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兴起
搜索文档
阿迪达斯中国市占率位居老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23:15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15%跌至2024年的8.7%,排名第四,位居耐克(16.2%)、安踏(10.5%)和李宁(9.4%)之后 [1][3][4] - 同期,安踏市占率从9.8%增至10.5%,李宁从9.3%增至9.4% [4] 阿迪达斯业绩下滑的原因 - 终止与坎耶·韦斯特在Yeezy鞋上的合作带来重大影响,该系列曾贡献公司总收入的8%和利润的40% [2] - 公司大中华区销售额连续8个季度下滑(2021年二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 [3] 阿迪达斯的中国市场复苏策略 - 公司强调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有95%是"中国制造",并在设计上逐步实现中国原创 [5] - 全球首席执行官比约恩·古尔登三年内四次访华,积极拜访中国官员以加强关系,中国团队话语权提升 [6] - 大中华区是公司重要市场,2023年二季度营收占比13.4%,营业利润率达22.7%,高于欧洲(21.9%)和北美(12.8%)市场 [7] 策略的初步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 2023年二季度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而同期耐克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 [8] - 复苏面临挑战,包括耐克也在向中国团队放权,以及国产品牌的激烈竞争和行业价格战 [9] - 行业环境承压,例如安踏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 [9]
阿迪达斯中国市占率位居老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23:07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变化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15%跌至2024年的8.7%,排名降至第四位,落后于耐克、安踏和李宁 [1] - 同期,耐克市占率从18.1%跌至16.2%,安踏市占率从9.8%增至10.5%,李宁市占率从9.3%增至9.4% [1][2] 阿迪达斯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 终止与侃爷在Yeezy鞋上的合作对业绩造成重大冲击,该系列曾贡献公司总收入的8%和利润的40% [1] - 公司大中华区销售额连续8个季度下滑(2021年二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 [1] - 国产品牌崛起和国潮兴起使市场竞争加剧,国产品牌在产品质量上与耐克、阿迪达斯已无差距 [1][2] 阿迪达斯的中国市场复苏策略与初步成效 - 公司全球CEO比约恩·古尔登强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有95%是"中国制造",并逐步实现中国原创设计 [2] - 中国团队话语权提升,古尔登上任后三年内四次访华,积极拜访中国官方机构以打通关系 [2] - 2023年二季度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 [4] - 同期耐克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 [4] 中国市场对阿迪达斯的重要性 - 大中华区是公司第三大市场,2023年二季度营收占比13.4%,仅次于欧洲(33.6%)和北美(22.5%) [3] - 中国市场营业利润率高达22.7%,高于欧洲市场的21.9%和北美市场的12.8% [3] - 解决中国市场问题被视作全球CEO古尔登的重要KPI之一 [3] 阿迪达斯面临的挑战与竞争环境 - 竞争对手耐克也在向中国团队放权,其大中华区董事长同时兼任户外品牌ACG的全球CEO [5] - 安踏通过多品牌矩阵(包括FILA、始祖鸟等)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5] - 行业存在价格战压力,安踏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 [5] - 国内运动品牌匹克因业务亏损实行阶梯式降薪,最高降幅达50% [5]
