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硅基负极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每日速递 | 追觅科技入局充电宝,目前处于前期规划阶段
高工锂电· 2025-07-18 18:08
电池 - 追觅科技即将入局充电宝赛道 产品采用固态电池技术 目前处于前期规划阶段 [1][2] - 特斯拉Model Y L将于今年金秋发布 搭载前后双电机 最大功率142千瓦和198千瓦 配套三元锂离子电池 预估售价40万元左右 [3][4] - 赛科动力宜宾基地首批生产设备进场 计划2025年10月投产 产品能量密度>300Wh/kg 已通过电动航空企业认证并批量供货 [5][6][7][8] 材料 - 我国牵头制定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为全球首项该领域国际标准 [9][10] - 萨菲安新材料年产2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高安全涂覆隔膜项目落户浏阳 计划今年四季度投产 产品应用于消费类电池 [11][12] - 万润新能终止50亿元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因市场环境变化和战略调整 [13][14][15] 海外 - 美国初步裁定对中国产高纯度石墨征收93.5%反倾销关税 最终决定将于12月5日前做出 [16][17][18] - 宁德时代与新加坡Vanda RE签署2.2GWh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协议 用于东南亚最大光储一体化项目之一 2025年至今公开储能订单总量达47.6GWh [19][20]
荣耀新机发布,搭载固态电池!
DT新材料· 2025-07-07 23:57
荣耀新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5 - 新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5搭载青海湖刀片电池,容量6100mAh [1] - 电池最大特点是"薄",单个电芯厚度0.18mm [2] - 电池含硅量极高,达25%,能量密度为901Wh/L [2] - 采用三大固态电池技术:自修复材料、叠片电芯和固态电解质 [2] 青海湖电池技术演进 - 该电池最早亮相于2023年3月,随荣耀Magic 5出现 [3] - 成为业界首个量产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品牌 [3] - 第一代青海湖电池硅含量5%,第二代上升至10%,第三代达25% [4] - 硅材料储电能力是石墨的11倍以上 [4] 硅基负极技术突破 - 硅基负极存在膨胀问题,充电时硅颗粒体积膨胀可达三倍 [5] - 研发部门在分子层面编织防护网,纳米级硅颗粒包裹于碳基骨架 [6] - 形成弹性复合结构,电能存储性好 [6] - 单层膜片压缩至0.18mm,内部硅元素精密配比 [6] 电池技术应用扩展 - 2024年2月该电池拓展至Magic6至臻版、RSR保时捷设计版等机型 [3]
贝特瑞(835185)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海外负极产能率先投产,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新技术方向
中信建投· 2025-05-18 23: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1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负极出货超43万吨,同比+19%,增速略低于行业,24Q4预计出货12.22万吨,25Q1出货环比持平;预计24年负极经营性吨利约2800元,24Q4/25Q1经营性单吨盈利分别约为2900/1700元,Q1盈利下滑受汇兑损失、海外竞争、石油焦涨价影响 [1][11] - 在固态电池领域建立干法与湿法工艺并行的固态电解质产线,年产能突破百吨级,已实现出货 [1] 各部分总结 事件 - 2024年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42.4/9.3/9.1亿元,同比-43%/-44%/-42%;24Q4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39.7/2.6/2.3亿元,同比-17%/-10%/-17%,环比+23%/+45%/+62%;25Q1实现营收/归母/扣非33.9/1.8/1.6亿元,同比-4%/-19%/-36%,环比-15%/-32%/-30% [2] 简评 负极 - 量:2024年出货超43万吨,同比+19%,增速略低因海外需求放缓,24Q4预计出货12.22万吨,25Q1出货环比持平 [11] - 盈利:2024年经营性吨利约2800元,24Q4/25Q1经营性单吨盈利分别约为2900/1700元,Q1盈利下滑受汇兑损失、海外竞争、石油焦涨价影响 [11] - 展望: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57.5万吨/年,海外产能持续扩张,印尼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逐步投产,有望提升出货量、全球市占率及盈利水平 [11] 正极 - 