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市新规
icon
搜索文档
梦洁股份股东内斗暴露公司问题?是否财务造假 吴世春二级市场扫货问题公司是否踩雷
新浪证券· 2025-10-29 17:59
核心观点:梦洁股份(维权)财报遭董事不保真背后出现多年跨期收入确认,其是否可能涉嫌财务造 假?公司又是否可能触发退市新规。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处于无实控人状态,目前股权分散,前三大股 东持股比例相近,未来公司稳定性待考。 近日,梦洁股份发布三季度报告,营收净利双增。 数据显示,梦洁股份营收为10.99亿元,同比下降7.97%;归母净利润为2651.76万元,同比增长 28.69%。其中,第三季度营收为3.66亿元,同比增长9.76%;归母净利润为110.26万元,同比增长 131.11%。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然而,公司董事陈洁却对三季报不保真,即董事陈洁无法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出品:新浪上市公司研究院 文/夏虫工作室 其一,2022年至2024年度,公司直营专柜、子公司福建大方睡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方睡 眠")直销业务收入和成本存在跨期确认情形,公司销售返利存在跨期冲减营业收入情形,职工薪酬及 社保存在跨期计提情形。 其二,(子公司)福建大方睡眠通过往来款的方式向叶艺峰提供财务资助。截至2021年12月31日,对叶 艺峰拆借资金余额合计为6,602. ...
如意集团被控股股东掏空?遭监管两次立案调查
新浪证券· 2025-10-24 20:29
公司近期监管动态 - 如意集团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遭监管立案调查,此为公司在不到两年内的第二次立案调查,首次立案调查于2023年8月发生,并于2024年1月结案及处罚落地 [2] - 在第二次立案调查前,公司于2025年4月因收入确认不准确等问题收到监管处罚,具体包括债务豁免确认的1.04亿元营业外收入不符合确认条件,以及2024年度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不准确,从预告盈利620万元至910万元修正为大额亏损 [12]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与关联交易违规 - 根据2024年1月处罚决定,公司通过虚构采购业务向三家供应商预付货款,最终将5.94亿元资金划转至控股股东如意科技银行账户,该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所涉金额占公司2018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21.77% [7] - 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包装成投资款进行资金转移,于2019年10月至11月累计向控股股东指定的如意时尚支付10.99亿元,用于收购维信基金份额,所涉金额占公司2018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40.27% [8][10] - 上述10.99亿元的投资交易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机构无法确定该笔交易的性质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0][11] - 公司存在隐瞒关联交易情形,包括未披露与控股股东及实控人的共同借款事项,以及与控股股东间接控制的海南恒意等关联方发生的交易未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13][14] 控股股东财务状况与历史背景 - 公司控股股东如意科技由实控人邱亚夫主导改制,其在2009年底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3] - 控股股东在2015年至2019年初进行激进并购扩张,斥资逾40亿美元收购多个海外品牌,导致负债迅速攀升至400亿元以上 [3] - 控股股东自2019年至2020年出现流动性危机,未能按时支付中期票据利息,并出现多项境内外债券违约,包括2.5亿欧元质押融资违约和1.5亿美元贷款未偿还,导致部分资产控股权转移 [4] - 截至目前,公司实控人邱亚夫名下终本案件未履行总余额仍超过70亿元 [5] 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4亿元,同比下降32.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572.57万元,亏损额同比扩大105.00% [15] - 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已连续三年为保留意见 [16] - 公司存在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不充分的问题,其持有的佛山莱卡25.72%股权价值已出现明显减值迹象但未充分计提 [14] 潜在退市风险 - 随着退市新规于2025年1月1日实施,主板公司触发退市风险警示的核心财务条件包括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 [12] - 公司面临主业营收大幅下滑、持续亏损、频繁违规遭立案调查以及审计报告连续多年为保留意见等多重问题,可能触碰强制退市红线 [15][16][17]
