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薪令

搜索文档
益民基金再现高管变动 副总经理高喜阳任职7个月离任
新浪基金· 2025-06-27 11:16
高管变动 - 益民基金半年内流失四位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副总经理高喜阳、总经理王明德、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李静、首席信息官樊振华[1][6][7] - 高喜阳2022年6月加入公司,担任权益投资总监兼权益投资部总经理,2025年6月离任副总经理职务[1][4] - 王明德2024年11月离任总经理,由1984年出生的王健接任,王健此前担任副总经理兼固定收益投资总监[6] 公司经营状况 - 资产管理规模从2024年底的21.2亿元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8.2亿元,缩水幅度达61%[9] - 在199家公募基金公司中规模排名第164位,旗下仅有6只混合型基金[9] - 股东为重庆国际信托(65%)和中国新纪元有限公司(35%),成立近20年管理规模仍不足10亿元[12] 产品业绩表现 - 代表产品益民创新优势混合自2007年成立以来总回报22.63%,跑输业绩基准18.38个百分点[13] - 益民红利成长混合自2006年成立以来总回报79.26%,跑输业绩基准75.8个百分点[13] - 2025年5月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14] 人力资源管理 - 因执行"限薪令"调整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岗位并取消1.9万元月津贴,导致工资降幅44%,最终被判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赔偿101.33万元[11] - 案件引发市场对小型公募机构在薪酬制度改革背景下人才保留难题的关注[11] 行业环境 - 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小型基金公司面临高管稳定、业绩提升和规模增长三重挑战[15] - 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与转型路径值得关注[15]
【笔记20250623— 50年国债卷起来】
债券笔记· 2025-06-23 21:54
资金面分析 - 资金面略微收敛,长债收益率微幅上行,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1215亿元 [1] - 资金利率保持平稳,DR001在1.37%附近,DR007在1.51%附近 [1] - 银行间资金回购成交量下降,R001成交量减少722.74亿元至75629.10亿元,R007成交量减少3011.50亿元至3483.62亿元 [2] 债券市场动态 - 50年国债收益率近一周下行5BP,6月份累计下行12BP,表现显著优于30Y和10Y国债 [4] - 10Y国债利率早盘低开在1.636%,最低下探至1.632%,随后回升至1.64%附近 [3] - 债券市场情绪总体稳定,10Y国债利率小幅波动,250011收盘上涨0.20BP至1.6400 [5] 宏观经济与政策 - 2024年中国人均财富同比增长5%(平均数),但中位数下降6.3%,反映财富分配不均 [4] - 市场传闻国有银行总行实施"358限薪令",普通员工、部门负责人和总行领导薪酬上限分别为30万、50万和80万 [4] 国际事件影响 - 周末中东局势升级,美轰炸伊朗核设施,市场担忧伊朗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3] - 原油价格高开低走,股市低开高走,显示市场情绪总体稳定 [3]
银行高管,渐别高薪?
36氪· 2025-05-23 18:57
银行高管薪酬变化趋势 -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33家银行管理层薪酬总额同比下降,占比78.5% [1][2] - 2024年42家银行管理层薪酬总额为7亿元,较2023年8.7亿元下降19.5% [2] - 降幅最高的是长沙银行,从1411.1万元降至248.5万元,降幅82.4% [3] - 涨幅最高的是华夏银行,从1745.5万元增至2399.1万元,涨幅37.5% [2] 薪酬结构调整 - 多家银行出现"高管降薪、员工涨薪"现象 [1][5] - 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明确薪酬资源向一线员工和直接价值创造岗位倾斜 [5] - 郑州银行计划2024年起分两年每年压降高管薪酬10% [5] -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高管薪酬总额下降但员工薪酬总额上升 [6] 不同类型银行薪酬差异 - 国有大行高管薪酬普遍在百万元以下,受"限薪令"影响明显 [1][7] - 中小银行高管薪酬领跑,个人最高超400万元 [1][8] - 高管薪酬总额前十的银行中,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各占五席 [8] -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以415.9万元成为2024年薪酬最高的银行高管 [8] 薪酬机制市场化趋势 - 股份制银行采用更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注重绩效导向 [8] - 中小银行通过公开选聘高管提升市场化水平,部分岗位标出百万年薪 [9] - 86%的上市银行已实施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制度 [9] - 薪酬延付机制有助于控制风险,引导高管选择更稳健的经营策略 [9]
