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技术

搜索文档
光伏高管们的话,说给汽车高管们听
第一财经· 2025-06-15 12:0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光伏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均面临价格战、产能扩张和创新保护不足的困局,光伏行业的历史经验值得新能源汽车行业借鉴 [1][2] - 价格战导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下滑近30%,尽管2024年多晶硅、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超10%,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28.3%至277.57GW,但行业整体产值下滑,龙头企业如隆基绿能、协鑫系、通威股份均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2] - 汽车行业价格战尚未造成全产业链折损,但部分车企亏损加大,现金流紧张,反映出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2] 价格战与产能过剩 - 价格战是市场化竞争工具,有助于淘汰低效产能,但无底线的成本突破会损害全产业链利润 [1][2] -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2023年隆基绿能创始人已警示,产能扩张受地方补贴等非市场化因素推动,导致资源浪费 [3] - 汽车行业同样面临产能过剩,吉利控股宣布停止新建工厂,利用现有过剩产能,行业呼吁反内卷和兼并重组 [3] 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 光伏行业创新成果如TOPCon技术迅速被同行模仿,导致技术红利短期耗尽,先发企业难以获得足够回报 [5] -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是行业普遍问题,光伏企业呼吁为科技创新赋予权利属性,延长红利周期 [5] - 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需加强创新能力,同时保护创新成果,避免重蹈光伏覆辙 [5] 行业出路与政策支持 - 光伏行业出路在于持续创新,但创新保护需政策支持,建立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6] - 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推动兼并重组,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鼓励行业整合,证监会发布政策支持并购重组 [3][4] - 中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均为万亿产业,加强创新保护将提升全球竞争力 [6]
光伏高管们的话,说给汽车高管们听
第一财经· 2025-06-15 11:21
行业现状与价格战影响 - 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均面临价格战困境,高管们通过极限降本和价格战抢夺市场,导致产业链利润受损 [1] - 光伏行业2024年多晶硅、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超10%,新增装机277.57GW(同比+28.3%),但产业链价格下滑近30%,整体产值下降 [2] - 光伏龙头企业如隆基绿能(收入825亿元,同比-36%,亏损86亿元)、协鑫系、通威股份(收入919亿元,同比-33%,亏损70亿元)均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2] - 汽车行业价格战尚未造成全产业链折损,但部分车企亏损加大,现金流恶化,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2][3] 产能扩张与同质化竞争 -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2023年已警示行业严重过剩,地方补贴和代建厂房等非市场化行为加剧扩张 [4] - 汽车行业可能重蹈光伏覆辙,吉利宣布停止新建工厂,转而利用现有过剩产能,行业呼吁反内卷和兼并重组 [4] - 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鼓励兼并重组,汽车行业也认为兼并重组是必然结果,证监会发布政策支持并购重组作为经济转型工具 [4][5] 创新保护与行业出路 - 光伏行业创新缺乏保护,新技术(如TOPCon)迅速扩散为行业公共知识,先发企业难以享受创新红利 [6] - 朱共山强调知识产权是光伏的生命之本,需拉长技术红利周期,避免TOPCon案例重演 [6] - 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需加强技术创新和保护,软件和AI定义汽车时代对创新能力要求更高 [6][7] - 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作为万亿产业,需政策支持创新保护,以巩固全球竞争优势 [7]
光伏高管们的话,说给汽车高管们听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6-14 22:5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光伏行业面临无底线价格战导致全产业链利润下滑,2024年多晶硅、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超10%,但价格下滑近30%,龙头企业如隆基绿能、协鑫系、通威股份均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1][2] - 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陷入价格战,部分车企亏损加大且现金流恶化,但尚未造成光伏行业级别的全产业链折损[2] - 光伏行业经历多轮同质化产能扩张,2023年已出现严重过剩,地方补贴政策加剧非市场化扩张,类似问题可能在汽车行业重演[3] 竞争模式反思 - 极端成本压缩和价格战虽短期提升市场份额(如中国光伏发电上网价格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但长期压制创新、恶化行业生态[1][2] - 光伏行业TOPCon技术案例显示创新红利被快速稀释,新技术从1家企业扩散至5家,工厂数量翻倍导致同质化竞争[6] - 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需平衡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保护,避免重蹈光伏行业创新成果难以独占的覆辙[6] 行业调整方向 - 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推动兼并重组,汽车行业亦出现整合趋势(如吉利停止新建工厂),政策层面证监会发文支持并购重组[3][4] - 需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光伏企业呼吁为科技创新赋予权利属性以延长红利周期[6] - 政策需构建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光伏和汽车作为万亿产业需通过制度保障提升全球竞争力[6][7] 跨行业经验借鉴 - 光伏行业历史表明:价格战+产能过剩+创新保护不足形成恶性循环,汽车行业应避免相同路径[1][3][6] - 协鑫集团董事长警示"逐底竞争如饮鸩止渴",光伏教训值得汽车高管关注[1][2] - 中国在制造领域优势显著,加强创新保护可使光伏和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7]
