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市值管理
搜索文档
 市值为什么不是越高越好?
 搜狐财经· 2025-10-20 18:00
 市值管理的政策演变与核心理念 - 2024年4月“新国九条”颁布,明确要求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并将其纳入企业考核体系,标志着市值管理的“分水岭时刻”[2] - 2024年11月《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出台,市值管理进入制度化和规范化新阶段[2] - 市值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而非股价管理,是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游戏,企业通过提升内在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3] - 市值管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贯穿三个“国九条”阶段:2004年首次提出概念但缺乏实施基础,2014年兴起但被异化,2024年“新国九条”后真正认识到其必要性[9][10][11]   市值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核心构成 - 市值管理包含价值创造、价值传播与价值经营三个方面,市值是价值增长的结果而非目标[3][15] - 价值创造的核心是提升公司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以及管理层分配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后者以投入资本回报率为重要考量指标[16][18][19] - 价值传播是连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关键桥梁,尤其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激增至5,000多家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需做好4R关系管理[20][21] - 价值经营旨在平抑周期、降低风险,通过逆周期经营使周期成为公司发展的助力[22]   A股市场的现状与结构性挑战 - A股上市公司数量从2009年的1,600多家增加到5,400多家,总市值从不到20万亿元突破100万亿元,持有万得全A指数的年化回报率达10%[27][28] - A股总市值全球第二,但“巴菲特指标”显示A股总市值/GDP约为0.7:1,远低于美股的2.6:1,显示市值体量仍有较大空间[30] - A股存在“大的不够大、不够强,小的缺乏特色”的结构性困境,排名后50%的上市公司仍能占据约8%的总市值,而成熟市场该比例不到1%[30] - 行业结构显著优化,市值前十公司中出现消费、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企业,A股“含科量”提升[29]   市值管理的实践工具与应用 - 在市场高股价情况下,可运用合理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工具,再融资需保证新增资金能带来相应收益增长[23] - 减持在合理合规前提下可作为调节过热市场情绪的工具,成熟市场更关注再融资而对减持较宽容,A股则更计较减持[24][25] - 市场低迷时可运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并购等工具,并购时可使用现金储备、定向可转债等支付手段避免低价发行股份[26]   中国经济转型与资本市场新要求 - 中国经济已从地产时代迈向股权时代,资本市场需从融资市向投融资并举转型[37][40] - 2020年为分水岭,此前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大于分红,此后分红金额超过融资规模,显示资本市场更注重投资者回报[38][41] - 资本市场需承接地产软着陆后的巨量资金,扶持新科技、新产能、新模式,并让投资者获得回报[40] - 市值管理对所有上市公司至关重要,既是保住上市身份的要求,更是获取产业发展机会的关键[46][47][48]   券商投行业务的转型方向 - 投行业务需从项目制、客户制转向服务于客户价值最大化,进行市值战略的顶层设计[42][43] - 未来投行应发挥差异化优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市值管理的整体设计和服务能力,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帮手和军师[44]
 市值为什么不是越高越好?
 和讯· 2025-10-20 17:49
 市值管理的本质与演变 - 市值管理的核心是价值管理而非股价管理企业通过提升内在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投资者获得长期回报[2] - 市值管理在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三个阶段2004年首次提出但缺乏实施基础2014年兴起但被异化为股价操纵工具2024年新国九条颁布后进入制度化新阶段[8][9][10] - 市值管理是中国特色概念国外称为价值管理因A股市场处于半有效阶段需额外进行预期管理和逆周期调节[10][11]   市值管理的三大支柱 - 价值创造聚焦公司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和分配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以投入资本回报率为关键指标[15][16] - 价值传播通过信息披露业绩说明会和4R关系管理连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在5000多家公司中争夺市场注意力[17][18][19] - 价值经营运用逆周期工具如再融资并购减持股权激励等平抑周期风险高股价时合理再融资或减持低股价时推进股权激励或并购[20][21][23]   A股市场现状与结构性挑战 - A股总市值从20万亿增长至100万亿以上年化回报率10%上市公司数量从1600家增至5400家产业结构从金融地产主导转向消费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24][25] - A股总市值占GDP比例约为0.7:1远低于美股的2.6:1存在较大增长空间[25] - 