阿迪达斯,“逆袭”耐克、安踏、李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17:24
阿迪达斯在华市场地位演变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下降至2024年的8.7%,市场排名降至第四位[1][5] - 同期,耐克市占率从18.1%降至16.2%,保持第一;安踏从9.8%增至10.5%,排名第二;李宁从9.3%增至9.4%,排名第三[5][7] 阿迪达斯业绩下滑原因 - 终止与侃爷的Yeezy合作导致重大损失,该系列曾贡献公司总收入的8%和利润的40%[3] - 大中华区销售额连续8个季度下滑(2021年二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5] - 国产品牌在产品力上已与国际品牌无差距,国潮兴起加剧市场竞争[6] 阿迪达斯的中国市场复苏策略 - 全球CEO比约恩·古尔登上任后三年内四次访华,积极拜访中国官方机构如国家体育总局[9][12] - 提升中国团队话语权,销售产品中95%为“中国制造”,并推进中国原创设计[8][9] - 2023年二季度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14] 市场竞争格局与挑战 - 耐克最新财季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但销售基数远超阿迪达斯[15][16] - 耐克同样在向中国团队放权,其大中华区董事长同时兼任户外品牌ACG全球CEO[18] - 安踏通过多品牌矩阵(如FILA、始祖鸟)扩张,但行业价格战导致其上半年毛利率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19]
阿迪达斯,“逆袭”耐克、安踏、李宁?丨消费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17:2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贺泓源、实习生李音桦 经过在中国市场的多年奋斗,阿迪达斯终于把自己混成了"老四",从市占率来看位居耐克、安踏与李宁之后。 现在,阿迪达斯明显不想再忍了。这家公司在中国处于明显扩张期。 今天,我们就来聊下,阿迪达斯能够"逆袭"吗? 大家好,我是小贺,欢迎收看本期消费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下,阿迪达斯是如何成为"老四"的?Yeezy(椰子鞋)风波是绕不过去的原因。在坎耶·韦斯特(侃爷)种种过激言 论后,阿迪达斯终止了与侃爷在椰子鞋上的合作。据摩根士丹利估计,截至2022年10月合作关系解除时,阿迪达斯总收入的8% 和利润的40%都来自Yeezy。 另外,阿迪达斯在国内陷入了种种风波。 在拳头产品告吹与国内风波影响下,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业绩连续8个季度(2021年二季度-2023一季度)销售下滑。 欧睿数据显示,在2021年,阿迪达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有15%,在2024年已跌至8.7%。作为对比,耐克市占率从18.1%跌至 16.2%,保住了第一位置。 当然,国产品牌崛起,国潮兴起也让阿迪达斯更被动了。 有国产品牌负责研发的高管就向我强调,在产品上,国产品牌与耐克、阿迪达斯们已经没有差距了。区别 ...
“一口价”黄金饰品集体提价,部分品牌十一后还将迎来大幅提价
选股宝· 2025-09-29 07:19
