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兼并重组

搜索文档
热点思考 | 海外如何“反内卷”?——“反内卷”系列之五(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7-22 17:32
摘要 关注、加星,第一时间接收推送! 文 | 赵伟、贾东旭、侯倩楠 联系人 | 侯倩楠 应对产业无序竞争、产能过剩,日本、英美、德国等海外经验或可参考。其经验显示,鼓励行业兼并重组,提 高行业标准,加强市场化出清以及匹配相应托底政策,或是可行的政策组合。 一、日本经验:形成交叉持股、兼并收购的产业"网络" 应对过度竞争发展困局,日本的产业政策聚焦鼓励企业合并联合,发展规模经济。 20 世纪 50-80 年代,日本企 业因规模过小陷入过度竞争,导致劳动生产率低、财务恶化、资源浪费,阻碍国际竞争力企业培育。政府遂推 动合并联合,1953年修订《反垄断法》放松管制,1963年通产省提"新产业体制论",鼓励通过合并发挥规模优 势。 随着《反垄断法》等政策放松,日本金融机构持股以及企业交叉持股占比均明显提升,催生大量企业集团。 1960-1990年日本企业中金融机构持股占比从30%提升至45%。而出于防止外国资本恶意收购,日本《商法》允 许两家企业直接向对方增发新股,无需现有股东正式批准。由此日本六大集团平均交叉持股比例明显提升,由 1962年的12%升至1998年的18%。 基于持股网络,日本大批企业形成"经连会"企 ...
热点思考 | 海外如何“反内卷”?——“反内卷”系列之五(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7-22 17:30
应对产业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的海外经验 日本经验:形成交叉持股、兼并收购的产业"网络" - 日本政府通过修订《反垄断法》放松管制,鼓励企业合并联合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1953年将金融机构持股上限从5%提至10% [2][9] - 1960-1990年日本企业中金融机构持股占比从30%提升至45%,六大集团平均交叉持股比例从1962年的12%升至1998年的18% [2][9] - "横向经连会"通过交叉持股和集团银行贷款组成,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纵向经连会"包含生产型、分销型、资本型,稳定产业链并抑制价格战 [3][15] 英美经验:市场化出清同时做好民生保障 - 英国1980年代中期全面停止煤炭财政补贴,1985-1986年关闭全国约1/3煤矿,矿井从200余座减至26座,矿工减少约90% [4][19] - 美国1986年取消钢铁业10%投资税抵免,1998-2003年累计淘汰粗钢产能5280万吨,前四名企业市占率从38%升至67%,毛利率从4%跃至15% [4][25] - 英国推出"企业津贴计划"每周40英镑创业支持,美国PBGC至2005年接管3500个养老金计划保障70万退休人员 [5][32] 德国经验:制定产业高标准推动差异化竞争 - 1516年《啤酒纯净法》规定仅用大麦、水、啤酒花三种原料,成为全球最悠久食品标准之一 [7][37] - 1994年《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明确地理标志,科隆、慕尼黑等啤酒获欧盟PGI认证需在特定区域生产 [7][39] - BJCP标准细分多个风格类别,如慕尼黑淡色拉格麦芽风味浓郁,科隆啤酒清爽干净带果香 [41]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生猪养殖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产业基金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7-22 16:59
生猪养殖行业融资现状 - 2017年至2025年6月生猪养殖行业累计发生38起投融资事件,行业处于相对成熟阶段,新三板和IPO阶段企业数量居多 [3] - 代表性融资事件包括:德康农牧2023年IPO募资9.94亿港币、牧原股份2019年定向增发49.77亿人民币、东瑞股份2021年IPO募资20.07亿人民币 [2][3] - 融资区域集中在四川(6起)、河北(5起)、河南(5起)等地区 [5] 生猪养殖企业对外投资布局 - 代表性企业如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对外投资区域集中在河南、广东地区 [6] - 对外投资领域74%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其次为制造业(14%)和批发零售业(6%) [10] 