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

搜索文档
部分造车新势力7月交付量盘点丨零跑、小鹏再创单月新高 理想同比下滑近40%
财经网· 2025-08-01 22:36
新势力车企7月交付数据 - 零跑以50129辆的交付量登顶新势力榜首,同比增长126%,首次突破5万辆月销 [1][2][3] - 鸿蒙智行以47752辆排名第二,问界系列贡献85%销量,尊界S800上市50天大定突破8000辆 [1][2][6] - 小鹏交付36717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9%,其中MONA M03单月贡献超15000辆 [1][2][6] - 理想交付30731辆同比下滑40%,主因销售架构调整,纯电SUV i8定价低于预期 [1][2][7][8] - 蔚来交付21017辆同比微增2.53%,乐道L90上市首日引发销售系统拥堵 [1][2][11][15] 头部车企表现亮点 - 零跑全新C11(14.98万元起)和B01(8.98万元起)两款新车7月上市推动销量 [3] - 零跑海外市场半年出口20375辆,渠道覆盖30多国超600家门店 [6] - 小鹏1-7月累计交付233906辆,完成年目标38万辆的62%,G7上市、P7即将首秀 [6] - 鸿蒙智行问界系列单月交付40753辆,占比85% [6] 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 乘联会指出"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政策是7月车市核心驱动力 [2] - 理想i8定价32.18万-36.98万元,较预售最高价降幅7.55%,但配置或低于预期 [8] - 30万元级六座SUV市场竞争加剧,下半年多款新车上市 [8] - 蔚来乐道L90起售价17.98万元(电池租用),上市后股价单日涨7.98% [15][16] 其他品牌交付情况 - 深蓝交付27169辆同比增长62% [1][2] - 极氪、岚图、阿维塔交付量均超1万辆,分别为16977辆、12135辆和10062辆 [2] - 智己交付7027辆处于落后位置 [2]
小鹏三年丹麦突围路,如何成为中国新势力销冠丨出海望远镜
雷峰网· 2025-08-01 14:30
中国车企欧洲市场表现 - 中国汽车品牌正加速进入欧洲市场,尤其在丹麦等新能源车渗透率高的国家取得突破性进展[2][4] - 小鹏汽车2024年在丹麦销量达2852辆,成为当地中国新势力销量冠军,市场份额1.8%[4] - 比亚迪同期销量928辆,MG销量1029辆,均落后于小鹏[4] - 特斯拉2025年前五个月销量2470辆,市场份额3.5%,但同比呈现下滑趋势[14][30] 小鹏汽车丹麦市场策略 - 采取直营+经销商混合模式,合作方为奔驰丹麦最大经销商Ejner Hessel[5] - 主打G6车型,长续航版售价33.99万克朗(约17.68万人民币),精准切入30-40万克朗主流购车区间[10][12] - 通过Facebook社群运营增强用户粘性,小组活跃度显著提升品牌口碑[18][33] - 营销对标特斯拉Model Y,线下广告使用"Y NOT"等挑衅性标语强化差异化认知[22][24] 产品竞争力分析 - G6车型凭借标配智能功能(如大屏、座椅通风)、SUV空间优势及OTA升级能力获得家庭用户青睐[12][18] - 续航表现优于同级竞品,充电速度与舒适性获丹麦用户高度评价[18] - 软件问题集中反映在电子钥匙灵敏度(70%用户反馈)和ADAS道路识别适应性上[19] - 设立丹麦本地软件小组,针对道路标识识别等问题两周内完成OTA修复[19] 市场环境与政策红利 - 丹麦新能源车渗透率超65%,税收政策对纯电动车减免注册税(最高150%税率可抵扣)[13][14] - 特斯拉因马斯克政治立场引发消费者抵触情绪,部分用户转向中国品牌[15][29] - 经销商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品牌将占丹麦新车销量11%-30%,当前每10辆新能源车有1辆中国品牌[37] 品牌国际化挑战 - 丹麦年新车注册量不足2万辆,市场规模有限但具备口碑示范效应[35] - 需验证能否将丹麦模式复制至德国等更复杂市场[38] - 对比亚迪等竞品形成价格优势(G6售价较比亚迪唐低15万克朗)但品牌认知度仍待提升[11][34]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8月6日全新小鹏P7中国首秀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10:08
人民财讯7月30日电,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微博发文称,8月6日,全新小鹏P7中国首秀。这是一台 时尚的豪华轿跑。 ...
