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开源人工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印媒:印度应与中国携手向前
环球网资讯· 2025-09-16 07:10
印度《经济时报》9月14日文章,原题:为何印度应该与中国携手向前 我最近看到了一张令我深感震惊 的图表。该图表显示,中国的发电量不但达到美国发电量的2.5倍,而且计划每年新增相当于整个德国 的发电量。随着技术塑造未来,包括能源、交通和人工智能在内的多个领域的技术将决定谁能赢得未 来。 来源:环球时报 首先是能源领域。印度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国内太阳能发电和储能产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整个供应链都 与中国息息相关。与中国资本支出合作以实现上游产品生产本地化,将缩短印度走向大规模生产的时 间。 在交通和制造业领域,中国的电动汽车和电池巨头纷纷在海外建厂。印度要么通过本地化和知识产权护 栏来参与承接这些中国产能的竞争,要么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落户其他地区。 人工智能应用将在计算成本低、数据充足且监管机构支持快速部署的地方流行开来。中国的人工智能发 展路径是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即通过清洁能源为开源人工智能提供动力并聚焦于各种应用场景。 能源:"主变量"。中国正以非同寻常的规模建设能源产能。关键是,中国不仅赢得电力竞赛,而且是通 过清洁电力做到这一点。从电池生产来看,中国在彭博新能源财经编制的全球供应链排名中重新夺回第 一的位置 ...
当中国开源AI领跑,美国科技圈和政界坐不住了
搜狐财经· 2025-08-15 02:58
中国开源AI模型发展 - 中国正加快将开源人工智能模型打造成全球标准 此举震动美国科技巨头与政策制定者 担心美国优势被取代并筹划应对策略 [2] - 中国AI领域2024年突破不断 DeepSeek推出R1推理模型引发轰动 阿里巴巴密集推进Qwen系列开源 几乎每个季度都有新动作 持续巩固开源AI地位 [2] - 开源模型提供免费下载和自由修改 推动中国AI技术迅速在全球落地应用 美国专有模型公司感受到压力 OpenAI于8月初推出首个开源模型gpt-oss应对挑战 [2] 中美AI竞争格局 - 中国出现反超美国的可能性 凭借开放权重模型生态和半导体设计制造积极布局积蓄势能 [5] - 美国特朗普政府7月发布"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明确指出开源模型可能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标准 呼吁打造基于美国价值观的领先开源模型 [5] - 中国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和知识快速扩散 在AI竞赛中积累惊人动能 中美在不同AI领域各有优势 美国在大规模云端AI部署领先 中国长期在安防技术占优 [5] 开源模型性能与应用 - 研究机构Artificial Analysis评测显示 自2023年11月起中国最好开放权重模型整体性能已超越美国开源冠军 [7] - 在数学和编程等能力方面 阿里巴巴Qwen3某一版本击败OpenAI的gpt-oss [7] - 华侨银行利用开源模型开发约30款内部工具 使用Google Gemma总结文件 Qwen协助写代码 DeepSeek分析市场趋势 同时使用约10个开源模型 [7] 开源生态商业模式 - 开源AI领先者难以立即获得可观回报 研发成本动辄上亿美元 但可通过锁定用户后在生态内其他服务盈利 类似谷歌在安卓系统捆绑搜索和YouTube [6] - 企业偏好开源模式 可自由定制并部署在内部系统 将敏感数据留在自家服务器 [6] - 科研界长期将开源视为加速新兴技术发展的方式 中国鼓励AI、操作系统、半导体架构和工程软件领域的开源研发 [6] 中美AI生态差异 - 美国公司基础模型研发采取相对封闭策略 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挖角竞争对手核心成员 知识流动缓慢且代价高昂 [9] - 中国开源AI生态呈现高度竞争态势 领先基础模型公司相互压低价格 高调宣传 在人才与客户上互相挖角 [9] - 这种达尔文式竞争会淘汰部分现有玩家 但孕育出更强大的公司 DeepSeek和阿里巴巴等免费模型赢得全球用户青睐 [9]
这才是美国惧怕、打压中国AI的真正原因
虎嗅· 2025-08-10 19:37