生猪养殖行业兼并重组特点 - 2017-2025年行业兼并重组以横向并购为主,典型案例包括温氏股份8.1亿人民币收购新大牧业、新希望8.5亿人民币收购新牧养殖 [13][14] - 纵向并购案例较少,如广东新五丰225万人民币收购广州市星旺食品等企业 [13] - 混合并购案例包括振静股份18.2亿人民币收购巨星农牧等 [14] 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总结 - 行业融资规模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单笔融资超49亿人民币,而中小企业定增多在千万级 [2][3] - 横向并购金额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超10亿人民币案例集中于2019-2021年 [13][14]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丝绸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7-16 11:15
丝绸行业投融资概况 - 2010年以来行业投融资热度不高,2016年因杭州G20峰会刺激获3起融资为峰值,2019年后基本保持每年1起,2025年截至4月27日仅发生1起A轮融资(天翊生物)[1] - 种子轮单笔融资金额超2000万元,天使轮为数百万元人民币,IPO上市融资规模介于1.2亿至7.4亿元人民币[2] - 融资轮次集中于新三板和IPO阶段,A轮及之前较少,反映资本更关注企业后期发展[7] 区域分布与投资方向 - 浙江(5起)和江苏(4起)为融资集中地,北京、河南等地各1起,与当地丝绸产业历史底蕴及资本活跃度相关[8] - 服装领域获投5起(如玖秀品牌2400万种子轮),其他丝绸制品3起,家纺和商贸各2起,显示资本偏好下游应用领域[13] 投资主体与并购动态 - 投资方中资本类机构(如泰恒投资)与实业企业(如北控光伏)各占50%[16] - 兼并重组以横向扩张(万事利收购帛阳新材49%股权)和科技赋能(杰克股份收购AI企业灵图慧视51%)为主,涉及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整合[18][19] 代表性融资事件 - 2025年天翊生物A轮(金额未透露)、2023年祥飞智能天使轮数百万人民币、2022年太湖雪IPO上市1.2亿人民币[13] - 历史大额IPO包括嘉欣丝绸(2010年7.37亿人民币)、万事利(2021年1.762亿人民币)[13]
【投资视角】启示2025:中国铝型材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产业基金和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6-12 10:09
铝型材行业投融资规模 - 2011-2024年行业投融资事件波动变化,2023年达顶峰,全年6起事件,金额22.71亿元,其中俄铝对文丰新材料战略投资19.11亿元 [1] - 2024年热度略降,全年5起事件,金额5.01亿元;2025年前5个月已发生2起,金额0.4亿元 [1] 铝型材行业投融资轮次 - 投融资轮次以战略投资为主,反映行业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伸的趋势 [3] - 行业进入成熟阶段,投资机构倾向于支持成熟商业模式和稳定市场地位的企业 [3] 铝型材行业投融资区域分布 - 江苏和广东融资企业最多,截至2025年5月江苏8起、广东3起;山东、安徽、浙江各2起 [5] - 江苏和广东产业链完整,市场环境成熟,金融资源丰富,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 [5] 铝型材行业投融资方向 - 主要投融资方向聚焦高性能合金,代表性事件包括威拉里A轮融资近亿人民币、裕航特种合金B轮融资等 [7][8] 铝型材行业投资主体 - 投资主体以资本类机构为主,占比89%,如华鼎投资、十月资本;实业类占比11%,如广东鸿图、俄铝 [8] 铝型材行业产业投资基金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搜索显示20家铝材相关私募基金,如广西广投铝基材料股权投资基金、重庆御隆瑞驰铝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 [11][12][14] 铝型材行业兼并重组 - 中游企业横向收购扩大规模为主流,如中国铝业收购青岛轻金属100%股权、巴陵节能收购双利铝业100%股权 [15] - 少数纵向收购案例,如物产中大收购舜言精密、科创新源收购舜言精密55%股权 [15] 铝型材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总结 - 投融资集中在江苏、广东,以资本类机构为主;兼并重组以中游横向收购为主 [16]
