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服务
搜索文档
广州发展(600098):城燃增长缓解电力压力,控本增利护航业绩修复
长江证券· 2025-11-10 18:17
投资评级 - 报告对广州发展(600098.SH)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9] 核心观点 - 公司三季度业绩实现修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06%至5.24亿元,主要得益于城燃业务增长、成本费用优化及投资收益大幅增加 [2][6][14] - 电力业务因上网电价同比下降8.73%而承压,但城燃业务销量同比增长34.22%及煤炭业务销量同比增长21.68%有效拉动营收增长11.36% [2][6][14] - 公司通过优化成本结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同比下降6.98%、5.22%和7.24%,同时投资收益同比增长262.53%,共同推动净利润增长 [2][14] - 公司宣布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分红,每10股派现1元,占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16.24%,彰显对股东回报的重视 [14] - 分析师看好公司煤电+能源物流、气电+燃气业务及新能源+的综合能源服务布局的长期稳健性与投资价值 [14]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年三季度营业总收入为146.31亿元,同比增长11.36% [6][14] - 2025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5.24亿元,同比增长19.06% [6][14]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EPS分别为0.68元、0.52元和0.65元,对应PE分别为10.31倍、13.29倍和10.79倍 [14] 业务运营分析 - **电力业务**:三季度火电发电量50.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7%,但平均上网电价0.5264元/千瓦时,同比下降8.73%,导致营收承压 [14] - **新能源业务**:风电发电量1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光伏发电量9.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68%,贡献增量收入但占比较小 [14] - **城市燃气业务**:管道燃气及LNG销售总量14.7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4.22%,扭转上半年负增长局面,成为营收增长核心动力 [2][14] - **煤炭业务**:销量达到1,372万吨,同比增长21.68%,对营收产生正向推动 [2][14] 成本与费用控制 - 三季度毛利润为13.03亿元,同比下降5.58%,主要因增量收入集中于低毛利业务 [14] - 公司有效控制费用,管理费用2.51亿元(-6.98%)、研发费用1.87亿元(-5.22%)、财务费用2.23亿元(-7.24%) [14] - 投资收益大幅增长至1.42亿元,同比增幅达262.53% [2][14]
国家能源局:支持煤炭跨界新能源 开辟综合能源新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8 10:54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七大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发展矿区光伏风电产业、推动矿区用能清洁替代等 [1] - 政策目标为到“十五五”末,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煤炭矿区光伏风电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成熟,电能替代和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高 [1] - 国家能源局将强化行业统筹,完善支持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1] 矿区新能源发展模式 - 创新“光伏+”多元业态发展模式,支持在煤矿复垦区发展光伏和农林业种植、畜牧饲养等 [1] - 充分利用矿区的采煤沉陷区、工业广场、排土场、复垦区等场地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变“废”为宝 [2] - “光伏+”模式可在发电基础上叠加农业、渔业、碳汇收益,实现土地复合利用与生态治理 [3] 企业转型机遇与效益 - 矿区发展新能源可盘活闲置资源,创造新收益来源,并通过“自发自用”模式显著降低矿区高耗能生产环节的电力成本 [2][3] - 为企业未来发展新能源产业、布局综合能源服务积累技术、管理和人才基础 [3] - 煤炭企业开发碳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新能源发电材料等创新型产品,可实现从“燃料供应商”向“材料制造商”的转型 [7] 矿区用能清洁替代路径 - 加快煤炭生产重点环节电气化改造,扩大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比例,在有条件的露天煤矿规模化应用电动、氢能矿卡等 [3] - 电气化改造符合国家推动全社会能源消费电气化的总体战略方向,技术可行性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3] - 核心制约因素在于经济性,即成本问题,企业需进行成本效益核算 [4] 绿色能源开发与零碳运营 - 创新矿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方式,有序开展绿电直连,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努力扩大矿区绿色电力使用比例 [5] - 利用矿区闲置土地建设光伏电站和分散式风电,实现绿电自发自用或通过绿电交易,有可能实现运营环节的“零碳”或近零碳目标 [5] - 以电力消耗为主的矿区在实现零碳运营方面,相较于以热力消耗为主的工业,面临的挑战相对较小 [5] 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 