开源人工智能的核心争议 - GPT5 0发布未公开模型参数 OpenAI闭源策略引发AI技术公平性讨论 开源被视为反垄断和民主化的重要路径[1] - 开源内涵超越传统软件开发 包含"可获得""可接触""可应用"三重开放机制 当前争议聚焦技术滥用与科技公司控制问题[1] - 哈佛大学2024年报告显示开源软件创造8 8万亿美元社会价值 相当于日本GDP两倍 开源理念已成为数字从业者共识[2] 开源决策的行业动态 - OpenAI 2023年GPT-4转向闭源 2025年受DeepSeek开源模型激励重新拥抱开源 反映技术演化中生产关系的不确定性[3] - DeepSeek V3和R1开源模型证明有限资源下可实现高性能大语言模型 OpenAI CEO承认在开源问题上"站在历史错误一方"[10] - IBM 2024年调研显示使用开源AI的企业51%实现投资回报 未使用企业仅41% 体现开源对生产力赋能的实际效果[12] 开源模式的技术差异 - AI开源包含计算框架 模型权重 训练资源三维度开放 厂商通常仅开放前两者 限制资源开放影响技术复现[4] - Llama 4开源协议限制商业主体月活用户不超过7亿 与传统开源软件"四大自由"理念形成鲜明对比[5] - 开源促进会2024年提出AI开源定义 要求数据 代码 权重全面开放 但数据版权争议使该定义面临实施难题[6] 开源价值的性能争议 - 质疑者认为开源AI性能弱于闭源 规模定律下仅厂商能支撑海量资源投入 OpenAI称此为GPT-4闭源主因[10] - 开源通过暴露技术漏洞反哺模型改进 但高门槛限制分布式创新效果 基础模型性能仍依赖规模定律[11] - 开源打开多重技术路线探索空间 可能突破规模定律范式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指出开源更满足消费者效率需求[12] 开源与地缘政治互动 - DeepSeek开源模型削弱美国算力芯片出口管制效果 显示开源对技术流动的促进作用[17] - 特朗普政府废除拜登时期出口限制 转向推动本国AI技术全球扩散 开源可能激化而非缓解大国竞争[18] - 历史上开源加密软件打破政府管制 但AI开源未促成全球合作 反而成为大国竞争新战场[17][18]
“这才是美国惧怕、打压中国AI的真正原因”
新浪财经· 2025-08-10 18:23
开源软件的价值与现状 - 开源软件构成数字技术基础并支撑社会数字化转型 哈佛大学2024年报告显示其创造价值达8.8万亿美元 相当于日本GDP两倍以上 [1] - 开源理念(四大自由)已成为数字从业者共识 被视为持续创新的核心动力 [1] 人工智能开源争议背景 - OpenAI在2023年发布GPT-4时转向闭源 但2025年4月因DeepSeek开源模型成功重新拥抱开源 反映技术演化中生产关系的不确定性 [2] - 开源争议已超越技术治理范畴 成为影响AI技术革命方向的关键议题 [2] 开源人工智能的复杂性 - 开放维度包括计算框架工具(如TensorFlow)、模型权重(如Llama)、训练数据/算力资源 厂商通常仅开放前两者导致技术复现困难 [4] - 许可协议存在限制性条款(如Llama 4限定非商业主体及月活<7亿企业) 与传统开源软件"四大自由"形成对比 [4] - 被批评为"公开洗地"(openwashing) 即企业为声誉或法律规避的投机行为 非实质践行开源精神 [5] 开源定义与法律影响 - 开放源代码促进会2024年提出首个开源AI定义 要求数据/代码/权重全面开放 但数据版权争议使该要求面临现实挑战 [5]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为开源AI提供豁免保护 但未明确定义边界 导致概念争议直接影响司法实践利益分配 [6] 开源对AI发展的价值争议 - 质疑观点认为闭源模型在"规模定律"下性能更优 如GPT-4因数据/算力投入转为商业秘密而闭源 [8] - DeepSeek V3/R1开源模型2025年证明资源约束下仍可实现高性能 促使OpenAI承认策略失误 [9] - IBM 2024年调研显示使用开源AI的企业51%实现投资回报 高于闭源企业的41% [10] 开源与AI安全风险 - 反对观点认为开源会放大失控风险(如模型安全性不足、研究资源结构性偏差、能力误用) [12] - 支持观点反驳称开源促进安全系统设计 且无证据表明AI比汽车/计算机更具武器属性 [12][13] - 美国政策存在分歧:拜登政府2023年行政令加重开源合规负担 特朗普政府采用"增量风险"评估后取消限制 [14] 地缘政治影响 - 开源AI削弱美国算力芯片出口管制效果(如DeepSeek案例) 但未终结技术竞争 反而激发更复杂生态扩散策略 [17] - 历史对比:开源加密软件曾打破政府管制 但开源AI可能强化而非缓解大国竞争格局 [16][17] 未来演化关键矛盾 - 争议本质涉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平衡、国家与市场关系重构、国际权力结构变迁 [18] - 技术范式变迁可能性存在 开源已打开多重路线探索空间 可能创造"后福特主义"产业格局 [10][18]
美国启动“ATOM计划”,对抗中国“千问”开源领先地位
