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

搜索文档
在华售价腰斩后,OATLY想要剥离中国市场了
观察者网· 2025-07-26 09:54
公司战略审查 - OATLY启动对大中华区战略审查,考虑独立运营以加速业务增长[1] - 首席执行官表示大中华区业务显著提升,需评估如何最大化其价值[1] - 近期多家外资消费品公司如星巴克、哈根达斯、Pandora也在考虑中国业务重组[1] 公司发展历程 - OATLY成立于1994年,专注于燕麦奶生产,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1] - 2012年品牌定位升级为"环保生活方式符号",契合"植物基"浪潮[2] - 2016年华润与Verlinvest合资公司投资OATLY,支持其全球扩张[2] - 2017年进入美国市场,通过咖啡馆策略开拓欧美市场[2] - 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借助华润渠道资源[2] 中国市场表现 - 2018年在中国合作的咖啡馆拓展至上千家[3] - 2020年与星巴克合作提升知名度,2021年Q1亚洲增速达424.6%[5] - 2021年在安徽建立工厂,年产1.5亿升燕麦基产品,覆盖中国80%需求[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份额达62.9%,同比增长超10个百分点[7] - 2020-2024年大中华区营收分别为4745.2万元、1.12亿、1.25亿、1.15亿美元[9] - 2025年上半年收入5695.5万美元,同比增长12.5%,调整后EBITDA为98.2万美元[9] 市场竞争与定价 - 淘宝渠道售价约16元/L,较初期几近腰斩[13] - 欧洲售价2.5-3欧元,是当地牛奶价格的2倍[13] - 本土品牌如菲诺、OATOAT进货价仅为OATLY一半[16] - 天猫植物蛋白饮料回购榜前三价格区间5-10元/250ml,OATLY定价12-15元[16] 成本与供应链 - 马鞍山工厂投产使成本下降20%[16] - 本地燕麦采购比例从2021年不足20%提升至2025年45%[16] - 基础款燕麦奶已实现60%原料本土化[16] 行业分析师观点 - 欧美市场毛利率远高于中国市场[13] - 中国市场体量仅1亿美元,对整体业绩贡献不大[13] - 燕麦奶在中国易被其他植物基蛋白替代[17] - 2024年大中华区估值约2.3-3.45亿美元,市销率1.74-2.6倍[17] - 2014年OATLY扩张主要目标为欧美市场,未计划进军亚洲[17]
泰国乳制品出口不断扩大 去年出口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五 居东盟国家首位
人民日报· 2025-05-23 05:53
泰国乳制品出口表现 - 2024年泰国乳制品出口同比增长11.5% 总出口额达5.82亿美元 在东盟国家位居第一 [1] - 六大主要出口市场为马来西亚 越南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 菲律宾 缅甸 其中马来西亚进口增幅高达64.3% [1] - 得益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泰国乳制品在东盟国家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1] 市场需求与产品趋势 - 市场需求旺盛的乳制品包括酸奶 乳酸菌饮料 常温奶 混合豆奶 奶茶 咖啡等乳制品相关饮品 [1] - 泰国乳制品企业开始探索低脂 零脂 植物基 零乳糖乳制品 满足多样化需求 [2] - 泰国企业"乳品之家"是当地第一家有机乳制品生产商 采用有机奶牛饲养工艺 不使用抗生素 化学杀虫剂等 [2] 生产与技术升级 - 泰国乳业促进组织实施2023年至2027年行动计划 推动奶牛农场向现代化 高效化方向发展 [2] - 计划包括推动"智慧农场"标准 提升管理效率 增加原奶产量 [2] - 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建议奶农科学使用草 干草 玉米茎 并分配资金引入先进技术提高质量 [2] - 主要乳制品企业采用巴氏杀菌技术保障产品安全无菌 [2] 出口市场拓展 - 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 泰国乳制品正扩大出口至中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智利等市场 [3] - 泰国计划进一步开拓非洲 拉美等新兴市场 提升全球乳制品贸易地位 [3]
供应链玩家决心下场做高端椰子水品牌,「IMCOCO」集团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 | 融资首发
36氪· 2025-05-22 08:37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泰国IMCOCO集团完成亿元级Pre-A轮融资,由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领投,天图资本跟投,资金将用于泰国工厂产能扩建、ONLIFE自有品牌全球化及中国区总部设立[1] - 公司成立于2023年,总部位于曼谷,业务涵盖香水椰种植、椰果跨境贸易、椰水原料研发及生产、椰子水饮料加工四大板块,拥有泰国唯一万吨级椰水生产基地[1] - 公司计划通过融资将产能提升至4条产线,预计年产6亿瓶300ml装椰子水[5]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椰子水饮料市场规模从2019年25.17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49.