小鹏或开始产品线整合,不排除减产可能
36氪· 2025-07-28 12:12
小鹏汽车近期动态 - 小鹏G7新车上市9分钟大定突破1万辆 [1] - 公司宣布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 [1] - 新车热销显示产品力和品牌力提升 供应链体系稳健 [1] 产品线问题 - 公司考虑下半年进行产品线整合 可能存在减产计划 [2] - 产品矩阵臃肿 涵盖三大品类和四个尺寸 配置版本过多 [2] - 小鹏G9因配置复杂和定价问题 2022年仅售6373辆 远低于3.5万辆目标 [2] - P5车型定位模糊 与MONA M03和P7形成内耗 月销从864台骤降至109台 [3] - P7系列三款衍生车型互相蚕食市场 P7i已停产 P7月销仅53台 [4] - MONA M03推出导致品牌定位下滑 被贴上"网约车"标签 [4] 产品质量问题 - 多地P7+车主反映转向系统异常 方向盘操作沉重 [5] - 有车主爆料智驾系统在高速行驶时失灵 [5] - 驾驶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6]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 - 公司智能驾驶方案在纯视觉和激光雷达间反复调整 [7] - 2024年宣布P7+将采用纯视觉方案 2025年全系MAX车型标配 [7] - 选择纯视觉路线主要基于成本因素 摄像头成本仅几百元 [8] - VLA模型更适合处理图像数据 决策效率更高 [8] - L3级别智能驾驶场景下纯视觉系统已足够 [8] - 未来L4级别无人驾驶将重新采用激光雷达冗余 [9] - 激光雷达技术成熟 重新搭载不会显著增加成本 [9]
插电混动汽车进化论:经济性带来持续繁荣,但终将因技术革命改变
五矿证券· 2025-07-21 16: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看好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插混汽车市场因经济性迎来繁荣,增速连续3年多超纯电动汽车,但随着纯电补能效率提升,经济性成插混市场长期繁荣关键 [1][38] - 插混汽车分PHEV和EREV两类,传统车企优化PHEV产品,新势力采用EREV路线并与纯电技术融合共享 [1] - 结合产品技术趋势和消费者用车习惯,插混将持续具备经济性,预计2030年在中国汽车市场占近40%份额,海外市场中美国需求有限,欧洲前景较好 [2] - 长期来看,自动驾驶和V2G等技术革命将加强纯电车型经济性,推动其对插混和燃油车的替代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插混汽车市场繁荣背后:经济性是基础 - 插混汽车连续超3年增速超越纯电动汽车,2021年3月比亚迪秦Plus DM - i上市后,插混销售增速一直领先纯电动,销量提升因产品经济性提升 [14][17] - 主流混动技术通过串联工作模式解决通勤油耗问题,串联和串并混联汽车使用串联工作模式时有“两个解耦”,使发动机可工作在最佳经济性状态,国内主要插电混动车型几乎都支持串联工作模式 [26][28] - 纯电补能效率不断提升,插混市场长期繁荣需要经济性支撑,纯电动汽车单车带电量增长、快充网络建设和快充车型渗透,插混汽车相对纯电的经济性成其能否长期存在的基础 [30][38] 中国插混汽车产品和技术演化:PHEV和EREV两极分化 - 成本为王,传统车企PHEV产品方案向DM - i靠拢,传统车企依托技术积累打磨PHEV产品,随着产品迭代,主力车型混动架构向DM - i的P1 + P3双电机加单挡减速器方向靠拢,吉利、奇瑞等车企在主流和经济型车型上推出单挡减速器方案促进销量增长 [39][40] - 完美过渡,新势力从EREV入局混动,和纯电技术共享,EREV在通勤场景有需求和产品力,布置灵活、车内空间有优势,产品结构简单、研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预期EREV和纯电车型平台将深度融合共享 [45][47] - 两极分化,插混技术方案格局基本清晰,插混产品定位处于纯电和燃油车价差之间,PHEV和EREV在电池需求、产品定义和车型尺寸上有明显区分,EREV定位向带备用电源的纯电动汽车演化,PHEV定位向可充电的节能汽车演化 [48][56] 终局展望:繁荣仍将持续,但经济性基础终被技术变革颠覆 - 