观察者网· 2025-08-06 17:14
8月6日消息,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面对中国在开源人工智能(AI)领域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阿里 巴巴"通义千问"(Qwen)系列大模型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扩大,美国正紧急推动一项名为"ATOM计划"的 新战略,旨在重建其在开源AI领域的领导地位。 报道援引全球知名AI社区Hugging Face的数据指出,开发者正越来越偏好使用阿里巴巴的"千问"模型,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当前性能最强大的免费模型。这种"千问效应"正在重塑全球AI开发者的工具选 择,也成为了美国科技界和政策制定者警觉的直接导火索。 根据AI基准测试公司Artificial Analysis的数据,在全球性能最强的15个AI大模型中,仅有5个为开源模 型——而这5个全部由中国AI企业开发。仅在今年7月,包括阿里巴巴就发布了四个领先的开源AI模 型,而同期美国开发者则未发布任何同类成果。这一反差凸显了美国在开源AI生态建设上的明显短 板。 为扭转这一局面,一批美国科技企业高管、投资人和学术界人士近日公开支持"ATOM计划"。该计划旨 在建立一个总部位于美国的非营利性AI实验室,专注于开发真正开放、可供全球开发者自由使用和改 进的AI模型。其核心蓝图包 ...
小扎改口不开源,Meta股价暴涨12%
量子位· 2025-07-31 12:23
Meta财报表现 - 第二季度营收4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超出预期的448亿美元 [2][10] - 净收入183亿美元,同比增长36% [2][10] - 广告收入仍是主要来源,应用内广告展示量同比增长11% [11] - Reality Labs部门运营亏损45.3亿美元,2020年以来累计亏损近700亿美元 [12] - 资本支出达170.1亿美元,员工人数同比增7%至75945人 [13][14] - 股价盘后大涨12%,市场对AI投入持乐观态度 [16] AI战略调整 - 资本支出预算从640亿美元上调至660亿美元,2025年总支出预计1140-1180亿美元 [17][18] - 重点投资AI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招聘,薪酬支出将显著增加 [18] - 计划以初创公司模式运营超级智能部门,脱离现有体系约束 [35] - 从开源转向闭源策略,强调"谨慎选择开源内容" [26][27] 超级智能愿景 - 提出"个人超级智能"概念,目标是为个体赋能而非集中化自动化 [22][44] - 智能眼镜被视为核心载体,因其能实时感知用户环境并交互 [24][25] - 技术路径尚不清晰,未定义具体实现方式及安全措施 [38][39] - 公开信强调未来十年是技术路线关键决策期 [27][46] 行业动态 - 中国模型已主导开源榜单,与Meta策略转向形成对比 [4][6] - 开源争议持续,Llama系列曾被质疑未完全开源 [31] - 市场对Meta的AI投入保持信心,但对其战略可行性存疑 [9][37]
近八成受访者对开源AI收益持乐观态度,但存安全风险担忧
南方都市报· 2025-07-29 16:32
开源与闭源AI选择动因 - 选择开源AI主要因为具有更低成本56%和更容易部署47% [1] - 选择闭源AI最大理由是能更好控制安全风险43% [1] - 开源模型核心吸引力指向经济性与实用性 闭源模型聚焦风险控制 [1] 中国开源AI发展现状 - 中国AI开源项目数量全球排名第四 仅次于美国、欧洲和印度 [4] - 以Qwen、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模型带动国内AI迭代创新与普惠应用 [3] - 已形成较完善社区生态系统 涵盖数据、算力、模型等多个维度 [5] 开源AI生态建设经验 - 支撑生态发展四点经验:可及性为目标、公共性为准则、包容性为方向、安全性为底色 [5] - 通过平台赋能提升公众模型使用能力 实现普惠可及 [5] - 开源成为人工智能利益相关方基本共识 形成多维度多层次技术体系 [5] 开发者调研核心发现 - 70%受访者进入开源社区因认同开源理念认为AI技术应该开源开放 [7] - 近80%参与者认为至少在短期内会有实际收益 34%认为略有收益 15%认为有重大收益 [8][9] - 六点开源价值全部得到超60%参与者支持 包括促进创新效率42%和满足多元需求41% [7][8] 开源发展阻碍因素 - 主要阻碍包括开源AI存在未知安全风险37%和开源程度范围不够36% [9] - 其他担忧包括不能得到长期支持26%和存在合规风险23% [9] - 对开源实质性降低成本存在更现实考量 模型工程化最后一公里成本挑战突出 [8] 未来发展趋势 - 开源与闭源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 共同构成AI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生态 [13] - 开源将打开新的合作空间和机遇 更需要突出发展与治理研究 [14] - 安全性水平将越来越高和将成为行业标准两个预测获得30%中立态度 [10]
