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减持新规
icon
搜索文档
A股转暖减持公告增多,市场博弈加剧
第一财经· 2025-07-28 19:28
市场减持概况 - 7月以来沪指突破3600点,近400家A股公司新增披露约700份减持计划,涉及紫金矿业、美凯龙等公司股东 [1][3] - 减持比例超4%的公司包括天力锂能、达利凯普、德尔玛,中国西电和美凯龙股东拟减持超1亿股 [1][3] - 国源科技实控人及高管共14人拟合计减持264.3万股,占总股本1.99% [1][5] 减持金额与比例 - 天力锂能股东富德基金拟清仓减持540万股(占比4.55%),按29.79元/股测算套现1.61亿元 [3][4] - 德福科技股东拟减持2546.33万股(占比4.04%),按24.6元/股测算套现6.26亿元 [4] - 阳光电源月内两度披露股东减持计划,涉及9名高管合计减持75.46万股 [5][6] 连板股减持案例 - 中设股份四连板期间股东陈凤军减持150万股(套现2078万元),另有2名股东减持212.7万股 [8] - 美邦股份四连板后股东美平咨询、郝新新分别减持124.87万股(套现2386万元)和106.72万股(套现2001万元) [9] 减持原因与监管动态 - 减持原因包括股东高位套现、会计政策压力、战略调整及个人资金需求 [2][4][5] - 减持新规实施后减持金额同比下降,限售解禁规模创新低,但需防范"绕道减持"和股权质押等变相操作 [11][12] - 监管层通过协议转让锁定期、减持与分红挂钩等措施压缩灰色空间 [11][12]
证监会难辞其咎,6月28日,这又是一场股市“割韭菜”的预兆?
搜狐财经· 2025-06-28 16:00
证监会调整休市安排及打击市场违规行为 - 证监会调整休市安排并加大对违法输送利益、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打击力度 [1] - 近期多家公司发布减持公告 山东墨龙股价连续7天涨停但基本面连续5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1] - 山东墨龙二股东智梦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高位减持比例达总股本17% [1] 银行股全线跳水 - 工商银行收盘下跌2.85% 农业银行下跌3% 招商银行下跌3.47% [3] - 中证银行指数下跌幅度接近3% 阴线吞吃过去三天阳线 K线形态呈现转势迹象 [3] - 银行股跳水拖累券商指数 券商指数出现较长上影线 但下周有望回升 [5] 市场整体表现及板块分化 - 沪指跌0.7% 创业板指一度涨超1% 两市成交1.54万亿 缩量421亿 [7] - 个股3381家上涨 算力、CPO、金属铜板块活跃 银行、油气、跨境板块跌幅居前 [7] - 市场成交金额保持在1.5万亿以上 多头氛围未结束 下周有望反抽 [7]
A股,这一类案例激增!啥情况
证券时报网· 2025-06-09 21:11
协议转让终止案例增多 - 今年以来已有30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终止协议转让公司股份的公告,超过2024年全年数量 [1] - 5月以来共有17家公司发布终止协议转让公告,超过前4个月合计案例数量 [2] - 大部分案例的股份转让协议签署时间在减持新规落地之后,多数发生在去年第四季度,到宣布终止已持续半年之久 [3] 协议转让终止原因 - 减持新规落地后监管审查更加严格,涉及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的转让项目被重点关注资金来源和交易合理性 [4] - 二级市场股价大幅波动导致协议双方对转让价格产生分歧:股价上涨受让方可能终止,股价下跌转让方可能毁约 [4] - 受让方资金链出现问题或融资渠道受阻,如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小却承接大额股权交易导致资金缺口 [4] - 近期监管层加强穿透审查,涉实控人、控股股东的协议转让项目因无法满足监管要求而集中终止 [5] 协议转让监管难点 - 受让方主要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信托计划及自然人,但股权情况、财力或资金来源披露模糊甚至不公布 [6] - 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特殊受让主体缺乏最终出资人披露要求,导致代持安排、结构化融资等隐蔽操作难以识别 [6] - 部分交易通过私下签订回购协议、股价对赌条款等"抽屉协议"规避监管 [6] - 跨区域监管协同不足,自然人受让方户籍地、关联企业注册地与上市公司所在地分属不同辖区时核查效率低 [6] 加强监管建议 - 完善穿透机制,强制要求私募基金披露终极受益人及份额持有变化,对自然人受让方实施背景联网核验 [7] - 建立动态跟踪条款,协议转让后6~12个月持续监测,重点监控锁定期结束后的减持节奏与大宗交易流向 [7] - 强化违规成本,对规避减持限制的实控人适用"责令回购+价差没收",将私募机构违规纳入失信记录 [7] 协议转让终止影响 - 部分公司钱款流转无障碍,如威领股份要求卖方在7个工作日内全额返还交易款 [8] - 协议转让终止可能因未获监管确认或股份过户未能完成,尽管受让方已支付部分股权款 [8] - 监管趋严背景下终止协议转让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减少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 [8] - 协议转让终止可能导致市场预期落空,部分公司股价出现波动 [8] - 对上市公司而言可稳定股权架构,避免新股东进入带来的管理混乱和战略方向模糊 [8]
A股,这一类案例激增!啥情况?