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4.7%[1] - 大中华区市场规模从2019年1.02亿美元增至2024年10.9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60.8%,其中中国内地市场从4970万美元增至10.1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82.9%[1] - 预计全球椰子水市场将从2024年50亿美元以11.1%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9年85亿美元[10] 原材料与供应链优势 - 香水椰年产量仅12亿颗,占全球椰子总量2%,是高端椰水的重要原材料[3] - 公司在泰国直接租赁并管理260莱试验土地,未来将扩展至1万莱果园,实现20%-30%椰子自供[5] - 公司掌握中国市场10%香水椰鲜果份额,与泰国34家椰子工厂合作,年出货量达5亿泰铢(1亿元人民币)[5] 产品与品牌战略 - 公司在中国孵化自有品牌酷可椰、椰轻说、小椰轻,主要定价中端[8] - 计划2025年推出高端品牌ONLIFE,主打泰国纯进口45天短保产品,优先铺设精品超市渠道[8] - ONLIFE将避开中端价格竞争(均价从2023年1.91元/百毫升降至2025年1.46元/百毫升),定位高端线[9] 客户合作与市场拓展 - 公司为山姆、娃哈哈、周黑鸭、古井健康、中国国际航空等供应原料椰水[5] - 与周黑鸭合作推出"丫丫椰"品牌,采用泰国香水椰原料,已覆盖3000多家线下门店及电商[5] - ONLIFE品牌计划2025年底布局出海,优先进入日韩、东南亚市场,再拓展至美国[10] 团队背景与行业展望 - 联合创始人翁翔坚曾任职阿里、腾讯,参与英语流利说上市,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于涛曾是泰国椰子贸易商[10] - 公司认为椰子将成为"万物底料",在鲜果、软饮、即饮市场及冻干零食等领域有广阔前景[10] - 中国椰子水行业格局尚未稳固,新玩家不断涌入,市场天花板仍远[10]
“先喝折耳根水、再啃生姜泡芙”,我们逛完这届食品展感觉商家把脆皮打工人当药罐子用了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5-05-15 08:26
核心观点 - "超级"成为食品饮料行业最新营销关键词,涵盖食材和技术创新[4][9] - 行业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纵深化发展趋势,从健康养生到糖油混合物两极分化[20][73] 行业趋势 超级食材与技术 - "药食同源"概念盛行,饮料厂商普遍采用《本草纲目》元素开发草本饮品[4] - 奶制品原料多元化,水牛、牦牛、羊、骆驼奶进入主流市场[4] - 代糖技术升级,酵母提取物使代糖更接近真糖口感,罗汉果等植物提取糖应用广泛[16][18] - 菌丝蛋白技术可模拟肉类口感,但市场接受度有限[33][35] 植物基革命 - 植物饮料成为顶流,34省市区可食植物资源被系统开发[42] - 传统品牌跨界植物饮,如江中药业推金银花柚子饮、露露推枸杞桑葚饮[42] - 植物奶品类扩展,出现绿豆酸奶、大米牛奶等创新产品[45] 产品创新方向 - "XX水"品类爆发,包括酵素椰子水、白桦树水等近10种新型水饮[48] - 康普茶作为发酵茶饮新品类,价格下探至6-7元/瓶[64] - 爆珠小料定制化发展,20多种口味支持2吨起订的个性化生产[69] - 减盐技术复杂化,需针对不同食品类型和地区口味定制解决方案[66][67] 消费两极分化 - 健康概念产品与高糖油烘焙产品同步增长[73] - 64层蛋挞等烘焙产品通过结构创新保持口感,明确拒绝低糖低脂路线[74][76] - 消费者行为显示健康宣称产品复购率低于高糖油产品[77] 商业模式 - 互联网背景创业者涌入食品行业,占比达论坛嘉宾2/3[22] - 饮料行业转向消费主权时代,品牌弱化logo突出品类创新[51] - 植物饮料研发形成标准化公式,结合东方水果+汉方草本等元素[54] - 古籍药方数据库成为部分企业核心技术壁垒[56] 跨界融合 - 食品展与宠物展联动,宠物食品与人类食品界限模糊[10][12] - 自热技术应用于药膳汤品,适应快节奏养生需求[58] - 精酿啤酒与茶饮结合,形成康普茶等新品类[61]
从爆火到哑火,又一巨头退出中国:被捧上神坛的“人造肉”,快凉透了
创业邦· 2025-03-11 11:18
人造肉行业现状 - 别样肉客2024财年收入3.265亿美元同比下降4.9% 经营亏损1.56亿美元 经营利润率-47.8% [2] - 别样肉客宣布2025年第二季度末暂停中国运营并裁员95% [3] - 行业从2021年开始资本熄火 已上市企业均处于亏损裁员状态 [4] 人造肉技术分类 - 分为植物肉和细胞肉两大类 植物肉是当前主要商业化方向 [6] - 植物肉使用大豆/豌豆分离蛋白 需复杂合成生物技术和挤压工艺 [6] - 细胞肉通过动物干细胞培育 尚处实验阶段未商业化 [6] 行业发展历程 - 2019年别样肉客上市首日暴涨163% 创金融危机后最佳IPO纪录 [3] - 2020年中国市场迎来爆发 肯德基/星巴克/喜茶等推出植物肉产品 [3][8] - 2020年国内植物基投资事件21件同比增长500% 占食品赛道10% [11] 中国市场表现 - 一线城市88%消费者听过人造肉但仅32%食用过 [16] - 天猫数据显示74%消费者不愿复购 仅止步尝鲜 [17] - 产品价格显著高于真肉 如230g植物肉售价等同500g真牛肉 [18] 技术瓶颈与挑战 - 国内未突破"干法挤压"技术 产品存在豆腥味和黏软问题 [17] - 中餐烹饪方式使人造肉易"现形" [17] - 需添加多种调味剂导致健康度打折 [17] 企业动态 - 别样肉客2021年在嘉兴建中国首座端到端生产工厂 [11] - 国内星期零/珍肉等新锐品牌获融资 双塔/双汇等传统企业入局 [4][12] - 别样肉客2020年与星巴克/肯德基/罗森等开展合作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