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动态平衡
搜索文档
国常会部署“促消费稳投资”,新一轮降准降息有望实施
第一财经· 2025-11-16 23:48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波动,宏观政策加力必要性上升[3] - 经济运行面临风险挑战但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未变,宏观政策持续发力[7] - "两重"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11] - 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是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13] 主要经济指标表现 -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较9月放缓1.6个百分点[3] -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较9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3] -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08914亿元,同比下降1.7%[3] - 1~10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5%[8] 生产端结构性亮点 - 1~10月份规模以上数字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7] - 智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11.1%,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行业增长12.3%[7] - 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发展潜力巨大[7] - 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新兴支柱产业[7] 需求端消费特征 - 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服务零售额增长5.3%[7] - 服务消费增长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长点[7] - 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6%[8] - 即时零售交易额和直播电商交易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8] 投资状况分析 - 投资连续两个月出现历史罕见的累计同比负值[9] - 由于前10个月PPI累计为-2.7%,剔除价格因素后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正增长[9] - 房地产投资占比较高,行业调整对投资增速下拉作用明显[8] -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市场竞争激烈,投资收益下降影响投资决策[8] "两重"建设政策部署 - 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11] - 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点领域[11] - 要合理安排项目建设与资金拨拨节奏,强化项目和资金匹配[11] - 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放大"两重"建设效应[11] 消费升级政策导向 -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14] - 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趋势凸显[14] - 通过创造优质供给激发和满足多元化新需求[15] -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营造诚信营商环境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15] 政策工具与措施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投放[12] - 盘活使用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12] - 促进民间投资的13条举措出台,提振民营经济积极性[12] - 财政政策在促消费方面进一步加码,货币政策可能实施新一轮降准降息[5]
冠通期货早盘速递-20250923
冠通期货· 2025-09-23 09:11
热点资讯 - 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500万亿元,5年年均增长9%,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白名单”项目贷款超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 [2] - 中国央行将一年期和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维持在3%和3.5%不变 [2] - 刚果(金)自今年2月起实施的钴出口禁令将于10月15日结束,2026年和2027年每年出口配额上限为9.66万吨 [2]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未来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在4%左右,到2025年底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3] - 截至9月21日当周美国大豆优良率为61%低于市场预期的62%,前一周为63%,上年同期为64%;大豆收割率为9%低于市场预期的12%,前一周为5%,去年同期为12%,五年均值为9%;大豆落叶率为61%,上一周为41%,上年同期为62%,五年均值为60% [3] 重点关注 - 重点关注尿素、沪铜、白银、原油、PVC [4] 夜盘表现 - 非金属建材板块涨幅2.58%,贵金属板块涨幅31.73%,油脂油料板块涨幅10.70%,软商品板块涨幅2.46%,有色板块涨幅19.14%,煤焦钢矿板块涨幅14.23%,能源板块涨幅2.93%,化工板块涨幅11.93%,谷物板块涨幅1.05%,农副产品板块涨幅3.25% [4] 板块持仓 - 展示近五日商品期货板块持仓变动情况,涉及Wind农副产品、Wind谷物、Wind化工、Wind能源、Wind煤焦钢矿、Wind有色、Wind商品综合、Wind软商品、Wind油脂油料、Wind贵金属、Wind非金属建材 [5] 大类资产表现 - 权益类中上证指数日涨跌幅0.22%、月内涨跌幅 -0.76%、年内涨跌幅14.23%,沪深300日涨跌幅0.46%、月内涨跌幅0.57%、年内涨跌幅14.41%,上证50日涨跌幅0.43%、月内涨跌幅 -1.82%、年内涨跌幅8.38%等 [7] - 固收类中10年期国债期货日涨跌幅0.20%、月内涨跌幅0.15%、年内涨跌幅 -0.87%,5年期国债期货日涨跌幅0.13%、月内涨跌幅0.24%、年内涨跌幅 -0.72%,2年期国债期货日涨跌幅0.04%、月内涨跌幅 -0.02%、年内涨跌幅 -0.56% [7] - 商品类中CRB商品指数日涨跌幅 -0.41%、月内涨跌幅 -1.52%、年内涨跌幅0.77%,WTI原油日涨跌幅 -0.05%、月内涨跌幅 -2.62%、年内涨跌幅 -12.90%等 [7] - 其他类中美元指数日涨跌幅 -0.35%、月内涨跌幅 -0.55%、年内涨跌幅 -9.98%,CBOE波动率日涨跌幅0.00%、月内涨跌幅0.59%、年内涨跌幅 -10.95% [7] 主要大宗商品走势 - 展示股市风险偏好相关指标,如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CRB现货指数、WTI原油期货结算价、伦敦现货黄金和白银价格、LME3个月铜期货官方价、金油比、铜金比、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风险溢价、上证50等指数风险溢价、CBOT大豆和玉米期货收盘价 [8]
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26%
央视网· 2025-08-07 07:00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了解到,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26%,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好于预期。 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5.15亿吨,同比下降3.0%,符合国家产业调控政策预期和要求;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为592亿元,同比 增长63.26%。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赵民革表示,得益于国家为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所采取的产量调控措施显效,20家千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 下降3.7%,保持了钢材库存低位、供需基本平衡、钢价相对平稳,同时原燃料需求下降、成本重心下移。 ...
