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级食物
icon
搜索文档
中产疯抢的「液体黄金」,塌房了?
36氪· 2025-11-20 09:41
七鲜、小象超市也迅速跟上,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姜黄饮品。 中产唯一挚爱燕麦奶品牌OATLY也推出了自己的新品——姜黄燕麦奶。 今年双十一,只要打开一个有些体量的直播间就能见到"姜黄饮"的身影,在小红书上搜索"姜黄饮",相关话题度高达304w+。 最近,中产界来了个新顶流: 姜黄。 一个和羽衣甘蓝、巴西莓粉一样,写作超级食物,译作健康的东西——没有人能说清楚姜黄是如何成为超市顶流的,人们只知道: 盒马的姜黄生姜柠檬饮、山姆的姜黄柠檬汁总是断货; 01 双十一开售以来,一口姜黄饮的销量环比9月增长了14倍。 在我还在思索"到底在哪里看过姜黄"的时候,这个长得很像咖喱伴侣的小东西就摇身变成时尚超模,一窝蜂挤进了中产超市。 站在中产超市的货架前,放眼望去: 被抢断货的「超级饮料」 到处都是超级食物的影子。 又贵又难喝? 众所周知,当风已经吹进中产超市的时候,消费市场上姜黄饮早已蔚然成风了。 但根据我作为老吃家的直觉,姜黄实在没有成为好喝饮品的潜质,原因有二: 第一,中产的味觉,素来不值得信任。 第二,除了姜撞奶,我没吃到过什么好吃的"姜家"产品。 当然,理性思考是一回事,好奇心是另一回事。 我看着盒马App上100ml售 ...
为了健康,年轻人就差啃绿化带了
虎嗅APP· 2025-11-10 18:11
健康饮食趋势 - 以“哈佛蔬菜汤”为代表的便捷健康食品需求旺盛,盒马、叮咚买菜等平台售卖的净菜包(400g,售价9.39-9.5元/份)销量和复购率均不低[12] - “抗炎”概念取代“抗糖”成为新的健康流量关键词,慢性炎症被视为多种亚健康问题的根源,抗炎饮食强调摄取天然果蔬,例如每周摄入400g胡萝卜可使癌症风险降低10%至30%[22][23] - 超级食物市场持续扩张,姜黄、甜菜根、羽衣甘蓝、巴西莓构成“四大天王”,相关粉末产品及茶饮(如古茗、宝珠奶酪的姜黄系列)广泛流行,盒马甚至推出含姜黄、肉桂等成分的“四物戚风蛋糕”[27][29][32] 健康消费行为与市场 - 全球45%的消费者正经历“健康倦怠期”,61%的消费者感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要求以特定方式保持健康的压力[5] - 健康追踪设备的过度使用引发反效果,案例显示用户同时佩戴多种设备(如Whoop手环、Apple Watch、监测戒指)反而增加了生活压力[71] - 商业营销加剧健康焦虑,70%的美国人对频繁变化的健康信息感到困惑,食品行业的营销活动是超级食物风靡的重要因素之一[39][40] 性健康与社交趋势 - 性健康自检市场快速增长,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3亿美元,增速在14%以上,性关系前交换检测证明成为新常态[47] - Z世代性行为频率显著下降,2021年约30%的青少年有过性经历,较2019年的38%下降,62%的Z世代不经常发生一夜情,远低于千禧一代的78%[51] - 成人玩具行业呈现多样化、可爱化设计趋势,女性性玩具崛起,部分消费者选择用情趣玩具替代人际性接触[48][49] 生活方式与社交变迁 - Z世代社交活动向“清醒社交”转变,咖啡俱乐部活动增加478%,温泉聚会参与人数增长1105%,低酒精饮品和自然葡萄酒更受欢迎[62][64] - 健康文化影响下,52%的年轻人担忧饮酒有害健康,较五年前上升18个百分点,超过20%的Z世代保持清醒,仅10%尝试过A类毒品[62][65] - 数字排毒需求上升,Pinterest上“数字排毒创意”和“数字排毒显化”话题在2025年1月至3月间分别增长72%和273%[67]
被茶饮做局了!“瘦瘦瓶”“纤体瓶”瘦的是瓶身 不是我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14:22
