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系竞争
icon
搜索文档
智驾不是 “功能竞赛”!独家对话北汽研究总院副院长郑新芬:行业已进入 “体系竞争” 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0 19:03
行业竞争态势演变 - 汽车行业竞争已从生产制造和配置比拼延伸至智能驾驶全链条,单点智驾功能突破难以破局,核心竞争力在于支撑持续迭代的体系化组织与系统化技术[1] - 智驾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核心抓手,行业预计今年L2级智驾渗透率将超60%,但同质化问题加剧,多数车型功能描述高度重合,用户感知差异弱化[1] - 行业从“功能竞争”进入“体系竞争”阶段,需将智驾与智能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等核心领域深度融合,通过车企底层能力实现技术进化[3] 智驾技术普及与市场影响 - 通过体系化技术降本与高效研发,智驾能从高端选配转变为主流标配,成为打破价格内卷的有效利器[5] - 2025年1至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超过82.6%,较上年同期提升约12个百分点,其中16万元以下细分市场智驾功能装车率出现明显增长[6] - 政策推动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正加速智驾功能走向“大众刚需”,为打破价格“内卷”、激活市场需求提供新路径[6] 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 政策层面加速收紧监管边界,相关法规涉及智能驾驶责任条款的完善均指向“安全优先、规范发展”的智驾监管方向[1] - 行业从“技术狂飙”转向“安全理性”,需建立“安全是底线”的行业共识,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底线[7] - 应完善ISO26262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规,确保智能驾驶系统符合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要求,并为每个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制定清晰的安全标准和验证流程[7] 企业技术路线与战略选择 - 针对“全栈自研”与“生态合作”两条技术获取方式,企业需结合自身目标、特长与能力进行选择,行业普遍采用“核心自研+开放共生”模式[9] - 北汽的策略是掌握定义产品和系统集成的主动权,以及测试验证的核心技术体系,确保对技术迭代节奏和系统整体体验的掌控力,并与华为、小马智行等20余家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9] - 技术储备的深度直接决定了量产落地的速度与质量,是“合规通行证”,需重点投入数据闭环和电子电气架构等具有跨越技术周期价值的底层能力[11] 体系化实践与资源协同 - 北汽构建“一核三环”智能网联安全开发体系,将安全贯穿技术开发、过程保障、测试验证、上路运行全流程,并通过仿真测试、实车测试、云端协同测试提升场景覆盖与验证效率[8] - 行业应打破技术壁垒,共享测试资源,避免部分车企在测试场景、验证设备上的重复投入,让全行业在更高安全起点上进行创新[8] - 北汽坚持“L2普及到L4落地”的全层级发展策略,以确保技术在安全前提下不断迭代,并为未来3至5年更高阶智能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打下基础[11]
全球航运巨头法国达飞,无视美国新政选印度造6艘大船,成本高三成也认了
搜狐财经· 2025-10-24 01:54
事件概述 - 美国宣布对特定国家船舶征收港口费以提振本国造船业后仅四天,法国达飞海运将价值3亿美元的6艘大型船舶订单授予印度[3] - 该订单未流向预期中的美国或中国船厂,而是给了全球造船业排名第16位的印度,被视为对美国政策的意外反转[5] 美国政策与市场反应 - 美国征收港口费的政策旨在将订单从中国等国家“逼”回美国船厂,并计划用收费补贴本国造船业[3] - 政策效果适得其反,洛杉矶港执行董事评论称“美国这么一搞,最后买单的只有老百姓”,显示出对政策结果的失望[5] 印度获得订单的原因 - 航运公司选择印度船厂主要基于“避险”和“省钱”考量,在全球贸易摩擦下,印度被视为可避免中美双方港口费用的“安全区”[6] - 印度莫迪政府积极出台造船业优惠政策并新建船坞,为承接订单做了准备[7] - 这是印度在中美博弈中“渔翁得利”的又一案例,此前在电动车、芯片领域亦有类似情况[9] 印度造船业现状 - 印度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不到1%,许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7] - 印度造船成本比中国高出近30%[7] - 印度媒体对订单反应热烈,有声音宣称印度将取代中国和韩国成为新造船中心,但订单本身被解读为需承担更高成本和交付风险的“扶贫”行为[7] 中国行业的应对与优势 - 中国行业展现出冷静态度,认为国际竞争最终依靠硬实力,选择在市场上进行光明正大的竞争[11] - 中国拥有几十年建立起的完整工业体系,被视为坚不可摧的堡垒,美国对中国船舶收费后,中国订单量不降反升[12] - 面对压力,中国行业加速推动LNG、氨燃料等绿色船舶技术研发,积极抢占未来欧盟绿色市场,体现战略定力[12] 全球竞争格局启示 - 事件揭示了体系大于规则、实干重于投机的重要性,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其韧性的基础[12] - 美国被指沉迷于“零和博弈”旧思维,格局狭隘[14] - 印度的案例表明,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存在“夹缝红利”,识别并抓住机会可能实现弯道超车[14] - 未来的竞争关键在于“手里有粮、心中有数”的实际能力,脱离实际的算计会被现实粉碎[15]
