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起源
icon
搜索文档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6:30
(原标题: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文博时空 作者:翟德芳 看完南京博物院,我就离开南京,开始东进常州,准备由此南下,绕太湖东侧 探访古代文化遗址。出南京后,我本来打算先赴丹阳,去看那里的南朝陵墓石刻,但到达丹阳,看过齐 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之后,却找不到其 他陵园的石刻,导航不清楚,问当地村民也不得要领,只好无奈离开,向东奔常州博物馆而来。 在常州博物馆中巡行,我看到不少出自寺墩的文物,可见当地是将寺墩作为重点展陈的,寺墩遗址的考 古公园据说正在建设,我也就没办法去现场观看,巧合的是,我在南京博物院也拍了一些寺墩出土的文 物的照片,比较起来,感觉寺墩的文化内涵比南朝石刻要更有意思,而且我以前也注意过寺墩的发现和 研究动态,所以这篇文字就说一说寺墩。 寺墩考古史 所谓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这个古代遗址很早就被发现了。1973年春,当地有村 民在土墩的北部发现了一批玉璧、玉琮,经常州市文物工作人员确认,为良渚文化时期遗物。此后,从 1978年到1995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武进博物馆先后5次对寺墩及周边地区进 ...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新华社· 2025-06-28 20:15
中华文明探源 -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距今约4800年,器物上刻有"日""月""山"形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1][2] - 1992年尉迟寺遗址发掘出10件带有刻画符号的大口陶尊,符号种类多样[2] - 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与尉迟寺陶尊在器形、工艺等方面高度一致,形成跨地域文明对话[3] 考古研究与文化传承 - 国家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大汶口文化为文明起源提供重要史源[3] - 陶瓷产业从艺术陶瓷到先进陶瓷持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3] 技术工艺发展 - 4800年前的陶尊制作工艺精湛,技术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1] - 现代陶瓷生产已实现工业化与智能化转型[3]
专访|高蒙河:从红山文化一条“龙脉”看中华文明起源
新浪财经· 2025-06-26 11:38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以"龙"为暗线,展示五千多年前龙形文物的发展脉络,形成一条"龙脉",并汇聚红山文化重要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1] - 展览采用双线交织方式展示,主线围绕红山文化的文明成就,"龙"元素作为暗线贯穿始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 [3] - 展览通过展厅正中心的"文明之轴"将入口中心展柜的C形玉龙、玦形玉龙等文物串联起来,对照展示龙形文物在辽河流域的产生、发展、传播和红山文化的兴起、繁荣、影响 [5] 展品亮点 - 展出的龙形文物以考古出土为主,汇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和北京、天津、上海四省三市藏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 [6]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石雕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十分接近,或为后来各地玉雕龙的"祖形" [6]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发现的蚌质龙形遗物是首次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早中期的龙形文物,身躯呈现横向舒展开来形态 [8] - 展出红山文化玉龙16件,包括1件C形玉龙和15件玦形玉龙(玉猪龙),玉龙作为红山文化最为人熟知的玉器,按照器型可分为C形龙和玦形龙两种 [10] - 展厅中轴线上的C形玉龙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与国博所藏的"中华第一龙"造型相似但玉色不同 [12] - 1984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是首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的玉龙,非常精美,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标识之一 [14] - 2024年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长15.8cm,丰富了内蒙古地区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的认识 [14][18] 红山文化研究 - 红山文化玉龙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制作规范,形制变化不大,表明红山文化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信仰和礼制 [15] - 作为红山文化礼制与信仰重要载体的玉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越红山文化其他类型的玉礼器 [17] - 展览集中展示近200件(组)红山文化玉器,包括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凤、玉人等重器,体现了红山文化复杂的玉礼体系,是后世玉礼器传统"六瑞"理念的滥觞 [17] - 展览汇聚38件(组)人像类文物,横跨距今8000至4000年,反映了辽河流域祖先崇拜的深厚根基 [19] - 红山文化坛庙冢是红山文化礼制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对后世影响巨大 [23] 最新考古发现 - 聚落考古方面发现了魏家窝铺、马鞍山桥、哈民忙哈等大型聚落遗址,丰富了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分布、规模和形态的认知 [23] - 墓葬考古方面发现半拉山、元宝山、郑家沟等积石冢为主的遗址,加深了对红山文化积石冢及其反映的葬俗和祭祀行为的理解 [25] - 牛河梁遗址发现并初步确认了9个大型积石台基,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最厚堆积可达4-5米,展示了红山社会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 [25] - 在"女神庙"周边台基发现了中轴对称的道路和排水系统,与"女神庙"连为一体,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以中轴对称方式营建的礼制建筑 [25] 理论研究成果 -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红山文化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之一,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 [27] - 红山文化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文明形态,牛河梁的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把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五六百年 [27] -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被写入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是继良渚遗址之后又一列入统编教材、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材料 [29]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新浪财经· 2025-06-25 21:35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6500年,是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它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6月25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四展——"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开幕,并将于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展出。智通 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彩陶、石雕神人像等共计310件/组文物,汇聚了红山文化最为重要的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超过四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距今约5000-6500年的红山文化中,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最新成果表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 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此次展览联合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以三百余件文物,阐释 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探究其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国"的 历史之问。 据上 ...