支持煤炭企业统筹煤炭与煤电、新能源产业布局,加大清洁高效火电、新能源等产业投资开发力度,提升一体化协同融合发展效益 [6] - 企业需从单一的能源生产或供应商,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商,业务范畴需大幅拓展,涵盖热、电、气等多种能源形式的供应与服务 [6] - 转型涉及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级,是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6]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 - 鼓励煤制油气和煤化工项目开展规模化绿电、绿氢利用替代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有效降低煤炭转化碳排放水平 [7] - 碳基特种燃料凭借高热值、适配特殊场景的优势,已在航天、极端环境作业等领域实现突破 [7] - 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依托政策驱动与市场环保需求,在包装、农业等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且煤基原料的成本优势显著 [7]
国家能源局:支持煤炭跨界新能源,开辟综合能源新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8 10:53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七大重点任务 包括加快发展矿区光伏风电产业 推动矿区用能清洁替代 推进矿区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 创新矿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方式 推动煤炭产业链延伸与新能源发展协同互促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加大政策协同支持力度 [1] - 政策目标为到“十五五”末 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煤炭矿区光伏风电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成熟 电能替代和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高 建设一批清洁低碳矿区 煤炭行业绿色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1] - 该意见被专家评价为精准锚定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方向 是指导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顶层制度设计 [2] 矿区光伏风电产业发展机遇 - 创新“光伏+”多元业态发展模式 支持在煤矿复垦区发展光伏和农林业种植、畜牧饲养等 [1] - 能够盘活闲置资源 充分利用矿区的采煤沉陷区、工业广场、排土场、复垦区等场地资源 提供清洁能源 创造新收益来源 [2] - 采用“自发自用”模式可显著降低矿区高耗能生产环节的电力成本 [3] - “光伏+”模式可在发电基础上叠加农业、渔业、碳汇收益 实现土地复合利用与生态治理 [3] - 为未来发展新能源产业、布局综合能源服务积累技术、管理和人才基础 [4] 矿区用能清洁替代路径 - 加快煤炭生产重点环节电气化改造 扩大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比例 在有条件的露天煤矿规模化应用电动、氢能矿卡等 [4] - 电气化改造的核心制约因素在于经济性 即成本问题 改造工程涉及新增投资 如配套储能设施、充电设施 企业会进行成本效益核算 [4] - 创新矿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方式 有序开展绿电直连 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 努力扩大矿区绿色电力使用比例 [4] - 矿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能源消耗形式以电力为主 利用闲置土地建设光伏和分散式风电 实现绿电自发自用或交易 有可能实现运营环节的“零碳”或近零碳目标 [5][6] 煤炭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 推动煤炭产业链延伸与新能源发展协同互促 支持煤炭企业统筹煤炭与煤电、新能源产业布局 加大清洁高效火电、新能源等产业投资开发力度 提升一体化协同融合发展效益 [6] - 转型方向是从单一的能源生产或供应商 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商 业务范畴需大幅拓展 涵盖热、电、气等多种能源形式的供应与服务 并涉及“源网荷储协同”等新型系统模式 [6] - 企业需要关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 统筹不同能源品种优化匹配 提升整体能源效率 这是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7]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 - 鼓励煤制油气和煤化工项目开展规模化绿电、绿氢利用替代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 有效降低煤炭转化碳排放水平 [7] - 支持煤炭企业开发碳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新能源发电材料等创新型产品 打造煤基产业链绿色发展新亮点 [7] - 碳基特种燃料凭借高热值、适配特殊场景的优势 已在航天、极端环境作业等领域实现突破 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依托政策驱动与市场环保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 新能源发电材料布局空间大 在储能、半导体等领域开辟高附加值赛道 [8] - 具备条件的煤炭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品高端化、绿色化 能实现从“燃料供应商”向“材料制造商”的转型 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8]
油价下跌,“三桶油”每天少赚3.8个亿!