比亚迪吉利长城:“口水仗”背后是刺刀见红
虎嗅APP· 2025-06-10 18:18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烈度远超预期加速进入"最残酷竞争阶段"原预计2026~2027年到来[1] - 15万元以下市场出现"一个坑几个萝卜"的贴身肉搏场景从2024年中下旬开始集中爆发[4] - 行业1~4月销量1012万台同比+11.6%但利润率仅4.1%同比下降5.1%呈现"降价换量"特征[11] 价格战触发机制 - 比亚迪通过"油电同价"策略两年内打造海鸥/秦PLUS等标杆车型引发市场格局重塑[4] - 竞品采取"摸着比亚迪过河"策略如吉利星愿以海鸥价格+海豚配置实现差异化竞争[5][8] - 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2025年下乡活动因缺乏真金白银刺激未能提振消费需求[12] 车企应对策略 - 比亚迪4月启动变相降价5月推出22款车型最高降5.3万元的限时一口价[14] - 零跑/吉利/奇瑞等一周内快速跟进降价其中吉利针对6款竞品车型最高降1.8万元[14][16] - 头部车企1~5月销量目标完成度分化:比亚迪31.6% vs 长安10.1%加剧追赶压力[15] 行业整合路径 - 兼并重组被提出作为治理内卷的四大路径包括集团内部整合与跨技术路线合作[18] - 吉利极氪/领克整合、零跑-Stellantis合作等案例已验证整合可行性[19] - 政府层面推动退市机制清理僵尸企业但车企退出意愿低导致竞争持续白热化[20]
比亚迪吉利长城:“口水仗”背后是刺刀见红游戏
虎嗅· 2025-06-10 13:11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烈度远超预期加速进入"最残酷竞争阶段" [3] - 比亚迪通过"油电同价"和"电比油低"策略在2023-2024年实现销量爆发并建立多款标杆车型 [6] - 15万元以下市场出现"一个坑几个萝卜"的贴身肉搏格局 [8] 价格战动态 - 2025年1-4月乘用车销量1012万台(同比+11.6%)但行业利润率仅4.1%(同比-5.1%) [17] - 比亚迪在2025年4-5月连续实施变相降价和"一口价促销"引发吉利/零跑/上汽等10余家车企跟进 [19][20] - 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 农村市场因缺乏真金白银刺激转为观望 [18] 产品竞争案例 - 吉利星愿以"海鸥价格+海豚配置+海狮空间"策略实现对比亚迪的精准打击 [10] - 比亚迪海鸥/海豚2025年月销量因竞品冲击出现显著下滑 [13] 行业整合路径 - 行业共识认为兼并重组是治理内卷的必要手段 提出四大整合路线 [28][30] - 吉利极氪/领克整合、广汽/上汽研发重构已展现资源整合成效 [31] - 现存近100个品牌需向成熟市场"数个汽车集团"结构过渡 [24] 企业运营数据 - 比亚迪1-5月完成年度550万辆目标的31.6%(173.6万辆) [25] - 吉利同期完成270万辆目标的22.3%(60.3万辆) 长安/奇瑞完成度仅约10% [25] 政策监管动向 - 头部车企6月被三部委约谈 要求停止无底线价格战并提交利润报表 [32] - 政府拟通过退市机制清理僵尸企业 限制地方过度扶持 [29]
两大汽车央企合并再起悬念,独立的长安汽车重掌主动权
新浪财经· 2025-06-06 19:35
央企重组进展 - 长安汽车母公司兵器装备集团将实施分立 汽车业务分立为独立央企 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将变更但实际控制人未变 [1] - 兵装集团旗下东安动力 湖南天雁等汽车业务公司将组合成为与东风 一汽同级的第三家一级央企 长安汽车仍为二级央企 [1] - 东风汽车集团公告明确表示"暂不涉及相关资产和业务重组" 两家汽车央企合并工作按下暂停键 [1] - 2月东风与兵装集团曾公告筹划重组 长安汽车与东风合并计划首度公开 [1] 重组面临的挑战 - 两大央企合并规模庞大 管理难度高 需处理品牌 供应链 工厂 经销商择优及人员安置问题 [3] - 长安汽车行政职级低于东风但自主品牌发展更好 重组主导权存在争议 [3] - 主管部门拟由长安汽车激发东风集团 新央企拟定名"中国南方汽车集团" 总部设重庆 但总部选址引发地方政府博弈 [3] - 4月长安汽车董事长确认战略重组方案已"基本完成" 但5月股东大会上未给出明确进展 [3] 分立目的与影响 - 兵装集团分立另一重要目的是将军民业务彻底分开 非汽车业务股权将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实现军工资源整合 [5] - 剔除军工业务后更有利于长安汽车开拓海外市场 公司规划今年实现100万辆海外销量目标 [6] - 方正证券预计新汽车集团设立最晚2至3月内完成 