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文物里的夏至智慧
新华社· 2025-06-21 21:08
陶寺古观象台与夏至测定 - 陶寺古观象台是4300年前用于天文观测的遗址 半径10.5米 弧长19.5米 由13根夯土柱形成12道观测缝 通过缝隙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 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 [1][3] - 观象台通过塔儿山日出方位观测夏至 12道观测缝用于捕捉星辰轨迹 确立农耕文明时间秩序 [2][3] - 夏至日阳光穿过夯土柱缝隙时 形成"天文历书"效应 体现古人"逐日而居"的天文智慧 [3] 圭表测量系统 - 圭尺与木立表合称"圭表" 圭尺残长171.8厘米 复原长度187.5厘米 采用黑绿红三色漆木刻度 非等距标记日影变化 [4][6] - 正午时分测量太阳影长 春分秋分夏至的日影会落在圭尺不同颜色条带 与观象台共同制定太阳历法 [5][6] 丁村遗址与物候研究 - 丁村遗址出土旧石器时代鹿角化石 印证"夏至鹿角解"的物候规律 填补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空白 [8] - 化石为研究远古人类适应复杂自然环境提供依据 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活档案" [8] 汉代玉蝉与物候象征 - 汉代青绿色玉蝉象征"夏至蝉始鸣" 体现古人将昆虫活动作为节气预报的智慧 [9][10] 半夏的阴阳哲学 - 夏至三候中的"半夏生"反映阴阳交替 这种中药材因夏天过半得名 阴性植物在阳极时生长 体现"万物负阴抱阳"思想 [12] 节气文化体系 - 夏至被分为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制定农时 结合祭天仪式形成完整的时间管理系统 [6][12] - 陶寺遗址与良渚石峁二里头并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遗址 其天文观测成果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 [1][3]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科技日报· 2025-06-20 11:07
濛溪河遗址 - 遗址年代为距今8万至6万年,因洪水冲刷被发现,2022-2023年进行抢救性发掘,2024年首次主动性发掘 [2] - 发掘面积50平方米,出土1.51万件石器与化石标本、2100件木质遗物、1.79万份土样及6.22万件植物种子标本 [2] - 罕见饱水埋藏环境保留大量有机质遗存,形成"石器-动植物遗存共存"现象,填补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空白 [3] - 考古团队采取河道治理、恒湿恒温微型生态舱、化学加固等措施保护脆弱木质遗物 [3] 下汤遗址 - 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2.5米,1984年发现后持续发掘至2024年,累计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 [4][5] - 发现壕沟、人工土台、房址等遗迹,初步复原新石器时代村落布局,代表中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组织重大突破 [5] - 运用拉曼光谱技术分析陶片,确认红色彩料为赤铁矿且不含有机胶结剂,揭示史前陶器制作工艺 [5] - 采用碳十四测年、植物硅酸体分析等技术多维度还原聚落经济形态与生态适应策略 [6] 寺洼遗址 - 发现三重长方形围壕(沟),每条宽9-11米,内壕区域存在重要手工业区,出土大量房址、陶窑等遗迹 [8] - 马家窑文化高等级中心性聚落,距今5000-4000年,分布范围涉及六省区 [8] - 陶器分析发现褐绿色玻璃质釉层,成分以Al2O3、SiO2和CaO为主,烧成温度达1100℃,可能改写中国瓷器起源历史 [9][10] 综合价值 - 三处遗址串联起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明演进轨迹,重构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 [10] - 分别填补人类演化史、农业聚落结构、原始瓷工艺等领域的考古空白 [3][5][10]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山东泰安揭牌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3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主场城市活动在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该遗址公园正式揭牌[1] - 山东目前共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 -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南麓大汶河两岸,现存遗址范围38.9公顷,包括汶河北岸22.3公顷、汶河南岸16.6公顷[1] - 大汶口文化上承北辛文化,下启龙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地位重要[1]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海岱文明高地、中华礼制源头"为定位,遗址距今约6500年至4000年[3] - 公园建设有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主题广场、遗址核心地带、滨河景观带、汶河北岸生产生活场景展示、聚落展示等项目[2] - 下一步将做好大汶河南北岸的融合工作,推动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交融,深化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工作[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山东省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完善保护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1] - 大汶口遗址、岱庙等众多珍贵古迹遗址重焕生机,一批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注入新动力[1] - 泰安大力推动文化遗产赋能高质量发展,推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统筹落实黄河、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 山东推出579项文物宣传活动和5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1] - 活动现场发布山东省考古研学地图、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标识、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成立宣言[3] - 启动山东省暑期考古研学季、山东省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并举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关于文物保护传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3] 大汶口文化特色 - 大汶口地区有盐矿且靠近水边,便于获得食盐,促进了制陶技术的发展[2] -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炊煮和祭祀礼仪用具为主[2] - 山东是中国礼乐制度的重要发源地,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等具有礼制特点[3]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行
