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研体系升级
icon
搜索文档
公募行业展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中国基金报· 2025-10-26 20:57
核心观点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落地近半年,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涉及生态理念、投研能力、投资者服务和市场生态等多维度深刻变革 [2] - 行业核心驱动力实现从“规模导向”到“质量优先”的切换,驱动行业转向“精耕细作”,并带来“规模与业绩”的正向循环 [4] - 高质量发展浪潮将全方位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未来三到五年,具备核心能力的基金公司将脱颖而出 [24][27][28] 生态理念变革 - 实施《行动方案》推动公募行业完成一场“触及根基的生态性变革”,是对行业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的系统性重塑 [3][4] - 方案推动资本市场生态的系统性完善,通过规范销售渠道、压实机构责任,推动“基金公司-销售机构-投资者”形成良性互动闭环 [4] - 行业正加速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这一转变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强化产品创新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5] - 《行动方案》最根本的作用是重塑和强化行业的发展定位和经营理念,强调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助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 [5] 投研能力升级 - “提升投研核心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基金公司围绕投研体系建设、人才梯队培养、科技赋能等方向持续发力,推动投研能力从“个体驱动”向“体系驱动”转型 [7] - 各家基金公司结合自身优势探索特色投研体系升级路径,“一体化”“团队化”成为共同趋势,例如中欧基金的“资管工业化”和博时基金的投研一体化小组 [8] - 基金公司通过人才梯队建设与长期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优化投研能力,并加大对AI、大数据等技术的投入,将科技工具融入投研全流程 [9] 投资者服务优化 - 行业从降费让利、产品创新、投教陪伴三个维度发力,落实“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理念,旨在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11] - 费率改革使行业竞争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行业生态向“业绩驱动”转型,主动权益、固收、指数等多个品类均下调了管理费 [11] - 基金公司积极落实“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新发产品设置募集规模上限,及时暂停热门产品申购以保障基金稳定运行和持有人投资体验 [12] - 投资者教育工作创新不断,如博时基金打造有创意有干货的投资知识内容,中欧基金发布《服务公约》提出四大服务准则 [12] 产品创新与风控 - 行业积极推动产品业务守正创新,从过往的“供给驱动”转向“需求引领”,构建更为多元化、精细化、工具化的产品体系 [14][16] - 平安基金加速权益产品布局,主动与被动双轮驱动,并将主动权益产品细分为四大系列以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 [16] - 费率改革和合规风控成为支撑行业转型的重要动力,基金公司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优化运营流程等方式应对管理费收入下降压力 [20][21] - 海富通基金新增及修订多项合规管理制度,上线AI合规知识库,新建多个专项方案强化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的防控能力 [21] 行业挑战与竞争格局重塑 - 转型面临内部惯性思维与利益格局的双重局限,以及外部销售渠道盈利模式和投资者短期投资心态的制约 [24][25][26] - 高质量发展浪潮将全方位重塑行业竞争格局,行业正从规模比拼转向价值竞争 [24][27] - 未来三到五年,具备系统化能力的头部机构、主动权益投资能力强或被动型产品优势明显的基金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28] - 基金公司需在完善工业化体系、优化产品结构、强化投资者陪伴三个方面深化转型,能够提供系统性服务的公司会抢占先机 [28][29]