证券时报· 2025-06-09 20:41
协议转让终止案例增多 - 截至6月6日,2025年已有30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终止协议转让公告,超过2024年全年数量 [1] - 5月以来终止案例达17家,超过前4个月总和 [3] - 多数案例涉及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协议签署于2024年减持新规后,持续半年后终止 [4] 终止原因分析 - 监管趋严:减持新规后对资金来源、关联关系审查更严格,穿透审查要求未达标导致终止 [5] - 股价波动:2024年9月24日后行情波动导致转让方或受让方因价格分歧毁约 [5] - 资金问题:受让方(如私募基金)资金链断裂或融资受阻,无法完成大额支付 [5] - 监管未确认:部分案例因股份过户未完成或未获监管批准而终止 [11] 协议转让监管难点 - 受让方透明度低: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缺乏终极出资人披露,代持和结构化融资难以识别 [8] - 隐蔽操作:存在"抽屉协议"如回购条款、对赌协议规避监管 [8] - 跨区域协同不足:受让方属地与上市公司辖区不同导致核查效率低 [8] 市场影响与规范 - 终止案例增多反映监管收紧,有助于减少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 [11] - 股权架构稳定:避免新股东进入引发的管理混乱和战略模糊 [11] - 股价波动风险:若市场对转让预期较高,终止可能导致预期落空 [11] 监管改进建议 - 穿透机制:强制披露私募基金终极受益人及份额变化,核验自然人背景 [9] - 动态跟踪:设置6-12个月监测期,监控锁定期后减持行为 [9] - 强化处罚:对规避减持限制的实控人没收价差,将私募违规纳入失信记录 [9]
协议转让终止开始增多,监管穿透的“堵点”如何破?
第一财经· 2025-05-27 21:49
协议转让终止案例增多 - 今年以来已有25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终止协议转让公司股权的公告,与去年全年数量相当,仅5月就有13家,其中10家涉及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1][2] - 80%终止案例的协议签署发生在去年第四季度,持续近半年后终止,如罗欣药业、岱勒新材、远望谷等公司的转让协议集中在去年10月至12月签署 [2] - 半数公司在协议签署后股价波动超20%,例如岱勒新材转让价6.46元/股,终止时股价较转让价上涨超40% [3] 协议转让监管难点 - 监管难点包括资金链路隐蔽(私募基金、信托计划无需披露最终出资人)、抽屉协议甄别难(私下回购条款对赌难发现)、跨区域核查壁垒高(受让方户籍地与上市公司分离) [5] - 审查聚焦三大维度:动机筛查(是否规避减持限制)、主体关联(识别受让方与实控人隐蔽关联)、交易合理性(异常付款条款或利益输送嫌疑) [5] - 受让方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主(5月终止案例中占6家),其次为自然人(5位)和信托计划(2家) [4] 协议转让市场动态 - 减持新规后协议转让出现小高峰,去年下半年上百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相关公告,但近期因监管趋严导致终止案例集中 [1][4] - 多数终止案例未完成过户登记,如恒锋信息控股股东去年9月签署协议,截至今年5月仍未取得交易所确认书 [2] - 终止原因包括监管穿透审查趋严、受让方资金不足、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毁约等 [1][2] 监管改进建议 - 完善穿透机制:强制私募基金披露终极受益人,对自然人受让方实施背景联网核验 [6] - 建立动态跟踪条款:设置6-12个月监测期,监控锁定期后减持节奏与大宗交易流向 [6] - 技术赋能审查:构建股权关系图谱数据库,通过AI识别受让方关联网络异常 [6]
透视协议转让市场AB面
上海证券报· 2025-05-24 03:32
协议转让市场动态 - 5月已有13家上市公司宣布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终止股份协议转让,单月数量较以往显著放大 [2][5] - 终止案例中转让方多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如佳发教育袁斌、远望谷徐玉锁、申菱环境崔颖琦等 [5] - 终止原因包括"手续未完成"、二级市场价格上涨导致原定价低于市价、监管审查趋严等 [5] 协议转让的双面特征 - 积极面:为大股东提供高效资金解决方案,规避二级市场减持的股价波动风险 [6] - 消极面:存在变相减持、过桥减持等灰色操作嫌疑,如通过私募或关联方转移股份后抛售 [6][8] - 财务投资人作为受让方的协议转让难度加大,但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变更实控人的交易仍可推进 [7][8] 新增协议转让案例 - 德迈仕控股股东拟以6.69亿元转让100%股权,实控人将由何建平变更为潘异 [7] - 