黄金价格走势 - 国内品牌足金首饰价格突破1100元/克 周大福 周生生 六福品牌报价1108元/克 老庙黄金报价1100元/克 [1] - 周大福"一口价"饰品十一后预计涨价20%-30% 但具体产品和比例未确定 [1] 行业消费趋势 - 国内金价攀升导致金饰消费量下降 但总价值处于历史第三高位 消费需求保持相对稳定 [1] - 年轻一代成为市场主力军 文化自信和国潮兴起推动古法黄金接受度上升 [1] - 黄金非婚庆消费需求增长 "自戴"成为最重要珠宝消费场景 [1] - 高端珠宝市场保持韧性 推动行业品牌在市场策略等方面变革 [1] 市场竞争格局 -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头部品牌份额增长明显 [1] - 2024-2029年黄金珠宝市场预计保持稳定增长 将超越其他珠宝品类 稳居最受青睐品类 [2] 公司产品动态 - 曼卡龙上半年推出凤华2.0系列 娇玉系列 蔚蓝系列产品 覆盖东方时尚和现代审美两大赛道 [3] - 萃华珠宝以大师系列及故宫文创系列等高端产品为载体 通过不打折策略和极致工艺塑造奢侈定位 [3] - 萃华珠宝二次元黄金产品持续热销 [3]
知名时尚品牌重返中国市场,曾两度申请破产、全球开店超800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1 08:34
外资快时尚品牌中国市场动态 - Forever 21第四次进入中国市场 时隔1年重返杭州、上海、武汉等城市[1] - H&M加速旗舰化布局 上海淮海路旗舰店计划9月重开[1] - ZARA推出黄油小熊快闪活动 通过联名热门IP吸引消费者[1] Forever 21重返中国策略 - 母公司ABG与上海橙迪达成合作 唯品会为上海橙迪第一大股东[3] - 上海橙迪负责中国市场产品生产、销售与全渠道营销 品类涵盖男装、女装、鞋履等[5] - 合作重点突破数字化瓶颈 结合品牌全球供应链优势与唯品会平台渠道优势[5] - 计划以亲民价格提供潮流服饰 线上店铺同步焕新并布局线下零售[5] - 开展系列营销活动 包括杭州草莓音乐节快闪、上海地铁专列广告、蓝精灵联名等[5] 中国市场挑战与竞争环境 - 中国电商市场供应链上新速度和采购快反速度突出 国际品牌难以抗衡[1] - 本土品牌快速崛起 UR全国门店数突破450家 2025年618电商大促领跑女装品类[13] - 国际品牌面临本土化挑战 需融合中国审美和文化元素 调整服装版型[6] - 快时尚行业面临圈层分化与国潮兴起趋势 国际品牌在国潮领域处于劣势[13] - ZARA、H&M持续深化本土化运营 优化供应链和数字化能力[13] Forever 21历史表现 - 2008年首次入华选址失误 江苏常熟门店偏离核心客群 一年后停止运营[7] - 2011年二次入华调整策略 在北京王府井开设2500平方米首店 并拓展至上海、杭州等一二线城市[7][8] - 2015年迎来黄金发展期 年销售额超40亿美元 全球门店超800家[8] - 2016年起全球收缩 退出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市场 2019年退出中国并于同年申请破产保护[8] - 2021年第三次入华重点布局电商 入驻拼多多、唯品会 线下走下沉路线但未形成规模效应[9] - 2024年3月再次申请破产保护 六年内第二次申请[10]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 始终是快时尚品牌战略要地[1] - 国际品牌面临转型阵痛 H&M、ZARA有关店消息 Monki、Bershka等多个品牌退出中国[12] - Gap卖身宝尊 优衣库疫情后逆势增长 行业迎来新转折点[12] - 中国市场从蓝海变为红海 竞争维度更复杂、玩家生态更多元[13]
Forever 21重返中国市场 但快时尚江湖已变
搜狐财经· 2025-08-30 10:37
核心观点 - 外资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第四次进入中国市场 通过合作唯品会试图突破数字化瓶颈并布局全渠道 但面临本土化不足和激烈竞争等挑战 [1][3][4][5] - 中国快时尚市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 本土品牌崛起且消费者需求分层 国际品牌需深化本土化运营和供应链优化以应对竞争 [10][11] - 行业处于转型期 传统快时尚模式面临挑战 品牌需通过差异化定位和渠道创新适应新市场环境 [1][10][11] 品牌动态与战略 - Forever 21于2024年6月通过母公司ABG与上海橙迪(唯品会为大股东)合作 负责中国市场产品生产、销售及全渠道营销 涵盖男女装、鞋履、配饰等品类 [3] - 品牌同步入驻小红书 并计划通过唯品会补齐数字化能力短板 未来将继续布局线下零售渠道 [3][4] - 回归后开展系列营销活动 包括杭州草莓音乐节快闪、上海地铁广告及蓝精灵IP联名 试图重塑年轻时尚品牌形象 [4] 历史表现与挑战 - 