核心观点 - 茶饮品牌使用"纤体""瘦瘦"等暗示性词汇营销羽衣甘蓝饮品 但实际无直接减肥功效且存在热量陷阱 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和法律风险 [1][3][14] - 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 通过健康概念和情绪文案作为差异化手段 但需警惕营销边界以避免透支消费者信任 [17][18] 产品营销策略 - 喜茶 奈雪的茶 沪上阿姨 古茗等头部品牌推出以羽衣甘蓝为主打的"纤体瓶""瘦瘦小绿瓶"等产品 使用"轻盈""纤体"等直接关联减脂效果的字眼 [1][3] - 品牌在详情页用小字注明"瘦瘦 轻盈指瓶型设计而非功能性" 例如奈雪标注"新方形瓶型更瘦更轻便" 喜茶标注"去火指口感清爽" [3][8] - 奈雪曾推出"双抗小红瓶"和"巴西莓美颜杯" 将"双抗"解释为对抗负面情绪 "美颜"解释为生活状态 目前两款已下架 [7] 产品成分与热量 - 一杯500ml奈雪"瘦瘦小绿瓶"选择不另外加糖选项后热量仍达183大卡 相当于一碗米饭 [10] - 店员普遍推荐七分糖以改善口感 因羽衣甘蓝本身较涩 [10] - 饮品并非纯羽衣甘蓝榨汁 为调和苦涩口感添加橙子 草莓 牛油果等水果 部分门店加入椰子乳与蔗糖 [11] - 专家指出榨汁过程导致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流失 实际健康性取决于添加的其他成分如糖或奶 [13] 法律风险 - 律师指出使用"瘦瘦""纤体"等词汇可能违反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 因易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具减脂功效 [14] - 若隐瞒高糖 高热量事实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14] - 奈雪2022年因使用"野生甜心"宣传非野生产品被罚款1.58万元 已有虚假宣传处罚先例 [15] 行业竞争动态 - 羽衣甘蓝饮品源于喜茶2024年7月与安踏联名推出的"羽衣纤体瓶" 该系列首月售出超350万杯 截至12月底累计售出3700万杯 [17] - 行业门槛低 研发成本不高 品牌快速跟风导致配方高度雷同 形成叠加式同质化竞争 [17] - 行业通过"健康标签"和"情绪文案"作为差异化杠杆 但需谨慎把握营销边界 [18]
我被做了局?花19元买了个“瘦瘦”的瓶子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07:20
产品营销策略 - 多家茶饮连锁品牌推出以羽衣甘蓝为主打的饮品 使用"纤体""轻盈"等字眼暗示减脂效果 但在详情页用小字注明实际指瓶型设计而非功能性 [1][2] - 品牌通过文字游戏规避责任 例如"双抗"解释为对抗负面情绪 "美颜"指生活状态而非产品功效 相关饮品目前已下架 [7] - 喜茶在"纤体瓶"系列详情页用小号字体备注 称"去火"指去除生活燥热感 "去油"指去除生活油腻感 "美颜"指提供生活色彩 [8] 产品成分与健康属性 - 即使选择不另外加糖选项 一杯500ml羽衣甘蓝饮品热量达183大卡 相当于一碗米饭 [1][9] - 为调和羽衣甘蓝苦涩口感 产品普遍添加橙子 草莓 牛油果等水果 部分门店加入椰子乳与蔗糖 [9] - 专家指出羽衣甘蓝榨汁后膳食纤维和矿物质会随纤维渣流失 饮品健康程度取决于其他添加成分 [10] 法律合规风险 - 律师认为使用"瘦瘦""纤体"等字眼可能违反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 因易使消费者误以为具有减脂功效 [10][11] - 品牌若在宣传中承诺不使用人工香精但配料表出现相关成分 则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12] - 行业已有处罚先例 奈雪的茶曾因使用"野生甜心"虚假宣传被罚款1.58万元 [12] 行业竞争格局 - 羽衣甘蓝饮品源于2024年7月喜茶与安踏联名产品 首月售出超350万杯 系列产品累计售出3700万杯 [13] - 奈雪的茶 沪上阿姨等头部品牌迅速跟进 产品配方高度雷同 形成同质化竞争 [13] - 行业门槛低 供应链成熟 品牌将健康标签和情绪文案作为差异化竞争手段 [14]
8.9元/100mL遭疯抢?“白人中药”被盒马卖断货,养生圈杀出一匹新黑马
36氪· 2025-08-01 11:27