第一财经· 2025-10-31 21:54
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9.84亿元、1262.79亿元、1019.71亿元,同比下跌32.2%、4.9%、12.6% [2] - 三家公司净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超过350亿元,相当于每日少赚约3.8亿元 [2] - 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业务分部营业收入同比下滑8.3%至6223.9亿元,中国海油油气销售收入同比下降5.9%至2554.8亿元 [2] 油价影响与上游业务应对 - 前三季度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同比跌幅约为14% [2] - 中国石油原油平均售价同比下降14.7%至65.55美元/桶,中国海油石油液体平均售价同比下跌13.6%至68.92美元/桶 [2] - 通过效益开发和降本增效,中国石油油气当量产量同比增长2.6%至1377.2百万桶,单位操作成本同比下降6.1%至10.79美元/桶 [3] - 中国海油油气净产量同比上升6.7%至578.3百万桶油当量,桶油成本同比下降2.8%至27.35美元/桶 [3] 天然气业务表现 - 中国海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近12%,天然气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至7.86美元/千立方英尺,带动天然气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2% [3] - 天然气项目因稳产期长、收采率高、作业成本相对偏低以及长期协议销售,能带来较稳定现金流 [3] 下游业务挑战 - 因市场需求下降及主要石油石化产品价格下滑,下游油品销售和炼油化工业务受到明显影响 [3] - 国内化工品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导致化工业务毛利空间收窄 [4] - 中国石油化工业务经营利润为17.87亿元,盈利同比“腰斩”,中国石化化工板块息税前亏损82.2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近68% [4] 行业趋势与战略转型 - 中国市场汽油需求已于2023年触及峰值,整体油品需求预计在2028年达峰 [5] - 中国石化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计划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并成立售电公司加快向洁净能源综合运营商转型 [5] - 中国石油推进“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站建设,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规模化发展风光发电等清洁电力业务 [5]
北京科锐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38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10-28 20:46
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38亿元,同比增长14.16% [1] - 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29亿元,同比增长1417.63% [1] 主营业务与市场 - 公司主营产品以配电设备为核心 [1] - 市场以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为主战场 [1] - 大力拓展储能、光伏等新能源市场 [1] - 配电设备产品或服务大部分通过招投标方式供应给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 [1] - 部分产品应用于轨道交通、冶金、石化、煤炭等领域以及用户工程领域 [1] 战略布局与发展方向 - 公司积极布局IGBT、光储充氢技术 [1] - 联合业内头部企业,积极探索发展新能源业务和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1] - 致力于为全行业合作伙伴提供从新能源发电、储能、充电、氢能运用、综合能源管理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1] - 战略调整的背景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1]
九丰能源(605090):重大事项点评:进军新疆伊犁合作煤制气项目,开启综合能源服务商新征程
华创证券· 2025-10-22 22:02
投资评级与目标 - 报告对九丰能源的投资评级为“强推”,并维持该评级 [1] - 基于2026年18倍市盈率,设定目标价为45.72元,当前股价为33.07元,存在约38%的潜在上行空间 [4][9] 核心观点与项目概述 - 报告核心观点认为,公司投资新疆伊犁煤制天然气项目是转型为全国性综合能源服务商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新征程 [1][9] - 项目为新疆庆华年产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的二期工程,设计年产天然气40亿立方米,总投资额为230亿元人民币 [1] - 九丰能源计划出资不超过34.55亿元人民币,持有二期工程项目50%的权益,对应年产20亿立方米天然气,项目建设期约2年 [1] 项目优势与盈利前景 - 新疆煤制气项目位于成本曲线左侧,受益于低价煤炭资源,测算显示在特定市场价场景下,单方煤制气净利润可达0.74元至0.91元,项目ROA可达9.5%至11.8% [9] - 煤价每降低100元/吨,对应煤制气的单方盈利将上升约0.3元/方,盈利弹性显著 [9] - 项目合作方新疆庆华在一期工程已具备多年实践经验,且项目所需煤炭资源、取水设施、输气管线等基础配套齐全,并已接入西气东输管网 [9] - 项目引入河南燃气集团股权合作,有助于保障下游需求消纳,符合公司“上陆地、到终端、出华南”的LNG业务发展战略 [9] 财务预测与业绩展望 - 预测公司2025年、2026年、2027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92亿元、17.67亿元、20.6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4%、11.0%、16.8% [4][9] - 预测公司2025年、2026年、2027年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15.56亿元、263.21亿元、292.79亿元,2026年起增速显著提升至22.1% [4] - 预测每股收益2025年、2026年、2027年分别为2.29元、2.54元、2.97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4倍、13倍、11倍 [4]
