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老工业基地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一根丝”牵起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 2025-07-18 22:14
碳纤维材料特性 - 碳纤维直径仅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强度是钢的7至9倍 [1] - 一束50K碳纤维可拉动一头牛,3K规格每束含3000根碳丝,具有高致密性 [1] - 材料已应用于滑雪板、网球拍、钓鱼竿、自行车等消费品及风电叶片、无人机螺旋桨、汽车引擎盖等工业品 [1] 吉林化纤碳纤维业务进展 - 公司掌握湿法、干喷湿法两种碳纤维原丝制备专利技术,拥有全球效率领先的原丝和碳化生产线 [3] - 2023年上半年碳纤维销量超2.5万吨,同比增65%,全年预计达5.6万吨 [3] - 碳纤维产业链延伸至复材制品,该板块占碳纤维收入比重达45% [4] - 风电叶片主梁碳板国内市占率95%,无人机结构件占国内市场过半份额 [4] - 计划2024年实现碳丝年产能7万吨目标 [4] 公司传统纤维业务优势 - 人造丝全球产能占比34%,腈纶纤维占40%,竹纤维占90% [6] - 年产3.5万吨生物质新型人造丝项目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6] - 竹纤维因柔软抗菌特性成为内衣面料首选,人造丝可织入高端香云纱 [6] 行业与区域经济影响 - 低空经济、风电、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拉动碳纤维需求 [4] - 吉林省2023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17.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4.4%,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 [8] - 碳纤维产业被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典型案例 [8]
深耕“蓝海” 海上风电成辽宁振兴突破新引擎
中国能源网· 2025-07-02 10:34
辽宁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 辽宁正在推进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旨在驱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并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 [1] - 2024年辽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突破50%,风电光伏总装机达2969万千瓦,较2020年翻一番 [3] - 辽宁绿色电力交易电量127.83亿千瓦时,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仅有两个超百亿规模的省份之一 [4] 项目规模与经济效益 - 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带动投资约3000亿元,年产值超1000亿元,税收超200亿元,新增就业超10万人 [4] - 项目将形成渤海湾和北黄海两个超500万千瓦规模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和产值超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 [4] - 大连已建成东北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预计"十五五"末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 [7] 产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 辽宁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000万千瓦,具有风向集中、风速平稳且不受台风影响的优势 [7] - 辽宁风电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0家以上,可结合传统工业优势突破高端轴承、齿轮箱等核心技术 [7] - 35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约"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先进装备制造领跑者计划",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8] 产业融合与创新应用 - 海上风电与氢能、储能、绿氨、绿色甲醇等实现融合发展,拓展了绿色燃料应用场景 [8] - 全国最大离网制氢项目华电铁岭25MW项目投产,铁岭调兵山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即将开工 [9] - 大连长兴岛等沿海地区正形成绿氢氨醇生产、储运、加注完整产业链 [9] 产业集群建设进展 -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已形成风电主机、塔筒钢结构、叶片新型材料、海底特高压电缆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10] - 太平湾风电产业园钢结构制造基地和主机制造基地主营业务年收入均达规模以上,首台18兆瓦风电机组下线 [10] - 辽宁庄河V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辽宁省最大直径"钢铁风火轮"摩擦筒下线出运 [10] 未来发展目标 - 2025年辽宁计划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5%,发电量占比53%以上 [11] - 辽宁将聚焦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绿色能源经济体系 [11][12] - 专家认为1310万千瓦项目将推动辽宁从传统重工业向多链融合、高端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蜕变 [13]
凌绥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
人民网· 2025-06-12 23:42