长安汽车将更市场化 专业化 高效运作 [6] 市场反应与业绩表现 - 6月5日兵装系上市公司普涨 东安动力 湖南天雁涨停 长安汽车上涨1 59% 午后一度拉升至5% [6] - 2025年前4月长安汽车国内零售量41 8万辆(同比下滑10 6%) 东风集团销量65 1万辆(同比下滑23 3%) [6] - 长安深蓝汽车有望今年盈亏平衡 阿维塔预计2026年盈亏平衡 东风岚图未给出明确盈亏时间表 [7] 行业整合趋势 - 分析师指出整合仍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大趋势 不排除未来大型国央企继续合并可能 [7] - 行业呈现市场容量停滞 利润下降 集中度提升等成熟期特征 兼并重组浪潮将不可避免 [7] - 2024年多家车企启动内部整合 如吉利整合极氪与领克 广汽构建"大研发体系" 上汽成立"大乘用车板块"等 [8] - 专家建议强化整车企业退市机制 清理"僵尸车企" 管控地方政府过度扶持 制定公开公平的并购规则 [8]
中国贸促会汽车分会会长王侠:针对行业乱象车企应坚守三条底线
证券日报网· 2025-06-06 11:5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加剧,行业利润已下探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1] - 无底线价格战可能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企业和消费者均不利[1] - 技术竞赛活跃但需以安全为前提,涉及固态电池、AI上车、智驾平权等新技术[1] 企业应对策略 - 坚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动摇,守住法律法规底线[1] - 坚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维护产业链合作关系[1] - 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构筑价值高地,拒绝低于成本价销售[1] 产业格局重塑 - 兼并重组是内卷的必然结果,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2] - 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市场容量停滞、利润下降、集中度提升等现象[2] - 大汽车集团内部整合已开始,有助于资源整合和竞争力提升[2] 重组可能方式 - 大汽车集团通过内部整合强化主业[2] - 强势燃油车企整合新能源车企[2] - 优势新能源车企整合弱势新能源车企[2] - 优势国际车企整合本土弱势新能源车企[2] 政策建议 - 政府需强化整车企业退市机制[2] - 鼓励市场环境治理和消费服务体系建设[2] - 为车企整合提供引导和政策支持[2] - 制订公开公平的并购重组规则,维护市场秩序[2]
5月超百款车型降价!王侠:汽车行业不要把内卷风气带到海外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1:42
行业价格战现状 - 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超过200款 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已达60多款 [1] - 2025年5月降价车型达百余款 降价幅度最高超过5万元 甚至出现3万元级车价 [1] - 头部车企大范围、大幅度降价带动多家车企跟进效仿 [1] 价格战影响与应对策略 - 无底线价格战和盲目技术狂飙会挤压企业合理利润空间 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 [1] - 企业应坚持三条底线:质量与安全标准 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 长期主义技术创新 [1] - 反对低于成本价销售 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构筑价值高地 [1] 国际化发展与行业整合 - 警惕将内卷风气带到海外 避免将增量市场搅浑为红海市场 [2] - 行业已出现兼并整合案例 如吉利旗下极氪与领克整合 广汽"大研发体系"等 [2] - 兼并重组是产业迈向成熟期的必然现象 既是内卷结果也是治理手段 [2] 产业重组可能方式 - 大汽车集团通过内部整合强化主业 降本增效 [2] - 强势燃油车企整合有技术优势但规模弱势的新能源车企 [2] - 优势新能源车企整合弱势新能源车企 [2] - 国际车企通过收购、合资或技术合作整合本土弱势新能源车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