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技术路线

搜索文档
天能股份(688819):铅酸电池业务表现平稳,前瞻布局多元技术路线
国信证券· 2025-09-05 11:31
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5] 核心观点 - 铅酸电池业务表现平稳 锂电业务快速增长 前瞻布局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多元技术路线[1][2][3] - 2025H1归母净利润8.69亿元 同比-27% 营收209.17亿元 同比-3%[1] - 下调2025-2027年盈利预测 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57/23.04/26.02亿元(原预测23.62/28.59/31.75亿元) 同比+26%/+18%/+13%[3] 财务表现 - 2025H1会计准则新口径下毛利率15.02%(同比-0.70pct) 净利率4.25%(同比-1.32pct)[1] - 2025Q2营收106.79亿元(同比-13% 环比+4%) 归母净利润4.48亿元(同比-35% 环比+7%)[1] - 2025Q2利润同比下滑主要系2024Q2铅价上行 公司具有部分库存及期货收益致使同期利润基数较高[1] 业务板块分析 - 铅酸电池2025H1营收191.5亿元(同比-5%) 毛利率15.97%[2] - 持续拓展电动轻型车、储能及备用电源、汽车起动启停、电动工程机械等多元应用场景[2] - 越南组装厂产能利用率接近100% 越南自建工厂项目预计2025年底建成投产[2] - 锂电池业务2025H1营收5.40亿元(同比+193%) 盈利能力显著向好[2] - 重点突破通信储能领域 与中兴通信等客户建立战略合作[2] - 自主研发的280Ah、314Ah锂电池电芯获得CCS中国船级社认证[2] 技术布局 - 固态电池领域推出能量密度300Wh/kg和400Wh/kg的原型产品 无人机领域已实现订单突破[3] - 钠离子电池领域开发出160Wh/kg高能量密度层状氧化物钠电软包电芯和105Wh/kg长循环寿命聚阴离子钠电储能电芯[3] - 相关钠电产品已在电动交通工具及储能系统领域实现示范应用[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4.36/505.54/536.17亿元(同比+5.3%/+6.6%/+6.1%)[4]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01/2.37/2.68元[4] - 当前股价对应PE为15.0/12.8/11.3倍[4] - 预计2025-2027年EBIT Margin为4.0%/4.6%/5.2% ROE为11.8%/12.6%/12.9%[4] 估值指标 - 当前收盘价30.28元 总市值294.35亿元[5] - 52周最高价/最低价40.27/22.31元[5] - 近3个月日均成交额88.18百万元[5] - 预计2025-2027年EV/EBITDA为18.7/16.4/14.6倍 市净率为1.63/1.48/1.34倍[4]
漫步成都车展 领略车市新潮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1 17:18
展会概况与战略地位 - 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作为下半年首场A级车展 依托金九银十黄金档期 战略地位超越单纯展会范畴 成为全国车市年中体检中心和链接全球产业链的核心枢纽[2] - 展会以领潮而立 向新而行为主题 汇聚近120个品牌 覆盖22万平方米展览空间[2] - 2024年展会达成58亿元成交额 会展经济带动比为1:9 印证其消费引擎价值[12] 自主品牌战略与技术突破 - 自主品牌以专馆集结形式亮相 展现从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蜕变 奇瑞集团五大品牌齐发 捷途G700车型针对西南越野与智能皮卡市场[3] - 比亚迪展示全矩阵+技术专区 包括天神之眼动态演示和兆瓦闪充技术 打破车展静态展示传统局限[3] - 鸿蒙智行五界齐聚与尚界首秀 标志生态造车新阶段 汽车从交通工具升级为智能终端[4] - 长城汽车展区达4000平方米 涵盖Hi4智能混动技术 Coffee OS车机系统和全动力体系[4] - 小米SU7 Ultra纽北限量版首秀 自主品牌实现从高端豪华到硬核越野的全品类覆盖能力[4] 外资品牌战略调整 - 外资与合资品牌采取双轨战略 梅赛德斯-奔驰同步展示纯电CLA与AMG CLE 53车型[4] - 宝马主打情怀牌 展示BMW M3 E46 GTR复刻涂装[5] - 一汽奥迪PPE纯电平台与PPC燃油平台同步首秀 体现转型不能一刀切的现实考量[5] 高端市场结构变化 - 保时捷 宾利 兰博基尼等传统高端品牌集体缺席展会[6] - 2025年上半年高端车细分市场销量约160万辆 传统高端车销量下滑5%-7% 进口车下跌32%[6] - 3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13% 新能源渗透率达35% 50万-80万元区间电动车型销量同比激增89%[6] - 鸿蒙智行6月销量5.27万辆 均价45万元 超越奔驰宝马等传统品牌[6] - 保时捷前7个月中国销量21302辆 同比下滑28% 玛莎拉蒂2024年销量仅1209辆 下滑58%[8] 市场份额与竞争格局 - 前7个月合资品牌市占率降至29.9% 自主品牌市占率提升至68.6% 增长6.1个百分点[7] - 东风本田 东风标致 悦达起亚等合资车企缺席展会[7] - 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市场规模扩大的核心驱动力 