13家退市企业牵连11家券商,第一创业、五矿证券被重点点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5:43
退市新规与市场背景 - 2025年A股市场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10月15日达到13家 [1][5] - 退市新规于2025年1月1日结束过渡期,证监会全面从严监管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明显增加 [4][5] - 在13家触及退市指标的公司中,8家已完成摘牌,包括卓朗科技、东方集团等,另外5家如*ST元成、*ST东通等已被启动退市程序 [5][6] 涉及的中介机构概况 - 13家退市公司背后涉及11家券商投行,包括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第一创业、五矿证券等 [2][6] - 中介机构是否需承担责任取决于其是否尽到勤勉尽责义务,最终结果有待监管调查 [6] - 除券商投行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可能因公司涉及民事赔偿且赔付能力有限而承担先行赔付责任 [6] 已受处罚的券商投行案例 - 第一创业因其保荐的*ST东通欺诈发行被深交所出具警示函,两名保代被指未审慎核查发行人董事及高管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信息 [2][7] - 五矿证券因未能发现广道数字财务造假被深交所采取书面警示监管措施,该公司虚增营业收入高达14.65亿元 [2][8] - 五矿证券拟牵头设立规模约2.2亿元的先行赔付专项基金,此案成为北交所首单先行赔付案例 [8] 投行履职的复杂图景与风险警示案例 - 部分问题公司在造假期间频繁更换投行,例如高鸿数据在2015年至2023年造假周期内接连更换了四家服务机构 [4][9] - 国融证券是11家涉事投行中唯一在持续督导期间对九有股份发出风险警示的机构,指出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12][13] - 大多数涉事投行在督导期内为后来被证实造假的公司出具了“无异议”或“未发现问题”的背书报告,例如国泰君安对锦州港、海通证券对普利制药等 [4][13][14] 行业执业操守的变化与应对 - 随着监管全面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因持续督导环节问题收到罚单的投行增多,多家投行已全面加大股权项目尽职调查力度 [15] - 投行对持续督导环节的人力投入显著增加,过去可能仅由一名保代完成尽调,现在则派多人仔细调查 [15] - 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加大投入,新增独立复核流程,并在一线审计方面加派人手,适当延长审计时间 [15]
连续三年财务造假,*ST元成将被强制退市,实控人被罚280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08:16
*ST元成财务造假与处罚详情 - 公司于2020年至2022年期间连续三年系统性财务造假,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09亿元,虚增利润总额5046万元 [1][4] - 公司在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了虚假财务数据,构成欺诈发行 [1][4] - 上市公司主体被处以3745.46万元罚款,5名责任人员合计被罚4200万元,其中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祝昌人被处以2800万元个人罚款并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4] - 证监会表示可能将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2][4]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自2022年以来连年亏损,2024年亏损高达3.33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28亿元,亏损规模同比进一步加大 [5] - 审计机构在公司2024年度审计报告中提示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5] 退市程序与市场影响 - 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ST元成被上交所依法启动退市程序,成为2025年以来第13家触及此类指标的上市公司 [2][7] - 2025年已有8家公司完成退市,其中3家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4家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1家符合交易类退市规定 [7] 退市新规解读 - 重大违法退市案例增多并非因造假公司数量增加,而是源于退市新规的调整,新规明确了“连续三年及以上造假即坚决出清”的要求,并适度下调了“造假金额+造假比例”的退市门槛 [2][7][8] - 新规设置了三个梯度的退市认定条件:单个会计年度造假金额达2亿元以上且占比超30%;连续两个会计年度造假金额累计超3亿元且累计占比超20%;连续三年或更长时间存在造假行为无论金额大小均触发退市 [8] - 监管力度持续加大,行政、民事与刑事“三罚联动”已成为处理财务造假案件的标配 [2][4]
年内超百家公司亮红灯,建筑装饰为何成退市风险“高发区”?