公募行业展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中国基金报· 2025-10-26 20:56
行业生态变革 - 行业正经历从“重规模”到“重质量”的触及根基的生态性变革,核心驱动力从规模导向切换为质量优先 [2] - 行业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被系统性重塑,推动形成“基金公司-销售机构-投资者”的良性互动闭环,减少短期逐利行为 [2] - 转变带来规模与业绩的正向循环,业绩优异、风格清晰的产品更易获资金认可,避免了“规模膨胀-业绩下滑”的恶性循环 [3] - 价值投资理念深度落地,机构短期择时、风格漂移行为减少,基金经理更聚焦企业长期价值 [3] - 方案推动行业从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到公司治理全面升级,尤其在权益投资和中长期资金管理领域角色更重要 [3] 投研能力建设 - 行业围绕投研体系建设、人才梯队培养、科技赋能发力,推动投研能力从“个体驱动”向“体系驱动”转型 [4] - 多家公司探索特色升级路径,“一体化”和“团队化”成为共同趋势,例如中欧基金的“资管工业化”和博时基金的投研一体化小组 [4][5] - 投研体系落地依赖稳定专业的人才队伍和长期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如嘉实基金的“传帮带”机制和海富通基金的长期业绩导向考核 [5][6] - 科技赋能成为投研升级加速器,公司加大AI、大数据投入,实现数据驱动决策,如嘉实基金和海富通基金的应用 [6] 投资者服务与获得感 - 行业从降费让利、产品创新、投教陪伴三个维度落实“以投资者为中心”理念,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7] - 费率改革切实降低投资者持有成本,行业竞争逻辑向“业绩驱动”转型,并推出多批浮动费率产品,建立利益共担机制 [7] - 在市场走牛背景下,公司通过控制新发产品规模、暂停热门产品申购等方式优先维护持有人利益和投资体验 [8] - 投资者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如博时基金的创意干货内容和线下活动,以及中欧基金发布《服务公约》提出四大服务准则 [8][9] 产品创新与业务发展 - 行业产品供给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引领”,构建多元化、精细化、工具化的产品体系 [11] - 平安基金加速权益产品布局,主动与被动双轮驱动,并将主动权益产品细分为四大系列以满足不同需求 [11] - 嘉实基金推出首批新型浮动费率产品,未来将继续打造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品体系 [12] - 博时基金在公募REITs领域深入布局,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2] 合规风控与文化建设 - 费率改革和合规风控成为支撑行业转型的重要动力,督促管理人通过深度研究追求中长期超额收益 [13] - 海富通基金新增及修订多项合规制度,上线AI合规知识库,并新建专项方案强化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防控 [14] - 诺德基金强化全员合规意识,定期重检制度流程,落实监督检查与风险防控,并培育合规文化 [14] - 海富通基金组织开展多轮企业文化大讨论,提升整体运转效率和组织活力 [14] 行业挑战与未来格局 - 转型面临内部惯性思维、利益格局局限及外部销售渠道模式、投资者习惯制约等多重挑战 [15][16][17] - 未来三到五年高质量发展是主旋律,行业从规模比拼转向价值竞争,具备核心能力的公司将脱颖而出 [18] - 竞争格局可能呈现强者恒强态势,主动权益投资能力强、产品布局多元化的公司及在被动型产品有优势的公司有望胜出 [18] - 适应工业化与数字化趋势、提供系统性一站式服务的公司更可能抢占先机 [19]
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张晖:厚植“选股专家”投研底蕴,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17:03
政策导向与行业蓝图 - 中国证监会于2025年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核心是引导行业坚持以投资者为本,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并明确提出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 [1] - 《行动方案》旨在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建立浮动管理费机制,强化长周期考核,并将跑赢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者盈亏等指标引入考核体系,以增强投资稳定性并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7] - 