辽宁日报· 2025-06-15 08:29
文体旅融合发展 - 朝阳市慕容街展示全省各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果,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1] - 辽宁省举办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文艺推介展演,推动文体旅产业升级 [5] - 辽宁省委副书记王新伟强调将聚力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2] 红山文化国际传播 -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在朝阳举行,主题为"聚焦红山文化探源中华文明" [2] - 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 [2] - 大会发布红山文化标识,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等多部门联合主办 [4] 红山文化研究保护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提出三点建议:做好价值阐释、关注系统保护、促进文化传承 [3] - 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将深化红山文化核心遗址群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工作 [3] - 积极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 [2] 文化交流合作 - 中国日报社社长曲莹璞强调要赓续文脉、数智赋能、搭桥筑梁推动文明进步 [3] - 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将与各方加强文明互鉴、加深交流合作 [3] - 多国驻华使节和青年代表出席大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4]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央视新闻· 2025-06-14 13:36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基,屹立5000多年,展现了先民们采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的"三室一厅",其面积达到了5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同时期 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历经5000年的风霜,它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平面布局和高达1米多的墙壁,让我们得以一窥房屋内的烧火台、挡火墙以及门槛等设施。这种"木骨整塑"的房 屋结构,不仅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新馆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系统陈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聚焦中国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 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大河村西南,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 遗址,是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参与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直至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的全过程,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链条完整。 探索宇宙的奥秘,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不懈的追求。5000多年前,居住在大河村的先民就已经展现出了对星空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开讲
大众日报· 2025-06-07 09:07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围绕"古国时代"主题进行解读 包括何谓"古国" 古国的发生和演进 从"古国时代"走向"王国时代" 古国时代的历史遗产等方面 [2] - 赵辉就山东高质量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提出建议 [2] - 副省长温暖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 从更高维度 更广视野认识其重要意义 [3] - 要聚焦重点任务 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 强化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 村镇的整体保护 加强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阐释 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3] - 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3] 活动参与情况 - 第三十二期山东干部讲堂在山东大厦开讲 省委书记林武 省长周乃翔 省政协主席葛慧君 省委副书记王宇燕等出席 [2] - 有关省领导 驻济省直部门 省管企业 高等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