零跑越级,直面百万豪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0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十年全域自研构建的体系能力,实现了将百万级豪华车的技术和体验下放至30万元级旗舰车型D19,标志着竞争焦点从“卷价格”转向“卷体系” [6][12][13] - 公司旗舰D平台以六大首创技术为支撑,旨在打破行业“旗舰等于高价”的潜规则,以“技术平权”重新定义豪华边界 [6][19][23] - 公司D19车型为30万级旗舰SUV树立了新范式,证明了中国品牌有能力在不依赖品牌溢价的情况下,通过硬核技术和高效成本冲击高端市场 [7][26][28] 从“卷价格”到“卷体系”的行业转变 -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步入“后价格战时代”,竞争焦点从参数配置堆砌和低价策略转向平台化能力、软件升级和供应链协同的体系实力 [11][12] - 公司凭借十年技术积累,实现了整车65%以上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造,研发人员占比达80%,具备行业领先的技术沉淀和成本管控能力 [6][13] - 2025年公司品牌认知度较2024年增长30%,品牌熟悉度增长40%,为冲击高端市场奠定了品牌基础 [16] 旗舰D平台的技术创新 - 混动技术首创:搭载全球最大80.3度增程式混动电池包,采用增程CTC一体化电池技术及双能电机四驱增程系统 [21] - 纯电技术首创:全球首发115kWh超级混合电芯,在保障安全和寿命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能量密度 [21] - 智能技术首创:全车首发双高通骁龙8797中央域控制器,算力高达1280 TOPS,支持高阶辅助驾驶和端侧大模型座舱 [21] - 驾控技术首创:自主研发LMC 2.0底盘系统,实现双轮爆胎稳态控制及最小3.6米转弯半径的“圆规掉头” [21] - 安全技术首创:采用2000MPa热成型钢加强A柱,AEB系统工作范围覆盖4–150 km/h车速 [21] - 舒适技术首创:业内首次在车内集成车规级制氧机,打造“森野氧舱”富氧呼吸环境 [21] D19车型的市场定位与影响 - 公司D19定位为“全尺寸旗舰SUV新标杆”,目标用户为务实中产大家庭和追求“科技即豪华”的新中产与科技从业者 [26][27] - 2025年1-9月公司累计交付新车395,516台,连续7个月蝉联中国新造车势力月度交付量第一,证明了体系能力的高效兑现 [27] - 该车型的成功展示了技术下放、价值上提的路径在30万级区间可行,为中国汽车品牌冲击全球高端市场提供了新范式 [26][28]
国产手机开启新较量,「不争先」的赢了
36氪· 2025-10-13 22:44
行业格局演变 - 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竞争从早期的营销渠道比拼转向技术体系和产业链深度的体系竞争阶段 [2] - 2025年第三季度市场格局定型,形成以华为、小米、vivo为首的国产旗舰阵营新格局 [2][5] - 截至2025年9月28日,vivo(含iQOO)以18.4%的市场份额登顶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并以17.2%的份额拿下2025年前三季度第一 [4] - 在4000元以上高端市场,vivo(含iQOO)2025年前8个月位列第二,占据22.14%份额,华为排名第一 [4] 竞争路径与核心能力 - 行业竞争从“单点领先”演进为“系统领先”,考验品牌在技术、体验与生态三条战线上同时构建闭环的能力 [5] - 影像赛道价值回归,从比拼硬件堆料转向关注真实场景的解决能力,例如vivo X300 Pro将旅拍、舞台、视频功能融为一体 [5][9] - 公司通过“自研+共研”双轮驱动构建体系力,例如vivo与MediaTek、Arm开展三方联合研发,从芯片指令集到影像算法进行协同优化 [7][16] - 公司构建了“蓝科技”体系,包括蓝晶芯片技术栈、蓝图影像、蓝河操作系统、蓝心大模型和蓝海续航系统,形成可自我进化的技术生态 [19] 头部公司差异化战略 - 华为像“高山”,目标为突破极限,在芯片、操作系统、AI底座上进行创新 [14][26] - 小米像“森林”,通过规模与生态协同,构建“人-车-家”的触点网络 [15][26] - vivo像“长河”,以用户导向为源头,在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四条长赛道上进行长期耐心投入 [16][19] - vivo通过共研模式汇聚产业伙伴,与联发科、Arm共同定义天玑架构,与三星、索尼、蔡司共研影像标准,与京东方探索显示技术,与宁德新能源开发电池系统 [16] 技术创新与AI应用 - 在端侧AI领域,公司通过蓝晶芯片技术栈与Arm、MediaTek深度共研,从架构层面为AI计算设计新通道,在语音识别、图像翻译等场景实现平均20%的性能提升与能耗优化 [20] - 通过自研影像芯片V3+与天玑9500的双芯协同,定义影像超能效NPU区域,实现毫秒级的光线、主体与运动方向综合判断 [9] - AI算法介入影像语义理解,让技术理解用户创作意图,输出具有叙事感与电影感的视觉表达 [9][11] - 公司探索MR行业,计划通过手机AI、影像和MR能力满足大屏沉浸需求,长远目标是为家庭机器人攻克感知决策难题 [16] 社会价值与长期主义 - 公司技术创新聚焦用户高频需求,为外卖骑手定制职业模式、为科考人员开发无网通信、为年轻人打造演唱会神器 [23] - 通过“数字国宝计划”利用影像技术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在基层医疗站点共研便携裂隙灯助力便捷诊断 [23] - “长河逻辑”不追逐风口,而是在时间流动中积累体系势能,让创新超越技术本身,反哺社会 [24][27] - 中国制造正从“同质化扩张”走向“多元化生长”,品牌竞争以价值观彼此区分,标志着行业的成熟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