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搜索文档
202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专注“四稳”,备战“十四五”收官
中银国际· 2025-08-19 17:28
货币政策工具调整 - 2025年5月央行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增加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2] - 5月8日政策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5月15日存款准备金率普遍下调0.5个百分点(部分机构下调5个百分点)[2] - 5月20日1年期LPR降至3.0%,5年期LPR降至3.5%,均下降10个基点[2] 政策方向与目标 - 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重点从"实施好"转向"落实落细"适度宽松政策,强调资金使用效率与防资金空转[3]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加码,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领域[2][3] - 宏观政策目标为"四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强化政策一致性以备战"十四五"收官[1][2] 经济形势判断 - 海外环境更趋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贸易壁垒增多,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2][3] - 国内经济基础稳固但面临风险挑战,长期向好趋势未变,需保持战略定力[2][3] 风险提示 - 海外通胀二次上行、欧美经济回落过快及国际局势复杂化可能影响政策效果[2]
充分释放财政政策效应
经济日报· 2025-08-04 06:00
政府债券加快发行使用,经济运行获得更多动能。近期,中央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 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并明确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跟踪调度、完善实施机制,平稳 有序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此外,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一系列措 施,对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将发挥出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还在于更多地"投资于人",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近 期,育儿补贴、免费学前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发布,获得社会一致点赞。这些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政 策,背后是大规模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其中,育儿补贴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 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 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下半年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必 须更多地围绕民生做文章,在更大力度惠及百姓的同时,提振消费、拉动内需。 "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在于我国宏观政策有较大空间,工具箱储备充足,针对各种情况留有后手。从 人民银行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到一系列重要民生政策的 ...
国家发改委:以稳就业扩内需为重点做好政策预研储备
快讯· 2025-07-31 19: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会议强调,聚焦重大变化、重要指标、重大问题等做 好形势分析和研判,以稳就业扩内需为重点做好政策预研储备,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国家发展 改革委) ...
7月政治局会议点评:政策明朗,债市回归理性
长城证券· 2025-07-31 14:2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十五五”规划关键节点,延续“四稳”主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落地与动态调整,首次提出“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对债市预期扰动或暂告段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望回归理性 [1][3] - 财政政策更积极,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进度已超90%,财政提速提振经济效果显现,二季度GDP同比增长升至5.2% [2]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倚重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投放,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等行业 [2] - 内需强调民生与消费联动,深化改革重视“反内卷”,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会议背景与经济形势判断 - 2025年7月会议决定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需巩固拓展回升向好势头 [1][6] - 与2025年4月和2024年12月会议对比,各时期经济形势和面临挑战不同,政策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6] 宏观政策 - 财政政策延续“更加积极”定调,要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今年财政赤字率上浮、政府债提速 [2][6]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支持特定行业,今年多倚重结构性政策工具 [2][6] - 首次提出“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1] 内需与改革 - 内需方面强调民生与消费联动,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3] - 深化改革重视“反内卷”,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和重点行业产能 [3] 债市影响 - 会议定调偏重政策连续性与结构优化,增量刺激布局符合市场预期,政治局会议短期对债市预期扰动或暂时结束 [3] - 预计在无新降息预期下,随着长期议题短期冷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重回1.7%中枢,资金宽松时处于1.65%-1.7%区间 [3] 其他政策举措 - 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7]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帮助外贸企业,优化出口退税政策,建设开放平台 [7] -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落实惠民政策,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工作 [7]
银行投资国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搜狐财经· 2025-06-24 15:46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 [1] - 当前M1和M2剪刀差从2024年初的-2.8%扩大至年末的-8.7%,显示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作用未达预期 [1] - 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的重要纽带,银行投资国债有助于将私人储蓄转化为公共投资,提升政策一致性 [1] 银行投资国债现状与趋势 - 2020年以来投资国债和地方债成为银行重要利润增长点,用于应对息差收窄 [2] - 2024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达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国债12.4万亿元、地方债9.8万亿元 [2] - 截至2024年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2] - 商业银行持有国债21.78万亿元(占总量66.55%),地方债34.65万亿元(占78.03%) [3] - 国债和地方债利息收入分别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10%-15%和15%-20% [3] 2025年国债市场展望 - 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同比增加3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同比增加5000亿元) [4] - 合计新增政府债务规模11.86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为历史新高 [4] - 拟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4] - 实际赤字率水平相当于8.4%(4%赤字率+4.4个百分点国债发行) [6] 银行投资国债与政策传导 - 商业银行在国债承销、做市、交易等环节都是最重要参与者 [7] - 2024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2.26万亿元,债券市场贡献近半 [9] - 商业银行买卖国债可直接影响基础货币投放量和市场利率 [9] - 国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结纽带,可提升政策一致性 [10] 改进策略与建议 - 加强国债发行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研究,创新发行品种和期限 [13] - 建立跨市场统一托管结算系统,引入做市商制度提升二级市场活跃度 [14] - 银行应适当减少长期国债持有比例,扩大中短期国债交易频率 [14] - 建议强化多部门政策协调,制定银行参与国债环节的联动规则 [15] - 完善流动性调节机制,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15]
政在发声丨国家发展规划迎来专门立法: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21:17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核心内容 - 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共4章31条,包括总则、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实施和附则,旨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1] - 草案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规划建议、编制、审查批准等制度安排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3] - 草案明确国家发展规划由国务院组织编制,具体工作由国务院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承担,并规定规划内容、编制原则、审议批准程序等 [3] 立法背景与必要性 -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 [2] - 立法旨在解决规划体系不统一、目标与政策工具不协调等问题,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和保障规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 [1][3] - 编制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和世界各国借鉴的重要内容 [3] 规划体系协调与政策协同 - 草案确立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地位,同时为其他规划留有制度空间,保持规划体系内部协调统一 [1] - 强化财政政策对规划的保障作用,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工程项目 [6] - 强化金融政策对规划的支撑作用,货币政策取向需考虑规划目标和经济发展形势 [6]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实施稳就业稳经济举措,推动5万亿元投资资金等政策在二季度落地 [7] 规划实施与监督机制 - 草案规定国务院组织实施规划,主管部门拟订实施方案,各地区各部门确定具体工作安排 [7] - 完善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评估制度和监督机制,纳入问责条款增强执行刚性 [7][8] - 立法有助于减少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提高科学性和规范性 [8] 规划编制原则与要求 - 编制规划需统筹考虑要素支撑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财政承受能力和重大风险防范等因素 [6] - 加强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管理,对重大政策举措、工程项目等进行多角度论证和多方案比选 [6] - 强化规划对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的引导约束作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