36氪· 2025-10-10 20:58
文章核心观点 - 监管层正严格执行“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致力于打造健康清洁的资本市场生态,经营不善、财务造假等问题公司面临巨大退市压力 [1] - 今年以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戴星”)的上市公司达107家,涉及20余个行业,财务困境是主要原因 [1][3] “戴星”公司板块分布 - 107家“戴星”公司中,83家为主板上市,19家为创业板上市,北证和科创板各有2家 [3] - 主板公司“戴星”主要原因为营收不达标,83家主板公司中有55家近一个年度审计营收低于3亿元 [3] - 创业板公司“戴星”原因多样,19家公司中有7家营收低于1亿元,5家净资产为负,3家无法出具审计报告 [6] 财务类退市指标细则 - 主板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将被“戴星”,第三年不达标则强制退市 [3] - 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或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将被“戴星”,第二年未改善则退市 [3] - 北交所公司连续两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5000万元将被“戴星”,第二年未改善则退市 [3] 重大违法退市案例 - *ST高鸿因欺诈发行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其2015至2023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198.7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7622.59万元 [4] - *ST东通因2019至2022年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并涉嫌欺诈发行,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其间累计虚增收入超4亿元 [7][8] “戴星”公司行业分布 - 建筑装饰行业是“戴星”公司最多的行业,共有12家,占比11.2% [10][11] - 国防军工、机械设备、计算机行业并列第二,均有9家,医药生物行业有8家 [10][11] - 建筑行业成为“重灾区”与房地产市场遇冷、项目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及业务流程复杂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12]
「藏富」5年,绝味食品突遭ST
36氪· 2025-09-23 19:12
公司财务违规事件 - 绝味食品因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被湖南证监局行政处罚 [1][3] - 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 累计少计营业收入约7.24亿元 [4] - 公司被处以400万元罚款 董事长戴文军被罚款200万元 其他高管分别被处以150万元和100万元罚款 [5] 股票交易变更 - 绝味食品股票自2025年9月22日起停牌 9月23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1] - 实施后公司A股简称由"绝味食品"变更为"ST绝味" 证券代码603517保持不变 [1][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2亿元同比下滑15.57% 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减少40.71% [7] - 2024年全年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滑13.84% 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滑34.04%创上市新低 [7] - 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15950家减少至2025年9月的10838家 净减少超5000家门店 [8] 行业竞争环境 - 卤味行业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厮杀阶段 头部企业采取以价换量策略导致行业毛利率承压 [10] - 紫燕食品、周黑鸭、煌上煌等同行加速布局 通过降价促销和新品迭代抢占市场份额 [10] - 健康消费理念兴起导致年轻消费者对传统高盐高油卤味偏好度下降 转向健康零食 [10] 监管政策背景 - 2023年修订版《退市新规》将财务造假列为其他风险警示情形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采取零容忍态度 [13] - ST普利2021-2022年虚假记载营业收入10.3亿元占两年营收总额31.08% 虚假利润总额6.95亿元占比76.72% [12] - ST康美因财务舞弊退市 成为A股财务造假退市第一案 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获赔超24亿元 [12]
强制退市!这家公司4年造假被罚2.29亿,老板市场禁入10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19:29
*ST东通财务造假与处罚概况 - 公司因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虚构业务 虚增收入4.32亿元 虚增利润3.14亿元 [1] - 证监会对其处以2.29亿元罚款 实际控制人兼时任董事长黄永军被罚2650万元并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1][5] - 2022年定向增发引用了虚假财务数据 构成欺诈发行 直接导致处罚力度大幅提高 [4][5] 退市流程与监管行动 - 公司于2025年9月12日公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深交所将启动退市程序 [1][4] - 从2025年4月14日被立案调查到收到《告知书》 用时不足5个月 [6] - 证监会明确表示本案可能涉及的犯罪线索将“应移尽移”至公安机关 体现“退市不免责”的监管理念 [4][6] 2025年重大违法退市市场情况 - *ST东通是2025年以来第12家触及重大违法退市的上市公司 数量创历史新高 [4][8] - 12家公司中已有7家完成退市 另有5家已进入退市流程 [4][8] - 退市公司数量增加并非因造假公司增多 而是源于退市新规调整 如“连续三年及以上造假即坚决出清”且金额和比例门槛下调 [8][9] 退市新规影响分析 - 财务造假退市标准分为三档 单年造假金额超2亿元且占比30%以上 连续两年造假金额超3亿元且占比20%以上 或连续三年及以上造假即触发 [8] - 新规使造假认定在时间长度和金额门槛上均有所降低 是监管力度趋严的体现 [8][9] - 目前被处罚案例涉案时间多属以往 在严监管下顶风作案公司已明显减少 未来重大违法退市数量有望下降 [9]
