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剧
icon
搜索文档
广电视听内容重磅政策出台千亿影视产业迎“及时雨”
证券时报· 2025-08-20 02:54
新政内容及行业影响 - 广电总局发布《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提出改进电视剧集数、季播剧间隔时长、内容审查等21条具体措施 [1][2] - 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限制和季播剧两季间隔1年的要求,放宽古装剧播出数量限制 [2][3] - 优化审查机制,压减完成片审查时限,减少协审不确定性,提升制播效率 [2][5] 行业现状与新政作用 - 2024年国产电视剧产量仅115部,2024年上半年51部,网剧2023年196部、2024年166部,2024年上半年55部,产量持续低迷 [4] - 资金退潮导致长剧投资减少,视频平台收紧内容预算,版权剧采购和自制剧开发均趋谨慎 [4][5] - 新政通过放宽集数、季播间隔等限制,有望释放改编IP和续作开发潜力,吸引资金回归 [4][5] 市场趋势与行业转型 - 行业共识转向精品化,2024年新剧中32集以下占比提升,12集以下短剧表现突出(如《漫长的季节》《新生》《我的阿勒泰》) [6][7] - 短剧更匹配碎片化娱乐需求,制作方加速布局中剧和微短剧,追求资金快速周转与内容迭代 [7] - 市场倒逼内容提质,片方主动缩短集数,观众对"注水剧"容忍度降低 [6][7] 资本市场反应 - A股影视板块在8月18-19日连续上涨,多家企业涨停,美股爱奇艺8月18日盘中涨幅近27% [1]
张雪峰:创业者的“野蛮生长”|《珍知灼见》第五期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 2025-08-01 11:35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战略方向选择包括扩大老师队伍或做图书教辅 最终决定专注教辅业务 服务的学生和家长数量保持稳定不扩张 [19] - 2024年决定开展研学业务 2025年新增网剧业务 新业务初期由创始人亲自把控细节 例如所有教辅书需经其审核 质量不达标直接销毁 [19] - 计划将流量转化为产品 通过图书、网剧等形式沉淀 从流量变现模式转向产品变现模式 以缓解网红生命周期焦虑 [80][81] 企业管理与运营 - 采用高度分权管理模式 30万元以下支出由总经理和助理审批 创始人仅参与战略决策 [17][18] - 实行无KPI考核制度 强调员工开心而非业绩目标 通过分钱机制激励员工 例如将KOL佣金分配给内部老师 [31][32] - 员工规模不明确 但建立特色福利体系 包括向优秀员工母校捐赠助学金(年捐约500万元)及为员工父母发放羽绒服等 [10][13] 行业竞争与监管 - 支持监管部门严打天价志愿填报 认为服务价格应与价值匹配 全职专业团队与兼职机构存在本质差异 [53][57] - 不担心低价竞争者冲击 相信良币不会被劣币驱逐 强调公司提供全年跟踪服务与专业培训体系(要求老师熟记500+专业目录) [55][58] - 2025年服务费已涨价1000元 但承诺2026年不再提价 通过控制服务质量维持合理利润率 [64][66] 创始人特质与商业理念 - 提出"创业是分钱的艺术" 认为合理分配机制是企业成功关键 将短视频带货收益全额分配给内容创作者 [31] - 个人消费欲望极低 名下无房产车辆 商业决策不受物质驱动 [37][42] - 持续学习被视为保持9年热度的核心能力 每年重读《野蛮生长》并实践其中管理思想 [84][105] 产品与服务特色 - 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 要求老师一周内掌握14个学科门类500+专业信息 并淘汰考核不合格者 [58] - 提供"高考志愿+心理咨询"综合服务 案例显示曾帮助受伤学生逆袭考入西北工业大学 [59] - 服务周期覆盖高二至高三全程 区别于行业常见的短期志愿填报模式 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58][62]
浙江上半年新型消费动能加快释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7-22 00:14
消费市场表现 - 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去年下半年加快1.8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3个百分点 [1] - 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7.6%,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2.2% [1] - 6月份金饰品、银饰品、铂金饰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0.1%、1.2%、10.7% [1] 新型消费模式 - 悦己消费、情绪消费、文娱消费持续增长,品质型消费增速加快 [1] - 网游、网剧、网文等文化"新三样"激发消费新增长点,例如《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观展突破20万人次,越剧《我的大观园》场场爆满 [2] 演艺与体育赛事 - 上半年浙江举办数十场大型演唱会,观众超150万人次,带动票房收入和综合消费 [2] - "浙BA"和"百县大战"预选赛推动"体育+消费"活动 [2] 绿色消费 - 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5.7%,节能家电零售额增长79.5% [2] 假日经济 - "五一"和"端午"假期浙江全域旅游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3.7%和8.3%,带动文体休闲、交通出行等服务消费 [2]
