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竞赛
icon
搜索文档
蜂巢能源杨红新谈电池行业“内卷”:战略短视导致恶性循环
经济观察网· 2025-06-06 15:24
行业现状 - 电池行业呈现增长与失血并存的悖论状态,市场需求持续喷发但全行业陷入价格战导致盈利能力急剧压缩 [2] - 技术叙事出现"大跃进"现象,充电倍率竞赛从6C提升至10C、12C,而全固态电池仍面临世界级技术难题 [2] - 行业在标准化与差异化之间进退维谷,标准化带来规模优势但导致同质化,差异化则面临高昂投资风险 [3] 行业困境分析 - 行业"内卷"的根本原因是"价值与价格的倒挂",资本涌入导致产能非理性扩张,市场增速放缓引发价格战 [5] - 价格战形成恶性循环:降价抢订单→利润微薄→维持高开工率→产品过剩加剧 [5] - 技术竞赛存在商业化代价,超高倍率快充需要电池、整车、社会基础设施三层成本支持 [6] - 行业关注点从创造长期价值转向短期生存,形成战略短视 [5] 技术创新路径 - 安全是动力电池"不可能三角"中的优先项,不能仅依赖材料本征安全,需通过系统性工程设计保证安全 [8] - "结构安全"思路通过物理隔离和专门能量释放通道设计,为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提供保障 [8][9] - 真正的技术理想应聚焦于将有用技术以合理成本做到极致,而非追求无法落地的参数 [7] - 4C快充的普及度提升应先于更高倍率技术的推广 [7] 企业竞争策略 - 独门技术是"矛",平台化能力是"盾",真正的护城河在于将独门技术快速平台化的能力 [10] - 平台型产品可通过微调适配不同需求,实现内部标准化与外部差异化的平衡 [10] - 领先技术可能成为"负担",需避免因专用产线和巨额投资导致的资源错配 [10] 未来市场机会 - 增量来自"场景的再分化",包括越野新能源、全球化HEV、生产力工具新能源化三大趋势 [11] - 越野新能源契合汽车消费从代步工具向文化符号的升级,市场增速将非常快 [11] - 商用车等生产力工具一旦新能源化的"经济账"成立,渗透速度会非常快 [11] - 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可能首先出现在低空飞行器等对成本不敏感但对重量有极致要求的利基市场 [13] - 人形机器人电池需求受限于产业规模太小,需要全新柔性化生产模式匹配 [13] 技术路线发展 - 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是场景分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 [14] - 磷酸铁锂在储能、中低续航乘用车等领域地位稳固,天花板在于能量密度 [14] - 三元电池主攻高端市场,需通过结构创新和材料改良解决成本和安全痛点 [14] - 高电压三元和减少钴含量是三元电池未来发展方向 [14] 全球化挑战 - 下一阶段出海需完成从"产品输出"到"体系输出"和"价值输出"的升级 [15] - "体系输出"面临法律法规、工会文化、供应链环境等全球化运营管理挑战 [15] - "价值输出"需要与海外客户共同开发、深度绑定,理解其对品牌、安全、环保的理念 [15] - 需在海外建立包含研发、销售、服务、运营的完整体系,尊重当地文化与价值观 [15][16]
贸促会王侠:汽车行业必然经历内卷的阵痛,最终结果是兼并整合
经济观察网· 2025-06-06 14:5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价格战持续加剧,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达60多款,5月降价车型增至百余款,最高降价幅度超5万元,行业利润下探至4%以下[2][3] - 技术竞赛活跃,涉及固态电池、大模型和AI上车、智驾平权等领域,但电池起火、自动驾驶失控等安全问题频发[3] - 市场容量增长停滞、利润下降、市场集中度提升,行业进入成熟期特征明显[2][4] 价格战与技术竞赛影响 - 无底线价格战挤压企业合理利润空间,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长期对企业和消费者不利[2][3] - 盲目技术狂飙可能忽视安全底线,需平衡创新与安全[3] - 适度降价和有序竞争是行业成熟必经阶段,但需避免极端行为[2][3] 兼并重组趋势 - 行业兼并重组浪潮不可避免,是产业成熟期的必然现象[2][4] - 重组方式包括:大汽车集团内部整合、强势燃油车企整合新能源车企、优势新能源车企整合弱势同行、国际车企整合本土新能源车企[5] - 吉利极氪与领克整合、广汽"大研发体系"、上汽"大乘用车板块"等案例已展开,旨在降本增效和提升竞争力[5] - 强势汽车集团占据近90%份额,重组不会影响整体发展,反而增强全球竞争力[5] 国际化与政策引导 - 需避免将"内卷"风气带到海外,国际市场对低质低价容忍度低,"外卷"可能破坏增量市场[2][4] - 政府需强化退市机制、清理僵尸车企、管控地方过度扶持,鼓励市场环境治理和消费服务体系建设[5] - 需制定公平并购规则,支持央企与地方车企、地方车企之间的有效整合[5] 行业长期发展 - 汽车产业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需从产业发展规律入手构建核心竞争力[6] - 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是长期主义关键,需守住质量、安全、商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底线[4]
中国贸促会汽车分会会长王侠:针对行业乱象车企应坚守三条底线
