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征税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征税?你也配!特朗普刚得意半天,美联储+股市+俄罗斯就让他清醒了!
搜狐财经· 2025-08-17 20:56
第一记,来自自己家里的"劳工局"。美国5月份新增就业只有1.9万人,6月更惨,1.4万人——这是啥水 平?美国300多万人口的国家,这点就业量连咱一个中等县城都不如。华尔街一看不妙,立马用脚投票, 道琼斯暴跌542点,纳指跳水472点,简直一秒入冬。 特老头脸还没从"我最牛逼"的状态里抽回来,转头就把劳工局长给炒了,说人家"故意整我""数据不真 实"。这操作真是标准的"商人嘴脸"——赢了是我厉害,输了怪你扯后腿。 但咱中国人早看穿他了,商人目光短浅,而且自吹自擂,大吹牛逼,肆无忌惮、不可一世,必输无 疑!! 第二记巴掌,是美联储干的。鲍威尔老爷子顶着压力,就是不降息。特朗普蹦跶半天,喊了快四个月 了,美联储就是不理他。为啥?因为人家根本不听你这"商人总统"的。你再怎么高呼"降息救国",金融 大佬一脸冷漠:"不降。" 前几天,特老头那张老脸笑得比佛州的太阳还灿烂,宣布跟越南、柬埔寨、欧盟、日本、菲律宾一通操 作,签了几个"全球征税协议"。他自己还觉得干得漂亮,信心爆棚,说什么"这是美国历史性胜利"。我 当时就摇头笑了。 果不其然,还没等到夜宵下肚,三记大巴掌从天而降,把他刚吹起来的牛逼拍得稀碎。 全球征税?你也 ...
跨境炒股被追缴个税?五个关键问题读懂:适用于谁、税率几何?
新浪财经· 2025-08-09 08:13
跨境投资收益税务政策 - 中国居民个人需就全球所得(包括境外投资收益)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3] - 税务居民身份认定标准为在中国有住所或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满183天[2] - 境外投资收益不适用免税政策,包括股息收入和资本利得[2][3] 近期补税通知增加原因 - CRS(共同申报准则)机制推进使税务部门能获取居民境外金融账户数据[5] - 中国与150多个司法管辖区实现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强化跨境逃避税监测[5] - 税务部门通过外汇收支数据筛查和境外投资备案比对识别异常交易[6] 补税税率及计算方式 - 资本利得税(股票买卖差价)适用20%税率,境外交易无免税规定[7][8] - 股息红利税率为20%,港股H股/红筹股按10%征收,美股分红适用中美双边协议10%税率[7][8] - 境外已缴税款可按规定抵免中国个人所得税[8] 盈亏互抵操作实践 - 同一纳税年度内盈亏相抵在实际操作中可与税务机关沟通[9][10] - 跨年度亏损互抵不被允许,需按次计算单笔交易所得[9][10] - 美国市场允许长期/短期资本利得分类抵扣,亏损可跨年结转[10] 个人投资者应对建议 - 梳理境外交易明细并保存原始凭证(如券商对账单)[12] - 复杂交易情况建议寻求专业税务顾问协助[11][12] - 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投资港股可享转让所得免税优惠至2027年[13]
炒港美股要交20%个税?今年补税通知密集
第一财经· 2025-07-04 20:56
中国居民跨境投资税务监管趋势 - 2025年3月以来多地税务部门密集通知中国居民申报或补缴港股美股等境外投资收益个税 多数案例追溯2022-2024年纳税情况 部分纳税人已按20%税率完成补缴[1][3] - 税务部门通知形式包括短信 电话及线下约谈 覆盖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等多地 部分案例涉及交易流水达数千万元人民币[3][4] - 中国全球征税法律依据长期存在 居民个人需就境外利息 股息 红利 财产转让等所得单独按20%税率申报 申报期为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4][5] 政策执行力度与技术驱动因素 - CRS(共同报告标准)实施深化推动征税执行 截至2023年4月中国与106个CRS伙伴国实现金融账户信息交换 富途 老虎等券商按规上报用户账户余额 股息 利息等数据[8][9] - 2025年税务部门采用"五步工作法"集中追缴 典型案例显示浙江某纳税人补缴12.72万元 湖北某案例补缴达141.3万元[10][11] - 技术进步强化跨境逃避税监测 反避税政策与资本外流管控协同推进 但税务部门回应称近年政策口径未变化[5][7] 市场反应与合规挑战 - 部分投资者转向非CRS参与国如美国券商开户 但中美FATCA协议同样要求信息交换 法律人士提示银行 保险 信托等机构均在CRS上报范围内[14][15] - 纳税人存在申报流程困惑 涉及盈亏抵扣 纳税币种 追溯期限等细节 多地税务局通过图文视频形式加强指导[13][14] - 法律界建议优化合规路径 如利用港股通等税收友好渠道 关注双边税收协定 同时需注意税务合规不自动等同于外汇合规[15]
炒港美股要交20%个税?今年补税通知密集,境外收入征税法律层面并不“突然”
第一财经· 2025-07-04 20:13
