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低价
搜索文档
货不对板?李佳琦被指双11清库存,“所有女生”又失望了
新浪财经· 2025-11-08 15:44
核心观点 - 李佳琦直播间在双11期间因产品成分差异、售卖库存及临期产品等问题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其“为消费者争取新鲜好货”和“全网最低价”的人设受到冲击[2][13][17] - 公司关联的消费者投诉量远超同行,截至11月6日已超过2万条,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和消费者不满程度[15] - 行业分析师指出,头部主播渠道议价能力缩水但渠道费用居高不下,导致价格优势不再,是直播带货行业“全网最低价”神话破灭的缩影[17] 产品问题事件 - 直播间售卖的蕉内302++保暖内衣实物粘纤含量为47%,与官方详情页标注的45%不符,消费者质疑货不对板[2][5] - 有分析指出差异可能源于售卖库存旧款,蕉内官方称成分会根据批次有小范围波动,但消费者不接受此解释并已投诉至12315平台[2][7] - 消费者以189元购买的302++款成分与146元的301+款相同(均为47%粘纤),质疑高价买了低价产品[5] 清库存行为表现 - 双11期间多名消费者反映买到老款、库存或临期产品,如娇兰复原蜜保质期不足1年、飞利浦电动牙刷生产日期差异大、怡宝纯净水日期较早等[9][11] - 甚至有8年老粉收到直播间礼物为过期半年的产品[11] - 这些操作打破了直播间“新鲜好货”的人设,削弱了消费者信任[13] 消费者投诉与信任危机 - 公司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超过2万条,显著高于东方甄选、交个朋友等头部直播间(后者投诉量仅几百至一千多条)[15] - 信任危机根源在于其长期建立的“全网最低价”金字招牌被动摇,消费者对价格优势的预期落空[17] - 行业观点认为,头部主播在美妆以外品类的“鉴宝”能力有限,且渠道费用高企导致价格竞争力下降,促使消费者转向其他选择[17]
预售比现货贵背刺“所有女生”,李佳琦们黄金时代落幕
36氪· 2025-10-31 08:31
李佳琦直播间价格争议事件 - 2025年双十一期间,李佳琦直播间预售商品价格被指高于现货价,部分商品差价达50-60元,例如一款面膜预售实付308元,现货价格为291元,差价17元[2] - 出现“李佳琦一晚被退货8亿元”及“双十一赔了20亿”的市场传闻[2] - 品牌方在消费者付尾款时(如10月20日)突然发放限时补贴(如薇诺娜官方旗舰店发放59元、68元等额补贴),导致使用补贴后的现货总价低于直播间预售总价[3] - 与2021年双十一欧莱雅事件形成对比,当时品牌方为李佳琦用户提供补贴以平息价格争议,而本次事件中品牌方未再为其提供“全网最低价”特权[4][5] 李佳琦直播间运营风险与争议事件 - 2023年9月,李佳琦因评论花西子眉笔价格不当(“哪里贵了”)引发公关危机,导致全网掉粉超过200万,同年双十一预售首日销售额相比2022年减少一半以上[8][9] - 直播间选品与品控出现问题:2023年11月,消费者购买雅诗兰黛面霜收到空瓶;2024年双十一,耐克运动鞋被指出售瑕疵品[10] - 供应链管理失控:2025年1月,售卖的车厘子出现批量损坏,消费者收到货物时距离生产日期长达35天[11] - 商家履约能力失控:2025年5月,消费者下单的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被商家以“价格标注错误”为由单方面关闭订单;7月,铂爵旅拍服务无法交付[12][17] 品牌方策略转变与行业趋势 - 品牌方反思与超级主播的合作模式,李佳琦与花西子合作被传利润分成高达100%-120%,高额坑位费与ROI不佳促使品牌转向发展自播[20][21] - 花西子事件后,其直播间交易额暴跌九成,不足10万元,显示主播个人争议对品牌声誉的连带风险[21] - 直播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规模增长率从2019年的227.7%持续下降至2022年的48.21%[21] - 品牌自播成为主流趋势:抖音电商数据显示,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店播动销商家占比达69%,超1000个商家靠店播销售额过亿元;2025年618大促期间,淘宝店播破千万直播间数量同比增长21%,抖音平台千万元成交额商家中店播占比达68.5%[23] - 具体案例如雅迪电动车淘宝官方旗舰店大促期间销售额同比增长2150%,毛戈平淘宝店播成交额同比增幅超三位数[23][24] - 