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湾区
搜索文档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现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
广州日报· 2025-09-16 15:52
大湾区经济表现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美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9 [3] - 以全国0.6%国土面积和6%人口创造全国1/9经济产出 [3] - 广东省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超21万户占全国1/4居全国第一 [3] 外商投资与产业布局 - 外资集中进入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和专用设备等领域 [3] - 广东被视为外资安全港和首选投资地 [3] - 香港推动车企出海至泰国、印尼,并计划拓展越南、马来西亚市场 [2] 供应链体系建设 - 基础设施硬联通高效便捷,规则标准软联通持续深化 [4] - 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双轮驱动效果显著 [4] - 金融服务精准赋能质效提升 [4] - 首次绘制智能汽车和创新药两大新兴产业供应链图谱 [6] 展览业发展 - 2024年大湾区举办924场展览会,较2023年增长1.32% [6] - 2023年展览规模超越2019年创近十年新高 [6] -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并发布年度发展报告 [6] 国际合作推进 -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在深圳南山设立大湾区办公室 [3] - 中巴新海运航线推进中,旨在构建更具韧性物流网络 [3] - 大会吸引30个国家地区1200余名代表参与跨境金融等议题探讨 [1] 政策与规则创新 - 发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 [7] - 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4] - 供应链体系推动粤港澳产供链深度融合发展 [5]
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成立
广州日报· 2025-09-16 10:44
大会概况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于9月15日举行 主题为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 吸引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工商界代表1200余人出席 [1] - 大会围绕跨境金融、商事法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 开幕式举行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启动仪式 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两项成果 [1][8] 经济规模与外资情况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美元 以全国不到0.6%的国土面积和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占全国1/9的经济总量 [4] - 广东省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21万户 占全国1/4居全国第一 [4] - 广东吸引大量外资进入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和专用设备等领域 被视为外资安全港和首选地 [4] 供应链体系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包含五个方面:基础设施硬联通高效便捷、规则标准软联通持续深化、粤港澳立足禀赋优势推动供应链优化升级、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双轮驱动效果显著、金融服务精准赋能质效提升 [5] - 供应链体系从微观层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带来基础研究实力跃升、成果加速转化与技术产品迭代升级机遇 [6] - 从中观层面为产业合作开辟新空间 推动产供链深度融合发展 带动周边省份产业协同升级 拓展国际合作机遇 [6] 产业发展重点 - 报告首次绘制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汽车和创新药两大新兴产业供应链图谱 [6] - 提出四点建议:加快智能设施建设、制定协同共进供应链政策、营造更具活力创新发展环境、完善普惠安全金融服务体系 [6] - 香港积极推动车企走出去 当前重点市场为泰国和印尼 下一步将拓展至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2] 展览业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业近十年发展态势稳健 2023年展览规模超越2019年创近十年新高 [7] - 2024年大湾区共举办924场展览会 较2023年同比增长1.32% [7] - 《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业发展报告》提出应充分利用展览业平台功能与巧实力激发活力 [6] 国际合作推进 -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在深圳南山设立大湾区办公室 推进中国与巴西新海运航线建设 创造更具韧性物流网络 [4] - 广东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 携手港澳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加快构筑韧性湾区 [2] - 跨境电商通过大会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校等多方沟通 获取政策走向与金融支持 开展产学研合作 [4]
赋能发展 共享机遇——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看湾区活力
新华网· 2025-09-16 06:36
大会概况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开幕 主题为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 参会规模为历届最大 30个国家和地区1200余人出席[2] - 大会聚焦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 全球贸易风险应对 跨境金融合作 商事法律合作促进等议题 并开展考察对接活动[3] 大湾区经济实力 - 大湾区经济总量超2万亿美元 以全国0.6%的国土面积和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4] - 大湾区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产业体系日益健全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将加快构筑韧性湾区 优化趋同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4] 供应链与产业合作 - 香港鼓励内地企业家在港设立国际业务地区总部 利用香港优势走向国际市场[4] - 澳门将通过招商引资 中葡平台建设和会展业发展扩大国际朋友圈 助力提升大湾区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和供应链韧性[5] -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 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6] 科技创新与金融合作 - 香港与大湾区工商界可针对量子计算 生物技术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加强联合研发和成果转移合作[7] - 大湾区基础科研强 应用技术转化能力强 广州深圳东莞有强大供应链产业链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为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7] - 大湾区在人工智能 大数据的金融应用以及金融科技生态演进中存在丰富创新机遇 跨境金融场景需求突出[7]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 - 依托澳门与横琴联动优势 推动大湾区与葡语国家在绿色环保 跨境电商 现代金融等领域产业合作[8] - 美国企业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 大湾区彰显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与创新枢纽地位 具有完整商业生态系统[9] -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在深圳南山设立大湾区办公室 推进与中国的新航线 愿与大湾区共建稳定开放可持续的国际供应链[10]
更具韧性的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如何打造?这场大会给出答案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23:12
大会基本情况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于9月15日在广州开幕 [1][3] - 本次大会为首次在广东召开 参会规模为历届最大 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代表出席 [1] 大湾区经济地位与外资吸引力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美元 以全国不到0.6%的国土面积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 [4] - 2024年广东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 总量连续39年居中国首位 [4] - 超过82%的美资企业2024年在华运营业务处于盈利状态 [6] - 广东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和专用设备等领域 [4] 区域合作与规则衔接 - 粤港澳大湾区可借鉴欧盟模式打破内部壁垒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可在港澳规则基础上推进规则衔接 [5] - 大湾区基础科研强 应用技术转化能力更强 广州、深圳、东莞拥有世界最强大的供应链和产业链 [5] 香港与澳门的战略角色 - 香港是内地企业构建环球供应链管理中心最理想的地点 可帮助内地企业设立管理环球业务的地区总部 [7] - 2024年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超800亿美元 其中绿色债券约占区内总额的45% 可为大湾区企业提供绿色融资渠道和ESG认证 [7] - 澳门作为科技创新走廊节点 正推进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和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等四大重点工程项目 [7] 中小企业支持与数字支付 - 大湾区拥有庞大且极具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8] - 数字支付可助力小微企业稳健成长 过去三年有近3万家中小微企业参与Visa等合作的金融能力提升项目 推动企业出海 [8] 研究成果与政策发布 - 大会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 首次绘制了智能汽车和创新药两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图谱 [8][9][10] - 报告提出加快智能设施建设、聚焦供应链协同发展、营造创新环境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四大建议 [10] - 发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为中外企业通过临时仲裁解决争议提供依据 同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 [10]
粤港澳共探“韧性湾区”建设与全球供应链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8:25
会议概况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举行,聚焦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全球贸易风险应对、跨境金融合作等议题 [1] 大湾区经济与产业基础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2万亿美元 [1] - 广东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兴及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与港澳发达的金融、贸易、法律等现代服务业优势互补 [1] - 广东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超21万户,今年以来吸引大量外资进入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和专用设备等领域 [1] 发展策略与目标 - 广东将持续优化趋同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发展条件 [1] - 广东将协同港澳构建企业"走出去"服务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加快构筑"韧性湾区" [1] 香港的角色与举措 - 香港是内地企业构建环球供应链中心的理想地点,未来将重点助力内地企业扬帆出海 [2] - 香港已于去年底成立高增值供应链服务机制,为在港内地企业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便利其部署环球供应链 [2] 工商界建议 - 建议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联合优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区域合作 [2] - 建议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供应链韧性与多元化布局,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创新生态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