证券日报网· 2025-06-06 11:5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加剧,行业利润已下探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1] - 无底线价格战可能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企业和消费者均不利[1] - 技术竞赛活跃但需以安全为前提,涉及固态电池、AI上车、智驾平权等新技术[1] 企业应对策略 - 坚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动摇,守住法律法规底线[1] - 坚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维护产业链合作关系[1] - 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构筑价值高地,拒绝低于成本价销售[1] 产业格局重塑 - 兼并重组是内卷的必然结果,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2] - 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市场容量停滞、利润下降、集中度提升等现象[2] - 大汽车集团内部整合已开始,有助于资源整合和竞争力提升[2] 重组可能方式 - 大汽车集团通过内部整合强化主业[2] - 强势燃油车企整合新能源车企[2] - 优势新能源车企整合弱势新能源车企[2] - 优势国际车企整合本土弱势新能源车企[2] 政策建议 - 政府需强化整车企业退市机制[2] - 鼓励市场环境治理和消费服务体系建设[2] - 为车企整合提供引导和政策支持[2] - 制订公开公平的并购重组规则,维护市场秩序[2]
兆易创新港股上市背后:全球化布局与资本协同的必然选择?警惕行业周期性风险
新浪证券· 2025-05-21 18:33
公司战略与上市计划 - 公司宣布赴港上市,拟募资用于研发能力提升、战略投资与并购、全球营销网络建设 [1] - 境外收入占比达77.51%,NOR Flash产品进入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供应链,车规级芯片研发投入超12亿元 [2] - 计划将募集资金的45%用于研发能力提升,包括AI芯片架构迭代和车规级MCU开发 [2] 资本结构与行业背景 - 港股低估值窗口(A股市盈率69.28倍,H股同类企业估值低30%-50%)提供低成本融资通道 [3] - 公司账面现金储备达94.09亿元,短期借款仅9.7亿元,无长期负债,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约15% [3] - 2025年已有30余家A股硬科技企业筹划赴港上市,形成"AH双平台"资本运作范式 [4] 行业竞争与风险 - 存储芯片行业具有强周期性,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9.5%,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584% [5] - 三星、美光计划2025年将DRAM资本支出提高15%-20%,可能导致2026年供需逆转 [5] - 公司在利基型DRAM领域制程停留在19nm,与三星的1αnm技术存在代差 [5] - 车规级MCU市场需直面英飞凌、瑞萨等国际巨头的专利封锁 [5]
太疯狂!有人“一年花10万”“房子打没一套”,只为做这一件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5 11:58
行业现状与市场动态 - 短视频平台"长高"类内容播放量超亿次,邹市明之子生长激素治疗视频点击量突破6000万次,反映家长群体对身高问题的广泛关注[2][4] - 生长激素治疗费用高昂,家长年花费可达10万元,部分家庭甚至投入相当于"奥迪A6次顶配"或"一套房子"的资金[9] - 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2024年上半年收入51.52亿元(同比+0.25%),净利润17.69亿元(同比-19.49%),母公司基因工程药品毛利率高达91.43%[11] 销售渠道与营销策略 - 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销售渠道中70%以上通过民营医疗机构完成,公立医院占比不足30%[11] - 民营医疗机构采用"480元周末特惠检查"等促销手段吸引家长,部分机构暗示"骨龄偏小需干预"以诱导消费[15] - 存在灰色销售渠道,家长可通过医药代表以接近半价价格购药,部分交易通过社交平台直接转账完成[17] 技术发展与产品布局 - 国内企业加速布局成人适应症,包括抗衰老、代谢综合征(中国发病率31.1%,患病人数超4.5亿)和烧伤修复领域[13][14] - 长春高新探索生长激素与GLP-1联合疗法,通过促进肌肉生成与减少脂肪实现减重市场协同效应[14] - 长效技术路径包括PEG化、蛋白质融合和微球缓释技术,未来将聚焦给药方式革新(注射转无创)、适应症扩展和技术优化[14][21] 临床使用现状 - 专病门诊中仅不到20%儿童真正需要生长激素干预,多数案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改善[7][22] - 标准治疗需满足四项条件:身高低于同龄3个百分位、年增长<5cm(青春期前)或<6cm(青春期)、骨龄落后实际年龄2年以上、血液检测显示生长激素缺乏[20] - 治疗需严格随访,首月复诊后每3个月监测指标,青春期前敏感病例可能缩短至1-2个月复诊[20] 企业战略调整 - 面对一线城市新生人口下降,企业将销售重心转向下沉市场并扩大适应症范围[12] - 金赛药业长效生长激素(每周注射一次)通过降低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成为技术竞争重点[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