定价权回归品牌,多个头部主播(如罗永浩、小杨哥、贾乃亮)直播间均出现价格高于品牌官方渠道的情况[24] 平台规则调整与行业格局重塑 - 抖音坚持去中心化流量分配,网红涨粉周期从2018年的1年缩短至2022年的3个月,头部网红生命周期短暂[25][26] - 抖音于2024年调整流量策略,减少对达人直播扶持,转向倾斜优质短视频内容与品牌店播,并推出“新作者出道计划”等扶持中腰部及新锐达人[27][28] - 淘宝推出激励计划与现金/流量补贴,鼓励中腰部主播与新晋达人成长,并从外部引入成熟主播(如罗永浩、刘畊宏、章小蕙、李诞),2022年新增超过50万名新主播[29][30] - 快手调整流量规则,2023年将“川流计划”流量激励提升至600亿,分配给中腰部主播和品牌自播;2025年9月启动本地生活“百万真人计划”扶持优质主播[30][35] - 小红书同样采取去中心化机制,平台明星主播经历多轮更替(从董洁、章小蕙到吴千语)[35] - 行业格局转变:品牌自播成为标配,中小主播加速崛起,超级头部主播或退场(辛巴退网、小杨哥停播)或淡出(罗永浩转型),仅剩李佳琦与董宇辉双头对垒[37]
双11期间二选一?京东、抖音、美的回应
新华网财经· 2025-10-30 11:35
平台竞争与定价策略 - 近期有传闻称京东在双11期间因要求平台售价不高于其他平台而对商家采取高压定价策略,网传信息显示美的集团因此被罚款500万元 [1] - 京东内部人士回应称相关传闻为谣言,并解释其做法是要求在自己平台上的售价不能高于其他平台,以确保销量大的平台价格具有竞争力 [1] - 抖音大家电负责人通过朋友圈发文评论,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暗示友商动作不利于合作伙伴发展 [2] - 接近美的集团人士表示,网络上相关提及美的的文章属于不实信息 [1] 双11活动新趋势与平台表现 - 今年双11呈现新趋势:“全网最低价”已非宣传重点,平台告别复杂玩法,AI技术全面渗透,近远场零售深度融合 [4] - 京东尝试将双11战线拉长至37天,淘宝天猫押注“大消费+AI”组合拳,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以差异化策略加入战局 [4] - 天猫双11开卖两周,9个进口品牌成交破亿,927个进口品牌成交同比翻倍,44个进口单品成交破千万 [4] - 小红书双11开启48小时内,下单购买人数同比增长77%,交易订单数同比增73%,销售额破100万商品数量同比增长155%,章小蕙直播间单场直播达1.8亿 [4] - 与辉同行直播间双十一专场累计吸引近7000万人,销售额超3亿元 [4] - 抖音电商双11大促首日,成交商家数量同比增长75%,销售额破亿元品牌数量同比增长800%,销售额破千万元单品数量同比增长500% [4] 京东近期财务业绩 - 京东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为35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4%,刷新近三年收入增速新纪录 [5] - 核心业务京东零售第二季度营收3101亿元,增长20.6%,运营利润139亿元,运营利润率4.5%,创下京东历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纪录 [5]
知情人士回应:京东“罚款500万”事件为造谣
凤凰网· 2025-10-28 15:09
不实信息传播 - 近期大量自媒体集中传播关于京东在双11期间对商家采取高压定价策略的谣言 [1] - 传播内容包含声称美的集团因价格问题遭京东罚款500万元的不实截图信息 [1] - 有知情人士指出大量媒体和自媒体集中发布京东“二选一”等不实信息,存在平台操纵迹象 [1] - 抖音等社交平台出现大量视频与截图,内容直指京东在双11期间对商家采取强硬定价策略 [3] 公司官方回应 - 接近美的和京东的人士确认关于罚款500万元的消息为不实信息 [1] - 京东客服已明确表示没有收到相关“二选一”的通知 [4] - 有京东离职采销人员公开为京东澄清,称京东为用户争低价与“二选一”无关 [4] 行业竞争新趋势 - 今年双11“全网最低价”已不再是电商平台的宣传重点 [4] - 电商年度大考呈现新趋势:平台简化玩法、AI技术全面渗透、近远场零售深度融合 [4] - 京东将双11促销战线拉长至37天 [4] - 淘宝天猫押注“大消费+AI”组合拳,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以差异化策略加入竞争 [4]
「经济发展」黄益平:如何以品质竞争打破低价内卷?