核心观点 - 小剂量功能性果汁"Shot瓶"凭借差异化定位和健康属性成为市场新增长点 在英国功能性果汁品牌Moju凭借剂量瓶获得62%市场份额[1] 国内盒马HPP姜黄生姜柠檬饮上市当月超3000人下单并登顶复购榜首位[8] - 产品成功契合年轻群体便捷养生需求 结合药食同源理念与社交媒体传播形成消费热潮[9][13] - 行业面临口感优化、功能宣称合规及高频复购可持续性等挑战[16][18] - 职场场景被视作商业化破局关键 海外品牌MOJU和三得利已通过晨间提神等场景化营销验证可行性[24][27] 市场表现 - Moju剂量瓶产品占据英国功能果汁市场62%份额[1] - 盒马100毫升HPP姜黄生姜柠檬饮售价8.9元 折算客单价高于同类HPP果汁[4] - 该产品上市当月超3000人下单 登顶盒马冷藏饮品复购榜首位[8] - 新锐品牌有乐岛姜黄饮单品全网销量突破2000万瓶[19] 产品特性 - 盒马产品含生姜≥38%、柠檬≥38%、蜂蜜21%、姜黄≥3% 具有明显辛辣刺激口感[4] - Shot瓶核心特征为小容量(30-100mL)、高功效性及便携包装[4][19] - 采用HPP工艺保持新鲜品质 突出靶向功能定位[14] 消费驱动因素 - 留学生群体将"白人中药"概念引入国内形成认知基础[9] - 年轻群体追求便捷养生方式 药食同源食材需求上升[9] - 社交媒体真实反馈激发购买欲 如"打工人续命水"等话题传播[13] - 职场场景存在上午提神、午后抗疲、晚间助眠的分段式需求[29] 行业发展趋势 - 传统果汁产品高度同质化 Shot瓶为HPP品类注入新活力[14] - 本土品牌尝试融合超级食物与中式养生概念 如有乐岛结合三伏天养生场景[19] - 新锐品牌聚焦细分场景:SuperMorning专注晨间 SOMESOME主打30mL即时能量补给[19] - 药食同源食材(生姜/枸杞)与职场需求融合成为差异化创新方向[29] 面临挑战 - 100mL小容量高客单价产品能否支撑高频复购存疑[16] - 国内法规要求功能饮料需"蓝帽子"认证 面临高合规成本及长审批周期[16] - 功能性原料普遍存在口感不佳问题 需平衡功效与适口性[16] - 消费者决策维度复杂 需关联场景/人群/气味等多维度而非单独强调功能[18] 创新方向 - 规避功能宣称限制 通过"白人中药"概念开辟药食同源创新路径[21] - 借鉴MOJU海外营销模式:通过"Wake Shake Boom"等场景化活动强化晨间饮用场景[24] - 结合新零售渠道(盒马/MUJI)加速市场教育进程[19][29]
喜茶纤体瓶杀进山姆,从“被嫌弃”到品牌疯抢,食品圈都在赌下一个超级食材?
36氪· 2025-07-08 11:25
羽衣甘蓝市场崛起 - 羽衣甘蓝从无人问津到成为"超模同款"和"纤体神器",吸引喜茶、奈雪的茶、瑞幸、盒马、山姆、洽洽、白象、三只松鼠等品牌布局 [2] - 喜茶通过现制茶饮场景切入,将羽衣甘蓝与水果搭配中和苦涩感,转化为"喝果汁"的愉悦体验 [2] - 喜茶抓住健康焦虑与奥运热潮,推出"纤体瓶"等产品,赋予羽衣甘蓝情感驱动力和社交货币属性 [3] 品牌营销与产品创新 - 喜茶羽衣甘蓝饮品上市一个月消耗超10万斤,累计售出350万瓶 [5] - 喜茶推出多款羽衣甘蓝组合产品,如"去火纤体瓶"、"暗黑纤体瓶"、"能量纤体瓶",带动羽衣甘蓝种植端身价暴涨400% [5] - 喜茶推出山姆限定NFC羽衣甘蓝饮料,突破现制茶饮场景限制 [6] 行业趋势与品类扩展 - 羽衣甘蓝成为"健康体重管理"代名词,品牌通过"纤体"、"小蛮腰"等命名直击消费者焦虑 [8] - 现制茶咖品牌如茶百道、奈雪的茶、瑞幸推出羽衣甘蓝果蔬茶,瑞幸产品两周售出1120万杯 [8] - 预包装领域如盒马、山姆推出NFC、HPP羽衣甘蓝果蔬汁,酸奶品牌如君乐宝、纯享融合羽衣甘蓝风味 [10] 应用场景多元化 - 洽洽、白象、三只松鼠将羽衣甘蓝延伸至瓜子、面条、吐司等早餐、代餐、零食场景 [11] - 羽衣甘蓝从"即时健康补偿"向"日常健康摄入"转变 [11] 产业链与技术升级 - 喜茶在云南建设"0农残种植"基地,定制采摘标准降低苦涩感 [13] - 盒马研发"亚非皱叶青菜"改良品种,月环比销售增长80% [13] 海外市场发展路径 - 羽衣甘蓝在欧美通过"口味改造+明星效应+渠道拓展+科学背书"路径流行 [17] - 美国羽衣甘蓝产量2007-2012年增长60%,餐厅菜单出现率2014-2018年飙升1300% [19] - 羽衣甘蓝脆片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2067亿美元,Rhythm Superfoods等品牌推动商业化 [21] 中外市场对比 - 中国市场从茶饮、果蔬即饮扩展,欧美市场从餐饮应用到零食再到其他品类 [25] - 羽衣甘蓝脆片在中国尚未大规模流行,与本土饮食文化相关 [25] 行业展望 - 超级食物在中国迎来加速临界点,健康化功能化转型成为趋势 [26] - 羽衣甘蓝崛起印证市场对健康核心价值的广泛认同 [26]
