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攻守平衡
icon
搜索文档
知名私募最新持仓变化浮出水面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4 03:06
知名私募机构持仓变化 - 高毅晓峰2号致信基金在2025年第三季度减持紫金矿业约1860万股,截至三季度末持股18007.26万股,而二季度末为19867.26万股 [2] - 外贸信托—高毅晓峰鸿远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已退出紫金矿业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其在2025年半年报时持股16767.89万股 [2] - 冯柳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减持海康威视5800万股,三季度末持股28000万股,期末持股市值约88.26亿元 [2] 电子行业持仓动态 - 聚鸣投资旗下聚鸣匠传3号和聚鸣景宏电子科技基金均位列达瑞电子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合计持股321.16万股 [3] - 睿郡资产旗下睿郡有孚1号、2号和3号基金全部新进成为扬杰科技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三季度末合计持股1095.98万股 [3] - 玄元投资旗下玄元科新233号基金增加了对康众医疗的持仓,而玄元科新211号基金对史丹利的持仓未变 [3] 机构对市场观点与策略 - 星石投资总经理汪晟认为自2024年9月以来股市是结构性牛市,后续表现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修复情况 [4] -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胡墨晗指出近期市场调整源于外部风险事件催化获利盘了结,以及三季报披露期资金趋于谨慎 [4] - 睿郡资产基金经理王晓明表示公司策略从7月起强调攻守平衡,10月后仍将坚持,并保持对储能、有色金属、半导体、电子、互联网等资产的配置以体现进攻性 [4]
老登VS小登: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场考验?
雪球· 2025-10-01 11:43
文章核心观点 - 投资组合应坚持攻守平衡策略,结合代表高成长性的“小登股”与代表高股息、低波动的“老登股”,以实现穿越周期的长期稳健回报 [6][14][20][24] 历史回声:数据里的攻守平衡 - 2013年至2025年9月的数据显示,创业板指全收益指数在牛市阶段涨幅显著,例如2015年牛市期间涨幅达453.27%,但其回撤也极为剧烈,在随后的调整中下跌67.08% [12] - 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在同一时期表现更为平稳,在2015年至2018年的市场调整中仅回撤23.92%,并在2021年至2024年熊市中逆势上涨45.26% [12][13] - 尽管长期累计收益(364.92%)略低于创业板指(393.40%),但红利低波指数通过控制回撤实现了可比的长期回报,凸显其防守价值 [14] 魅力香江:港股通红利低波 -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通过三项核心规则筛选成分股:连续三年现金派息、排除价格暴跌导致的高股息陷阱、设置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5%并进行半年度调整 [17][18] - 该指数长期表现优于恒生指数,近五年收益率为104.13%,而恒生指数收益率为35.35%;近七年收益率为72.25%,恒生指数为22.89% [19] - 当前指数股息率高达6.2%,为红利类指数中的最高水平,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 [19] A+H红利低波:更完备的防守思路 - A股市场的红利低波ETF(512890)是规模最大的红利主题ETF,规模超过200亿元,且是2019年至2024年间唯一每年实现正收益的股票类ETF [21] - 港股通红利低波ETF(520890)通过港股通直接投资,不受QDII额度限制,具备T+0交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港股高股息资产的便捷配置工具 [21] - 完整的防守策略需结合A股与港股的红利低波资产,同时搭配创业板指、科创50、恒生科技等成长型指数,以实现攻守平衡 [21][22]
复星国际徐晓亮:在具备长期价值的领域不断突破
中证网· 2025-09-01 17:29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总收入872.8亿元 产业运营利润31.5亿元 归母净利润6.6亿元 [1] - 复星医药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6% 复星旅文收入创历史新高 [1] 战略转型 - 推行"瘦身健体、拥轻合重、攻守平衡"战略 聚焦健康/快乐/富足家庭消费主业 [1] - 退出非核心资产:6月以6.7亿欧元出售德国私人银行HAL 3月完成和睦家完整退出 [2] - 建立"红黄绿灯"资产评估机制 依据To C属性/主业关联度/盈利能力/分红持续性等维度 [3] 运营目标 - 提出"双百亿"目标:实现100亿元经营性利润及100亿元自有现金流 [3] - 核心利润来源规划:70亿元经营性利润将来自复星医药/豫园股份/复星葡萄牙保险/复星旅文四大子公司 [3] 轻资产转型 - 从重资产持有转向轻资产运营 通过IP整合与全球化资源嫁接提升运营能力 [3] - 