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服饰

搜索文档
零售周报|Apple深圳第三家直营店开业;蓝瓶咖啡即将在北京开店
搜狐财经· 2025-08-19 12:05
消费市场数据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931亿元,增长4.3% [1] - 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238亿元,增长4.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57014亿元,增长5.3% [1] - 7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620亿元,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60亿元,增长3.9% [3] - 1-7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6669亿元,增长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569亿元,增长4.7% [3] - 7月商品零售额34276亿元,增长4.0%,餐饮收入4504亿元,增长1.1% [3] - 1-7月商品零售额252254亿元,增长4.9%,餐饮收入31984亿元,增长3.8% [3] - 1-7月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分别增长7.0%、5.2%、1.1%、5.8%、1.9% [4] - 1-7月全国网上零售额86835亿元,增长9.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0790亿元,增长6.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 [4] - 1-7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4.7%、1.7%、5.8% [4] 零售业态表现 - 7月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13905亿元,增长3.1%,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8.6%,饮料类增长2.7%,烟酒类增长2.7% [6] - 7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化妆品类增长4.5%,金银珠宝类增长8.2%,日用品类增长8.2% [6] - 7月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3.8%,家具类增长20.6% [6] - 7月通讯器材类增长14.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8.3%,汽车类下降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0.5% [6] 首店经济与品牌拓展 - 浙江计划到2027年新增城市品牌首店2000家以上,其中华东区域以上高能级首店200家 [8] - Apple深圳前海壹方城零售店开业,为深圳第三家、广东第五家、大中华区第58家Apple Store [11] - 深圳首家市内免税店将于8月26日开业,面积近3000平米,汇聚近200家国际知名品牌 [13] - 广州首家市内免税店同样将于8月26日开业,由中免集团等联合打造 [13] - 蓝瓶咖啡计划在北京开设首店,可能选址三里屯、国贸、九龙山等核心商圈 [15][16] - Orveda奥薇达全球首家精品店将于9月5日在上海商城开业 [17] - 始祖鸟全球首家"出发地门店"落户北京王府半岛酒店,占地300平方米 [21] - Pip Studio中国首店在上海久光百货营业,产品涵盖陶瓷餐具、家纺等品类 [23] - LEMANISM全国首店入驻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定位18-28岁青年群体 [24][25] - BornTooth源齿全国第四家门店在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开业,专注宠物洗护和鲜食 [27] - 必胜客PIZZERIA华南首店落户深圳南山太子湾花园城,定位"城市美学餐饮空间" [30] - 京东奥莱南京首店开业,营业面积超4000平方米,引入70余个品牌 [31] 企业并购与业务调整 - 太平鸟全资收购Jason Wu在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的运营权 [32] - 京东完成收购香港佳宝超市,成立创新零售-佳宝业务部 [33] - 家乐福中国微信公众号更名为"客优仕CACIOUS",将作为会员店自有品牌 [36] - 罗森便利店青岛首店开业,计划五年内在山东开设1000家门店 [37] 企业业绩表现 - 361度2025上半年营收57.05亿元,增长11%,净利润8.58亿元,增长8.6% [38] - 利郎集团上半年营收17.272亿元,增长7.9%,轻商务系列收入增长31.8% [41] - 步步高上半年营收21.29亿元,增长24.45%,净利润2.01亿元,同比扭亏 [42][43] 旅游消费政策 - 韩国将暂时免除中国团体游客签证要求,时间为2025年9月29日至2026年6月30日 [44]
风劲帆满,破浪新章丨创业邦2025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势力100强榜单评选启动
创业邦· 2025-05-19 11:13
全球化布局与中国企业创新 - 生成式AI浪潮催生大批C端应用产品,包括文生视频、智能教育助手、生产力工具和虚拟陪伴伙伴,展示中国创新潜力 [1] - 供应链能力支撑消费品类升级,如多模态AI眼镜、环保潮流服饰、智能咖啡壶和庭院机器人,"中国智造"满足全球消费需求 [1] - B端技术如数字孪生、工业仿真和3D打印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支点,工业机器人作为新兴出海力量崭露头角 [1] - 碳中和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迭代,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加速出海,中国新能源企业构建全球绿色转型力量 [1] 中国企业全球化角色演变 - 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中国企业从"跟随者"转变为"弄潮儿",引领产业变革并重塑全球供应链体系 [2] - 2023年创业邦评选"2023出海企业创新价值榜单TOP100",包含70家创新品牌和30家创新服务商 [2] - 2024年制造业从产能出海转向产业生态出海,创业邦联合中汽信科评选"2024中国汽车供应链出海企业榜单"70家优秀企业 [2] 2025全球化新势力评选 - 发起"2025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势力100强榜单",寻找将本土经验升维为全球解决方案的高价值创新企业 [2] - 关注具有中国基因和全球化战略眼光的"Born Global"和"Day One Global"商业主体 [2] - 评选设置"引领型"和"成长型"两个组别,从业务运营、财务数据、本土化布局和海外市场影响力等维度综合评估 [2] - 2025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势力100强榜单评选正式启动 [3]
炒鞋热退散,得物的 “潮流帝国” 还稳得住吗?