中国居民跨境投资税务监管动态 政策执行力度加强 - 2024年3月以来多地税务部门密集通过短信、电话等形式通知纳税人自查境内外所得 追溯期限通常为2022-2024年 [1][4] - 湖北、山东等地税务部门3月发文开展境外收入专项核查 浙江案例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2.72万元 湖北案例达141.3万元 [9] - 北京市平谷区税务局6月采取税企协同辅导、重点人员核查等举措 建立动态台账强化跟踪管理 [10] 法律依据与征税规则 -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居民个人境内外所得均需申报 股息/红利、财产转让等适用20%比例税率 需在次年3-6月申报 [3] - 无住所个人若连续6年境内居住满183天/年且无单次离境超30天 第7年起需为境外所得纳税 首批豁免权于2024年初到期 [10] - 港股通投资H股股息税率为20%由券商代扣 红筹股通常无需预扣 美股股息税可抵扣美国已预扣10%税款 [12] 信息交换机制升级 - 中国自2018年实施AEOI标准 截至2023年4月与106个CRS伙伴国交换金融账户信息 覆盖范围从高管扩展至普通投资者 [5][6] - 富途证券向香港税务部门、老虎证券向新西兰税务部门上报用户账户余额、股息利息等数据 上报规则未发生年度变化 [6][7] - FATCA协议下美国金融机构同样向中国交换账户信息 通过美国券商开户无法规避税务监控 [13] 行业影响与投资者行为 - 社交平台显示北京、上海等地投资者6月集中补税 部分交易流水达数千万元但最终因亏损未产生税负 [2] - 部分投资者转向美国券商试图规避CRS 但法律人士提示银行、保险等机构均需上报信息 [11][13] - 税务部门通过"五步工作法"推进合规 2025年3月申报期将同步开展集中追缴行动 [4]
宏观专题研究:美国本轮最终会对全球加征多少关税?
华泰证券· 2025-05-29 14:23
美国关税政策底层逻辑 - 特朗普加征关税旨在缩减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补充财政收入[2][9] 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水平分析 - 去除战略商品,美国对全球征税“基准”税率可能为10%,或推升美国加权平均进口关税2.9 - 3.2个百分点[4][10] - 对钢铝、汽车等战略商品额外征税约25%,推高美国对全球关税约5个百分点[4][21] - 对华累计加征关税或推高美国对全球加权税率3.2 - 5.4个百分点[5][25] - 对欧盟加征关税约20%,推高美国对全球加权税率3.4 - 3.7个百分点[5][25] - 维持对墨加征税水平,美国对全球加权税率上升2.7 - 3.6个百分点[5][25] 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最终范围及影响 - 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最终落在15 - 21%,推升加权平均关税至17.4% - 23.6%[6][30] - 关税政策或推高美国核心通胀1.5 - 2.1个百分点,压低增长1.1 - 1.8个百分点[6][30] 风险提示 - 美国关税政策超预期反复,中美谈判阻力大于预期[7]
关于境外收入补税的专家分享总结
佩妮Penny的世界· 2025-05-21 13:20
境外收入征税政策解读 - 中国自2020年起明确规定对境外个人所得征税,回溯范围从2021年开始[8] - 预计6月底前会通知到大部分纳税人,未来两周是通知高峰期[3] - 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四地税务局已发布公告,最低补缴罚款12万,最高141万[3] - 按20%所得税计算,12万罚款对应约60万应纳税额,推算资产规模约200-1200万[3] 常见税务误区 - 认为只针对境外炒股投资几百万的大户是错误的,未来将覆盖所有纳税人[3] - 国内A股炒股盈利暂免交税,但境外投资需纳税,个人普遍缺乏纳税意识[6] - 各种"规避交税"方式如短期离境、分散账户、换美国账户等都不可行[10][12][13] - 移民避税天堂可能被判定签证无效,如欧盟已判定马耳他黄金签证无效[15] 应税收入类型及税率 - 投资收益(利息、股息、分红)税率20%[16] - 财产转让所得(股票、虚拟货币交易)税率20%[16] - 劳务/工资收入适用3%-45%累进税率[16] - 香港房产出租需补缴差额(香港物业税15% vs 中国20%)[16] - 美股股息需补缴10%差额(美国预扣10% vs 中国20%)[16] 申报注意事项 - 年度股票转让盈亏可相抵,但需提供完整交易记录[19] - 滞纳金按每日万分之五计算,年化18.25%,最高可处5倍罚款[24] - 需保存所有交易明细和当地纳税记录,收到通知后需及时申报[24] - 申报流程存在地区差异,需与当地税务局保持沟通[23][24] 监管技术背景 - CRS信息交换已实施7年,税务局掌握大量境外账户数据[8] - 大数据技术使监管能力提升,"查不到"的时代已结束[8] - CRS虽不能直接计算应纳税额,但可识别高价值监管对象[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