新业态驱动下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文化产业进出口分析
金融时报· 2025-06-20 14:13
文化贸易总体发展 - 202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663.63亿美元,数字文化新业态进出口规模呈上升趋势[1] - 文化贸易采用"软实力+硬科技"双轮驱动模式,拓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 -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1] 传统文化贸易 - 2023年传统文化产品出口额1484.05亿美元同比下降9.3%,进口额173.70亿美元增长9.4%,贸易顺差缩小至1310.35亿美元[2] - 出口品类集中度高且附加值低,以办公文具、绘画材料、陶瓷刺绣等为主[2] - 陶瓷产品平均出口单价显著低于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2] - 出口市场高度依赖美国、欧洲、日本三大传统市场,贡献度较五年前下降8.7%[3] - 进口市场涉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分散化、多元化态势[3] 数字文化新业态 - 2024年16个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收5.9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4] - 数字文化服务出口增长39.3%,显著领先其他服务类别[4] - 网剧海外发行收入大幅增长,主要市场为东南亚和日韩,已拓展至欧美和中东[4] - 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营收43.50亿元,同比增长7.06%,北美占38%,东南亚占27%,欧洲增速18%[4] - 自主研发游戏海外销售收入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覆盖美日韩欧拉美中东等地区[5] 文化服务贸易 - 文化服务贸易呈现增长趋势,核心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均实现顺差[6] - 正从传统领域向知识密集型领域转型,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增长39.3%,进口增长29.5%[6] - 采用"技术+服务"捆绑输出模式,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构建生态优势[6] 面临的挑战 - 传统文化产业转型迟缓,数字化渗透率低,呈现"高端进口、低端出口"特征[7] - 本土化能力不足,因审查标准差异在外国平台受到限流[8] - 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等国际合规要求提高企业出口成本[8] - 产业链协同不足,如网络文学翻译环节依赖传统人工模式效率低成本高[9] 发展建议 -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应用3D打印、AR、VR等技术,打造品牌出海战略[10] - 构建"技术+规则"数字贸易模式,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进军高端市场[11] -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发文化贸易特色金融产品,设立文化出海保险池[11]
新产品、新业态、新消费、新趋势汇聚 文化出海正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央视网· 2025-05-25 17:52
文博会规模与参展情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22日至26日举办 共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 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 [1] - 文化消费文旅融合展馆人气旺盛 展示历史名胜、文化街区、文创产品、沉浸式旅游体验等特色展品 [3] 科技赋能文旅产品创新 - 浙江科创企业推出可折叠飞行相机 具备AI算法精准定位跟拍功能 支持全地形、低空、近距离飞行及高速运动跟拍 手掌感应回收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4][6] - AI生成旅游照片技术受追捧 可根据文旅目的地和写真风格定制私人照片 设备已投入多个景区应用 [8] 非遗国潮IP化转型 - 江苏展区非遗苏绣与三星堆IP结合 绒花产品衍生为胸针、发饰、相册摆台等 赋予传统文化新寓意 [10] - 安徽展区创意实景搭建六尺巷 黄梅戏人物手办IP"有戏"融合萌态造型与传统戏曲元素 [10] - 北京展区藻井冰箱贴、潮玩IP泡泡玛特labubu海外营收翻3倍 推动中国设计国际化 [10] - 浙江展区潮玩积木结合古建筑榫卯结构 马面裙融合传统剪裁与现代面料 [12] 文化出海新趋势 - 网文、网剧、网游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 《哪吒》《熊出没》海外票房破纪录 《黑神话:悟空》全球畅销 [13] - 游戏出海从简单翻译转向本地化定制 网剧出海借助大模型工具快速生成文本、剧本及海报 提升文化融合深度 [13]