推动协同创新 隆基绿能携手产业链各方构建BC生态圈
证券日报网· 2025-06-13 22:01
行业动态 - 第十八届SNEC光伏展于6月11日至13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展会主题聚焦"深度调整"、"产能出清"、"创新突围" [1] - 光伏行业正处于成为能源主力转折期的关键年份,肩负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 [2] - 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业态发生变化,供需错配下技术创新不足对创新企业造成伤害 [3] - BC技术作为单结电池的终极技术,预计还有十年左右的市场空间 [5] 隆基绿能战略 - 公司锚定BC技术路线,携手产业链多方推动协同创新,构建BC生态圈 [1] - 公司创始人李振国提出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业务保护"探索新的行业发展模式 [6] - 公司战略是打造类似苹果、三星的产业链条,推动生态链合作促进产业技术整体提升 [3][4] - BC生态圈秉持开放态度,欢迎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加入 [4][6] 合作伙伴 - 帝尔激光作为光伏激光技术龙头企业,已与隆基绿能形成协同创新案例 [2][6] - 小牛自动化深耕串焊机领域,强调合作中需尊重知识产权和商业规则 [2][4] - 英发睿能作为电池生产企业,于2024年加入隆基绿能BC技术阵营 [2] -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参与生态圈建设 [2][5] 技术创新 - 行业需要专注创新解决光伏成为主力能源面临的各类社会问题 [2] - 过去因产能短缺导致企业垂直一体化发展,现在更强调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3] - 半导体领域的成熟供应链体系(如三星、苹果)为光伏行业提供参考模式 [4]
隆基绿能,往事并不如烟
钛媒体APP· 2025-06-06 11:08
公司市值与财务表现 - 隆基绿能市值相当于晶科、天合和晶澳三家TOP4企业的总和,凸显其行业地位 [1] - 公司拥有500亿货币资金储备,财务稳健性显著高于同行 [2] - 2024年业务推广费达7.8亿,同比激增80%,远超晶科和通威 [2][22] 技术战略与转型 - 公司从HPBC1.0失败后转向N型BC技术,将其视为维持巨头地位的核心武器 [3][4] - BC2.0技术被宣传效率领先TOPCon 0.6-0.8%(约15W),但实际差异包含共性技术叠加 [22][23] - 30GW TOPCon产能暂未改造为BC路线,技术路线存在摇摆 [13][19] 组织变革与成本控制 - 2024年裁员50%,员工总数从75,066人锐减至37,853人,生产和技术人员降幅最大 [6][7][36] - 董事长钟宝申首次公开承认HPBC1.0失败,并反思组织机构冗余导致成本优势丧失 [7][9][10] - 管理层调整后战略决策权集中于钟宝申,李振国让出总经理职位 [12] 市场竞争与历史教训 - 硅片环节毛利率从2016年65.91%下滑至2024年未知水平,外销出货被双良节能超越 [15][17][19] - 组件市场份额被晶科、天合等赶超,因166尺寸迭代红利消退及210阵营崛起 [19] - 友商对隆基宣传策略不满,认为其夸大BC技术优势并引发行业军备竞赛 [22][27][30] 产能与投资动态 - 在建工程未显著增长,BC2.0规划的50GW产能进展存疑 [32][33] - 铜川12GW电池项目预计2025年Q3投产,西咸新区12.5GW BC电池项目预计2025年Q2投产 [33] - 泰睿硅片未扭转硅片市占率下滑趋势,2024年被双良节能超越 [34] 行业定位与未来挑战 - 公司面临BC与TOPCon双线作战压力,技术领先性不及爱旭(BC)和晶科(TOPCon) [38] - 行业认为隆基需平衡黑科技投入与成本优势重建,避免战略失误重复 [39][40] - 当前市值反映市场对其技术转型的期待,但历史目标达成率低引发质疑 [35][40]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辞任总经理 2024年业绩承压亏损86亿
犀牛财经· 2025-05-30 17:43
管理层变动 - 创始人李振国辞去董事、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将专注于研发和科技管理工作,继续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 [1] - 董事长钟宝申将兼任总经理一职,并接任法定代表人 [3] - 李振国之女李姝璇被提名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为管理层注入新活力 [3]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825.82亿元,同比下降36.23%,净亏损86.18亿元,扣非后净亏损87.47亿元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36.52亿元,同比下降22.75%,净亏损14.36亿元,扣非后净亏损19.83亿元 [3]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25亿元,同比下降158.21% [4]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08.95亿元,同比下降13.61% [4] 研发投入与技术布局 - 2024年研发投入达50.14亿元,占营收比例为6.07%,是A股光伏上市公司中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的两家企业之一 [4] - 李振国对BC技术表达坚定信心,认为此次选择BC技术不亚于上一轮的单晶技术变革,且技术难度更高 [4] 未来发展展望 - 在管理层变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公司能否凭借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BC技术实现重振值得关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