最近,有LP开始“断供”了
搜狐财经· 2025-04-28 09:55
国资LP出资困境 - 部分基金出现LP"断供"现象 华南地区某VC机构三支基金遭遇国资LP未按时分期出资 需寻找S基金接盘 [1] - call款机制从分期改为按项目出资 对GP投资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北京地区投资人反馈出资条件更为苛刻 [1] - 华东地区国资母基金证实LP现金流紧张 即便完成签约流程 仍存在财政压力导致的实缴失败案例 [1] 国资投资部门收缩 - 部分国企因项目退出困难导致投资部门裁撤或名存实亡 某国资投资人反映部门全年零出手 仅处理存量项目投后问题 [2] - 投资岗位人员转岗现象普遍 有VC机构将投资岗转为后台运营岗 市场化机构转国资平台者面临决策逻辑差异 [2] - 国资平台虽资金压力较小 但实际投资难度增加 早期基金投资人指出流程与市场化机构存在显著差异 [2] 国资机构管理机制变化 - 实施末位淘汰制度 连续三次考评不合格即辞退 薪酬追缴现象在多家国资基金中发生 [3][4] - 2022年财政部限薪令要求绩效薪酬40%以上延期支付不少于3年 高管基本薪酬占比不超35% [3][4] - 建立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 覆盖离职退休人员 与风险损失挂钩的已发薪酬需追回 [4] 一级市场预期调整 - 投资人回报预期断崖式下降 从追求数十倍回报转为接受1-2倍收益 对年终奖和carry分配预期降低 [4] - 深圳VC投资老兵指出硬科技投资周期长 回报倍数回归理性 需适应非互联网时代的估值逻辑 [5] - 行业共识认为需保持生存能力 低谷期留在牌桌的机构将获得长期优势 [5]
有国资LP“断供”了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4-21 17:01
基金出资困境 - 部分基金遭遇LP断供现象,华南地区某VC机构有三支基金因国资LP未按时出资而被迫寻找S基金接盘[2] - 北京地区投资人指出当前call款机制转向"按项目call款",导致GP出资效率降低[2] - 华东地区国资母基金人士透露LP因财政压力、现金流紧张无法完成实缴,部分国企投资部门收缩或名存实亡[2] 国资LP现状 - 部分国企因项目退出困难导致投资部门裁撤或全年零出手,某国资投资人被裁后半年未找到工作[2] - 国资机构实施末位淘汰制,连续三次考评不合格即辞退,并执行限薪令追缴薪酬[3] - 2022年财政部限薪令要求国有金融企业高管绩效薪酬40%以上延期支付不少于3年,已离职人员也适用追回条款[3] 行业预期变化 - 一级市场投资人回报预期断崖式下降,从追求几十倍回报转为接受1-2倍收益,更关注岗位稳定性[3] - 深圳VC投资人认为硬科技投资需长期耐心,回报周期长且倍数低于互联网时代[3] 母基金行业动态 - 中国母基金行业向精细化管理转型,2024年全景报告梳理了机构LP全名单及发展趋势[4][5] - 首届中阿投资峰会吸引12家中东LP参与,同时发布2024全球最佳投资机构榜单[8]
我,一级投资人,连续四年被降薪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3-17 10:48
股权投资行业降薪潮 - 行业连续四年降薪趋势持续 2023年整体年薪水平较前一年下降20%-40% 2024年部分机构出现薪酬腰斩现象 [3] - 头部机构基础薪酬未变但年终奖平均降幅接近50% 行业前30%机构降薪相对缓和 部分机构连续三年裁员每年裁撤20%人员 [3] - 国资基金同样受冲击 有国企因投资业绩不佳整体裁撤投资部门 部分国资机构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并追缴超额薪酬 [3][5] 行业结构性调整 - 市场化机构募资困难导致全员转向募资超一年颗粒无收 国资平台虽资金压力小但决策流程僵化影响投资效率 [4] - 机构普遍优化成本 高层降职(如董事总经理降为执行董事) 投资岗转岗后台运营或投后部门 [3][6] - 一级市场"募投管退"全面受阻 投资人转型从事副业(保险/FA/自媒体)或专注投后管理 [6] 投后管理与出海机遇 - 投后管理成为行业新焦点 通过帮助被投企业出海拓展生存空间 部分机构在中东设产业园提供投后服务 [7][8] - 政策推动外资LP回流 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境内贷款限制 预计外资LP将重返中国市场 [7] - 中东成为GP募资与企业出海核心目的地 中阿双向合作加强 已有上百家GP赴中东募资 [9][10] 中阿投资峰会动态 - 首届中阿投资峰会定于2025年4月9日举办 聚焦新能源/AI/无人驾驶等领域合作 至少三家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确认参会 [9][10] - 中东主权基金(如阿布扎比投资局/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加速在华布局 中国企业将商业模式输出至中东实现"中国方案+本土产能" [9] - 峰会设置外商直接投资/数字经济等八大主题 预计吸引180国25000人参会 协助中国GP对接中东长期资本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