搜狐财经· 2025-08-25 06:51
消费在GDP中占比过低 - 当前消费占GDP比例仅为56% 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3] 消费降级与产品质量问题 - 存在消费品品质持续下降的消费降级现象[3] - CPI指数持续维持在-01%水平 部分反映质量问题但受多重因素影响[4] 低价竞争导致的市场机制扭曲 - "全网最低价"策略引发类似"柠檬市场"的恶性循环 价格与品质持续走低[5] - 缺乏质量信号导致消费者优先选择最低价产品 迫使供应商降低质量[7] 低价内卷的宏观经济风险 - 价格持续下降可能形成通缩预期循环 引发经济衰退风险[8] - 参照大萧条时期金本位制下价格下降导致投资消费双弱的机制[8] 消费品质量化研究方法 - 构建消费品牌指数(0-100分) 从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新锐度四个维度加权[9] - 使用淘天平台全网消费行为数据 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9] - 同步编制品牌购买力指数(品牌指数×购买力)和地区指数[9] 消费品牌指数趋势分析 - 指数从2023年Q1的594上升至2025年Q1的634 整体呈上升趋势[9] - Q2和Q4指数上升较快 与618和双11促销期间品牌消费集中度提升相关[9] 地域消费特征差异 - 品牌购买力指数沿胡焕庸线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最强[10] - 平均消费品牌指数最高区域出现在华东偏北 珠三角和长三角反而不高[10] - 流动人口占比与平均品牌指数负相关 体制内就业占比与指数正相关[10] 城市消费模式洞察 - 宜春/七台河等城市购买力不强但平均品牌指数与北上杭持平[11] - 平均品牌指数高的城市包括合肥/郑州/淮安/南昌/南京等[11] - 人口流动稳定的城市品牌指数较高 人口大量流失城市指数较低[11] 新兴消费品牌趋势 - 泡泡玛特/卡游等新兴品牌受到年轻人追捧[12] - 消费升级现象明显 如森森鱼缸追求溪流场景等高阶需求[12] - 宠物粮消费爆发式增长 猫粮总开支已超过奶粉[12] 品牌发展路径与政策启示 - 品牌发展存在两条路径:产品质量提升路线和情感体验创新路线[13] - 不同劳动人口组成(流动人口与体制内人口)对品牌追求存在显著差异[13]
黄益平:为什么二三线城市消费意愿和实力较强?