插电混动汽车典型方案的经济性测算,以PHEV典型的A级轿车应用和EREV典型的C级SUV应用为例,插混相对经济性关键在于用户选纯电车比插混多背负的电池能否被充分利用,测算显示插混对相当比例消费者具备经济性 [59][67] - 不同尺寸汽车分动力总成的份额预测,长期看燃油车将基本被替代,中期小尺寸汽车纯电动有成本优势,大尺寸汽车中北方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有一定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插电混动汽车市占率约39%,燃油车占比约14% [74] - 技术变革对插电混动未来需求的影响,电池技术变革、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和V2G反向充电技术应用可能改变插混和纯电的经济性平衡,充电网络建设对插混影响较小 [76][80] 全球插电混合动力汽车长期市场预测 - 欧洲车企预计将重启插电混动车型研发,欧洲市场最初插混汽车为应对排放法规,2015年大众柴油门丑闻后放弃深入研发,随着中国市场成功实践,欧洲车企开始重启研发,预计未来数年销量快速增长 [82][83] - 美国市场插电混动车型竞争力不及油电混动,美国插电混动产品定义受政策干扰,用车环境使插电混动充电优势被稀释,油电混动在成本和产业链成熟度上优势明显,插电混动车型未来发展前景有限 [87][89] - 2030年不同动力总成汽车全球市场预测,假设2030年前后新技术有突破进展,纯电动汽车将替代插电混动需求,预计2025 -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0万辆增长至4165万辆,动力电池出货量从1097GWh提升至2590GWh [93]
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第一!华为余承东:享界S9男女车主比例6:4,25-40岁占比达60%【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07-09 19:30
享界S9市场表现 - 享界S9男女车主比例为6:4,25~40岁车主占比达60%,打破豪华轿车传统性别偏好并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2] - 该车型上月交付4154辆,成为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冠军[2] - 车型通过独特设计、科技配置和性能优势精准满足年轻群体对时尚与科技的需求[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 行业呈现寡头垄断特征,特斯拉(技术/品牌优势)和比亚迪(电池技术/产品线)为主导企业[3] - 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通过智能化产品及用户体验创新快速崛起,蔚来推出换电技术解决充电痛点[3][6] - 传统车企如吉利、长安加速电动化转型,依托制造经验推出竞争性产品[3] 主要车企产品布局 - 特斯拉产品线覆盖MODEL S/3/X/Y等车型,并拓展能源存储与自动驾驶业务[6] - 比亚迪产品矩阵涵盖唐、宋、汉等乘用车及电动商用车,拥有全球首款电动大巴[6] - 小鹏聚焦智能驾驶技术,推出P7/G3等车型并开发自动驾驶辅助系统[6] - 理想采用增程式电动技术,主力车型理想ONE/L9解决续航焦虑[6]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2027年或成车企淘汰关键期,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竞争,技术战与规模效应将决定生存[6] - 技术创新被视作产业核心驱动力,可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并创造差异化优势[7] - 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新注册439.7万辆占比7.18%,纯电动占比73.35%[2]
车企“花式”促销进行时:“一口价”“0首付+长周期免息”“鸿蒙专属补贴”等悉数登场
华夏时报· 2025-07-09 17:35