2025食品行业的理性回归:健康不再是标签,而是产品基因
36氪· 2025-07-07 17:24
药食同源 - 药食同源市场规模突破370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2万亿元,相关注册企业达2900余家,2024年新增400余家[4] - 传统药企、保健品企业和食品企业纷纷加码,产品创新涵盖乳制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等多个品类,如伊利联合同仁堂推出纾糖奶粉、盼盼推出雪梨枇杷露等[4] - 配方升级聚焦祛湿消肿、控糖、睡眠健康等功能,如玉米须+薏苡仁饮品、桑叶提取物控糖产品、酸枣仁助眠食品[5] - 行业面临法规限制,产品不能做功能宣传,需平衡功效与口感,未来需挖掘106种药食同源物质的创新潜力[6] 超级食品 - 全球超级食品市场规模2025年达2016.3亿美元(约14689亿元人民币),2030年预计3282.8亿美元(约23915亿元人民币)[9] - 国内趋势强劲,天猫618超级食品同比增长246%,巴西莓粉增60%,羽衣甘蓝粉增110%,奇亚籽增120%[10] - 产品覆盖果蔬汁、酸奶、零食等,主打高营养密度和健康功效,如甜菜根降压、姜黄抗炎、奇亚籽富含欧米伽-3[10]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和"智商税"质疑,品牌需强化供应链和场景创新[11][12] 体重管理 - 中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超50%,政策推动下2025年体重管理市场规模预计3260亿元,功能性食品占比42%[15] - 产品从单一减重转向抑制食欲、增肌等多功能,成分应用包括天然代糖、益生菌、超级食物等[16][17] - 品牌如ffit8、元气森林、盼盼等推出低卡、高饱腹产品,线上线下渠道全面渗透[17] 零添加政策 - 新国标禁止"零添加"等误导性标签,强调食品添加剂合规使用不影响健康[20][21] - 企业需转向科学配方和透明标识,如通过APP推送营养建议,加强消费者教育[22] 商标擦边营销 - 白象"多半系列"、千禾"0"酱油等商标擦边案例引发争议,涉嫌违反《商标法》第十条[24][25] - 此类营销短期吸引流量,长期损害品牌信誉,需监管部门加强审查[25] 认证风潮 - 85%中国消费者关注配料表,清洁标签认证可提升企业营收15%、利润11%、定价18%[28] - 认证乱象频发,部分"销量第一"称号仅基于有限数据或付费获取,削弱公信力[29][30] - 品牌应聚焦技术研发而非过度依赖认证,以实际质量赢得市场[30]
牛油果遇冷门,进口商亏惨?网友列出4个关键因素
搜狐财经· 2025-06-04 10:42
牛油果市场现状分析 - 进口牛油果库存积压严重,价格持续下降但消费者购买意愿低迷,市场热度显著减退 [1] 消费者行为变化 - 价格敏感度提升:单个进口牛油果售价达十几二十元,核占比高且易腐坏,性价比劣势明显 [3] - 便利性需求增强:牛油果处理流程复杂(判断成熟度、去核、加工),与当代消费者追求快捷的饮食习惯冲突 [4] - 口味争议显著:消费者对牛油果风味评价两极分化,部分认为其寡淡需搭配调料,增加食用门槛 [4][5] 替代品竞争格局 - 健康食品选择多元化:羽衣甘蓝、奇亚籽、鹰嘴豆泥等新兴健康食材分流消费者需求 [7] - 即食产品优势凸显:预调酱料、即食沙拉配料因稳定性高、操作简便更受青睐 [7]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供应链优化:需降低流通成本以改善终端价格竞争力 [9] - 产品形态创新:开发即食牛油果酱/果肉等预处理产品,解决便利性痛点 [9] - 品种改良:培育风味更佳、核更小、保质期更长的品种以提升消费体验 [9]
穷人的阿胶,卖了150亿?