辰安科技股东以17.7元/股向合肥国投转让6.27%股份,旨在引入战略投资者 [7] - 5月终止的13单交易中,8单受让方为私募或信托,4单为自然人 [8] 监管与规则完善 - 减持新规落地后,协议转让交易频发,需警惕违规减持行为 [9] - 近期多单交易受让方将锁定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如万马科技、中胤时尚等 [10] - 建议穿透核查受让方资金来源、强化信息披露、重点问询高比例转让交易等 [11] 协议转让的功能与合规 - 协议转让是市场化资源配置工具,有利于股权结构调整、资产优化和引入战略投资者 [2][10] - 需严格遵循公司法、证券法及交易所规则,把握合规边界 [2][10] - 私募基金通过协议转让可战略性布局,提升持股比例并降低市场冲击 [8]
减持新规周年记:监管“组合拳”织密减持制度网 A股良性生态不断优化
证券日报· 2025-05-24 00:07
减持新规实施效果 - 减持新规落地一年后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二级市场减持规模同比下降19.88%至2072.84亿元 [2] - A股2703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因破发、破净或分红不达标被限制减持 约占总数一半 [2] - 新规通过分类限制、穿透监管和分红挂钩硬约束三大机制压缩套利空间 [3] 监管执法动态 - 2023年证监会快查快办14起违规减持案件 2024年前5个月开出31张罚单 [5] - 典型案例包括新易盛实控人违规减持1.42%股份被罚没3149.86万元 天顺股份实控人罚没571.02万元 [6] - 监管部门重点打击信息披露违规、敏感期交易和虚假陈述三类违规行为 [5] 协议转让市场变化 - 5月内12家上市公司公告终止股权协议转让 其中9家涉及控股股东或实控人 [7] - 终止原因包括监管加强穿透核查(如关联关系、锁定期审查)及市场波动导致交易收益下降 [7] - 部分受让方主动将锁定期延长至12个月以符合监管要求 [8] 政策影响与行业趋势 - 减持限制推动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经营 强化长期价值投资导向 [1][3] - 协议转让热度下降压缩变相减持通道 监管拟加强大宗交易、可转债等渠道监测 [7][8] - 未来需优化分红挂钩机制 严查代持、收益互换等新型绕道手段 [8]
从严从快惩治震慑 上市公司违规减持数量明显减少
证券日报· 2025-05-17 01:00
监管政策 - 证监会副主席陈华平强调从严从快惩治违规减持 特别是绕道减持和变相减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1] - 新"国九条"提出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 严格规范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减持 [1] -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 全面封堵绕道减持通道并新增责令购回措施 [1] 市场影响 - 减持新规出台后 年内证监系统及交易所针对违规减持开出的罚单仅有22张 相比2024年同期减少70%以上 [2] - 自减持新规发布以来 证监系统及交易所共开出101张罚单 违规对象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董监高和持股5%以上股东 [2] - 中核钛白实际控制人王某龙等利用衍生品和融券交易工具绕道减持 被处以2.35亿元罚没款 [3] 违规行为分析 - 违规减持扰乱市场秩序 导致股价异常波动 破坏市场稳定并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2] - 通过资管计划、收益互换等工具分散减持 以及利用解散分立、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等方式规避减持限制 隐蔽性强 [4] - 利用转融通出借、股票质押平仓、司法强制执行等手段变相减持股份 逃避监管 [4] 监管建议 - 建议建立减持行为大数据预警系统 整合质押、融券、大宗交易等多维度数据实时监测 [5] - 完善连带责任 对协助违规减持的券商、律所等中介机构实施"一案多查" [5] - 试点违规减持民事索赔 明确减持获利与投资者损失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 [5] 专家观点 - 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认为 监管部门从严从快惩治违规减持彰显监管决心 对违规行为形成强大威慑 [1] -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 减持新规为规范股东减持行为提供明确法律依据 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2] - 田利辉指出 典型案例的快速查处和公开通报形成"办理一案、震慑一方、治理一域"的效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