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竞赛
icon
搜索文档
56家资本“围猎”哪吒汽车,“双资质”成香饽饽,破产重整能否激活30万辆产能?
华夏时报· 2025-08-07 18:37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哪吒桐乡工厂员工7月份领到全额薪资的消息,在汽车行业圈内悄然传开。对这家曾跻身新势力第二梯 队的车企而言,薪资发放的"满血复活"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 要知道,就在今年5月中旬,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刚遭遇两天内超10亿元股权被冻结的致命打 击,现金流危机将其推至悬崖边缘;仅一个月后,法院正式受理其破产重整申请,这家曾被视为"最接 地气新势力"的车企一度被认为将淡出历史舞台。如今薪资全额发放的信号,不仅意味着企业运营的阶 段性复苏,更让外界对哪吒汽车能否在破产重整中实现绝地重生充满遐想。 破产边缘的转机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哪吒汽车正通过"技术资产+产能底盘+市场网络"的三维价值体系 构建重生路径,其战略重组进程吸引产业资本与跨界投资者密切关注。这家曾创下年销15万辆纪录的新 势力车企,在2025年开年遭遇销量断崖式下跌,1月国内交付量仅110辆,前四月累计销量不足500辆, 同比暴跌97%,暴露出深层次的经营危机。 除稀缺资质外,哪吒汽车三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达30万辆的规模优势同样引人注目。桐乡基地的智能工厂 配备AGV物流系统与工业机 ...
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丨 破解“内卷式”竞争 守护质量安全底线
财经网· 2025-06-09 17:09
6月6日-7日,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在重庆举行,本次论坛以"在变革的时代 塑造行业的未来"为主题。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已达60多款。刚刚过去的5月,情况进一步加剧,在头部车企大范围、大幅度降 价带动下,多家车企跟进效仿,降价车型达百余款之多,降价幅度最高超5万元,甚至出现了好久不见的3万元级的车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汽车行业分 会会长王侠说道。 图源: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官微 他还强调,在降价带来销量增长的同时,行业利润进一步下探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适度的降价、有序的竞争本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也是行业从稚嫩 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但无底线的价格战和盲目的技术狂飙势必挤压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长远来看,对企业、对消费者都是不 利的。 抵制无序化内卷 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CEO段建军、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等汽车行业的高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价格战'、'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段建军在谈到行业竞争时表示。他认为,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李书福也持同样的 ...
蜂巢能源杨红新谈电池行业“内卷”:战略短视导致恶性循环
经济观察网· 2025-06-06 15:24
行业现状 - 电池行业呈现增长与失血并存的悖论状态,市场需求持续喷发但全行业陷入价格战导致盈利能力急剧压缩 [2] - 技术叙事出现"大跃进"现象,充电倍率竞赛从6C提升至10C、12C,而全固态电池仍面临世界级技术难题 [2] - 行业在标准化与差异化之间进退维谷,标准化带来规模优势但导致同质化,差异化则面临高昂投资风险 [3] 行业困境分析 - 行业"内卷"的根本原因是"价值与价格的倒挂",资本涌入导致产能非理性扩张,市场增速放缓引发价格战 [5] - 价格战形成恶性循环:降价抢订单→利润微薄→维持高开工率→产品过剩加剧 [5] - 技术竞赛存在商业化代价,超高倍率快充需要电池、整车、社会基础设施三层成本支持 [6] - 行业关注点从创造长期价值转向短期生存,形成战略短视 [5] 技术创新路径 - 安全是动力电池"不可能三角"中的优先项,不能仅依赖材料本征安全,需通过系统性工程设计保证安全 [8] - "结构安全"思路通过物理隔离和专门能量释放通道设计,为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提供保障 [8][9] - 真正的技术理想应聚焦于将有用技术以合理成本做到极致,而非追求无法落地的参数 [7] - 4C快充的普及度提升应先于更高倍率技术的推广 [7] 企业竞争策略 - 独门技术是"矛",平台化能力是"盾",真正的护城河在于将独门技术快速平台化的能力 [10] - 平台型产品可通过微调适配不同需求,实现内部标准化与外部差异化的平衡 [10] - 领先技术可能成为"负担",需避免因专用产线和巨额投资导致的资源错配 [10] 未来市场机会 - 增量来自"场景的再分化",包括越野新能源、全球化HEV、生产力工具新能源化三大趋势 [11] - 越野新能源契合汽车消费从代步工具向文化符号的升级,市场增速将非常快 [11] - 商用车等生产力工具一旦新能源化的"经济账"成立,渗透速度会非常快 [11] - 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可能首先出现在低空飞行器等对成本不敏感但对重量有极致要求的利基市场 [13] - 人形机器人电池需求受限于产业规模太小,需要全新柔性化生产模式匹配 [13] 技术路线发展 - 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是场景分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 [14] - 磷酸铁锂在储能、中低续航乘用车等领域地位稳固,天花板在于能量密度 [14] - 三元电池主攻高端市场,需通过结构创新和材料改良解决成本和安全痛点 [14] - 高电压三元和减少钴含量是三元电池未来发展方向 [14] 全球化挑战 - 下一阶段出海需完成从"产品输出"到"体系输出"和"价值输出"的升级 [15] - "体系输出"面临法律法规、工会文化、供应链环境等全球化运营管理挑战 [15] - "价值输出"需要与海外客户共同开发、深度绑定,理解其对品牌、安全、环保的理念 [15] - 需在海外建立包含研发、销售、服务、运营的完整体系,尊重当地文化与价值观 [15][16]
贸促会王侠:汽车行业必然经历内卷的阵痛,最终结果是兼并整合
经济观察网· 2025-06-06 14:5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价格战持续加剧,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达60多款,5月降价车型增至百余款,最高降价幅度超5万元,行业利润下探至4%以下[2][3] - 技术竞赛活跃,涉及固态电池、大模型和AI上车、智驾平权等领域,但电池起火、自动驾驶失控等安全问题频发[3] - 市场容量增长停滞、利润下降、市场集中度提升,行业进入成熟期特征明显[2][4] 价格战与技术竞赛影响 - 无底线价格战挤压企业合理利润空间,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长期对企业和消费者不利[2][3] - 盲目技术狂飙可能忽视安全底线,需平衡创新与安全[3] - 适度降价和有序竞争是行业成熟必经阶段,但需避免极端行为[2][3] 兼并重组趋势 - 行业兼并重组浪潮不可避免,是产业成熟期的必然现象[2][4] - 重组方式包括:大汽车集团内部整合、强势燃油车企整合新能源车企、优势新能源车企整合弱势同行、国际车企整合本土新能源车企[5] - 吉利极氪与领克整合、广汽"大研发体系"、上汽"大乘用车板块"等案例已展开,旨在降本增效和提升竞争力[5] - 强势汽车集团占据近90%份额,重组不会影响整体发展,反而增强全球竞争力[5] 国际化与政策引导 - 需避免将"内卷"风气带到海外,国际市场对低质低价容忍度低,"外卷"可能破坏增量市场[2][4] - 政府需强化退市机制、清理僵尸车企、管控地方过度扶持,鼓励市场环境治理和消费服务体系建设[5] - 需制定公平并购规则,支持央企与地方车企、地方车企之间的有效整合[5] 行业长期发展 - 汽车产业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需从产业发展规律入手构建核心竞争力[6] - 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是长期主义关键,需守住质量、安全、商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底线[4]
中国贸促会汽车分会会长王侠:针对行业乱象车企应坚守三条底线
证券日报网· 2025-06-06 11:5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加剧,行业利润已下探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1] - 无底线价格战可能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企业和消费者均不利[1] - 技术竞赛活跃但需以安全为前提,涉及固态电池、AI上车、智驾平权等新技术[1] 企业应对策略 - 坚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动摇,守住法律法规底线[1] - 坚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维护产业链合作关系[1] - 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构筑价值高地,拒绝低于成本价销售[1] 产业格局重塑 - 兼并重组是内卷的必然结果,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2] - 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市场容量停滞、利润下降、集中度提升等现象[2] - 大汽车集团内部整合已开始,有助于资源整合和竞争力提升[2] 重组可能方式 - 大汽车集团通过内部整合强化主业[2] - 强势燃油车企整合新能源车企[2] - 优势新能源车企整合弱势新能源车企[2] - 优势国际车企整合本土弱势新能源车企[2] 政策建议 - 政府需强化整车企业退市机制[2] - 鼓励市场环境治理和消费服务体系建设[2] - 为车企整合提供引导和政策支持[2] - 制订公开公平的并购重组规则,维护市场秩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