产能:2024年已投产正极材料产能为6.3万吨/年,常州贝特瑞2万吨高镍正极项目预计2024年陆续建成投产,海外推进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项目 [4] - 销量:24年正极材料销量同比下滑至约2万吨,受终端客户价量齐跌影响,预计24Q4/25Q1出货0.8/0.3万吨,环比下降因Q4海外客户累库拉动出货,Q1恢复至24Q2 - Q3水平 [13] - 盈利:24Q4/25Q1经营性单吨盈利由盈亏平衡转向单吨亏损,受稼动率较低影响 [13] 新技术方向 - 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在三大技术路径全面布局,建立干法与湿法工艺并行的固态电解质产线,年产能突破百吨级,已实现出货;开发出多款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低成本、高离子电导率的磷酸钛铝锂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已实现吨级出货 [16] - 硅基负极材料领域:硅碳负极材料开发出第六代产品,比容量达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1,500mAh/g以上 [16] - 快充负极材料领域:创新推出T石墨负极产品,兼具6C快充能力、超长循环寿命及高低温性能优势,已向客户送样并获认可 [16] - 氢能与钠离子电池材料领域:推出燃料电池扩散层、催化层多款关键材料,已在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商业化应用;在钠离子电池正负极领域均有布局,具备量产供货条件,新推出的BNS - O3B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可达150mAh/g,压实密度大于3.4g/cc,性能与稳定性显著提升 [16] 投资建议 - 预计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8.1、10.0、12.1亿元,对应PE为28、22、18倍,维持“增持”评级 [14] 重要财务指标 |指标|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5,119.44|14,236.82|16,426.22|17,624.22|19,540.12| |YoY(%)|-2.18|-43.32|15.38|7.29|10.87|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653.91|930.22|807.07|997.94|1,205.72| |YoY(%)|-28.39|-43.76|-13.24|23.65|20.82| |毛利率(%)|17.66|23.02|20.79|20.46|20.30| |净利率(%)|6.58|6.53|4.91|5.66|6.17| |ROE(%)|14.29|7.61|6.19|7.11|7.91| |EPS(摊薄/元)|1.47|0.83|0.72|0.89|1.07| |P/E(倍)|13.46|23.92|27.57|22.30|18.46| |P/B(倍)|1.92|1.82|1.71|1.59|1.46| [15] 报表预测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展示了2023A - 2027E各年度的财务数据,包括流动资产、现金、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等项目,以及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财务比率 [18]
复合集流体消费电池应用“起势”
高工锂电· 2025-05-06 18:23
行业会议预告 - 2025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将于6月9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 主办单位为高工钠电和高工产业研究院 总冠名为众钠能源 [1][2]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同一地点举行 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和高工产业研究院 总冠名为利元亨 [2] 复合集流体产业化进展 - 英联股份子公司江苏英联复合集流体与消费电池头部企业达成联合开发合作 合作方推测为宁德新能源 该企业出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3] - 江苏英联在江苏高邮投资30.89亿元建设复合集流体项目 达产后年产能将达1亿平方米复合铝箔和5亿平方米复合铜箔 [4] - 目前已有5条复合铝箔和5条复合铜箔产线投入生产 旨在保障未来市场供应 [5] 复合集流体技术优势 - 复合集流体采用高分子基膜材料 密度仅为铜的1/7至1/10 可显著减轻电池重量 [5] - 同等厚度下复合铜箔可减重50-60% 复合铝箔可减重30-40% 采用复合集流体后电池能量密度提升6.10% [5] - OPPO已发布采用复合集流体技术的五层夹心式安全电池 实现消费电子领域实际应用 [5] 产业链动态 - 金美新材料复合集流体客户从宁德时代拓展至储能和消费电子领域 已签订多笔订单 [6] - 江苏英联与广州某汽车公司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 