文博会亮点纷呈 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券报· 2025-05-23 04:36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22日开幕,现场展示12万件文化产品,4000多个投融资项目交易,落地22项促交易措施 [1] - 本届文博会聚焦"文化+科技"融合机制,强化博览与交易功能,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 [1] 文化科技融合展示 - 新设人工智能展区,吸引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包括优必选、元象、影石创新、洲明科技等头部企业,展示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眼镜等前沿技术 [2] - 互动项目包括乐聚机器人演绎咏春拳、浙大海创人形机器人钢琴演奏、商汤科技元萝卜机器人棋艺对决、新疆三力智能机器人书法绘画 [2] - 重点展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文化创意、数字内容、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2] 广东省文化科技产业成果 - 广东省出台《"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推动数字文化科技发展 [3] - 2024年深圳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3754家,营收12875.08亿元,占全省51.5%、全国9.1% [3] - 多媒体游戏动漫、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16个行业小类营收5863.99亿元 [3] - 数字创意、微短剧、沉浸式体验、生成式AI应用等新兴业态成为新增长极 [3] 文化出海布局 - 设立文化出海展区,组织跨境电商平台助力企业出口,泡泡玛特展示海外限定系列产品 [4] - 文化出海"新三样"(网文、网游、网剧)受关注,腾讯、网易、三七互娱展出代表性产品 [4] - 三七互娱2024年营收174.41亿元,其中游戏出海收入57.22亿元,占比33% [4] - 枫叶互动作为短剧出海先行者,通过文博会验证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 [5] - 吸引全球65个国家305家海外展商参展,预计3.5万名海外专业观众参会 [5] 交易平台升级 - 本届文博会提出打造七个"超级平台",首要聚焦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 [6] - 策划22项促交易措施,实现交易环节全面扩容和全链赋能 [6] - 组织近200场新品发布、招商签约等活动,首发渠道数量较上届翻番 [7] - 联动淘宝、京东、腾讯等平台提供全域流量支持和出海服务 [7] - 打通"展前配对-展中直购-展后云洽"全周期供采对接,联动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实现资产变现 [7] - 设立港澳直通车,批量组织港澳采购团现场洽谈 [7]
构建超级交易平台,推动文化与市场深度融合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06:16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于5月22日开幕,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是深圳最重要的文化IP与传承盛事 [1] - 文博会定位为文化展示窗口、交易平台、文化引擎,同时也是文化强国实践的载体 [1] - 展会功能涵盖文化产品交易、投融资服务、新技术发布、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出海、品牌传播及改革成就展示 [1] 交易规模与参与主体 - 历届文博会累计总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服务企业机构超4.5万个,展示文创产品超200万种 [2] - 市场化组展比例从上届50%跃升至75%,显示市场化力量增强 [2] - 吸引海内外300余家头部品牌企业参展,包括60家首次参展的新企业如埃及Konouz,以及腾讯、网易等老牌机构 [2] 国际化与创新举措 - 上届展会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采购商达3万名 [3] - 本届推出22项促交易措施,通过场景、通路、服务升级强化"交易力" [3] - 推动网文、网剧、网游等中国文化产品出海,同时促进国内外企业合作 [3] 行业影响 - 构建文化产业交流生态,实现文化资源全国优化配置 [2][3] - 主题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体现创新导向 [2] - 形成文化产品服务高效流通机制,带动产业整体繁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