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二期采用政府出资+复星旅文运营管理模式 [4][5] - 复星旅文聚焦度假战略 推出"白日方舟"城市度假与"邻境"城市群度假产品线 [6] 产业投资布局 - 河南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规模25亿元 重点投向创新药/器械/高端医用耗材领域 [6] - 复宏汉霖维持上市地位获得资本市场关注 复星旅文退市后专注产品创新与IP运营 [7] AI战略实施 - 全面投入AI应用(All in AI) 定位为行业应用者而非大模型开发者 [8] - 区分为"业务+AI"(优化现有流程)与"AI+业务"(重构底层架构)两个阶段 [8] - 复星医药开发AI决策智能体平台PharmAID 用于药物研发中的病人筛选/剂量优化/疗法组合决策 [9] - 新药研发存在"三十定律":平均耗时10年/投入数十亿元/成功率不足10% [9]
国泰的功守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07:1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43 09亿港元 同比增长9 5% 净利润37亿港元 同比增长1 1% [2] - 客运营收372 12亿港元 同比增长12 7% 其中国泰航空载客量1360万人次 日均75300人次 同比增长27 8% 香港快运载客量380万人次 日均20900人次 同比增长33 5% [6] - 货运营收111 41亿港元 同比增长2 2% 整体载货吨数增加11 4% [6] 战略投资 - 增购14架波音777-9飞机 总订购量达35架 待接收新飞机总数超100架 涵盖多种机型 [5] - 新增19个客运航点 覆盖全球超100个航点 其中内地23个航点 每周超300对航班 近30个航点位于"一带一路"国家 [5] - 新飞机订单 客舱产品 机场贵宾室及数字化创新总投资额超1000亿港元 [5] 业务拓展 - 香港快运新增12个航点包括义乌 贵阳 常州 飞机使用率 单位成本 准点率显著提升 入选"全球最佳低成本航空公司"前五 [6] - 挖掘东南亚和印度货运市场 调整航班网络 投资电商货 生鲜 药物运输等业务 [7] 经营理念 - 坚持长期主义 新航线需时间培育 对香港快运发展信心充足 [6] - 定位为"最国际化的中国航司"和"最中国化的国际航司" 平衡进攻与防守战略 [7]
国泰的功守道: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6:34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营收543.09亿港元同比增长9.5% 净利润37亿港元同比增长1.1% 在全球航空业复苏趋缓背景下实现稳中有进 [1] - 公司通过"攻守并进"策略构建长期竞争力 一方面加码硬资产投资和航线网络扩张 另一方面夯实软实力和人才培养根基 [1][12] - 公司定位"植根香港 背靠祖国 联通世界" 致力于成为最国际化的中国航司和最中国化的国际航司 [5][15] 财务表现 - 客运服务收益372.12亿港元同比增长12.7% 其中国泰航空载客量1360万人次日均75300人次同比增长27.8% 香港快运载客量380万人次日均20900人次同比增长33.5% [8][9] - 货运服务收益111.41亿港元同比增长2.2% 整体载货吨数增加11.4% [8][9] - 其他服务及收回款项收益增加13.0% [9][10] - 国泰航空客运收益增长14.0% 可用座位千米增加26.3% 货运收益增长2.2% 可用货运吨千米增加8.1% [10] 航线网络扩张 - 上半年新增19个客运航点 覆盖全球超100个航点 其中内地23个航点每周超300对航班 近30个航点位于"一带一路"国家 [4] - 航线布局聚焦三大方向:捕捉区域经济活力(如乌鲁木齐航线连接中亚) 深耕"一带一路"机遇(罗马/布鲁塞尔/慕尼黑) 强化洲际联通能力(达拉斯等长途航线) [3][4] - 北美航线运力增加50% 欧洲航线运力增加30% 票价和收益率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4] 战略投资 - 行使购买权增购14架波音777-9飞机 总订购量达35架 待接收新飞机总数超100架 涵盖窄体机/宽体机/货机等多类型 [6] - 新飞机订单连同客舱产品/贵宾室/数字化创新等总投资额超1000亿港元 旨在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并提升客户体验 [7] - 香港快运虽上半年亏损5亿港元 但跻身Airline Ratings全球最佳低成本航空公司前五名 飞机使用率/单位成本/准点率明显进步 [6][7] 服务与设施升级 - 香港"逸连堂"贵宾室焕新启用 北京旗舰贵宾室本月揭幕 纽约肯尼迪机场专属贵宾室明年年初亮相 形成"空中+地面"服务闭环 [4] - 国泰航空获Skytrax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前三名 并荣获全球最佳经济舱和最佳机上娱乐大奖 货运获亚洲年度最佳航空公司奖项 [13] 市场策略与展望 - 公司50%生意来自中转客源 通过优化服务/网络时刻/中转流程吸引内地及全球旅客经香港中转 [5] - 下半年关注中美关税谈判进展 挖掘东南亚和印度货运需求 调整航班网络并投资生鲜/药物运输等多元化货运业务 [11] - 客运需求保持强劲势头 但需应对地缘政治/关税问题/市场竞争等不确定性因素 [11] 人才培养与布局 - 首次从内地招募的飞行员已完成培训并正式执飞 2023年内地见习飞行员计划选拔约60位学员 [11] - 2025年计划扩招1000名内地员工 使内地员工总数达4000人 覆盖飞行员/空乘/IT/维修工程师等关键岗位 [11] - 在广州和深圳设立IT办公室 开通香港至深圳直通巴士 依托大湾区人才发展总部功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