市场存在结构性困境后50%上市公司占据8%市值而成熟市场这一比例不足1%万亿市值公司仅14家且在投入资本回报率和投资者回报方面有提升空间[26]   股权时代下的市值管理新要求 - 中国经济从地产时代迈向股权时代2020年成为分水岭上市公司分红金额开始超过融资规模资本市场从融资市向投融资并举转型[32][33] - 资本市场需承接地产软着陆后的资金腾挪功能通过扶持科技创新企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34][35] - 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生存发展的必答题市值是获得资金关注的关键指标且退市规则对市值有要求[40][42]   券商角色的转型方向 - 投行业务需从项目制客户制转向服务于客户价值最大化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战略设计者[36][37] - 券商应利用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进行市值战略顶层设计摆脱内卷和低价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37]   市值管理的目标与风险 - 市值是价值增长的结果而非目标追求价值最大化自然带来市值健康增长脱离价值追求市值会导致泡沫和预期差风险[29][30] - 央企国企需特别关注市净率指标破净可能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制定估值提升计划[38][39]
 叶飞出狱,深刻自省过往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21:48
 叶飞个人经历与现状 - 前私募冠军叶飞因操纵证券市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于2024年9月22日刑满释放 [1][2] - 叶飞于2015年通过集中资金优势在尾盘阶段买入的方式操纵信威集团等5只股票价格,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逾2000余万元罚款 [3] - 叶飞计划出狱后重启私募和影视两大主业,并考虑参与合规的市值管理业务,同时正在酝酿三部剧本 [1][4] - 叶飞个人债务问题庞杂,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其微博、抖音账号已被封禁 [5]   “伪市值管理”举报事件影响 - 2021年叶飞公开举报某上市公司“坐庄赖账”,并爆料多家上市公司与资金盘合谋,引发相关公司股价大跌 [2] - 叶飞表示后悔配合“坐庄”操纵股价,但并不后悔举报行为,认为此举推动了社会进步 [4] - 被举报公司后续发展轨迹各异,部分公司营收从2021年的百亿元左右增长至去年超350亿元,也有公司被ST处理,相关责任人被立案调查 [4]   资本市场市值管理生态变迁 - 叶飞入狱四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生态更新,“坐庄”模式被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阳光化运作取代 [1][7] - 2024年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监管指引发布,国资监管部门对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进行量化计分评价 [7] - 截至目前,数十家A股公司已出台市值管理相关方案,制度完善正在取代灰色操作 [7]
 【独家】叶飞出狱,深刻自省过往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21:36
 叶飞个人经历与现状 - 前私募冠军叶飞因操纵证券市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于2024年9月22日刑满释放 [1][3][6] - 叶飞于2010年创办倚天投资,旗下基金曾以351%的收益率获评2016年上半年阳光私募股票策略组冠军 [6] - 叶飞计划出狱后重启私募和影视两大主业,并考虑参与合规的市值管理业务,同时正在酝酿三部剧本 [3][4][9]   叶飞涉及的案件与市场影响 - 2021年叶飞公开举报多家上市公司“坐庄赖账”,引发相关公司股价大跌,其本人于2023年底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0万元 [5][6] - 监管调查发现,叶飞在2015年通过集中资金优势操纵信威集团等5只股票价格,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超2000万元罚款 [7] - 被叶飞举报的部分公司出现不同发展轨迹,有公司营收从2021年百亿元左右增长至去年超350亿元,也有公司被ST处理或高管被立案调查 [9]   资本市场市值管理生态变化 - 叶飞入狱四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生态更新,“坐庄”模式被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阳光化运作取代 [4][13] - 2024年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监管指引发布,国资部门对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进行量化计分评价,数十家A股公司已出台相关方案 [13] - 随着制度改革深化,灰色“坐庄”操作正被阳光下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和信息披露取代,“伪市值管理”模式将无处遁形 [13]
 “IPO之王”易会满:任期内发行1908家IPO 募资2.22万亿
 凤凰网财经· 2025-09-06 13:08