21社论|优化市场出清机制 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22:16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产业内卷治理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聚焦提升产品品质 [1] - 低价无序竞争成因复杂 包括经济结构调整(钢铁/水泥/建材/家具需求减少) 电商平台算法干预定价 新兴行业(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张过快 [1] 工业供需循环现状与政策应对 - 5月PPI负增长3[%](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9%) 应收账款同比增9[%](9%)至26[.](.)4万亿元 存货增3[%](3%)至6[.](.)65万亿元 [2] - 短期需对供需失衡行业限产减产 中期加快落后产能出清 鼓励兼并重组实现高质量动态平衡 [2] - 地方政府需规范行为 避免"内卷式输血"刺激重复投资 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 [2] 市场竞争质量与退出机制改革 - 低价竞争导致部分企业突破安全质量底线 电商平台对商品质量责任缺位 需加强假冒伪劣查处力度 [3] - 健全企业破产机制 探索个人破产制度 推进注销改革 完善市场出清机制 提高产业集中度 [3] 内需战略实施效果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社会零售总额累计增6[%](6%)[.](.)5[%](5%) 但CPI持续低位运行 [1] - 逆全球化背景下 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增量政策已稳定经济但价格压力仍存 [1][2]
聚焦人民需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网· 2025-05-20 07: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1] - 改革的重要指向是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 因应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日趋多元的新形势新特征 [2] - 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通过科技创新重塑供给体系底层逻辑 催生新业态 [3] 行业供需动态平衡 - 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需要超大规模市场 中国14亿多人口的市场需求优势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4] - 汽车产业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机遇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88.8万辆 [3] - 养老行业面临供给不足问题 需针对老年群体舒适生活、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等新需求优化供给结构 [2] 科技创新驱动 - 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突破催生智能网联汽车、精准医疗等新业态 [3] - 需发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颠覆性作用 使高质量供给成为引领需求变革的重要动能 [3] - 推动差异化生产、个性化服务发展 需要生产服务主体主动变革和监管机制优化 [2]
新视野丨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29 08:11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辩证关系 -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 - 供需失衡会导致资源浪费或短缺,引发经济波动,需通过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协同破解结构性矛盾 [1]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供给与需求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现代经济学体现为"双向适配"机制 [2] 供需动态平衡的特征 - 动态平衡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螺旋式上升,需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3] - 相互转化性:供给侧改革印证"供给创造需求"规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3] - 制度依存性: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供给体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3] 供需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 - 供给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供给质量,需求侧管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激发消费潜力 [4] - 需打破"供给决定论"或"需求决定论"单向思维,在动态平衡中释放增长潜能 [4] - 国际经验表明供需协同是宏观经济治理核心命题,中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 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制度完备"的高质量供给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 [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6]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 - 构建"消费牵引、投资优化、分配协调"的内需新格局,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7] - 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消费集群,推进5G基站、AI算力中心等新基建 [7] - 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创新慈善信托等公益模式,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7] 数字技术赋能供需适配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匹配的数字化发展范式 [7] - 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数据中枢,归集13个重点领域数据,杭州"城市大脑"提升供需对接效率37% [7] -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推动个性化定制模式,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 [7] 政策协同与治理体系 - 完善跨周期调节的宏观经济治理框架,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调控"体系 [8] - 在长三角试点产业链供需平衡指数,建立跨省市产能调配补偿基金 [8] - 动态监测41个工业大类产能利用率,建立战略性资源"产供储销"全链条预警机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