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比亚迪F3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原副市长唐杰:大量的科学和产业无关,但产业的0-1一定来自科学
搜狐财经· 2025-09-01 20:07
深圳创新模式与产业转型 - 深圳产业转型经历三阶段:模块化组装(血汗工厂)、模仿制造(山寨城市)、创新阶段(2015-2017年标志为世界创新中心排名第二)[2] - 专利技术发展轨迹:三来一补时期无专利,模仿阶段专利快速上升,创新阶段呈折线型陡增[2] - 2024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PCT专利申请116,411件,科学出版物175,364篇,占全球总量11.2%,排名全球第二[5][7] 城市创新竞争力对比 - 北京2005年后创新专利量迅速抛离上海,2020年深圳追上上海,当前北京核心创新专利总量相当于上海与深圳之和[4] - 北京以科学发现见长(出版物308,561篇),深圳以产业创新为特征(专利显著高于出版物),类似东京模式[5] - 2024年全球创新集群排名:东京-横滨第一(PCT申请134,769件),深圳-香港-广州第二,北京第三(PCT申请42,490件)[7] 比亚迪技术创新路径 - 三阶段发展:从模仿制造(F3车型为丰田价格一半且单一型号销300万辆)到材料科学突破(发动机更轻量高效),再到电池电机技术全球领先[8] - 电机转速技术超越:从6000转(落后主流1.3-1.4万转)到3.05万转(超越全球主流2.7万转),涉及电磁学原理及材料创新[9] - 当前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稳定达1/3[9] 大疆创新生态构建 - 基于深圳ICT产业基础:华强北零部件集散生态使创新者可通过采购组装新产品(如翻译耳机、智能戒指等)[9][11] - 技术融合:传统碳纤维航模技术与手机电池、信号传输、陀螺仪等数字技术结合,形成全球领先无人机技术[11] - 政府支持核心技术创新:仅投入8000万支持永磁材料技术即催生新产业[16] 华为科学转化突破 - 从交换机代理到5G技术全球领先:投入6亿美元、11万人攻克极化码理论,通过大规模试错算法及硬件优化实现突破[11] - 5G专利占全球40%,推动深圳成为世界5G第一城,并首次建立中国主导的通讯行业国际标准[11][12] - 创新模式:将纯数学问题转化为产业技术,结合国际合作形成标准[12] 深圳创新基础与人才优势 - 产业特征:聚焦ICT及数字技术领域,内部分工与周边城市协同密切,多元化产业交融(如新能源汽车、通信、无人机)[15] -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5年增至14年(相当于OECD国家百年进程),形成复杂人力资本网络[15] - 人才结构完备:具备前沿科学家、工程师、工程企业家及产业技术人才,并可全国吸引补充[15] 政府政策与场景支持 - 应用场景推动技术落地:新能源汽车"五年三万辆"计划(1.5万辆公交+1.5万辆出租),投入360亿4年半实现[16] - 政策导向:从补贴性产业政策转向创新政策及公共政策,支持基础研究(如华为、大疆核心技术创新)[16] - 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知识转化产业技术,推动多元化复杂创新[16]
深圳新能源造车爆发,产量四年涨26倍
36氪· 2025-08-22 16:53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10.93万辆增长至2024年293.53万辆 四年增长26倍 占2024年全国产量1288.8万辆的22.7% [3][14] - 深圳建成超充站1002座 充电桩超41万个 超充站和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和加油枪 [23] - 形成涵盖整车 动力电池 电机电控 智能座舱 自动驾驶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整产业集群 [22] 比亚迪发展历程 - 1994年成立 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进入汽车行业 2005年首款车型F3上市14个月销量达10万台 [4][6][9] - 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插电混动汽车F3DM 2010年推出中国首款量产纯电动车E6 [10] - 2022年停止燃油车生产 2022-2024年销量分别为186.85万辆(+152.46%) 302.44万辆(+61.86%) 427.2万辆(+41.26%) [14] 技术创新与人才建设 - 坚持技术路线:磷酸铁锂18年 插混17年 电动车开发14年 推出刀片电池 DM-i超级混动 e平台3.0 [14] - 2022-2023年招收应届生从1.5万人增至3.18万人 硕士博士占比61.3% 工程师团队近11万人 [15][16][17] - 深圳产业配套生态完善 从原型打样到量产可快速完成资源对接 [22] 企业合作模式 - 华为通过零部件 HI模式 智选车模式与车企合作 39个月实现鸿蒙智行全系交付80万辆 [18][19] - 与赛力斯 奇瑞 北汽 江淮 上汽打造问界 智界 享界 尊界 尚界五个品牌 [19] 全球化拓展 - 产品登陆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 在泰国 乌兹别克斯坦 巴西 匈牙利设生产基地 [24] - 2024年海外销量达55万台(超2023年全年) 欧洲门店从3家扩至400余家 部分国家月销超3000台 [24] - 采用"深圳号"滚装船单次运载超6800台车辆 深汕合作区推行"前港后厂 出厂即出海"模式 [23][25][26]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 深圳2010年推出融资租赁 车电分离模式促进新能源公交普及 2017年实现全市公交电动化 [11][12] - 深圳拥有欣旺达 德方纳米 贝特瑞(电池) 汇川技术 英威腾(电控) 速腾聚创(激光雷达) 元戎启行(自动驾驶)等产业链企业 [22]
汽车人的35岁危机?
