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场内卷
icon
搜索文档
在大厂等“死”的中年人
36氪· 2025-09-04 19:21
互联网大厂中年员工职场现状 - 30来岁员工在互联网巅峰期加入大厂并工作6-10年 属于未升职且困于一线基础工作的群体 [2] - 长期职场消耗导致热情消退 面临内卷化和业务边缘化困境 [2] - 受家庭经济压力(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和再就业难度制约 形成进退两难局面 [4] 大厂人员结构特性 - 企业存在"年轻化"倾向和"35岁红线"现象 基层岗位中年员工占比极低 [2] - 留存的中年员工多集中于管理层 基层员工普遍呈现准点上下班和低绩效表现 [6] - 类似现象曾发生于外企周期 IBM等企业基层员工也以年轻人为主 [14] 企业福利与离职机制 - 大厂提供N+1裁员赔偿机制 成为部分员工等待被动离职的经济动因 [5][19] - 腾讯实施人性化退休制度 接近法定退休年龄员工可获6个月固定工资奖励及股票期权 [19] - 正规福利体系优于创业公司 后者存在降薪或变相逼退员工现象 [19] 行业环境与技能错配 - 移动互联网红利期(2013年)入行员工面临技能老化问题 旧有技能难以匹配新市场需求 [9][11] - 行业增量业务减少导致内部竞争加剧 中高层为保百万年薪聚焦形式化工作汇报 [18] - 缺乏类似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红利 再就业转型难度显著高于早期外企人员 [14] 企业人力资源策略演变 - 部分大厂采用"无成本裁员"策略 通过边缘化安排促使员工主动离职 [21][24] - 优化策略从直接赔偿转为长期消耗 延长员工等待周期并降低企业成本 [25] - 导致员工陷入既未获得赔偿又浪费职业发展时间的双重风险 [25] 员工心理与行为模式 - "等待被裁"成为心理防御机制 将决策外包给企业以减少个人抉择压力 [30] - 工作态度从唯命是从转变为敢于表达异议 摆烂成为对抗无效内卷的方式 [28][30] - 部分员工利用等待期进行职业准备 同步规划裁员后的发展路径 [28]
《浪浪山小妖怪》,看的我抓耳挠腮
半佛仙人· 2025-08-03 13:14
行业竞争与内卷现象 - 小猪妖通过极端内卷方式(用自身猪鬃毛刷锅导致毛发脱落)试图获得认可,但最终因破坏老板家族铭文而背锅,反映职场内卷的无效性[5] - 蛤蟆精将毫无实际价值的大王洞腰牌视为人生最高成就,即使被解雇仍拼命保护,体现底层员工对企业光环的病态依赖[5][6] - 行业中存在明显的资源垄断现象,豹子精揭露取经团队本质是神仙关系网,普通妖怪再努力也无法突破阶层壁垒[12] 职场新人发展困境 - 小猪妖将区域性的"大王洞"视为行业顶尖企业,暴露信息不对称下职场新人的认知局限性[5] - 蛤蟆精通过亲属关系(二舅)获得基层岗位,反映行业存在隐性用人壁垒[5] - 四只小妖怪组成的创业团队试图复制成功模式,但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资源支持导致必然失败[12] 天赋与努力的价值认知 - 孙悟空三年学艺即成行业顶尖,与普通人长期努力仍处基层形成残酷对比[7][12] - 取经团队成员的先天背景(神仙转世/金蝉子)决定成功,努力因素被系统性弱化[12] - 小妖怪们最终明白天赋差距大于物种差异,但仍选择以燃烧修为的方式实现短暂价值[12][13]
xy券商风波发酵:从收集985录取信息到处理绿萝,横幅喊拼搏却被批内卷
新浪证券· 2025-07-28 17:27
公司内部文化争议 - xy券商内部发布《员工子女985院校录取情况收集表》,以"组织关怀"名义要求员工反馈子女录取信息,引发形式主义质疑 [1] - 公司悬挂"拼实干、拼业绩、拼作风"标语,被网友批评为"反内卷不了一点",反映职场内卷现象严重 [5][7] - 近期全公司处理绿萝的异常操作进一步引发公众困惑 [8] 市场猜测与合并传闻 - 网友推测xy券商可能是兴业证券或国泰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的新主体) [3] - 兴业证券因去年业绩波动已引发市场疑虑,国泰海通证券则处于合并漩涡中 [3] - 公司近期风波不断,从合并传闻到内部文化争议持续发酵 [8] 行业现象与投资者担忧 - 事件折射出券商行业形式主义泛滥的深层问题,员工在"关怀"名义下被迫参与无意义竞争 [8] - 公司对争议保持沉默的态度引发市场疑虑 [8] - 投资者担忧公司可能偏离主业发展方向,对其未来走向产生疑问 [8]
