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服务

搜索文档
破解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瓶颈
中国电力报· 2025-09-25 14:50
综合能源服务作为能源行业转型的重要抓手,正从单一的能源供应向"供能+服务+优化"的综合模式升 级。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其发展既迎来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的机遇,也面临需求碎片化、成本高企等 现实挑战。参考企业的实践经验,综合能源服务需以规模化运营为基础、数据驱动为引擎、生态协同为 支撑,方能破解发展瓶颈,构建核心竞争力。 当前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困境 综合能源服务在落地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从需求端看,用户对能源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 征,工业企业关注能效提升与成本控制,商业建筑侧重智能调度与低碳转型,居民用户则重视便捷性与 经济性,这种差异导致服务标准化难度大。从供给端看,设备采购与运维成本居高不下,跨能源品类 (电、热、冷、气)的技术整合门槛高,多数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人才短板同样制约行业发展。综合能源服务需要懂技术、通管理、晓政策的复合型人才,但现有从业人 员多专注于单一能源领域,缺乏跨学科整合能力。此外,数据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不同能源系统的数据 孤岛现象严重,难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服务方案,导致服务附加值偏低。 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重点 综合能源服务的突破需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构建"用户需求为中心 ...
华能新能源成立综合能源科技服务公司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11:48
人民财讯9月22日电,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华能(北京)综合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 本2亿元,经营范围包含: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资源循环利用 服务技术咨询;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 司全资持股。 ...
中国华能集团成立综合能源科技服务公司 注册资本2亿
中国能源网· 2025-09-22 11:40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华能(北京)综合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熊汀,注册资本 2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合同能源管理,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数据处理和存储 支持服务,储能技术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技术咨询,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电子、机械设备 维护,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中国华能集团旗下华能新能 源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华能(北京)综合能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熊汀,注册资本 2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合同能源管理,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数据处理和存储 支持服务,储能技术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技术咨询,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电子、机械设备 维护,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等。 ...
联美控股2025年9月22日涨停分析:募集资金充足+广告业务增长+业绩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9-22 09:47
股价表现 - 2025年9月22日联美控股触及涨停 涨停价7.94元 涨幅9.97% 总市值179.67亿元 流通市值179.67亿元 总成交额3577.07万元 [1] 财务表现 - 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期末募集资金余额达26.53亿元 为业务转型和项目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 - 净利润同比增长9.87% 主业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扣非净利润基本持平 [2] - 高铁媒体收入同比增长12.26% 新业务拓展初见成效 [2] 业务发展 - 高铁媒体广告业务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但广告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 [2] - 公司拥有77项授权专利 其中18项为发明专利 构建了一定技术壁垒 [2] 市场环境 - 传媒广告和综合能源服务板块部分个股表现活跃 存在板块联动效应 [2] - 技术面上可能出现主力资金流入及积极技术形态 如MACD金叉或BOLL通道突破 [2]
国能日新:接受国投瑞银基金等投资者调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17:05
公司调研活动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接受国投瑞银基金等投资者调研 董事会秘书赵楠和证券事务代表池雨坤参与接待并回答问题 [1] 营业收入构成 - 2025年1至6月份能源信息技术行业收入占比89.82% [1] - 2025年1至6月份综合能源服务收入占比10.18% [1] 市值信息 - 截至发稿时公司市值为77亿元 [1]
深度|零碳园区催生新一轮“综合能源服务热” 谁在抢滩万亿级风口