物产环能(603071):传统能源供应体系优化,综合能源服务能力持续强化
民生证券· 2025-10-22 15:36
投资评级 - 报告对物产环能的投资评级为“推荐”,并予以维持 [5][7] 核心观点 - 公司以煤炭贸易为基本盘,通过并购不断扩大热电联产资产规模,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将持续增长 [5] - 公司在煤炭市场整体疲软的背景下,煤炭销售量实现逆市增长,并通过战略性开拓新疆及华中区域,拓宽资源渠道与市场覆盖范围 [4] - 公司持续强化综合能源服务能力,在热电联产、固废协同处置及新能源领域取得进展,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4] 2025年三季度财务表现 - 2025年Q1-Q3实现营业收入269.79亿元,同比下降12.84%;归母净利润4.53亿元,同比下降15.10% [3]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85.57亿元,同比下降22.38%;归母净利润1.50亿元,同比下降13.32%,但环比增长1.70% [3] - 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煤炭价格下跌影响,Q1-Q3因煤炭价格下跌减少收入60.57亿元,Q3单季因价格下跌减少收入20.58亿元 [3] 业务发展亮点 - 综合能源服务:在热电联产领域聚焦园区综合供能、固废协同处置,上半年蒸汽销售、压缩空气销售及预处置污泥均有所增长 [4] - 新能源布局:牵头参与熔盐储能、废轮胎热解等行业标准制定,初步构建一体化交付体系,并积极推进海外废轮胎热解业务拓展 [4] - 能源实业投资:成功收购南太湖科技全部股权,新增锅炉总容量480t/h,发电机组装机容量48MW,蒸汽管网约110公里,有望实现产业协同和效能规模跃升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44亿元、8.04亿元、9.13亿元,对应增长率分别为0.8%、8.0%、13.6% [5][6] - 基于2025年10月21日收盘价,预计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11倍、10倍、9倍 [5][6]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33元、1.44元、1.64元 [6]
分布式能源规划员(综合能源服务方向)培训火热报名中丨系列培训
中国能源报· 2025-10-21 11:43
行业政策与市场趋势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多能联供综合能源服务,旨在提高终端能源消费的清洁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水平[1] - 行业趋势是打破传统能源品种单独规划模式,实现横向电热冷气水多品种协同以及纵向源网荷储用多供应环节协同,并加强生产侧与消费侧互动[1] - 多能联供综合能源服务是现代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1] 行业人才发展现状 - 目前行业缺乏熟悉用户用能特性、掌握能源规划转化智能控制技术、具备能效碳排放评估能力并通晓末端节能减碳投资建设运营的跨学科专业人才[1] - 人才匮乏问题严重影响了各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和发展的进程[1] 培训项目概况 - 培训名称为《分布式能源规划员》(综合能源服务方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颁发证书[1] - 培训形式为线上,时间为2025年10月22日至25日[2] - 主办单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承办单位为《中国能源报》社有限公司[2] - 培训费用为3600元每人,包括培训费、资料费和证书费[4] 目标受众群体 - 培训对象包括电网所属各省市电力公司、发电集团、地方电力集团、地方能源集团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各省市城燃企业[2] - 新能源企业如风电、光伏、储能等以及园区管委员也是目标学员[2] - 用能企业、环保节能企业、综合能源服务企业、设备商、信息集成、设计院和科研院所等相关产业公司机构人员符合参加条件[2] - 综合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公司、产业投资公司等从业人员以及其他有志于从事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行业的人员均可报名[2] 核心课程内容 - 课程涵盖综合能源服务综述,包括其内涵、推动力、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与发展趋势以及综合能源方案策划[3] - 分布式光伏项目应用课程包括发展概况、行业政策、技术要点、问题总结、运营模式解读、平价上网预期评判和典型项目分析[4] -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课程包括市场展望、适应场景分析、开发前景、实施措施、系统设计方法、运营维护注意事项、核心设备选型关键参数确定和设备选择以及典型项目开发经验分享[4] - 风电应用课程涵盖产业发展背景和趋势、双碳目标下的综合能源应用、项目成本和经济性分析以及典型项目分析[4] - 氢能应用课程包括氢能产业链详解、含氢多能站、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及工程应用场景、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替代应用场景以及新能源制氢与氢储能系统[4] - 新型储能与能效提升项目课程涉及储能项目分类和发展背景、政策框架内实施流程、不同类别经济性分析与评判、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节能技术及项目应用[4] - 近零碳工厂园区建设评估课程包括节能降碳主要方法、零碳工厂建设思路方法论、零碳工厂园区评价以及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及案例[4]
系列培训丨分布式能源规划员(综合能源服务方向)培训火热报名中
中国能源报· 2025-10-20 16:54
