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资 - 价格螺旋
icon
搜索文档
美联储预防式降息将至,美元资产会怎么走?
新浪财经· 2025-08-26 18:01
美联储政策信号与市场反应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释放鸽派信号 明确表示对降息持开放态度 政策立场转向基于经济下行风险超过通胀风险及就业数据恶化 [1] - 鲍威尔讲话后美股三大指数集体大涨 道指飙升2%刷新历史新高 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7个基点至4.25% 2年期美债收益率降至3.68% 美元指数走低 黄金价格上涨 [1] - 市场对9月降息预期急剧升温 利率期货市场对降息25个基点的押注飙升至90%以上 [1] 美国经济数据表现 - 过去三个月月均新增就业仅3.5万人 远低于2024年的16.8万人/月 失业率升至4.2%但仍处于低位 [1] - PCE通胀同比2.6% 核心PCE同比2.9% 高于去年水平 关税推升商品价格但效应被判断为短暂性冲击 [1] - 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放缓形成奇特平衡 就业下行风险增加 工资-价格螺旋上升可能性因市场不紧张而较低 [1] 机构对降息预期与影响的判断 - 多数机构预计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 属预防式降息应对经济不确定性 年内最多降息2次总幅度50个基点 连续大幅降息可能性低 [4] - 国信证券认为若9月第一周非农和通胀数据无意外 9月降息概率较高 [2] - 降息对美股带来直接利好 流动性改善和融资成本下降推动估值修复 短期风险偏好显著回升 [2] 美股驱动因素分析 - 科技板块独立于传统经济周期 增速未放缓且投资指引超预期 推动AI悲观预期纠正及美股创新高 [5] - 财政方面未出现悲观情况 因"大美丽法案"支出幅度不大且通过关税收支平衡 财政赤字率未大幅扩张或收缩 [5] - 降息解决传统需求疲弱问题 ISM制造业PMI从2025年1月50.9%连续下行至7月48% 接近2024年降息前47%低点 地产需求疲弱成屋销售接近2024年9月390万套低点 新屋销售同比放缓 [5] 历史降息周期经验与资产表现 - 预防式降息周期中 美股在降息预期阶段(概率从50%升至近100%)和落地后6个月均能拔估值上涨 利率敏感型行业弹性大但未必出现大小盘切换 [6] - 长端美债利率在降息预期和落地阶段大概率下行 但期限利差变化不大 美元在预期阶段震荡偏弱 落地后或因经济基本面相对改善而走强 [6] - 1995年、2019年及2024年经验显示 降息时点成为美债利率和美元回升起点 小幅降息预期提前计入及经济快速好转促使市场逻辑转向 导致利率和美元见底回升 [7] 中金公司对市场的具体预测 - 中金公司上调美股点位 标普500指数达6400点 乐观情况下可至6700点 驱动因素包括科技板块超预期、财政压力缓解及降息作用 [4] - 美联储降息可解决传统需求疲弱 2024年9-11月降息后制造业PMI和成屋销售应声修复 道指对降息敏感度高于纳斯达克 [6] - 降息不等于美债利率持续下行和美元走弱 需结合宏观环境判断 预防式降息会使利率变化过程提前缩短 [7]
鲍威尔的冒险赌注:9月降息将“温和无刺激”
金十数据· 2025-08-26 09:44
美联储肩负双重使命:抑制通胀与维护就业市场健康。而白宫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决定,使这两大目 标的实现变得更为复杂。 理论上,美联储官员曾表示,当通胀上行与经济疲软并存时,需判断哪一目标偏离正常轨道更远。范登 霍滕指出,按照这一逻辑,美联储应优先控通胀并维持高利率。但鲍威尔的演讲彻底颠覆了这一剧本 ——他明确表示,美联储认为劳动力市场亟需"紧急救助"。 "就业市场的下行风险正在上升。一旦风险兑现,可能以裁员激增和失业率飙升的形式迅速恶化。"鲍威 尔警告称。 巴克莱(Barclays)高级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ar)强调,鲍威尔敢于释放转向信号 的关键依据是劳动力市场并未出现紧张迹象,工人缺乏议价能力来推动工资上涨。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五为9月降息亮起绿灯,这是一场"以低利率支撑摇摇欲坠的劳动力市场、同时防 止通胀失控"的豪赌。 尽管过去一年大部分时间失业率保持稳定且裁员率处于低位,但市场不安情绪持续蔓延。企业招聘意愿 低迷,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正遭遇求职困境。在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举行的美联储研讨会上,鲍威 尔将当前劳动力市场称为"诡异的平衡",并透露美联储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显著加 ...