第一财经· 2025-09-14 09:33
综合能源服务行业概况 - 综合能源服务概念于2015年电改9号文正式提出 现从概念炒作向实质应用转变 在政策、技术、市场多重共振下催生新一轮发展热潮[1] - 行业经历萌芽期(2010-2016年)、市场培育期(2017-2021年)和商业推广期(2022年至今)三大阶段 2022年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标志着真正商业化开端[6] - 市场潜力巨大 国网能源研究院预计2020-2025年市场规模达0.8万亿-1.2万亿元 2035年成熟期将增长至1.3万亿-1.8万亿元[3] 行业驱动因素 - 政策催化显著 2023年6月《零碳园区建设通知》要求园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超50% 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7] - 企业降本增效与碳减排刚性需求增强 高耗能产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碳排放考核从软约束转向硬指标[7] - 国际碳关税机制(如欧盟CBAM)倒逼制造业绿色转型 共享集团约40%-60%出口产品面临2026年碳关税压力[8] - AI技术推广价值显著 通用算法框架可快速适配不同场景 预测优化需求激增[12] 市场竞争格局 - 参与者多元化 包括燃气发电企业、电力装备企业、虚拟电厂运营商、互联网科技公司(阿里/百度)、制造业巨头(宝钢)及房地产公司[5] - 竞争特点呈现技术驱动取代资源依赖 场景深耕取代规模扩张 盈利模式从能源差价转向服务溢价[5] - 头部企业通过高薪聘请跨行业专家构建竞争力 某城燃公司2023年起从钢铁、医药、纺织等行业招募9名20年经验专家[12] 商业模式创新 - 主要分为重资产集成类(投资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和轻资产服务类(节能改造/运维托管) 趋势向"轻重结合"混合模式发展[11] - 新奥能源通过设备投资+节能改造分享收益 墩煌纺织项目降低用能成本14% 节约蒸汽电费约400万元[10] - 链宇科技采用轻量化投资模式 专注暖通空调系统节能 可为单系统年能耗200万元以上客户节省15%能源消耗[10] - 盈利拓展路径包括参与碳市场、绿证交易等增值服务 以及通过AI与专家系统融合优化多能融合系统[11][12] 典型应用场景 - 工业领域:共享集团资阳生产基地采用西门子能源能碳管理系统 实现能耗异常自动预警与无人值守运维[2] - 商业领域:链宇科技SaaS平台为商业综合体优化能效 年节省电费近100万元[4] - 零碳园区:新奥能源将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作为优先利用方向 能源清洁化成为首要原则[7] - 高耗能企业:浙江某电芯生产基地年制冷费达3000万元 正通过能源系统改造实现降耗[4] 技术发展路径 - 核心通过物联网、大数据、AI等实现多能互补与智能调度 西门子能源智慧系统正从能耗记录向预测功能升级[2][3] - AI算法平台重点优化能耗占比30%-50%的暖通空调系统 通过加装控制器与传感器实现能效管理[10] - 未来竞争焦点集中于AI大模型与专家系统融合、核心数据资产建设及多能融合系统优化能力[11]
深度|零碳园区催生新一轮“综合能源服务热”,谁在抢滩万亿级风口
第一财经· 2025-09-14 09:25
行业概览 - 综合能源服务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市场潜力规模预计从2020-2025年的0.8万亿-1.2万亿元增长至2035年的1.3万亿-1.8万亿元[5] - 行业经历三大发展阶段:萌芽期(2010-2016年)、市场培育期(2017-2021年)和商业推广期(2022年至今)[8] - 2022年行业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 被纳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国家规划[8] 市场驱动因素 - 政策催化:2023年6月《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要求园区可再生能源供给占比50%以上 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9] - 技术推动:AI算法广泛应用、新能源设备成本下降及电力市场加速建设构成行业核心发展要素[8] - 需求升级:企业面临降本增效(如浙江电芯企业年制冷费达3000万元)、能源结构多元化及碳减排硬指标压力[6][9] 商业模式创新 - 轻资产模式:通过AI算法平台进行能源管理 如链宇科技为商业综合体优化能效实现年省电费近百万元[6][14] - 重资产模式:投资分布式电源及储能设备获取长期收益 如新奥能源通过设备改造为纺织厂降低14%用能成本 年节约400万元[11] - 混合模式:头部企业普遍采用轻重结合策略 以轻资产服务建立客户关系 通过重资产投资形成核心竞争力[15] 技术应用 -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多能互补与智能调度 如西门子能源系统使共享集团资阳生产基地实现能耗异常自动预警[3] - AI技术成为差异化竞争核心工具 通用算法框架可快速适配不同场景 在虚拟电厂和传统节能运维领域需求激增[15] - 碳足迹管理延伸:智慧能源管理系统(DigiPlant iEMS)帮助供应链节能减排 应对欧盟2026年碳关税征收[10] 竞争格局 - 市场参与者多元化:包括燃气发电企业、电力装备企业、虚拟电厂运营商、科技公司(阿里、百度)、制造业巨头(宝钢)及房地产公司[7] - 竞争焦点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从单一节能向"电能碳"协同管理转变[8] - 行业呈现三大特点:技术驱动取代资源依赖、场景深耕取代规模扩张、盈利模式从能源差价转向服务溢价[7] 典型案例 - 西门子能源为共享集团提供能碳管理系统 实现单位产品能耗降低及运维无人值守[3] - 新奥能源在肇庆纺织厂实施蒸汽模式改造、屋顶光伏建设及泛能微网管理 通过长期合同分享节能收益[11] - 链宇科技聚焦暖通空调系统节能 可为年能耗200万元以上客户节省15%能源消耗(约30万元利润空间)[14] 发展趋势 - 零碳园区建设带来新机遇 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利用优先度提升[9] - 行业从单点投资转向"轻重结合"模式 未来竞争将集中在运营与交易能力[14][15] - 增值服务拓展成为新方向 包括参与碳市场、绿证交易及培养跨行业复合型人才(如聘请20年经验行业专家)[15]
国能日新:接受华宝基金等投资者调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18:28
公司业务与财务 - 公司2025年1至6月份营业收入中能源信息技术行业占比89.82% 综合能源服务占比10.18% [1] - 公司当前市值为79亿元 [2] 投资者关系 - 公司于2025年9月5日接受华宝基金等投资者调研 董事会秘书赵楠参与接待并回答问题 [1]