行业政策与市场趋势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多能联供综合能源服务,旨在提高终端能源消费的清洁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水平[1] - 行业趋势是打破不同能源品种单独规划、设计、运行的传统模式,实现横向“电热冷气水”多品种协同以及纵向“源网荷储用”多环节协同,并加强生产侧与消费侧互动[1] - 多能联供综合能源服务是现代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1] 行业人才发展现状 - 目前行业缺乏熟悉用户用能特性、掌握能源规划、转化、智能控制等技术,并具备能效碳排放评估能力,通晓末端节能减碳、投资、建设、运营的跨学科专业应用人才[1] - 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各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和发展的进程[1] 培训项目概况 - 培训名称为《分布式能源规划员》(综合能源服务方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颁发证书[1] - 培训形式为线上,时间为2025年10月22日至25日[2] - 主办单位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承办单位是《中国能源报》社有限公司[2] - 培训费用为3600元/人,包括培训费、资料费和证书费[4] 目标参与群体 - 目标学员包括电网所属各省市电力公司、发电集团、地方电力集团、地方能源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各省市城燃企业[2] - 新能源企业(风电、光伏、储能等)、园区管委员也是重点参与对象[2] - 其他目标群体包括用能企业、环保节能企业、综合能源服务企业、设备商、信息集成、设计院、科研院所等相关产业公司机构[2] - 综合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公司、产业投资公司等从业人员以及其他有志于从事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行业的人员均可参加[2] 核心课程内容 - 课程涵盖综合能源服务综述,包括其内涵、推动力、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与发展趋势以及方案策划[3] - 包括客户需求分析与服务策略,以及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建设与运维[3] - 分布式光伏项目应用课程包括发展概况、行业政策、技术要点、问题总结、运营模式解读、平价上网预期评判和典型项目分析[4] -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课程包括市场展望、适应场景分析、开发前景、实施措施、系统设计方法、运营维护注意事项、核心设备选型关键参数确定和设备选择,以及典型项目开发经验分享[4] - 风电应用课程涵盖产业发展背景和趋势、双碳目标下的综合能源应用、项目成本和经济性分析以及典型项目分析[4] - 氢能应用课程包括产业链详解、含氢多能站、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及工程应用场景、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替代应用场景及方式、新能源制氢与氢储能系统,以及典型项目分析[4] - 新型储能和能效提升项目课程涵盖储能项目分类和发展背景、政策框架内实施流程、不同类别储能项目经济性分析与评判、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节能技术及项目应用[4] - 近零碳工厂园区建设评估课程包括节能降碳主要方法、零碳工厂建设思路方法论、零碳工厂/园区评价以及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及案例[4]
系列培训丨分布式能源规划员(综合能源服务方向)培训火热报名中
中国能源报· 2025-10-18 16:17
行业政策与趋势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多能联供综合能源服务,旨在提高终端能源消费的清洁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水平[1] - 行业趋势是打破传统能源品种单独规划模式,实现横向电热冷气水多品种协同以及纵向源网荷储用多供应环节协同,并加强生产侧与消费侧互动[1] - 多能联供综合能源服务被视为现代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1] 行业人才现状与培训需求 - 目前行业缺乏熟悉用户用能特性、掌握能源规划转化智能控制技术、具备能效碳排放评估能力并通晓末端节能减碳投资建设运营的跨学科专业人才[1] - 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各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和发展的进程[1] - 培训对象涵盖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地方能源集团、石油城燃企业、新能源企业、园区管委会、用能企业、节能环保企业、综合能源服务商、设备商、设计院、科研院所及产业投资公司等广泛从业人员[2] 培训课程核心内容 - 课程涵盖综合能源服务综述,包括其内涵推动力、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趋势及方案策划[3] - 分布式光伏项目应用课程包括其发展概况、行业政策、技术要点、运营模式及平价上网预期评判[4] -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课程包括市场展望、适应场景、开发前景、实施措施、系统设计、运营维护及核心设备选型[4] - 风电应用课程包括产业发展背景趋势、双碳目标下应用、项目成本经济性分析[4] - 氢能应用课程涵盖产业链、含氢多能站、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工业领域替代场景及新能源制氢与氢储能系统[4] - 新型储能与能效提升课程包括储能分类发展背景、政策框架内实施流程、经济性分析、未来方向及节能技术应用[4] - 近零碳工厂园区建设评估课程包括节能降碳方法、零碳建设思路方法论、评价体系及智慧园区解决方案[4] 培训基本信息 - 培训形式为线上,时间为2025年10月22日至25日[2] - 主办单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承办单位为《中国能源报》社有限公司[2] - 培训费用为3600元/人,包括培训费、资料费和证书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