连续4年造假!这家上市公司被罚2.29亿,老板市场禁入10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14:17
*ST东通财务造假与处罚概况 - 公司因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被处罚 虚增收入4.32亿元 虚增利润3.14亿元 [1][3] - 证监会对公司处以2.29亿元罚款 实际控制人兼时任董事长黄永军被罚2650万元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3] - 公司在2022年定向增发中引用了2019-2021年的虚假财务数据 构成欺诈发行 [1][3] *ST东通退市进程与监管行动 - 公司于2025年9月12日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深交所将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程序 [1][2] - 从2025年4月14日被立案调查到收到《告知书》 用时不足5个月 [4][6] - 证监会表示本案可能涉及的犯罪线索将“应移尽移”至公安机关 体现“退市不免责”的监管理念 [1][4] 2025年重大违法退市市场情况 - *ST东通是2025年以来第12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 数量创历史新高 [1][7] - 在上述12家公司中 已有7家完成退市 另有5家已进入退市流程 [7] - 退市公司数量增加并非因造假公司增多 而是源于退市新规下调了财务造假的金额和比例门槛 [8] 退市新规影响分析 - 退市新规增加“连续三年及以上造假即坚决出清”的要求 并调低了“造假金额+造假比例”的退市标准 [8] - 财务造假退市新标准分为三档 包括连续三年及以上造假即触及退市 [8] - 监管对财务造假退市采取“零容忍”态度 而对其他类型退市通常给予一定的改正期或缓冲空间 [9]
从易会满任期的上市潮,到易会满被查的退市潮
搜狐财经· 2025-09-08 09:32
易会满任期内A股制度改革 - 新证券法明确注册制并于2019年底公布 允许亏损高科技企业上市 [2] - 2021年退市新规明确上市公司不达标自动退市 解决A股只进不出弊端 [1][2] - 罚款上限从60万改为按募资额两倍罚款 足以使造假公司倾家荡产 [2] 紫晶存储财务造假细节 - 2017年虚增营收4349.73万元占当年营收13.9% 虚增利润2162.71万元占利润总额35.82% [7] - 2018年虚增营收11145.79万元占营收27.75% 虚增利润3903.63万元占利润总额32.59% [8] - 2019年上半年虚增营收6693.95万元占营收42.97% 虚增利润2532.66万元占利润总额137.33% [9] - 2019年虚增利润1.45亿元占利润总额绝对值94.55% 2020年虚增利润1.69亿元占150.21% [13][14] 紫晶存储违规担保与处罚 - 未披露2016年末担保1000万元 2017年末1000万元 2019年上半年末7500.12万元 [11] - 招股书签署日未披露担保余额合计1.35亿元 [12] 2021年为14家企业提供16笔违规担保达3.603亿元 [15] - 公司及13名责任人共被罚9071万元 实控人郑穆罚2164.26万元且终身市场禁入 罗铁威罚1803.55万元且10年市场禁入 [16] 先行赔付机制创新 - 四家中介机构交纳承诺金合计12.75亿元 通过先行赔付已赔偿投资者约10.86亿元 [19] - 有效赔付人数约16986人占总赔付人数97.22% [20] - 开创先行赔付机制 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 代表人诉讼制度三项先河 [21][22][23]
“IPO之王”易会满:任期内发行1908家IPO 募资2.22万亿
凤凰网财经· 2025-09-06 13:08
易会满任内资本市场表现 -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查 [1] IPO发行情况 - 任内发行新股1908家(含6家退市公司)募资总额2.22万亿元 [3][4] - 日均一家公司上市 日均募资金额超10亿元 [4] - 新股数量占历届主席发行总量35.43% 募资额占比41.59% [5] - 注册制改革推动科创板创业板主板扩容 [5] 减持与资金流动 - 重要股东累计净减持2.27万亿元 [6] - 新股发行与净减持合计抽水4.69万亿元 [6] - 2023年8月出台《减持新规》限制破发破净及低分红公司减持 [6][11] 退市机制对比 - 任内退市151家公司 不足IPO数量1/10 [3][5] - 退市节奏快于前八任主席(累计退市115家) [5] 制度变革与市场建设 - 2019年7月推出科创板并实施注册制 [7] - 2020年8月创业板实施注册制 [7] - 2020年底发布退市新规优化退市指标与流程 [8] - 2021年5月打击伪市值管理操纵股价行为 [8] - 2021年11月成立北交所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9] - 2022年4月支持上市公司重组化解风险 [10] - 2023年2月A股全面实施注册制 [11] 市场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围绕3000点发生20次保卫战 [12][13] - 2019年初至4月沪指涨幅达24.52% [14] - 2019年5月首次跌破3000点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 [15] - 2021年下半年政策刺激下沪指回升至3700点 [17] - 2023年10月年内首次跌破3000点 [18] - 卸任前沪指两日大涨收复2800点 [18] - 被查时沪指已站上3800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