市场现状 - 2025年前5个月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分别达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0.9%,但行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经销商新车销售毛利贡献率跌至-17.7% [3] - 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逆势调涨1万元,多品牌针对小米YU7展开"订单截胡战",行业呈现价格体系重构与消费信心博弈 [2] - 行业促销策略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90%新势力品牌推出0首付、3-5年免息政策,领克/岚图/阿维塔额外叠加现金补贴 [5] 车企促销策略 - 自主品牌采取组合拳形式:吉利星瑞系车型降价+至高2万元置换补贴+4000元"政务先锋礼",比亚迪延续6月优惠,五菱宏光MINIEV第三代叠加国补后价格下探至2.08万元 [3] - 新势力阵营精准切入年轻客群金融需求:蔚来提供240张换电券可换1.6万元选装基金+5年免息政策可换1.8万元选装基金,乐道品牌针对应届生家庭推出3年0首付方案,理想L6首付降至6.98万元+5年免息月供三千余元 [4] - 合资品牌延续一口价策略:上汽大众、东风本田对途观L、CR-V等主力车型推出限时一口价,凯迪拉克CT5提供"0首付+0息+超低月供"方案 [4] 政策驱动效应 - 河南省推出"鸿蒙专属补贴":购买售价20万元以上搭载鸿蒙车机系统的华为系车型可获3000元现金补贴,总额度600万元 [6] -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金额1.17亿元,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补贴申领量达412万份,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25年报废更新车辆规模将达330万-350万辆 [7] - 地方政府通过政企协同模式激活消费:呼伦贝尔市商务局明确补贴属车企补助非财政支出,形成消费者、车企与地方政府的"三方共赢"生态 [7] 新品竞争动态 - 小米SU7新车型发布后3分钟内收获超20万辆大定订单,小鹏G7上市9分钟大定破万 [8] - 蔚来、阿维塔、极氪等品牌针对小米SU7大定用户推出"转单报销定金"服务实施精准拦截,奇瑞通过幽默营销化解市场压力 [8] - 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市场是价格战"软着陆"调整期,政策创新密集涌现,竞争模式转向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 [8][9]
小鹏汽车(9868.HK)2025年6月销量点评:销量同环比提升 销量结构持续改善
格隆汇· 2025-07-09 10:16
销量表现 - 6月交付新车34,611台,同比+224.4%,环比+3.2% [1] - 2025Q2累计交付10.3万台,同比+241.6%,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1] - 小鹏X9交付7,451台,环比+112%,同比+41% [1] - MONA M03连续10个月交付超万台,Max版本订单占比稳定在80%以上 [1] - G6在6月交付8,700台,表现亮眼 [1] 新车动态 - 7月3日小鹏G7正式上市 [2] - Q3将发布全新一代P7,两款重磅车型开始交付 [2] - Q4小鹏鲲鹏超级电动车型逐步进入量产,实现"一车双能" [2] - 新款G6、G9上市即热销,多次获得国内细分市场销量冠军 [2] - G6、G9在多个海外市场长期位列细分市场第一名 [2] 海外拓展 - 6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亚正式推出旗舰车型小鹏X9 [1] - 右舵版X9将于7月在当地投产,迈出全球属地化生产关键一步 [1] 盈利预期 - 预期Q4实现单季度扭亏,全年规模自由现金流 [2] - 预计2025年收入为991亿元,对应PS 1.2X [2] - 大众软件收入体现大幅改善财务表现 [2] 技术优势 - 智能驾驶持续领先 [2] - 规模提升、平台和技术降本效果将进一步体现 [2] - 软件盈利商业模式拓展叠加出海增长,未来盈利具备较大弹性 [2]
小鹏汽车-W(09868.HK):G7定价超预期 重磅新品再落地