品牌此前三次进入中国市场均失败:2008年因选址偏离目标客群(首店设于常熟)一年后退出;2011年重驻一二线城市但未能适应线上化转型;2021年尝试下沉市场(首店落地江苏泰州)和电商平台(拼多多、唯品会)但销量平平且门店关闭 [7][8][9] - 全球层面 2016年起陆续退出欧洲及澳大利亚市场 2019年申请破产保护并被ABG等以8100万美元收购 [8] - 核心问题包括进入市场过晚、品牌定位模糊、本土化不足及全渠道能力缺失 [9][10] 市场竞争环境 - 国际快时尚品牌普遍面临挑战:H&M、ZARA近期有关店动态 Monki、Bershka等品牌已退出中国 Gap被宝尊收购 [10] - 本土品牌如UR(全国门店超450家)、太平鸟快速崛起 在电商大促中领跑并填补市场空白 [11] - 中国供应链和电商模式具备显著优势 上新和快反速度超越国际品牌 [1]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中国市场消费分层加剧 潮牌细分赛道增多 唯一统一趋势为“国潮”兴起 但这是国际品牌的劣势 [11] - 专家指出品牌需融合中国审美和文化元素 调整服装版型 并找到差异化定位(如全球时尚趋势把握) [5][6] - 国际品牌需深化本土化运营(如ZARA、H&M的现有策略)并优化供应链与数字化能力 [11]
Forever 21第四次入华 但快时尚江湖已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8:29
品牌重返中国市场 - Forever 21第四次进入中国市场 与上海橙迪贸易有限公司合作 由唯品会作为第一大股东 [2] - 合作涵盖男装、女装、鞋履、休闲装、内衣、包袋及配饰的产品生产、销售与全渠道营销 [2] - 品牌入驻小红书平台 并计划布局线下零售渠道 [2][3] 战略合作与数字化转型 - 此次入华选择与唯品会合作 试图突破数字化瓶颈 弥补此前线上销量平平的不足 [2] - 合作被视为取长补短:Forever 21具备品牌优势、产品研发优势和全球供应链优势 唯品会具备平台优势、渠道优势及线上线下互补能力 [2] - 品牌展开系列营销活动 包括杭州草莓音乐节快闪、上海地铁广告专列及与蓝精灵IP联名 [3] 历史发展历程 - 品牌2008年首次进入中国 在江苏常熟开设门店 但因选址偏离核心客群而失败 [5] - 2011年再次进入 在北京王府井开设2500平方米首店 并在上海、杭州、重庆等一二线城市扩张 [5] - 2015年迎来黄金发展期 年销售额超40亿美元 全球门店超800家 [5] - 2019年退出中国市场 同年申请破产保护 2020年被ABG联合财团以8100万美元收购 [6] - 2021年第三次回归 重点布局电商平台和下沉市场 但线上销量平平且线下门店增长缓慢 [7] 市场环境变化 - 中国快时尚市场竞争加剧 本土品牌如UR全国门店突破450家 并在2025年618大促领跑女装品类 [9] - 国际品牌面临挑战 H&M、ZARA有关店消息 Monki、Bershka等多个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Gap被宝尊收购 [8] - 中国电商市场供应链上新速度和采购快反速度突出 国际品牌难以抗衡 [1] 本土化挑战与机遇 - 专家指出品牌需融合中国审美 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 服装版型适合中国人身材 [3] - 国际品牌需避免低价红海竞争 应结合中国消费趋势找到差异化出击点 [3] - ZARA、H&M等国际巨头持续深化本土化运营 优化供应链和数字化能力 [10] 行业趋势分析 - 中国消费者圈层分化加剧 潮牌品类细分赛道增多 国潮兴起成为统一时尚趋势 [9] - 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 国际品牌不会放弃但需应对更复杂竞争维度 [10] - 行业经历从Gap到H&M、ZARA领跑 再到优衣库疫情后逆势增长的更新换代 [8]
Forever 21第四次入华,但快时尚江湖已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8:04