宁波能源: 宁波能源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30 02:22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8.74亿元,同比下降11.24%,主要因热力需求减少及市场环境影响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13.05%,盈利能力逆势提升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7.56%,主营业务盈利质量显著改善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43亿元,同比下降55.45%,主要因上年同期收回2.54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电费 [2][7] - 总资产159.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5%,资产规模稳步扩张 [2] 业务板块运营 - 热电联产板块运行良好,光耀热电、潜江热电和望江热电在热用户拓展上取得突破 [3] - 绿色能源板块稳中向好,完成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约100MW光伏收购项目交割 [3] - 投资贸易板块聚焦能源产业链及战略新兴产业,金通租赁完成增资扩股提升融资能力 [3] - 研发费用投入2366万元,同比增长45.25%,重点布局生物质气化、固废协同处理等技术创新 [3][7] 战略发展举措 - 实施"三提两优"发展战略,以"三二三"规划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3] - 构建"一核多点"全国化业务格局,业务覆盖华东、华中、华南及东北四大区域 [5] - 与浙江大学、中船重工711所等机构合作开发生物质气化、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等关键技术 [6] - 数字化转型取得进展,新能源管控平台、虚拟电厂等系统上线试运行 [3] 资产与投资管理 -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26.74亿元,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 [8] - 新增对外投资包括收购坤能集团22家光伏项目公司股权,已出资9610.75万元 [8] - 金融资产投资期末账面价值2.96亿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351万元 [9] - 预付账款增长178.40%至1746万元,主要因物资配送预付煤炭采购款增加 [8] 公司治理与人才建设 - 根据《公司法》取消监事会,完成治理架构调整 [3] - 核心人才保留率保持较高水平,热电联产领域拥有从业经验逾二十年的专业团队 [6] - 构建"双通道"晋升渠道,推进技能专家队伍建设 [3] - 报告期内新增12项专利软著授权,累计拥有125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6] 融资与资金管理 - 发行5亿元可续期债券GC甬能Y1(242520.SH),优化债务结构 [2][8] - 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通过高利率贷款置换和低利率债券发行实现 [3] - 与多家大型银行建立多层次授信保障体系,财务安全基础稳固 [6]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80亿元,主要因债券发行资金流入 [2] 行业与市场环境 - 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电价波动和竞争性交易成为新常态 [10] - 环保标准持续收紧,热电联产企业环保投入和运营成本相应增加 [10] - 燃料价格波动对毛利率影响较大,生物质燃料存在减产风险 [11] - 新能源行业进入平价竞价时代,优质项目资源竞争加剧 [11]
南网能源(003035):符合预期,“数智化综合能源服务商”初现
东吴证券· 2025-08-29 20:35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 核心观点 - 2025上半年营业收入16.03亿元,同比增长21.1%,归母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4.5%,扣非归母净利润2.11亿元,同比增长5.9%,符合市场预期 [7] - 工业节能业务收入8.81亿元,同比增长27.7%,毛利率提升5.34个百分点;建筑节能收入4.32亿元,同比增长5.0%,毛利率持平;综合资源利用收入23.58亿元,同比增长53.2%,毛利率提升12.12个百分点 [7] - 公司聚焦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两大主业,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绿色能源替代、高效多能供应等业务,形成覆盖能源全链条的新型能源生态网络 [7] - 公司迭代升级"启成"综合能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1,101个项目、1,644个往来单位、2,902个用户的线上化管理,汇聚源荷资源逾700个项目,总容量超过25万千瓦 [7] - 维持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4.77/5.57/6.75亿元,对应PE为38/32/27倍 [7]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5.76/39.85/45.00亿元,同比增长13.36%/11.44%/12.90%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7/5.57/6.75亿元,同比增长920.50%/16.69%/21.26% [1]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13/0.15/0.18元 [1]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35.39%/36.39%/37.50%,归母净利率分别为13.34%/13.96%/15.00% [8] - 预计2025-2027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4.45%/64.01%/63.41% [8] 业务发展 - 公司布局"深度脱碳"领域,行业底部反转逻辑清晰,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多领域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与深度脱碳 [7] - 虚拟电厂通过RWA将分散的充电桩、屋顶光伏等资产通证化,形成可交易的"共享电厂",光伏电站未来发电收益可拆分为小额代币降低投资门槛 [7] - AI赋能节能服务,"数智化综合能源服务商"初现,平台实现新能源运管系统、看能系统和智慧照明系统"三网"有效融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