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卷

搜索文档
武汉市社科院院长樊志宏: 真创新才是产业反“内卷”根本之策
长江日报· 2025-08-05 08:27
行业竞争态势 - 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全球前沿领域面临"无人区竞争"中的"内卷"现象 这种"内卷"是产业创新领跑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而非衰退 [1] - "内卷"本质是边界锁定状态下缺乏真正创新的简单重复 供给侧表现为需求达上限后供给增长仅导致价格下降而非规模扩张 [2] - 需求侧"内卷"体现在公务员等供给恒定领域 持续增长的需求推高竞争成本 [2] 市场表现分析 - 全球汽车年销量长期稳定在8000万-9000万辆区间 过度供给会挤压全产业链利润 [2] - 当前伪创新依赖规模扩张抢占现有市场份额 未能做大市场蛋糕 [2] - 跨代际资源透支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2] 产业变革背景 - "内卷"伴随重大变革拐点爆发 人类正从工业时代三维时空迈向虚实融合的多维时空 [2] - 产业体系、城市形态和社会结构均在重构过程中 "内卷"实则是新生过程的阵痛 [2] 创新发展路径 - 反"内卷"核心在于实现真创新与代际公平 需突破边界限制通过技术突破获取新要素新方法 [2] - 拓展虚拟与实体融合的多维时空 构建信息要素主导的新枢纽体系 [2] - 提升现有边界内要素效率 推动内涵式发展 将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2]
贸促会王侠:汽车行业必然经历内卷的阵痛,最终结果是兼并整合
经济观察网· 2025-06-06 14:5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价格战持续加剧,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达60多款,5月降价车型增至百余款,最高降价幅度超5万元,行业利润下探至4%以下[2][3] - 技术竞赛活跃,涉及固态电池、大模型和AI上车、智驾平权等领域,但电池起火、自动驾驶失控等安全问题频发[3] - 市场容量增长停滞、利润下降、市场集中度提升,行业进入成熟期特征明显[2][4] 价格战与技术竞赛影响 - 无底线价格战挤压企业合理利润空间,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长期对企业和消费者不利[2][3] - 盲目技术狂飙可能忽视安全底线,需平衡创新与安全[3] - 适度降价和有序竞争是行业成熟必经阶段,但需避免极端行为[2][3] 兼并重组趋势 - 行业兼并重组浪潮不可避免,是产业成熟期的必然现象[2][4] - 重组方式包括:大汽车集团内部整合、强势燃油车企整合新能源车企、优势新能源车企整合弱势同行、国际车企整合本土新能源车企[5] - 吉利极氪与领克整合、广汽"大研发体系"、上汽"大乘用车板块"等案例已展开,旨在降本增效和提升竞争力[5] - 强势汽车集团占据近90%份额,重组不会影响整体发展,反而增强全球竞争力[5] 国际化与政策引导 - 需避免将"内卷"风气带到海外,国际市场对低质低价容忍度低,"外卷"可能破坏增量市场[2][4] - 政府需强化退市机制、清理僵尸车企、管控地方过度扶持,鼓励市场环境治理和消费服务体系建设[5] - 需制定公平并购规则,支持央企与地方车企、地方车企之间的有效整合[5] 行业长期发展 - 汽车产业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需从产业发展规律入手构建核心竞争力[6] - 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是长期主义关键,需守住质量、安全、商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底线[4]
魏建军再谈汽车业价格战,降价10万元的车你敢买吗?
新浪财经· 2025-05-24 20:1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汽车产业借助新能源东风产销突破3000万辆,但存在资本裹挟和低价竞争对产业生态的深层伤害[1] - 价格战持续近900天,导致品牌增收不增利、零部件企业现金流紧绷、经销商爆雷倒闭[1] - 行业利润率从2017年7.8%降至2023年5.0%,2024年进一步降至4.4%,利润总额从6833亿元缩至5086亿元[3] - 部分头部公司连续亏损,初创电动车品牌破产,行业存在类似"恒大"的潜在爆雷风险[3] - 供应商面临年降要求从2-5%升至10-20%,应付账款周期从45天拉长至90-182天,中小供应商退出加剧产业链风险[6][7] 长城汽车经营表现 - 2024年营收2021.95亿元(+16.73%),净利润126.92亿元(+80.73%),毛利率19.51%(+1.36pct)[4] - 单车收入16.38万元(+2.30万元),单车净利润1.03万元(+0.46万元),经营现金流277.83亿元(+56.49%)[4] - 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2024年达104亿元占营收5.2%,新能源/智能化专利量居行业前列[5] 技术与质量建设 - 建成徐水试验场、环境风洞等先进实验室,完成高山MPV高架桥坠落等严苛测试[8] - 魏牌高山、山海炮获C-NCAP五星,坦克500获澳洲ANCAP五星,哈弗H6/Tank系列获用户满意度第一[8] - 辅助驾驶系统坚持人机共驾理念,投入5亿建安全实验室进行实景碰撞测试[11] 行业乱象与政策监管 - 价格战导致部分企业偷工减料,新车开发周期从3年压缩至12-18个月,质量投诉上升[7] - 智能驾驶领域存在过度宣传,工信部已要求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营销用语[10] - 发改委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认为其扭曲市场机制和公平秩序[1][6] 发展理念与战略 - 公司强调长期主义和底线思维,追求有质量的市占率而非规模扩张[4] - 通过技术领先构建品牌护城河,形成研发-成本优化-价值创造的正向循环[5] - 坚持"诚信第一"原则,反对虚假宣传,承担头部企业社会责任[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