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需动态平衡
icon
搜索文档
21社论|优化市场出清机制 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22:16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产业内卷治理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聚焦提升产品品质 [1] - 低价无序竞争成因复杂 包括经济结构调整(钢铁/水泥/建材/家具需求减少) 电商平台算法干预定价 新兴行业(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张过快 [1] 工业供需循环现状与政策应对 - 5月PPI负增长3[%](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9%) 应收账款同比增9[%](9%)至26[.](.)4万亿元 存货增3[%](3%)至6[.](.)65万亿元 [2] - 短期需对供需失衡行业限产减产 中期加快落后产能出清 鼓励兼并重组实现高质量动态平衡 [2] - 地方政府需规范行为 避免"内卷式输血"刺激重复投资 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 [2] 市场竞争质量与退出机制改革 - 低价竞争导致部分企业突破安全质量底线 电商平台对商品质量责任缺位 需加强假冒伪劣查处力度 [3] - 健全企业破产机制 探索个人破产制度 推进注销改革 完善市场出清机制 提高产业集中度 [3] 内需战略实施效果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社会零售总额累计增6[%](6%)[.](.)5[%](5%) 但CPI持续低位运行 [1] - 逆全球化背景下 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增量政策已稳定经济但价格压力仍存 [1][2]
聚焦人民需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网· 2025-05-20 07: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1] - 改革的重要指向是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 因应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日趋多元的新形势新特征 [2] - 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通过科技创新重塑供给体系底层逻辑 催生新业态 [3] 行业供需动态平衡 - 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需要超大规模市场 中国14亿多人口的市场需求优势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4] - 汽车产业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机遇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88.8万辆 [3] - 养老行业面临供给不足问题 需针对老年群体舒适生活、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等新需求优化供给结构 [2] 科技创新驱动 - 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突破催生智能网联汽车、精准医疗等新业态 [3] - 需发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颠覆性作用 使高质量供给成为引领需求变革的重要动能 [3] - 推动差异化生产、个性化服务发展 需要生产服务主体主动变革和监管机制优化 [2]
新视野丨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辩证关系 -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 - 供需失衡会导致资源浪费或短缺,引发经济波动,需通过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协同破解结构性矛盾 [1]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供给与需求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现代经济学体现为"双向适配"机制 [2] 供需动态平衡的特征 - 动态平衡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螺旋式上升,需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3] - 相互转化性:供给侧改革印证"供给创造需求"规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3] - 制度依存性: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供给体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3] 供需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 - 供给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供给质量,需求侧管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激发消费潜力 [4] - 需打破"供给决定论"或"需求决定论"单向思维,在动态平衡中释放增长潜能 [4] - 国际经验表明供需协同是宏观经济治理核心命题,中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 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制度完备"的高质量供给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 [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6]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 - 构建"消费牵引、投资优化、分配协调"的内需新格局,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7] - 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消费集群,推进5G基站、AI算力中心等新基建 [7] - 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创新慈善信托等公益模式,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7] 数字技术赋能供需适配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匹配的数字化发展范式 [7] - 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数据中枢,归集13个重点领域数据,杭州"城市大脑"提升供需对接效率37% [7] -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推动个性化定制模式,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 [7] 政策协同与治理体系 - 完善跨周期调节的宏观经济治理框架,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调控"体系 [8] - 在长三角试点产业链供需平衡指数,建立跨省市产能调配补偿基金 [8] - 动态监测41个工业大类产能利用率,建立战略性资源"产供储销"全链条预警机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