电动车公社· 2025-07-12 00:41
汽车行业35岁现象分析 - 35岁职场危机普遍存在,但汽车行业部分岗位呈现"越老越吃香"特点,如设计师和资深工程师[23][24][35] - 长城汽车发布《年方35》短片,面向全球35岁以上汽车人才开启专场招聘,董事长魏建军提出"35岁是人生履历新开始"[4][5][36] 汽车行业经验型人才价值 - 资深设计师乔治亚罗60岁仍活跃,其作品包括法拉利250GT、初代大众高尔夫(9年销量680万辆)等经典车型[25][27][28] - 小米汽车团队以胡峥楠(近50岁)为首,平均经验超20年,曾打造比亚迪F3、哈弗H6等爆款,助力SU7 Ultra打破纽北纪录[30][31][33] - 高端车型研发需经验型人才打磨技术,长城6月高端车型占比近40%(魏牌破万+坦克21571辆+皮卡13213辆)[39][41] 汽车行业35年变革周期 - 行业呈现约35年一次大变革:19世纪末机械马车→1925年福特T型车(价格从825美元降至260美元)→1960年V12超跑→1995年ESP系统普及[44][48][55][61] - 当前处于电气化/智能化变革期,汽车成为"第三空间",趋势预计持续至少5年[64][65] - 35年周期对应世界经济波动和劳动周期,企业/个人均需把握变革机遇[66][68]
比亚迪 30 年的 13 个决定性瞬间:关于野心、抉择和一些运气
晚点LatePost· 2024-11-19 23:55
比亚迪发展历程 - 公司以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起步,1995年王传福借250万元人民币创业,用人工加夹具模式替代自动化生产线[9][12] - 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进军汽车行业,首款逆向开发车型F3在2005年上市,2009年销量达24.7万台成为当年销量冠军[21][23] - 2008年伯克希尔以2.3亿美元认购公司9.89%股份,14年间未减持,投资回报超30倍[26][27] - 2022年成为全球首个停产燃油车的传统车企,同年市值突破万亿人民币[64] - 2024年新能源车累计产量突破1000万辆,员工规模近100万人,拥有自建社区和基础设施[5][6] 关键战略决策 - 2009年抓住中国"十城千辆"政策机遇,率先布局电动客车和出租车市场[29][30] - 2016年引入奥迪前设计总监艾格,确立Dragon Face设计语言,组建国际化设计团队[38][39][43] - 2020年自主研发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营销扭转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劣势[54][58] - 2021年推出DM-i超级混动技术实现"油电同价",插混车型销量占比持续提升[60][62][63] - 2023年发布仰望品牌进军百万级豪车市场,U8车型上市一年获8000订单[65][67] 技术研发突破 - 早期通过逆向工程开发车型,将丰田卡罗拉开发周期压缩至12个月[23] - 垂直整合体系在2020年疫情中快速转产口罩,日产能达1亿只[50][51] - 动力电池经历从磷酸铁锂到三元锂再回归的技术路线调整[54][55] - 第五代DM技术实现NEDC工况下2.9L/百公里亏电油耗,综合续航超2100公里[62] - 仰望U8搭载四电机技术实现原地掉头等创新功能[65] 市场表现 - 2019年经历至暗时刻,净利润同比下降42%,月销徘徊3万辆被称"比三万"[6] - 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231.6%至59.4万辆,获58.7亿元补贴[59] - 2023年10月单月销量突破50万辆,插混车型占比达61.6%[63] - 单车均价从2012年7.8万元提升至2022年17.6万元[65] - 前年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5] 政策环境影响 - 深圳市政府通过融资租赁和车电分离模式助力早期电动公交推广[13][15] - 2015年获深圳市政府23亿元直接资助建设动力锂电池项目[15] - 2019年补贴退坡50%导致下半年销量同比降49.6%[31][32] - 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利好插混车型[34] - "双积分"政策部分抵消补贴退坡影响[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