品牌重返中国市场 - Forever 21第四次进入中国市场 与上海橙迪合作并由唯品会作为第一大股东 负责产品生产销售及全渠道营销[2] - 品牌入驻小红书平台 计划布局线下零售渠道 并开展快闪活动及IP联名等营销推广[2][3] - 合作旨在突破数字化瓶颈 结合品牌全球供应链优势与唯品会平台渠道能力实现渠道创新[2] 历史发展历程 - 品牌2008年首次入华选址江苏常熟失败 因偏离一二线目标客群仅一年便停止运营[4] - 2011年重新布局线下渠道 在北京王府井开设2500平方米首店 年销售额一度超40亿美元 全球门店达800家[4] - 2019年退出中国市场后申请破产保护 2020年被ABG联合财团以8100万美元收购知识产权及业务[5] 过往挑战与失败原因 - 第三次回归(2021年)重点布局电商平台但天猫旗舰店未落地 线下走下沉路线但门店数量增长缓慢[6] - 未能适应线上消费趋势 坚持实体扩张导致全球多地市场退出 包括2019年退出中国[5] - 核心问题在于进入市场太晚 缺乏明确品牌定位及差异化优势 策略与中国市场需求脱节[6][7] 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 中国快时尚市场供应链上新速度和采购快反速度突出 国际品牌难以抗衡[1] - 本土品牌如UR全国门店突破450家 在618大促领跑女装品类 加速填补市场空白[8] - 国际品牌H&M加速旗舰店布局 ZARA通过IP联名吸引消费者 但多个品牌已退出中国市场[1][7] 本土化战略需求 - 品牌需融合中国审美及文化元素 调整服装版型以适应本土需求 形成差异化竞争[3] - 需避免低价红海竞争 结合国际时尚趋势把握能力寻找差异化出击点[3] - 国际品牌受全球化战略惯性限制 未能下沉到中国文化语境与消费习惯[7]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国消费者圈层分化加剧 国潮兴起成为统一时尚趋势 洋品牌处于劣势[8] - 快时尚行业经历转型阵痛 从Gap百亿神话到优衣库疫情后逆势增长 进入新转折点[7] - 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 国际品牌持续深化本土化运营以维持竞争力[1][8]
国产饮料拼抢可乐赛道
北京商报· 2025-07-23 22:30
碳酸饮料市场竞争格局 - 大窑饮品宣布推出融合"冰红茶"和"可乐"双重风味的冰红茶可乐,规格为600ml,强调"低糖""0脂",1瓶能量相当于四分之三个苹果 [1][3] - 今年以来,元气森林、珍珍、统一等本土品牌竞相推出可乐新品,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形成插位竞争 [1] - 2023年中国碳酸饮料市场规模约为1232亿元,预计2025年将保持增长趋势,可乐型碳酸饮料占整体市场的45%-50%,规模约600亿元 [5] - 截至2024年11月,有糖汽水市场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大窑稳居前三,三者相加市场份额达到92.87% [5] 本土品牌创新策略 - 统一推出可乐冰红茶产品,规格从500ml提升至680ml,定位为"碳酸茶饮料",加快线下铺货力度 [3] - 元气森林推出冰柠可乐3.0和"霸气"汽水系列,包含冰红茶可乐和冰红茶汽水两款新品,规格均为600ml [4] - 珍珍推出的浓可乐1小时售出800万瓶,规格500ml,京东便利店售价5元/瓶 [4] - 崂山可乐"本草中国味"焕新升级,融合高良姜、砂仁、丁香、白芷、枣五味中草药精华 [4] - 国产品牌通过差异化竞争和本土化创新,避开与"两乐"在经典可乐领域的直接竞争 [6] "两乐"应对策略 - 可口可乐2025年二季度实现营收125.35亿美元,增长1%,净利润38.03亿美元,增长58% [8] - 百事公司2025年二季度实现净销售收入227.26亿美元,营业利润17.89亿美元,有机销售同比增长2.1% [8] - "两乐"加速向无糖赛道转型,无糖"可口可乐"实现14%的增长 [8] - 百事公司推出益生元可乐,20年来首次针对传统可乐产品增加新口味 [9] - 可口可乐收缩非核心业务,专注含气饮料;百事通过收购健康品牌构建多赛道生态 [9] 行业发展趋势 - 2023年中国饮料品类中,碳酸饮料成为唯一销售额增速下滑的品类,市场份额被即饮茶超越 [5] - 大窑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线下零售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近30%,市占率小幅增长,销量同比增长超20% [5] - 康师傅茶饮料2024年实现营收217亿元,同比增长8.2%;统一中控茶饮料收入85.75亿元,同比增长13.1%;农夫山泉茶饮料收入167.45亿元,同比增长32.3% [7] - 国潮兴起带动国产品牌向洋品类延伸,国产碳酸饮料仍有增长机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