45
端侧AI发展 - AI模型正变得更智能、规模更小但能力更强,推动端侧AI发展,已超出智能手机范畴[2] - 实体AI如机器人技术有望在1-3年内达到人类操作水平,机器狗、配送机器人等将带来巨大机遇[2] - 端侧AI加速向大众化市场下沉,带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需求激增,端云协同AI芯片市场持续扩大[2] AI系统构建关键要素 - 从云端到边缘打造高度可移植的平台对实现先进技术和产品功能至关重要[3] - 电力与每瓦性能成为关键指标,数据中心能耗从兆瓦级跃升至吉瓦级,超50%来自机架和半导体设备[3] - 软件同样重要,Arm在2024年推出AI软件库Arm Kleidi以支持AI发展[3] AI商业价值与推理 - 推理是实现AI商业价值的唯一方式,赋予AI智能性如机器人决策和手机智能化[4] - 训练最大规模模型的计算量是推理的10^11倍,需大量推理实现商业回报[5] - 大模型能力正推进至低价位段手机,AI在Arm CPU/GPU上运行良好,覆盖各价格区间[5] 芯片设计挑战与创新 - AI演进叠加摩尔定律放缓,芯片设计技术挑战增加,成本上升,上市时间愈发关键[6] - Arm推出计算子系统(CSS)帮助合作伙伴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并加快上市周期[6] - Arm将推出Armv9旗舰CPU(代号Travis),实现两位数IPC性能提升,引入可伸缩矩阵扩展加速AI负载[7] 数据中心市场拓展 - Arm预测2025年头部云服务提供商近50%算力将基于Arm架构,AI计算成为强劲驱动力[8] - Arm架构在PC/平板市场占比将超40%,全球2200万开发者支持Arm生态优化[8] - 云服务商迁移至Arm平台带来超40%能效提升,AWS新部署CPU算力超50%基于Arm技术[9] AI计算转型 - 数据中心从通用计算向AI计算转型,领先AI平台如NVIDIA Grace Blackwell基于Arm架构优化[9] - 云服务商自研加速器与Arm处理器紧密耦合,提升计算密度、I/O密度和带宽表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