模型下载量12亿,核心团队却几近瓦解:算力分配不均、利润压垮创新?
36氪· 2025-05-28 16:51
Meta AI团队重组 - 公司宣布重组AI团队,划分为AI产品团队和AGI基础部门,分别由Connor Hayes、Ahmad Al-Dahle和Amir Frenkel领导 [1] - AI产品团队专注于消费者产品如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中的AI功能及独立AI应用 [1] - AGI基础部门专注于宏观技术如改进Llama模型,FAIR研究部门保持独立但部分多媒体团队转入新部门 [1] - 此次重组不涉及高管离职或职位裁减,旨在通过拆分大型组织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1][2] 重组背景与战略意图 - 公司希望通过赋予团队更多自主权减少跨团队依赖,提升灵活性以应对OpenAI、谷歌等竞争对手 [2] - 近期推出"Llama for Startups"计划,鼓励初创公司使用其生成式AI产品 [2] - 在LlamaCon活动上展示与OpenAI竞争实力,但Llama 4发布后受到批评 [2][4] - 公司计划2025年投入约650亿美元于AI项目,启用1.3万块NVIDIA H100 GPU并扩建数据中心 [17] 人才流失危机 - 最初开发Llama模型的14位核心作者中11位已离职,包括两位核心架构师Guillaume Lample和Timothée Lacroix [3][13] - 离职人员创立Mistral AI(估值60亿美元)或加入竞争对手,直接与Meta旗舰AI项目竞争 [3][13] - FAIR前负责人Joelle Pineau离职,继任者Robert Fergus曾离开Meta五年 [4][6] - 2022年FAIR并入Reality Labs导致研究人员流失,2024年再次重组与GenAI部门合并 [11][14] 技术地位变化 - 2023年Llama 2开源商用版本使公司成为开源AI领跑者,但两年后领先优势下滑 [3][7][9] - Llama 4因发布仓促、性能指标虚高遭批评,开发者转向DeepSeek、Qwen等竞争对手 [4][10] - 公司缺乏专门"推理"模型处理复杂任务,落后于谷歌和OpenAI的最新模型 [19] - FAIR从开放式探索研究转向产品导向项目,计算资源分配向GenAI团队倾斜 [14][15][16] 内部管理问题 - FAIR研究人员因与产品团队争夺计算资源而离职,学术研究氛围减弱 [12][15] - 扎克伯格将公司重心转向生成式AI产品,FAIR逐渐边缘化 [10][14][16] - 前员工表示FAIR"缓慢死亡",从推动AI领域发展转向构建利润导向产品 [16] - 行业趋势显示微软、谷歌等公司AI实验室也减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15]
大摩:中国AI-沉睡巨龙已觉醒,5年内创造10万亿市场空间!-中文
2025-05-16 10:4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工智能、能源、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电子商务、广告、本地服务、数据中心、半导体、电信、关键矿产、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等 - **公司**:摩根士丹利、DeepSeek、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快手、华为、中芯国际、Manus AI、Moonshot、01.AI、百川、Stepfun、智谱AI、Minimax、ModelBest、Infinigence AI、小米、美团、OpenAI、谷歌、Meta、Claude、英伟达、苹果、三星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战略 - **现状**:中国拥有大量人工智能开发者和快速扩展的AI生态系统,绝大多数开发和创新由私营部门领导,且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系统 [60]。 - **战略**:2017年宣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创新领导者,将AI嵌入各主要产业,核心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人民币,相关产业规模超10万亿元人民币 [62][67]。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 - **生态系统**:建立了由4300多家公司组成的动态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政府支持、产业与学术实验室合作紧密,推动AI研究和应用发展 [70][72]。 - **数据**:超14亿人口和11亿互联网用户,移动应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广泛使用,提供大量训练数据 [75]。 - **能源**:在建核电站数量超世界其他地区总和,计划到2030年代初用绿色能源满足数据中心100%电力需求,2035年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占总消耗10% [76]。 - **人才**:拥有全球47%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政府支持项目鼓励学生追求相关学位和技能,高校推动尖端研究和人才培养 [77]。 - **成本**:拥有最低的LLM制造成本,如DeepSeek V3和阿里云Qwen以低成本实现前沿AI性能 [71]。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 - **计算资源**:美国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技术和关键设备,高端芯片制造自给自足道路不确定 [76]。 - **劳动力市场**: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劳动力替代效应超过互补效应,加剧通缩压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资源 [53][54]。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 - **经济增长**:短期通过资本支出为GDP增长带来0.2 - 0.3个百分点提升,中期转化为生产力提升,预计AI可创造6.7万亿元劳动力等值价值 [21][46][49]。 - **行业变革**:推动能源、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行业发展,重塑全球贸易动态,建立新的经济数字标准 [28][37][66]。 - **全球标准**:积极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开源模型若被广泛使用,将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获重要地位 [81]。 投资影响 - **指数推出**:推出摩根士丹利的“中国人工智能60指数”,识别在人工智能采用、创新、投资和市场影响力方面领先的公司 [12]。 - **价值转移**:价值从人工智能硬件转向应用层,拥有专有数据的公司可获超额回报,“工具和铲子”已过高峰建设阶段 [12]。 专家观点 - **DeepSeek突破**:收集好的想法并执行出色,微调专家混合技术和增强型学习,提高训练成本效率和推理质量,使人工智能民主化 [88]。 - **中美差距**:中国在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但出口管制仍是长期挑战,限制基础层面创新和竞争能力 [8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数据中心**: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5G网络和第二大数据中心产业,前五互联网和云服务提供商每年云资本支出约4000亿人民币,近一半来自AI,资本支出同比增长60% [29]。 - **硬件创新**:GPU供应不稳定推动中国半导体公司加速创新,华为“AI盒子”可训练超1万亿参数基础模型,预计中国AI GPU自给率从2024年的34%升至2027年的82% [34]。 - **自动驾驶**:预计2025年L2 + AD渗透率从2024年的15%增长到25%,即550 - 600万辆汽车采用先进智能驾驶功能 [28][37]。 - **人形机器人**:预计2025年是类人机器人大规模生产的里程碑年份,到2050年中国类人机器人库存占全球约30%,全球年营收达5万亿美元,库存达10亿台 [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