自主品牌通过电动化与智能化持续提升市场份额[9]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小鹏AI机器人Iron实现具身智能应用 预示汽车与机器人产业跨界融合[10] - 宁德时代展示钠离子电池技术 在-40℃实现一键启动 减少对锂资源依赖[10] - 骁遥双核电池安全架构创新回应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关切[11] - 前7个月乘用车零售增长10.1%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57.1%[11] - 车企竞争从价格转向价值 乘用车均价稳步提升 辅助驾驶和快充技术更受青睐[11] 全球化布局与区域发展 - 自主品牌推进生态出海 奇瑞在东南亚建厂 比亚迪在欧洲建设充电网络 长城在南美布局全生命周期服务[12] - 2024年四川汽车制造业增长9.5% 私家车年增78万辆 西部成为未来5年车市增长核心区域[12] - 成都车展通过技术展示-消费认知-购买转化闭环 加速西部市场新能源认知渗透[13]
2025成都国际车展:领潮而立,向新而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1 14:25
行业趋势与市场格局 - 中国汽车产业正从技术跟随进入原创引领阶段,自主品牌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定义和生态构建[3][5] - 国际品牌采取"电动化+本土化"双轨战略,既要押注电动化未来又需维系燃油时代品牌溢价[4] -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自主品牌生态出海与国际品牌本土化深耕形成双向互动[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比亚迪展示"天神之眼"动态演示与"兆瓦闪充"技术,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用户体验[3] - 宁德时代发布"钠新"钠离子电池解决低温痛点,降低对锂资源依赖[5] - 小鹏AI机器人Iron将具身智能从概念变为现实,预示汽车与机器人产业跨界融合[5] 自主品牌发展 - 奇瑞集团五大品牌齐发,针对西南越野与智能皮卡细分市场精准布局[3] - 鸿蒙智行"五界"齐聚,标志"生态造车"进入新阶段[3] - 长城4000平展区展示全品类覆盖能力,从高端豪华到硬核越野[3] 国际品牌策略 - 一汽奥迪PPE纯电平台与PPC燃油平台同步首秀,体现"转型不能一刀切"考量[4] - 别克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福特烈马新能源全球首秀并公布中文命名[4] - smart发布超级电混技术,上汽大众推出个性化套件,体现"国际基因+本土改造"[4] 区域市场与消费趋势 - 成都车展58亿元成交额,1:9的会展经济带动比,体现西部市场消费潜力[9] - 2024年四川汽车制造业增长9.5%,私家车年增78万辆,西部是未来5年车市增长核心极[9] - 乘用车均价稳定在17万元左右,消费者从盲目比价转向理性选价值[8] 跨界融合与消费升级 - 车展联合京东、伊利打造"冰饮狂欢节",联动小红书构建车生活社区[7] - "极速声浪嘉年华"、"城市运动体验赛"赋予汽车文化属性[7] - 七夕特别企划与宠物公益矩阵凸显情绪价值在消费中的权重[7]
路线之争落幕 多元攻势开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01 19:25
行业技术路线多元化趋势 - 车企从单一技术路线转向多元化布局,小鹏计划2023年四季度推出增程车型G9和X9,并将技术下放至15万元级MONA系列 [2] - 广汽明确表态要抓住增程和混动市场机会,理想汽车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i8,小米汽车预计2026年推出增程SUV"昆仑" [2] - 行业集体战略转向标志着电动化进入"多元协同"新阶段,纯电与插混(含增程)将长期共存 [2][3] 技术路线市场定位 - 纯电车型在充电设施完善、用户出行规律场景中具备舒适性、静谧性和长期使用成本优势 [3] - 插混(含增程)凭借"可油可电"灵活性解决里程焦虑,适配充电不便、长途出行或偏远地区用户 [3] - 蔚来计划2026年推出增程车型专供中东、北非和欧洲市场,因当地基础设施未准备好大规模电动化 [4] 车企战略调整逻辑 - 理想汽车从增程转向纯电是既定战略,早期通过增程培养用户习惯,待超充桩数量增至千万根、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成熟后推出纯电车型i8 [6] - 小鹏、小米从纯电拓展增程路线,因大型车(如7座SUV/MPV)在纯电路线上面临续驶里程与用户心理双重挑战 [7] - 技术路线选择核心逻辑是锚定长期方向同时尊重市场实际需求 [7] 工程原理对技术路线的影响 - 车辆重量与续驶里程存在临界点:轻量化车型(如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海鸥)适合纯电,可形成"轻上加轻"良性循环 [8][9] - 大型车(三排座SUV/MPV)越过临界点后需更大电池导致重量激增,增程/混动通过汽油高能量密度更高效解决里程问题 [9] - 临界点随CTB技术、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动态变化,但轻量化优势区纯电更优、重型车增程/混动更优的逻辑不变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