政策引导行业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稳定和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权益投资被视为创造独特价值的关键领域,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10] 公司战略契合与业绩表现 - 汇添富基金作为以主动权益能力著称的机构,其推行的改革举措与《行动方案》指导方向高度契合,进一步坚定了公司的战略定力 [1] - 过去一年,公司在主动权益领域业绩突出,有5只基金实现业绩翻倍(最高涨幅超过200%),20只基金涨幅超过70%,43只基金涨幅超过50% [1] - 公司积极响应费率改革,于2023年率先下调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并成功发行首批投资者让利基金和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 [7] 投研体系建设与能力 - 公司率先构建了垂直一体化投研体系,依托横跨境内外的产品布点构建行业团队,并坚持海外产业一线调研,以实业投资视角进行前瞻布局 [3] - 投研组织模式强调平台力量,研究团队统一管理,并形成多个优势行业和不同投资风格的投研小组,促进充分分享和高效协同,以构建竞争壁垒 [3] - 公司全面推进投资规则化管理,强化业绩基准约束,并成立内嵌的数据科学团队,对投资经理画像、组合业绩归因、风险分析等进行全方位赋能 [4] 团队建设与投资理念 - 公司坚持“以深入的企业基本面分析为立足点,挑选高质量证券,把握市场脉络,做中长期投资布局”的投资理念 [4] - 在团队建设上,坚持自主培养与逆势引入风格稳定、长期业绩优秀的投资经理相结合,持续构建多元化团队,并营造简单专注、积极向上的公司文化 [4] - 公司已全面建立以产品定位为核心、以业绩基准为量尺的考核评价体系,强调考察基金经理获得超额回报的能力,并坚持三年期以上长周期考核 [7] 产品与客户服务优化 - 公司强调“客户需求-产品定位-投资人员-投资策略”四位一体的匹配原则,将基金经理能力圈与产品定位、目标有效匹配 [5] - 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多策略投资体系,将每位基金经理作为重要底层资产,组建风格明确的投资小组,实现投资能力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 [5][6] - 在客户服务方面,公司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服务式财富管理体系,包括基金投顾、“指能添富”、个人养老金服务等基于全品类基金的解决方案体系 [9]
建信基金廿载新程:以体系化提升投研“硬实力” 践行长期主义价值
搜狐财经· 2025-09-19 11:40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 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增长 [2] - 行业共识转向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替代过度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模式 [2][4] - 银行系公募加速布局权益投资领域 建信基金为典型样本 资产管理总规模突破1.43万亿元 服务近9300万客户 [2] 投研体系架构 - 建信基金搭建"3+3+3+1"一体化投研架构:三个重点投资部门、三个战略业务部门、三个柔性研究平台及一个集中交易平台 [4] - 2025年优化为"1+3+5"专业决策体系:1个公司级投资决策委员会、3个专项业务小组、5个资产策略级投资决策委员会 [5] - 权益投资风格划分为四大类型:极致成长策略、景气成长策略、价值成长策略、价值稳健策略 [5][6][7][8] 产品战略布局 - 构建覆盖全谱系的"正金字塔型"产品体系 包括现金管理、固收、被动指数、主动权益、FOF、REITs等多元资产类别 [9] - 泛科技领域投资占比超过权益投资总额的64% 2020年以来半数新发权益产品锚定泛科技主线 [9] - 2025年上半年成功发行10只非货币基金 含权产品占比超70% 平均每月落地2只新产品 [9][11] 风控与文化机制 - 建立多层次风控体系 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领域 遵循"四早"原则 [12] - 实施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红绿灯"机制 按月筛选基金业绩并分级 触发预警机制需进行投资策略调整 [12] - 强调银行系"稳健基因"与"受托人意识" 权益团队以内部培养为主 传承方法论与投资原则 [13] 业绩表现与排名 - 多只基金表现亮眼 包括建信医疗健康行业、建信灵活配置等产品 [8] - 近5年主动股票投资管理收益率排名行业第9/95 近7年排名第9/75 [8]
业绩规模双牛背后,华夏基金的坚持与不变
点拾投资· 2025-07-24 19:26