大厂十年提前退休:“一场必须展开的自我解放”
虎嗅· 2025-06-24 22:05
互联网行业职场生态变迁 - 2014-2019年互联网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从业者普遍享受工作带来的成长感与物质回报 周末自发加班成为常态 [5] - 2020年后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企业内卷导致员工陷入低效沟通(每周4个周会)、重复性工作(论证/复盘/汇报) 工作时长增至日均12小时 [8][9] - 组织臃肿化现象显著 新部门权责不清导致"化缘式工作" 个人努力对绩效影响减弱 [21][23][24] 大厂管理文化问题 - 嫡系文化盛行 空降管理层倾向启用旧部 原有团队人才闲置现象普遍 [27][28][29] - 焦虑型领导风格蔓延 容错空间压缩 团队陷入负向循环 [26] - 目标设定脱离实际 如电商部门年度业绩指标常设定为"几乎够不着"的高度 [24] 职场代际差异 - 2019年前员工对升职加薪积极性高 愿牺牲个人时间换取职业发展 [17] - 新一代员工计算投入产出比(ROI)后 认为职场回报难以匹配时间与自由牺牲 [18] - 社会评价体系变化 从"白领精英"到"打工人"再到"社畜牛马"的称谓演变折射心态转变 [20] Fire计划财务模型 - 基础版方案(月支5000元)需储备118万 假设4%投资收益率与2%通胀率 [38] - 稳健版方案(月支8000元)需350-480万 要求投资收益完全覆盖支出且资产持续增值 [39] - 实操案例显示 珠海生活成本可控制在月均8000元(含房租/社保) 通过消费降级与房租差价实现现金流平衡 [40][42]
AI 正在加剧职场“内卷”
虎嗅· 2025-06-16 09:57
AI对职场的影响 - AI渗透率快速提升,超九成Z世代在工作学习中依赖AI辅助,55.4%频繁使用,05后使用比例达62.5% [5] - AI工具如DeepSeek、豆包、Kimi等未缓解职场内卷,反而加剧竞争,成为效率提升的新工具 [5] - AI加剧职场马太效应,有经验者通过AI实现降维打击,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年轻人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5] AI与职场门槛 - AI能力已超越多数新手水平,职场新人能力相当于实习生+AI的水平 [8] - AI成为职场必备技能,但仅掌握基本操作缺乏独立判断力会削弱个人不可替代性 [10][11] - AI未降低职场门槛,而是拉高竞争标准,优秀者借助AI创造更高价值,成长者面临更大压力 [12] AI与工作时间 - AI暴露度每上升一个百分位,员工每周工作时间增加0.063小时,休闲时间减少0.064小时 [15] - 2022~2023年生成式AI使用程度提升一个四分位数的劳动者,平均每周多工作3.15小时,少休息3.2小时 [15] - AI提高效率但未减少工作量,反而因追求更高标准导致效率转化为压力 [16] AI与职场结构 - AI提效未带来劳动者红利,公司通过减少headcount节约成本,个体工作量不减反增 [19] - AI强化绩效导向和监控强度,普通劳动者议价能力弱,难以公平分享效率红利 [17][18] AI与社会重塑 - AI变革静水流深,逐步改变工作方式和价值评判标准,企业对员工能力期待水涨船高 [21] - 未来价值集中于人的部分,如独特议题选择、审美视角等AI无法复制的能力 [23] - 技术与人性交织时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创造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价值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