凤凰网财经· 2025-05-07 21:02
核心观点 - 潮流电商独角兽得物凭借球鞋鉴定起家,抓住年轻消费群体心智,估值一度达700亿元,但面临品类扩张与信任体系的双重挑战 [1][3][10] - 公司商业模式从C2B2C球鞋交易转向全品类混合平台,球鞋销售占比降至30%以下,核心优势在于高价值用户群的高客单价与低退货率 [11][12] - 小红书成为主要竞争对手,双方争夺同一批年轻用户,得物需依靠鉴定信任体系构建护城河 [14][15] - 鉴定体系是核心竞争力但存在运营压力,需平衡专业形象与规模化风险控制 [16][17][18] 行业发展轨迹 - 2017-2018年球鞋市场爆发,发售价千元球鞋二级市场溢价3-5倍,催生得物C2B2C鉴定交易模式 [4][6] - 造假技术升级推动平台鉴定需求,通过"防伪四件套"建立信任体系,2021年后球鞋泡沫破裂导致品类红利消退 [7][8] - 潮流更迭加速,十年前BAPE、Evisu等品牌已式微,公司必须从单一球鞋平台转向全品类扩张 [7][10] 商业模式转型 - SKU从球鞋扩展至奢侈品、美妆、3C数码等数十品类,引入品牌商与经销商,模式趋近天猫 [11] - 用户消费特征为高客单价、高转化率、低退货率,形成与主流电商的差异化优势 [12] - 消费行为呈现"延迟满足"特性,决策路径清晰但转化稳定,不同于直播电商的冲动消费 [12] 竞争格局 - 与小红书用户重叠度加剧,后者电商化进程构成直接威胁 [14] - 核心护城河在于鉴定信任体系,但需应对社交媒体时代的信任维护成本上升 [15][19] - 鉴定体系本质是风险成本控制游戏,通过专业形象塑造降低用户复检意愿 [18][19] 运营数据 - 2023年创始人以1.58亿元购置上海豪宅,同期公司裁员5%约500人 [1] - 非公开财务数据显示多项业务指标曾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1] - 平台现存争议包括鉴定结果不一致等问题,但客服响应体系较为完善 [17][19]
打“飞的”来华购物 美国人用行李箱给中国制造投票
搜狐财经· 2025-05-07 01:11
关税政策与消费者行为 - 美国政府对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中国小额包裹征收120%或100美元关税 导致部分商品价格涨幅达140%至377% [1] - 关税政策刺激美国消费者直接飞往中国采购 支付宝数据显示4月前半月美国游客在华消费金额同比增长两倍 [1] - 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可能使企业和消费者年损失合计470亿美元 [4]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 中国制造已从价格优势升级为质量、技术、设计的综合优势 获得美国消费者认可 [4] - 义乌小商品、杭州服装、深圳电子配件成为美国游客热门采购品类 [3] - 景德镇陶瓷等商品因文化标签实现价格翻倍 体现生活方式输出效应 [6] 市场规律与政策效果 - 美国政府关税保护政策适得其反 未能阻断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4] - 中国"即买即退"退税政策提升购物便利性 形成与关税壁垒的鲜明对比 [6] - 市场选择超越政治壁垒 中国供应链效率和政策创新形成系统性优势 [8] 行业现象与数据表现 - 洛杉矶机场查获"自用"中国货数量暴增300% 反映个人采购趋势 [6] - 部分商品如18美元连衣裙加征关税后价格飙升至45美元 [1] - 义乌产"修仙盲盒"等创意商品引发海外消费者文化消费热潮 [6]
800美元免税时代落幕,美国人哭晕 有人竟喊冤:“中国无辜受罚”?