 易会满任内资本市场表现 -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查 [1]   IPO发行情况 - 任内发行新股1908家(含6家退市公司)募资总额2.22万亿元 [3][4] - 日均一家公司上市 日均募资金额超10亿元 [4] - 新股数量占历届主席发行总量35.43% 募资额占比41.59% [5] - 注册制改革推动科创板创业板主板扩容 [5]   减持与资金流动 - 重要股东累计净减持2.27万亿元 [6] - 新股发行与净减持合计抽水4.69万亿元 [6] - 2023年8月出台《减持新规》限制破发破净及低分红公司减持 [6][11]   退市机制对比 - 任内退市151家公司 不足IPO数量1/10 [3][5] - 退市节奏快于前八任主席(累计退市115家) [5]   制度变革与市场建设 - 2019年7月推出科创板并实施注册制 [7] - 2020年8月创业板实施注册制 [7] - 2020年底发布退市新规优化退市指标与流程 [8] - 2021年5月打击伪市值管理操纵股价行为 [8] - 2021年11月成立北交所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9] - 2022年4月支持上市公司重组化解风险 [10] - 2023年2月A股全面实施注册制 [11]   市场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围绕3000点发生20次保卫战 [12][13] - 2019年初至4月沪指涨幅达24.52% [14] - 2019年5月首次跌破3000点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 [15] - 2021年下半年政策刺激下沪指回升至3700点 [17] - 2023年10月年内首次跌破3000点 [18] - 卸任前沪指两日大涨收复2800点 [18] - 被查时沪指已站上3800点 [18]
 永杉锂业“伪市值管理”疑云:锂盐业务持续承压 高管却集体涨薪 新股权激励被质疑“放水”
 新浪证券· 2025-05-21 09:46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乱象 - 鸿合科技、至纯科技在股权激励期间出现股东持续减持现象 同时业绩不达标情况下高管薪资仍大幅上涨 [1] - 九阳股份5名高管以1元超低价获取员工持股计划40%份额 涉嫌利益输送 [1] - 证监会2024年11月发布新规 要求合理制定股权激励授予价格和业绩考核条件 强化长期利益一致性 [1]   永杉锂业经营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0.61亿元、75.05亿元和58.95亿元 归母净利润4.92亿元、-3.37亿元和2542.16万元 [3] - 2024年扭亏主要依赖1.02亿元非经常性损益 而非主营业务增长 [4] - 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2949.92万元 同比下降141.28% 为近5年首次一季度亏损 [5][19]   锂盐业务状况 - 2024年锂盐业务收入10.15亿元 同比减少43.39% 占总营收比例不足20% [2][4] - 锂盐业务毛利率同比回升15.74个百分点至13.69% [2][4] - 2025年初锂盐价格持续下跌 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均价分别跌至6.4万元/吨和7万元/吨 [19]   2022年激励计划 - 计划包含2000万股股票期权和1060万股限制性股票 授予价格存在明显价差 [5][6] - 3名高管获授250万股限制性股票 占比23.58% [6] - 三年累计锂盐业务收入53.24亿元 仅完成考核目标59.15% [9][10]   2024年激励计划 - 授予2400万份股票期权 行权价7.46元 董事长杨峰获授280万份 [11] - 考核指标改为年度净利润 2024年目标0.5亿元 但一季度已实现0.79亿元 [11][12] - 2024年实际完成锂盐业务净利润0.43亿元 完成度85.75% [14]   高管薪酬与关联关系 - 2024年董监高报酬合计642.16万元 同比增长34.79% [2][20] - 董事长杨峰年薪266.76万元 同比增长69.11% 财务总监卢妙丽年薪139.70万元 同比翻倍 [20] - 多名高管曾任职原控股股东杉杉控股 引发公司独立性质疑 [8][20]
 九阳股份“伪市值管理”疑云:5名高管以1元“骨折价”分走员工持股计划四成份额
 新浪证券· 2025-05-19 15:01
 监管政策与市场乱象   - 2024年1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鼓励通过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强化管理层与公司利益一致性[1]   - 2021年9月证监会明确打击"伪市值管理"行为,2024年3月将其写入《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指出此类行为破坏市场秩序[1]     九阳股份股权激励计划   - 2021年4月推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1800万份期权,其中4名高管合计获16.67%份额,103名核心骨干获70%份额[3]   - 业绩考核目标要求2021-2023年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15%/33%/56%,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5%/16%/33%[4]   - 实际业绩连续三年未达标:2021-2023年收入104.34亿/100.67亿/95.02亿,较2020年下降4.11%/7.48%/12.67%;净利润7.01亿/5.23亿/3.91亿,较2020年下降23.47%/42.90%/57.31%[5]   - 因考核不达标,1560万份未行权期权被注销,2024年5月首次授予期权全部注销完毕[5]     员工持股计划争议   - 2022年9月公司回购1600万股,成交金额2.04亿元,均价17元/股,但员工持股计划受让价仅1元/股[9]   - 修订后员工持股计划中5名高管(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秘)合计获39%份额,核心管理人员份额从81%降至61%[9]   - 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委员会已通过二级市场出售68.62万股解锁股票[11]     行业竞争与业绩表现   - 小家电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价格战常态化,公司主营产品面临市场饱和风险[3]   - 2024年及2025年Q1收入88.49亿/20亿,同比降7.94%/3.17%;净利润1.06亿/1.01亿,同比降72.75%/22.59%,业绩持续恶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