格隆汇· 2025-07-06 02:16
小鹏G7上市表现 - 小鹏G7上市包含602长续航Max版、702超长续航Max版、702超长续航Ultra版三个版本车型,售价分别为19.58/20.58/22.58万元,均低于预售价23.58万元 [1] - 小鹏G7上市9分钟后大定破1万辆,爆款潜力凸显 [1] - G7 Ultra首发3颗图灵AI芯片,整车算力达2250TOPS,座舱AI算力超800TOPS,软件同步首发VLA+VLM大模型并全本地部署 [1] - G7采用短前悬长后悬设计实现88%超高空间利用率,整车空间4.47m²,后备箱同级最大819L(可扩展至2277L) [1] - G7全系标配四座通风/加热/按摩及电动调节,技术底座搭载800V高压SiC平台+5C超充AI电池 [1] 海外市场拓展 - 小鹏汽车1-5月稳居爱尔兰、荷兰等9国中国新势力海外销量榜首,截至6月已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G6领跑欧洲中高端纯电中型SUV市场中国车型,G9登顶欧洲中高端纯电中大型SUV市场中国车型榜首 [2] - 旗舰MPV小鹏X9正式登陆印尼市场,起售价9.9亿印尼盾,首个海外本地化生产项目印尼KD工厂即将落地 [2] 交付业绩表现 - 小鹏汽车2025年6月交付量达3.46万辆,同比+224%,连续八个月交付量破3万辆 [2] - 25Q2累计交付10.32万辆刷新季度交付纪录,25H1交付19.72万辆超越2024年全年交付总量 [2] - 公司下半年将发布全新P7、G01至少两款新车 [2]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收947.43/1316.56/1590.43亿元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7/30.24/61.55亿元 [3]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17/1.59/3.23元 [3]
想活过2025年的车企,应果断挥刀砍向自己冷门的包袱
36氪· 2025-07-02 18:49
明星车企销量表现 - 小鹏汽车6月销量3.46万辆,同比增长224%,环比增长3.24% [1][2] - 蔚来6月销量2.49万辆,同比增长17.5%,环比增长7.29% [1][2] - 阿维塔6月销量1.02万辆,同比增长117%,但环比下滑20.47% [1][2] - 理想汽车6月销量3.63万辆,环比下滑11.2% [2] - 零跑汽车6月销量4.8万辆,环比增长6.55% [2] 冷门车型市场现状 - 小鹏P7 5月销量仅82辆,较2022年巅峰时期月销9183辆大幅下滑 [3][5] - 蔚来EC7 5月销量94辆,ES7等多款车型月销量仅为个位数 [3][10] - 大众ID.7 VIZZION、智己L7、埃安AION LX等车型月销量不足10辆 [10] - 冷门车型占用大量研发生产资源,难以转化为实际收益 [3][11] 冷门车型成因分析 - 定位失误导致产品缺乏差异化,如蔚来ES7夹在ES6和ES8之间 [11] - 战略模糊导致产品线混乱,内部竞争激烈 [11] - 配置更新滞后或定价不合理,如小鹏P7被竞品取代 [13] - 消费者因信息差被动购买冷门车型 [21] 消费者选择冷门车型动机 - 追求个性表达,避免撞款 [14][16] - 看重热门品牌的售后保障 [14][16] - 品牌情怀驱动,如大众、沃尔沃老车主支持冷门车型 [17][19] - 换电服务等特色功能吸引消费者 [16] 车企面临的经营压力 - 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从2024年Q4的47.3%下降至2025年Q1的47.3% [21][23] - 蔚来2024年净亏损226亿元,2025年Q1亏损同比扩大30.2%至67.5亿元 [23][26] - 小鹏2024年亏损96.7亿元,2025年Q1负债增加134亿元 [26][28] - 车企需达到年产销50万辆才能实现规模效益 [29] 车企战略调整方向 - 剔除冷门车型可优化资源分配,集中发展核心车型 [29] - 需做好停产车型的售后兜底,如理想ONE的终身服务承诺 [29]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车企需果断"断舍离"以提升盈利能力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