公募基金行业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万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数上涨7.86%,跑赢沪深300指数,前十主动权益基金半年涨幅均超60%,前十ETF产品半年涨幅均超58% [1] - 行业规模呈现结构性分化,华夏基金以3119.37亿增量规模领跑,在管理规模超5000亿的头部公司中以14.86%增速居首 [1] - 华夏基金在主动权益、量化、固收等领域全面爆发,多类产品进入业绩榜单前列 [2] 华夏基金成功因素 - 持续投研体系升级:建立主动权益、混合资产、全球资产等独立投资决策委员会,配备专职投研总监和基金经理 [8] - 庞大研究团队实现全行业覆盖,人才培养体系涵盖"青藤计划"至基金经理晋升,如顾鑫峰从研究员成长为北交所冠军基金经理 [9][10] - 科技投入显著:自主开发"华夏灵犀"智能投研系统、"华夏飞翼"固收体系及"华夏万象"资产配置系统 [10] 资产定义与创新 - 持续创设新资产类别:2021年布局北交所基金,2004年推出国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 [12] - 细化主动权益产品分类:包括全市场风格、大行业赛道、细分龙头系列(互联网/新能源车/半导体等)、跨市场及策略增强产品 [12][13] - ETF创新推动行业:开发细分领域ETF系列,成为投顾组合底层工具主要提供商 [13] 用户体验优化 - 推出"红色火箭"指数投资工具:经过12万小时测试,解决指数分析、比较、热门股关联及市场波动解读四大痛点 [16][17] - 发布《ETF20周年投资者洞察报告》:基于真实交易数据揭示投资者行为特征,指导行业发展 [17] 行业变革推动 - 从单一资产转向多资产平台:引领FOF基金等配置产品普及 [20] - 指数产品创新:设立专职研究团队,将主动策略融入被动ETF产品线 [21] - 投研流程科学化:通过模块化管理实现研究沉淀和高效沟通,推动行业从"手工作坊"向科艺结合模式转型 [22]
融通基金百亿基金经理范琨因休产假离任,公司投研体系引关注
南方都市报· 2025-05-06 20:20
基金经理变更 - 融通基金基金经理范琨因休产假离任 其管理的4只基金由刘安坤、王超、李文海及任涛接任 相关变更手续已完成备案[2] - 具体接任安排为:融通内需驱动混合由刘安坤单独管理 融通增强收益债券由王超与刘安坤共同管理 融通慧心混合由任涛接棒 公司强调新任基金经理均具备丰富投资经验[2] - 范琨卸任经历长达11个月系统性交接:2024年6月卸任融通明锐产品 2024年9月融通增强收益债券引入王超共管 2024年10月融通成长30增聘李文海 2024年11月融通内需驱动引入刘安坤共管[4][5] 基金经理范琨背景与业绩 - 范琨拥有12年证券基金行业经验 教育背景横跨理工与金融 2012年加入融通基金 从化工研究员逐步晋升至研究部副总监 2016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2] - 其代表产品融通内需驱动A/B在2020年2月至2025年4月任职期间回报率达99.77% 年化回报14.13% 显著跑赢基准 2023年三季度在管规模达109.39亿元[3] - 投资风格以绝对收益导向、高换手率、全行业轮动为特征 股票仓位常超80% 持股集中度较低(前十大重仓股占比约50%) 但近一年业绩承压:2024年亏损6.07% 2025年一季度净值下跌3.76%[3] 产品规模变动 - 范琨代表作融通内需驱动混合规模从2023年末32.95亿元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13.62亿元 份额缩水42.77%[7] - 融通内需驱动A/B规模从2023年末37.78亿元缩水至2025年一季度末8.46亿元[3] - 融通增强收益债券2024年中期规模为22.17亿元 机构持有比例达58%[4] 公司战略与投研体系 - 融通基金注册资本1.25亿元 股东为诚通证券持股60%与日兴资产持股40% 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诚通控股集团 截至2025年一季度资产管理规模达3243亿元(公募1483亿元+专户1760亿元) 较2022年一季度增长915亿元[6] - 公司围绕服务国有资本运营战略发力央企主题产品 持有国央企股票及债券规模分别达160亿元和2366亿元 并发行多只央企指数产品[6] - 公司推行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摒弃明星基金经理模式 通过多基金经理共管降低单一经理变动影响[7] 行业动态与业绩表现 - 公募行业正从明星依赖转向团队化运作 多家头部公司2025年推行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7] - 融通基金近三年平均复权净值增长率为-14.4% 但范琨管理产品同期回报率达15.77% 显著优于公司平均水平[6] - 新任基金经理中 刘安坤管理的融通跨界成长基金任职回报达57.3% 王超管理产品近三年年化波动率仅2.1% 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