新浪财经· 2025-05-04 19:36
文章核心观点 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800美元免税额度给中美贸易带来新挑战,美国消费者购物体验受影响,中国卖家需适应新环境提升竞争力 [1][5][7] 分组1:政策调整情况 - 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800美元免税额度,此前免税商品现在需交税 [1] 分组2:对美国消费者的影响 -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购物成本增加,节日购物变难,轻松购物体验不再 [1][3][7] 分组3:对中国卖家的影响 - 竞争更激烈,价格不占优势的商品可能销售下滑 [4] - 利润空间可能被压缩,卖家或需降低利润率保持竞争力 [4] - 高质量、有独特卖点的商品仍可占据市场,卖家需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提供更好售后服务 [5] 分组4: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 - 此次政策调整像风暴,给中美贸易关系带来新挑战,是市场竞争、国际关系及消费者权益的复杂博弈 [5][7][9]
“中国游+中国购”并驾齐驱火热 境外游客带着“扫货清单”快乐“买买买”
央视网· 2025-05-04 15:42
入境旅游热潮 - 2025年"五一"假期外国人来华旅游购物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际邮轮航线加速恢复形成三船同靠盛况 [1] -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单日接待2000多名外籍游客 其中菲律宾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游客占比达90%创近年入境客流峰值 [4] - 大连港国际邮轮中心开启2025年"邮轮季" 芮吉塔号搭载600余名国际游客靠泊标志着航线常态化恢复 [7] 特色旅游目的地表现 - 广西阳朔漓江泛舟与龙脊梯田景区通过山水风光+创新业态吸引国际游客 桂林市Q1入境过夜游客超22万人次同比增50%+ [9] - 义乌作为"世界超市"打造"旅游+购物"新模式 成为外国游客"中国购"核心场景 [13] 会展经济带动消费 - 第137届广交会三期与"五一"假期叠加 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便利化措施推动外籍客商消费转化 [11] - 南充高坪首届消博会汇聚187个国际展位 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10国展商组团参展共享中国消费市场红利 [15] 跨境电商新趋势 - 美国加征关税政策意外催生"反向代购"热潮 部分消费者直接赴华采购义乌小商品杭州服装深圳电子配件等 [18][22] - 中国制度型开放加速 消费环境国际化便利化改革深化增强国际游客信心 形成"打飞的购物"现象 [24]
“五一”消费市场呈现新变化 众多“独一无二”消费场景“破圈”圈粉
央视网· 2025-05-04 12:27
商圈消费 - 各地商圈以“破圈”思维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产品和服务,焕发新活力 [1] - 首发、首秀、首展焕新升级,为商圈增添热度,如上海举办企鹅便利店主题展、设计师原创鞋履品牌全球线下首发活动 [1] - 部分商圈紧盯时尚热点,成为年轻人购物首选地,如杭州武林商圈地下街区日销售额突破15万元 [3] - 上海中心城区9个商圈近百个商场约3600个品牌推出系列特色活动,“咖啡 + 商旅文体展”吸引众多展商和消费者 [5] - “老商圈”升级改造,如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有特色表演 [6] - 商圈人气高带动销售额攀升,成都、重庆、天津、杭州等地商圈销售成绩亮眼 [8] - 逛商圈买外贸优品成消费者假期新选择,10个重点地区举办产销对接活动,累计达成采购意向超167亿元 [9] 乡村旅游消费 - “五一”期间“宝藏县城”旅游火热,全国1229个县城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达两成 [10] - 贵州遵义官仓镇“村歌”“村晚”吸引游客,假期前三天超10万人,外地游客占比超70% [13] - 客流增长推动消费业态迭代,当地首家“村晚”文创店开业,部分文创产品销量比上月翻番 [18] - 贵州绥阳温泉镇将音乐会“搬进”溶洞,营造奇幻氛围,溶洞新消费业态增多 [20][22] - 乡村注重“因地制宜”打造消费场景,沉浸式体验类景区门票预订量、古城古镇类景区周边民宿搜索量增长,文化研学游、非遗民俗体验热度攀升 [23][24] 古街古镇消费 - 福建、山东等地古街古镇景区游客量创新高,由“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链式经济”发展 [27] - 福建漳州后港古街推出“穿越之旅”,游客可体验古代市集,消费券带动特色小吃销售 [29][30] - 部分古街古镇将沉浸式表演延续到晚上,如四川宜宾李庄游客同比增长约81% [32] - 山东临沂琅琊古城投入高科技设备和数字技术,带来新消费场景和潜力 [34]
绕过关税,美国人“打飞的”来中国扫货
中国新闻网· 2025-05-03 20:23
关税政策调整 - 美国自5月2日起终止对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中国小额包裹免征关税政策,改为征收货值120%或100美元的关税[1][3] - 政策调整导致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例如18.47美元的连衣裙在缴纳26.21美元进口费后价格飙升至44.68美元,涨幅超140%[3] - 部分商品价格涨幅更为显著,希音平台部分商品价格暴涨约377%[3] 消费者行为变化 - 美国消费者赴华购物热情高涨,出现"反向代购"现象,部分人甚至携带空行李箱来华采购[1][5] - 2025年4月前半月,来华美国游客通过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2倍[6] - 美国消费者青睐中国本土品牌产品,包括电视机、手机、洗发水等,义乌小商品、杭州服装、深圳电子配件成为热门采购目标[10]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中国商品因"价格亲民"和品质优势受到美国消费者认可,形成"运费涨得越凶,中国货卖得越疯"的市场现象[10] - 美国社交媒体出现大量关于赴华购物的讨论,消费者抱怨通货膨胀和替代品价格过高,寻求代购渠道[8] - 专家认为该现象反映美国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升级,同时显示关税政策对消费行为的结构性影响[10] 跨境电商表现 - 希音和Temu等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价格受关税政策影响显著[3] - 尽管价格上涨,平台商品仍保持较强吸引力,推动"反向代购"热潮[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