杰克逊霍尔会议快评:鲍威尔转鸽,9 月降息在即
国信证券· 2025-08-25 19:56
鲍威尔鸽派转向与降息预期 - 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会议释放鸽派信号,明确政策立场调整必要性,预示9月降息概率大幅提升[3][5] - 过去三个月月均新增就业仅3.5万人,较2024年月均16.8万人大幅下降79%[3] - 失业率升至4.2%,劳动力市场供需同步走弱,就业下行风险上升[3] 通胀压力与政策约束 - 7月PCE通胀同比2.6%,核心PCE同比2.9%,但关税效应被判定为一次性冲击[3][4] - 工资-价格螺旋触发概率低,因劳动力市场偏弱[3][14] - 纽约联储模型显示未来12个月经济衰退概率超60%[6] 经济数据疲软与风险 - 2025年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增速-0.5%,二季度仅短暂反弹[6] - 7月非农新增就业7.3万人,远低于预期的10.4万人,创九个月新低[8] - 商品生产部门就业疲软,制造业减少11万人,采矿业减少4万人[11] 货币政策框架修订 - 删除有效利率下限(ELB)表述,转向适应更高利率环境[18][19] - 放弃平均通胀目标制,回归灵活通胀目标制,强化通胀管控[19][20] - 就业目标表述从"不足"改为"偏离",强调通胀风险优先性[20][21] 资产表现预期 - 降息预计利好美股,但高估值和盈利下修可能加剧波动[23] - 美债收益率可能下行,美元走弱趋势或持续[23]
“特朗普冲击”的最佳对标: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发生了什么?
华尔街见闻· 2025-04-14 18:01
历史相似性分析 -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称"加征关税有正面作用"是欺诈言论 当前关税政策可能引发类似1971年尼克松金融震荡的市场动荡 [1] - 奥纬咨询副董事长指出特朗普关税与尼克松政策高度相似 两者均试图通过贸易施压减少美国逆差 但1971年措施导致商业信心丧失和滞胀 [2] - 尼克松冲击包含三大措施 放弃金本位 实施10%进口关税 引入临时价格管制 最终引发70年代严重通胀 [2][4] 市场行为转变 - 美元指数从11018点跌至10010点 跌幅超9% 投资者加速转向黄金和实物资产保值 [4][7] - 企业融资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银行贷款占经济总借贷份额持续下降 债券市场活动显著增加 [7] - 当前出现美股 美债与美元同步抛售现象 显示投资者对美国资产信心减弱 去美元化进程加速 [8] 政策效果评估 - 尼克松关税仅实施四个月即取消 短期促进美元升值但未改善进口 长期经济冲击持续数十年 [10] - 历史经验表明 政治驱动的关税措施往往带来长期经济痛苦 欧元诞生即源于此轮冲击 [10][11] - 现代债券市场反应速度远超1971年 可能更快迫使政策调整 史密森尼安协议式的解决方案或难再现 [12] 货币政策干预 - 尼克松政府曾通过匿名泄密等方式施压美联储主席 要求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抵消关税冲击 [13] - 政府试图扩大美联储规模以安插支持者 显示政治干预货币政策的历史先例 [13]
日本宣布:不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9 22:45
文章核心观点 3月19日日本央行全票通过维持利率在0.5%不变的决议,虽有经济数据支撑再度加息,但因经济存在多重隐忧及外部环境变化选择放缓加息,市场预计下次加息或在7月会议前后,且关注特朗普贸易政策对日本经济的风险 [1][2][6] 日本央行利率决议情况 - 3月19日日本央行全票通过维持利率在0.5%不变的决议,符合市场预期 [1] - 日本央行表示经济适度复苏,部分领域疲软,服务价格上涨,通胀预期上升,同时存在众多不确定性 [1] - 分析人士称日本央行需时间评估1月加息和美国关税政策影响,收紧政策幅度不太可能超市场定价反映程度 [1] 植田和男表态 - 植田和男称美国关税推出步伐加快,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高,将按需调整债券购买计划 [1] - 植田和男表示日本实际利率低,若经济和价格符合预测将会提高利率 [2] 加息支撑数据 - 通胀方面,2月批发通胀率同比增长4.0%创新高,1月CPI同比涨幅达4%创两年新高,核心CPI同比上涨3.2%高于预测 [4] - 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4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3%,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2.63% [4] - 工资方面,1月劳工基本工资同比增长3.1%创最大涨幅,工会成员争取到未来财年平均5.46%工资涨幅 [5] - 贸易方面,2月贸易顺差为584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3亿元),近2个月首次顺差且达2021年3月以来高位 [5] 放缓加息原因 - 从细分领域看,日本经济主要贡献来自出口,私人消费仍较弱,为稳定金融市场和支持国内消费放缓加息 [6] - 日本经济存在多重隐忧,消费市场复苏不稳固,劳动力工资部分月份不及通胀涨幅,外需面临不确定性 [6] - 日本是外向型经济体,加息可能造成日元升值,影响出口贸易和金融市场稳定性 [7] 市场反应 - 3月19日日经225指数微跌0.2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1.65%,4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5.7%,日元兑美元汇率下跌约0.3% [9] - 近一个月日元兑美元汇率涨幅为0.55%,日元走强受货币政策正常化预期和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 [9] 加息预期 - 津田拓美认为日元贬值趋势渐止,加息紧迫性下降,预计7月加息,可根据更完整数据评估通胀和经济状况 [10] - 曹鸿宇表示美国新关税措施和新日铁收购案给日本出口和制造业带来压力,影响日本经济 [11] - 王昕杰认为日本政策独立性可能受外部因素干扰,央行决策谨慎,加息应与工资增长并行 [11][12] - 中金认为7月会议前后或加息至0.75%,2026年1月会议前后或加息至1.00% [12] - 华泰证券预计日央行今年还可能再加息50 - 75bp,全年累计加息75 - 100bp [12]
每次大通胀的启动路径与传导顺序分析
雪球· 2025-03-11 15:43
通胀启动的典型路径 - 第一阶段:贵金属与稀有金属率先启动 - 黄金对货币政策和避险情绪高度敏感,2008年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初期黄金率先上涨,2020年美联储无限QE后黄金创历史新高 [2] - 锂、钴、稀土等因新能源转型需求成为新周期先行者,2021年锂价因电动车需求爆发上涨400% [3] - 第二阶段:能源接力上涨 - 原油作为"工业血液"通过直接成本推动、替代效应和产业链联动三条路径扩散,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中天然气短缺导致煤炭需求激增 [4][5] - 地缘政治事件如石油危机和俄乌冲突导致供给中断,加速能源价格飙升 [5] - 第三阶段:农产品与化工品滞后上涨 - 化肥依赖能源,合成氨和钾肥成本随能源上涨推升种植成本 [6] - 极端天气叠加低库存(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降至26年低点)放大农产品价格波动 [7] - 第四阶段:全面通胀扩散至终端消费 - 上游原材料涨价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传导至终端消费品 [8] - 能源与食品价格上涨推升生活成本,引发工资-价格螺旋 [9] 历史周期中的路径差异 - 货币宽松驱动型(2008-2011年、2020-2022年):黄金→铜→原油→农产品,流动性泛滥推升金融属性商品 [10] - 供给冲击驱动型(1973-1974年石油危机):原油→黄金→化工品→粮食,供给中断直接冲击能源 [10] - 需求拉动型(2001-2008年中国工业化):铜→钢铁→煤炭→原油,中国基建与地产需求拉动工业金属 [10] - 政策干预型(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钢铁→煤炭→电解铝→化工品,国内去产能政策人为收缩供给 [10] 传导路径的底层逻辑 - 金融属性强弱排序:黄金 > 白银 > 铜 > 原油 > 农产品,金融属性强的品种对货币政策和投机资金更敏感 [12][13] - 产业链传导层级:从上游稀有金属→能源→基础化工→中游工业金属→下游终端制造,传导速度通常需3-6个月 [14] - 价格弹性差异:稀有金属 > 贵金属 > 能源 > 农产品 > 化工品,供给刚性与需求刚性决定弹性 [15] 当前周期的特殊性 - 新能源转型拉动锂、铜、白银需求,稀土(中国控制95%冶炼产能)和锂(南美盐湖扩产滞后)供给集中度加剧价格波动 [15] - 地缘冲突导致镍(俄罗斯占全球电解镍产能22%)、氖气(乌克兰占全球70%)断供,价格短期暴涨 [16] - 逆全球化下区域价格分化,欧美"碳关税"推高本土钢铁成本,中国通过控产量维持低价 [17] 投资启示 - 关键监测指标:黄金价格(货币政策预期)、铜金比(经济复苏强度)、原油库存(供需缺口) [18] - 周期定位工具:美林时钟修正版在"过热-滞胀"阶段超配黄金、能源,产业链轮动策略从上游切换至下游消费龙头 [19] 结论 - 通胀传导路径可归纳为"货币信号→供给冲击→成本传导→全面扩散",需结合驱动因素、商品属性和政策干预三维分析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