虎嗅· 2025-05-19 22:23
红菜头市场现象 - 红菜头从冷门根茎蔬菜转变为都市中产"社交硬通货",成为健康餐标配和身份象征 [2][3][4] -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0g甜菜根粉月销1万+,低价款达5万+,反映消费端需求激增 [65] - 全球甜菜根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1654亿美元增至2029年212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5% [66] 行业营销策略 - 食品饮料品牌通过添加柠檬、苹果等高颜值甜口配方弱化红菜头土腥味,重塑"难吃但健康"认知 [57] - 贴"有机""欧洲进口"标签使红菜头溢价明显,从廉价蔬菜升级为"蔬菜界爱马仕" [61] - 茶饮咖啡品牌密集推出红菜头产品,如M Stand甜菜拿铁、挪瓦红菜头美式,形成品类创新风潮 [72] 超级食物赛道 - 羽衣甘蓝、奇亚籽等超级食物在饮品应用爆发,喜茶羽衣甘蓝产品年销3700万杯,奈雪、乐乐茶快速跟进 [69][70] - 超级食物共性:异域来源、复杂烹饪场景、被赋予排毒/抗衰老等功效,实际营养效用常被夸大 [78][85][102] - 牛油果、姜黄等品类历史显示,超级食物生命周期约2-3年,依赖社交媒体炒作维持热度 [89][93][126] 消费心理驱动 - 中产通过食用难接受口感的食物(如红菜头)强化"自律人设",将健康成本符号化 [42][54] - 超级食物满足对白人精英生活方式的投射,沙拉碗添加红菜头比传统饮食更具"阶级跃迁"暗示 [112][119] - 品牌利用消费者焦虑(职场、年龄、社交)营销,将功能性诉求转化为身份认同消费 [122][123]
“先喝折耳根水、再啃生姜泡芙”,我们逛完这届食品展感觉商家把脆皮打工人当药罐子用了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5-05-15 08:26
核心观点 - "超级"成为食品饮料行业最新营销关键词,涵盖食材和技术创新[4][9] - 行业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纵深化发展趋势,从健康养生到糖油混合物两极分化[20][73] 行业趋势 超级食材与技术 - "药食同源"概念盛行,饮料厂商普遍采用《本草纲目》元素开发草本饮品[4] - 奶制品原料多元化,水牛、牦牛、羊、骆驼奶进入主流市场[4] - 代糖技术升级,酵母提取物使代糖更接近真糖口感,罗汉果等植物提取糖应用广泛[16][18] - 菌丝蛋白技术可模拟肉类口感,但市场接受度有限[33][35] 植物基革命 - 植物饮料成为顶流,34省市区可食植物资源被系统开发[42] - 传统品牌跨界植物饮,如江中药业推金银花柚子饮、露露推枸杞桑葚饮[42] - 植物奶品类扩展,出现绿豆酸奶、大米牛奶等创新产品[45] 产品创新方向 - "XX水"品类爆发,包括酵素椰子水、白桦树水等近10种新型水饮[48] - 康普茶作为发酵茶饮新品类,价格下探至6-7元/瓶[64] - 爆珠小料定制化发展,20多种口味支持2吨起订的个性化生产[69] - 减盐技术复杂化,需针对不同食品类型和地区口味定制解决方案[66][67] 消费两极分化 - 健康概念产品与高糖油烘焙产品同步增长[73] - 64层蛋挞等烘焙产品通过结构创新保持口感,明确拒绝低糖低脂路线[74][76] - 消费者行为显示健康宣称产品复购率低于高糖油产品[77] 商业模式 - 互联网背景创业者涌入食品行业,占比达论坛嘉宾2/3[22] - 饮料行业转向消费主权时代,品牌弱化logo突出品类创新[51] - 植物饮料研发形成标准化公式,结合东方水果+汉方草本等元素[54] - 古籍药方数据库成为部分企业核心技术壁垒[56] 跨界融合 - 食品展与宠物展联动,宠物食品与人类食品界限模糊[10][12] - 自热技术应用于药膳汤品,适应快节奏养生需求[58] - 精酿啤酒与茶饮结合,形成康普茶等新品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