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责任
科技日报· 2025-10-22 11:28
活动概况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主题活动 [1] - 活动上“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力学所分展区正式揭幕 [1]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力学所共同举办专题展览,展出珍贵手稿和历史照片 [1] 精神传承与使命 - 传承体现为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投入的专注 [1] - 力学所将始终沿着钱学森、郭永怀指引的道路坚定前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1] - 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的称号对团队而言既是光荣更是责任 [2][3] - 团队致力于做出无愧于“钱学森”这个名字所承载期望的创新成果 [2] 科研进展与成果 - 团队在全球率先提出“乘波翼身融合体”宽域气动布局 [3] - 革新研发方法,用机理探索驱动虚拟设计,开创快速迭代的系统力学设计方法 [3] - 曾在短短25天内完成23轮方案迭代,最终实现多个国内首次的技术突破 [3] - 团队不仅攻克技术难关,更在工程实践中重新发现和归纳科学规律 [3] 未来方向 - 力学所将践行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责任 [1] -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将继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建强力学领域“国家队” [3] - 目标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
九秩华章使命在肩 科技报国初心如磐
中国能源报· 2025-10-20 15:29
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 公司前身为1935年成立的中央水工试验所,是我国最早的水利交通能源综合性科研机构,开辟了现代水利交通能源科学研究先河[3] - 90年发展历程中,公司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成为横跨水利、交通、能源三大行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1][22]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明确服务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科研方向,构建了完整的创新链条[4] 科研体系与平台建设 - 公司拥有13个研究部门,4个国家级和14个部省级科研创新平台,6大创新研发基地,60多个专业研究方向[4] - 定期公开出版8种学术期刊,已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1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0项[4][6] - 国家能源局依托公司成立"国家能源水电工程安全与环境技术研发中心",承担千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能源科技项目[16] 水电领域技术服务 - 服务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工程,承担高坝大库灾变机理与防控技术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 - 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葛洲坝、小浪底、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糯扎渡等水电站[10] - 牵头制定或修订《小型水电站机电设备报废条件》等5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参与绿色水电示范电站审核[8] 火电核电与新能源服务 - 承担从辽宁到海南的沿海火核电及部分国外核电相关研究,包括福清核电、广东陆丰核电等重要项目[10] - 开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重力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关键技术研究,解决江苏如东、浙江温岭等海上风电建设难题[12] - 技术服务覆盖辽宁龙潭、吉林大沙河、黑龙江亚布力、甘肃黄羊、重庆奉节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12] 国际化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与全球80多个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完成100多项涉水领域海外工程科研项目[16] - 建立4个海外技术转移中心,为130多个国家培养近6000名政府官员与技术专家,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向世界[16] - 公司被誉为水利科研人才摇篮,孕育了郑肇经、黄文熙、严恺、窦国仁、沈珠江等多位院士,构建了"院士领衔、中青年担纲"的人才梯队[18]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创新 - 通过设立南京瑞迪科技集团,将"五大科技企业"和"五大事业板块"打造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12] - 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工程建设全链条提供更优质、全方位的技术服务[12] - 公司发展史是中国水利、交通、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始终站在行业创新前沿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程现场[22]
国资委:加快把中央企业转制科研院所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
格隆汇· 2025-09-25 15:08
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 [1] -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并强化基础前沿布局 [1] - 打造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开放合作三个高地 [1] 转制科研院所能力提升 - 高站位高水平提升转制科研院所共性技术供给和创新能力 [1] - 聚焦共性技术供给和引领行业发展的定位 [1] - 强化公益属性、共性平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功能 [1] - 着力提升国家战略支撑、创新体系组织、共性技术供给、新兴产业培育四个能力 [1] - 加快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 [1]
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转制科研院所工作推进会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4:37
中央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1] - 强化基础前沿布局,集聚顶尖科技人才[1] - 打造成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开放合作三个高地[1] 转制科研院所能力提升 - 高站位高水平提升转制科研院所共性技术供给和创新能力[1] - 聚焦共性技术供给、引领行业发展定位,强化公益属性、共性平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功能[1] -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资源投入,完善机制政策[1] - 着力提升国家战略支撑、创新体系组织、共性技术供给、新兴产业培育四个能力[1] - 加快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1]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综合创新能力升至世界第十位
新华社· 2025-09-19 09:13
研发投入与强度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 [1]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 [1] 高技术产业发展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1]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1]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1] 重大科技成果 - 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1]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至超过90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21:31
中央企业综合实力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 年均增速7.3% [1][2]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 年均增速8.3% [1][2] - 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 [2] 经营质量效率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 [2] - 国有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持续改善 [2] - 万元产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和13.9% [3] 科技创新投入 - 研发经费连续3年超过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 [2] - 参与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 打造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8.6万亿元 较"十三五"大幅提升 [4]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 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5]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收入均超万亿元 [5] 产业转型升级 - 打造1854个智能工厂 布局"AI+"应用场景超800个 [3] - 中央企业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约占全国一半 [5] - 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占全国比例超20% [5] 重组与整合 - 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 9家新央企组建成立 [3] - 开展邮轮运营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3] - 设立创投基金总规模近千亿元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5] 社会贡献 - "十四五"累计上交税费超10万亿元 [3] - 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 [3] - 保障煤电油气基础产品供给及通信航空网络运营 [3]
4所在澳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授牌
新华社· 2025-08-27 09:34
实验室重组与授牌 - 科技部向重组后的4所在澳全国重点实验室授牌 标志着实验室正式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管理序列 [1] - 实验室于2010年和2018年批准设立 2024年启动优化重组 今年初获科技部批准 [1] 实验室功能与成果 - 实验室立足澳门服务国家 在科学研发 科研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 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果 [1] - 通过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和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两大项目推动科技 人才 产业联动 [1] 发展方向与期望 - 强化使命担当 把握时代机遇 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引才聚才 强化资源对接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1]
《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9月1日在三省一市同步施行—— 立法协同,推动科创协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日报· 2025-08-14 07:09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立法 - 长三角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于8月初协同立法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 将于9月1日施行 标志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 - 《决定》共19条 明确推动长三角成为国际创新网络枢纽和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1][3]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 - 长三角已布局上海光源、合肥先进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 拥有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 -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放28个大科学装置和5.1万台大型科学仪器 总价值超过610亿元 [2] - 通过平台实现创新券跨省通用 超过5000家企业申领 服务金额超过5.5亿元 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3] 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 浙江省首创"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全省8000多项科技成果纳入成果池 累计免费试用超过2500次 [4][5] - 《决定》吸收该机制 并优化企业出题、"揭榜挂帅"、跨区域建设中试平台等创新机制 [6][7]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新型有机抗菌材料实现量产 研发到上市周期从3年缩短至18个月 [7] 创新产业集群建设 - 普陀区与南京、无锡等8个城市合作 共同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9] - 思必驰科技牵头成立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 成果已应用于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企业 [10][11] - 2024年起三省一市推动建设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