和讯· 2025-08-12 17:53
中国经济消费现状与挑战 -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扩大消费占比的挑战,消费占GDP比例仅为56元/100元,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20元 [3] - 消费降级现象显现,消费品质量持续下降,CPI指数维持在-0.1%反映潜在质量问题 [3][4] - 电商平台"全网最低价"策略可能导致价格与品质螺旋下降,类似"柠檬市场"效应 [4][5] 消费品质度量与指数研究 - 研究构建消费品牌指数(0-100分)和品牌购买力指数,从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新锐度四个维度评估 [9] - 2023Q1至2025Q1消费品牌指数从59.4升至63.4,电商促销季(618/双11)加速上升 [9] - 3C、家具、美妆行业品牌指数最高,女装服饰最低;一线城市购买力强但品牌指数低于新一线/二线城市 [8][10] 区域消费特征分析 - 品牌购买力沿胡焕庸线分布,东部沿海最强;华东偏北地区平均品牌指数最高,珠三角/长三角反而不突出 [11] - 流动人口占比高的城市品牌指数较低,体制内就业占比高的城市显著提升品牌指数水平 [12] - 合肥、郑州、淮安等非一线城市品牌指数居前,人口流动稳定的城市表现更优 [13] 新兴消费趋势与品牌案例 - 泡泡玛特、卡游等新兴品牌崛起,森森鱼缸等产品体现消费升级需求 [13][14] - 宠物粮细分市场爆发,猫粮消费总额已超过奶粉,鸟粮/鼠粮等快速增长 [14] - 品牌建设两条路径:技术驱动的高质量产品与情感体验导向的新兴品牌 [14]
618 复盘:消失的“全网最低价”,隐身的“超头主播”
搜狐财经· 2025-06-20 16:31
618大促行业观察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618大促周期长达37天,被戏称为"史上最长大促",但导致商家和消费者普遍疲惫 [2] - 平台优惠策略复杂化,满减券、消费券、直播券、品类券层层叠加形成"补贴陷阱",中小商家被动承担成本 [2][4] - 消费者体验下降,取消满减改为直减后价格体系混乱,现货9折比预售更优惠导致前期功课白费 [3][5] 平台策略变化 - 淘宝取消满减改为直减,但用户反映存在先涨价再降价问题,破坏多年形成的满减心智 [5] - 京东强调"现货+分钟达"即时零售策略,淘宝将流量倾斜至品牌自播,弱化超级主播作用 [3][15] - 平台将大促作为技术试验田,推动AI选品、AR试妆、智能分拣仓等技术商业化落地 [14] 主播生态演变 - 李佳琦618首日GMV25亿元,较2023年同期50亿元下降50%,开播时长同比缩短36% [8][10] - 超头主播集体退场,辛巴实施"去本人化"策略,董宇辉保持日常直播频率未增加曝光 [10] - 品牌自播货币化率高于达人带货,76%用户会跨平台比价,40%认为直播间价格非最低 [11] 商家生存现状 - 平台强制叠加优惠券导致商家定价失控,部分商家下架商品规避八折/九折券活动 [4] - 消费券补贴仅覆盖中大商家,小商家仅能立减致订单大幅减少,形成"陪跑"现象 [4] - 国际美妆品牌主播抽成30%-40%,国产品牌可达40%以上,推动品牌转向自建直播团队 [11] 行业趋势研判 - 即时零售崛起压缩直播预售模式,京东分钟级配送分流日用品消费需求 [12] - 大促演变为行业压力测试,考验供应链弹性/系统承压/客服响应等综合能力 [14] - 竞争维度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和技术战,平台侧重履约效率与用户运营能力 [15]
今年618,李佳琦们为何不“香”了?
创业邦· 2025-06-05 11:12
主播行业现状 - 头部主播如李佳琦面临定价权话语权下降 与品牌方谈判地位不平等现象加剧 [6][7] - 超头主播直播间GMV数据下滑 李佳琦美妆预售首日GMV从2023年49.77亿元降至2024年25-35亿元 [7] - 主播拓客能力下降 直播间新品牌减少 多为固定"老雇主" [9] 品牌方策略转变 - 品牌从依赖主播转向权衡 部分案例显示10万元坑位费仅带来6000元销售额 [10] - 品牌开始采用中腰部主播矩阵策略 200位达播成本相当于1位头部主播 [11] - 品牌预算向小红书种草 短剧植入 AI切片等多元化渠道转移 [14] 平台政策调整 - 电商平台降低头部主播流量权重 淘宝"新领航计划"扶持中腰部主播 [15] - 抖音"品牌成长百亿扶持"重点发展商家自主运营 减少对达人直播依赖 [15] - 算法调整提升品牌内容质量和用户互动深度指标 [15] 主播转型尝试 - 李佳琦拓展银发市场 开设"所有爸妈的幸福家"新直播间 [7] - 董宇辉转型"博弈谈判式带货" 直播间风格转变引发争议 [16] - 三只羊尝试演唱会变现 辛巴计划进军短剧市场 [16] 行业结构性变化 - "全网最低价"承诺消失 转为"全网低价"的文字游戏 [11] - 直播功能从营销转向清库存 反季节专场成主流 [12] - 店播和AI主播崛起 交个朋友AI直播创3.3亿元GMV纪录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