计划在下一代电池技术领域开发复合集流体一体化新型材料 [7] - 三孚新科推出3D复合铜箔新产品 目标应用于高端消费电子、动力电池、人形机器人和eVTOL等领域 [8] 技术挑战与发展前景 - 复合集流体导电性弱于传统纯铜箔 需通过优化金属镀层厚度和开发新型导电高分子基材来突破性能瓶颈 [8] - 消费电子市场对轻量化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能成为推动复合集流体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的重要引擎 [8] 科达利公司概况 - 公司主要产品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和便携式锂电池精密结构件 [11] - 制造基地覆盖国内重点锂电地区 包括西北、西南、华南和华东 [9]
重大突破 这家头部上市胶企锂电硅碳负极材料实现百吨级销售
搜狐财经· 2025-05-04 09:58
公司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在锂电硅碳负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销售的关键跨越,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1] - 2024年累计实现百吨级销售,其中新型硅碳产品取得吨级突破 [1][6] - 产品线覆盖砂磨硅碳、普通硅氧等成熟产品及预镁硅氧、新型硅碳等高端系列,适配液态、半固态和固态电池体系 [6] - 1000吨/年中试线稳定运行,3000吨/年产能建设推进中,重点扩产预镁硅氧和新型硅碳产品 [6] 行业应用与市场前景 - 硅碳负极材料是新能源革命的"能量密码",对半导体、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1] - 硅碳负极比容量高于传统石墨产品,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特斯拉、宝马大圆柱电池已明确搭载,2025年国内高端新能源车型有望应用 [1] - 2025年智能手机迈向7000mAh时代,苹果iPhone 17拟搭载硅碳负极电池,容量提升至5000mAh [1] - 2025年硅碳负极在负极材料中渗透率预计达20-30%,需求量或达20万吨/年,市场空间超200亿元 [2] - 固态电池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29亿元激增至2030年2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超50% [2] 研发历程与产能布局 - 公司2016年成立研发团队启动硅碳负极研究,2017年牵头成都市产业集群项目,联合高校开发多项关键技术 [2] - 2019年建成50吨/年中试生产线,产品通过电池企业评测并获小批量采购 [2][6] - 2021年设立全资子公司硅宝(眉山)新能源,投资5.6亿元建设1万吨/年硅碳负极材料及4万吨/年粘合剂生产基地 [4] 客户合作与市场认可 - 产品已向19家动力电池厂及圆柱电池客户、7家3C电池厂客户送样测评,实现订单突破并批量供货 [7] - 在密封胶领域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产品应用于电池包件导热、密封等环节 [7]
GGII:新型硅碳进入动力规模化应用“拐点”
高工锂电· 2025-04-02 19:07
硅基复合材料市场概况 - 2024年中国锂电池用硅基复合材料出货量为2.1万吨,同比增长11%,增长不及预期主要因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导致高容量电池生产比例减少[3] - 硅基复合材料产业化主要采用与石墨材料复合的形式[4] - 新型硅碳(多孔硅碳)材料市场火热,成为负极材料技术迭代趋势[5] 新型硅碳材料发展特点 - **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头部动力锂电池企业自2025年起大规模启动验证;消费电子领域2025年初中国市场月出货量(硅粉计)突破10吨;电动工具领域正大规模替代传统硅碳、硅氧材料[6] - **核心技术持续迭代**:多孔碳制备路线转向树脂基,提升一致性;小圆柱电池复配比例超20%,量产产品比容量突破600mAh/g[8] - **原料成本快速下滑**:硅烷气体价格从2024年初>30万元/吨跌至2025年初<10万元/吨;生物质多孔硅技术路线成本降幅超13万元/吨,降幅比例超4成[8] - **量产瓶颈待突破**:设备稳定性不足、工艺成熟度低制约产业化;单套产能百公斤/天设备已运行,但连续生产稳定性与良品率未达规模化要求[8] 新型硅碳材料对锂电池产业影响 - **性能突破**:复配比例有望突破30%,负极比容量预计超750mAh/g;结合厚涂布技术等创新,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400Wh/kg[9] - **技术协同**:单壁碳纳米管可提升新型硅碳负极倍率性能,头部企业加速布局"碳纳米管+新型硅碳"复合材料[10] 数据与研究范围 - 报告数据更新至2024年12月,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主[16] - 研究涵盖硅基负极行业下游需求、发展特点、企业出货量及发展规划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