项目进展 - 凌绥高速公路4a标段沥青路面工程开始最后一层上面层施工 [2][4][8][10][12] - 该标段隧道、桥梁和路基等主体工程已施工结束 [2][4][8][10][12] - 项目全面进入沥青摊铺施工阶段 [2][4][8][10][12] 项目主体 - 项目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投资建设 [2][4][8][10][12] - 中铁二十局负责承建 [2][4][8][10][12] 项目意义 - 建成后将开辟辽宁省西部地区新的出海通道 [2][5][8][10][12] - 将改善辽宁西部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交通状况 [2][5][8][10][12] - 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作用 [2][5][8][10][12] - 将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2][5][8][10][12]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一江松水唱风流——解码“北国江城”吉林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 2025-06-07 15:34
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 - 吉林市被誉为"北国江城",因松花江而兴,融合历史、自然、工业与民俗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自信立体图景 [2][3] - 松花江沿岸历史遗迹丰富,包括东、西团山遗址、龙潭山城、乌拉部故城等,见证西汉夫余人、唐代渤海人及清朝皇室活动 [3] - 吉林市古称"船厂",明清两代设立船厂及水师营,促进东北水陆交通,加强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对抗击沙俄和维护边疆稳定贡献巨大 [5] - 吉林市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明代海西女真建乌拉国,清代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融合长白山文化、船厂文化、满族文化等多元文化 [5] - 吉林市打造博物馆之城,挖掘历史资源如乌拉"三府"、满族博物馆、"官参局"展览馆等,重塑城市文化品格 [6] 工业发展与转型 - "一五"期间吉林市承接7个重点项目,以"三大化"为主体,生产新中国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 [7] - 吉林机器局是东北最早近代工业机构,培养首批近代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奠定东北工业基础 [8] - 吉林化纤公司突破国际封锁,研发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单丝达50000根,实现从传统纺织向新材料转型 [10] - 哈达湾工业区从传统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商场、文创产业园及影视取景地,工业文化焕发新生 [12] - 吉化120万吨乙烯项目加速"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型"转变,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吉化" [12][14] - 吉林市发扬"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城市精神,打造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12][14] 冰雪经济与产业 - 吉林市松花江雾凇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形成沿江数十里景观带,吸引大量游客 [17][19] - 吉林市冰雪资源丰富,滑雪运动风靡,培养出世界冠军苏翊鸣,带动青少年滑雪热潮 [19] - 松花湖滑雪场吸引国际团队训练,如日本新潟县滑雪联盟,展现中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21] - 吉林市举办第二届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第八届吉林冰雪产业国际博览会,推动冰雪经济国际化 [21] - 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和室内雾凇实验室实现四季赏凇滑雪,科技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 [22]
塑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5-21 06:12
国家级新区定位与战略优势 - 大连金普新区是东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定位为"一地一极三区":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战略高地、东北全面振兴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 [1] - 2017年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全部位于金普新区境内,面积占全省自贸区50% [1] - 拥有106条集装箱航线和50个开放泊位,承担东北地区70%外贸货物运输量及98%外贸集装箱运输量 [3] 对外开放与物流网络建设 - 2024年大连港外向型铁水联运业务量同比增长18%,2025年一季度兴隆山线路业务量增长52% [2] - 构建"航线+港口+班列+内陆场站"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沈阳东站、白城北站等内陆铁路枢纽互联的物流网络 [2] - 2024年新区进出口总额2274.18亿元(占大连市51%),拥有2423户外资企业(日资896户、韩资382户) [4] 制度创新成果 - 金普海关创新"单量单裁+智能化监管CRM"模式,使定制服装交货时间从10天缩短至3天,2024年监管出口230万件(金额9.8亿元,+4.9%) [6] - 大连自贸区累计推出700余项制度创新,包括锂电池循环包装监管、汽车数字化监管等新模式 [7] - 建立跨境投资税收服务体系,专项团队服务外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 [8] 产业升级与制造业发展 - 2024年新区规上工业企业1042家,总产值3855.1亿元(占大连市45.3%),工业增加值增速7.3% [10] - 形成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产业集群,拥有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和3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 - 企业转型案例:斯大精密从纯出口转向内销+出口并重,聚焦数控机床整机生产 [3] 金融支持与区域协同 - 多家银行推出跨境金融服务,如农行数字化服务、工行"一窗受理"、交行"航运管家"产品 [11] - 建议构建"金普新区—老工业城市"联动机制,设立产业合作飞地园区,复制开放功能至老工业腹地 [12] - 需加强中日韩在汽车装备、海工装备等领域的智能工厂合作,拓展欧洲及俄罗斯市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