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

搜索文档
港股异动|黑芝麻智能(02533)午后涨超11% 公司进军轨道交通安全领域 推出列车AI预警系统
金融界· 2025-08-22 15:26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午后涨超11% 截至发稿涨10.7%报19.15港元 成交额达6.69亿港元[1] 业务拓展 - 公司正式进军轨道交通主动安全领域 推出AI障碍物检测与预警系统[1] - 系统具备突破性超长距探测能力与车规级高可靠性[1] - 获得国内头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选型认可 预计订单金额达数千万美元[1] 战略合作 - 与高性能激光雷达企业AEye达成战略合作[1] - 融合公司高可靠性车载计算平台及感知算法与AEye全球领先长距感知技术[1] - 共同打造即插即用的全栈方案 加速AI系统在轨道交通场景应用落地[1]
四维图新上半年营收17.61亿元,净亏损达3.11亿元
巨潮资讯· 2025-08-22 15:01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7.61亿元 同比增长5.62% [1][2] - 归母净利润-3.11亿元 同比减亏12.68% [1][2] - 扣非净利润-3.17亿元 同比减亏12.89% [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046万元 同比下降146.59% [1] - 总资产109.60亿元 较上年末下降0.66% [1] - 净资产84.82亿元 较上年末下降3.15% [1] 智能驾驶业务 - 智驾解决方案在长城、北汽等客户实现有序交付 [1] - 推出AI新基建服务架构 实现数据全流程闭环管理 [1] - AI基建业务获得合资头部车厂客户订单 [1] 智能座舱业务 - 发布舱驾产品矩阵量产解决方案 含行泊一体功能 [2] - 基于SA8620P平台实现城区NOA Lite功能 [2] 芯片业务 - 芯片产品覆盖智能座舱SoC、车规级MCU等品类 [2] - 通过ISO/SAE21434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2] - 累计芯片出货量超3亿颗 其中SoC达9000万套、MCU达8000万颗 [2] - 产品装配于国内外传统车型、新能源车及新势力车型 [2]
Momenta自研芯片,打响智驾芯片淘汰赛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2 09:17
Momenta自研芯片战略转型 - 公司从纯软件算法供应商转向软硬一体全栈供应商 首款自研辅助驾驶芯片已点亮并进入上车测试阶段 性能对标英伟达Orin-X和高通8650等主流芯片[2] - 业务采用L2与L4双线并行策略 结合数据驱动飞轮模式 客户覆盖上汽、比亚迪、丰田、奔驰等全球头部车企 为高阶智驾定点合作项目最多的供应商[3] - 自研芯片定位中端市场 接口与主流产品兼容且具备成本优势 通过软硬件深度耦合提升迭代效率 避免外部供应链锁定[8] 市场竞争格局冲击 - 英伟达面临软件人才流失压力(如吴新宙加入小鹏)及高成本瓶颈 需加强软件整合能力应对软硬一体趋势[10] - 高通舱驾融合中端市场受直接冲击 Momenta芯片接口兼容性使客户可无缝迁移方案[12] - 地平线软硬结合策略遭遇挑战 Momenta软件算法积累更深 芯片技术成熟后将削弱其差异化优势[12][14] - 黑芝麻中低端市场定位受性价比质疑 新兴芯片厂商如为旌、爱芯元智生存空间被压缩[14][15] 车企自研策略重估 - 小鹏、理想、蔚来自研芯片投入产出比受挑战 Momenta方案可能提供更低成本及更优技术[18][20] - 车企自研属封闭体系 成本分摊基数小 Momenta作为Tier1供应商可通过规模效应服务多客户[20] - 车企需在差异化与成本间重新平衡 可能从全面自研转向关键环节自研或合作模式[21] 产业链价值重构 - 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 Momenta城市NOA市场份额达60.1% 领先华为29.8% 累计搭载车型销量11.4万辆[4] - 软硬一体方案降低城区NOA成本 加速向中低端车型普及 提升车企开发效率及导入速度[25][26] - 华为、博世等传统Tier1面临商业模式创新压力 需兼顾差异化需求与软硬一体优势[23][24] 技术商业化挑战 - 车规级芯片认证标准严格 从点亮到量产需漫长验证 量产稳定性与客户信任建立是关键考验[27] - 国际巨头可能通过降价或技术升级反击 压缩Momenta市场突破时间窗口[27] - 成功量产将提升产业链话语权 决定智驾产业未来几年发展轨迹[28]
文远知行发布一段式端到端辅助驾驶方案;华晨宝马大东工厂产量突破350万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2 08:34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 文远知行与博世合作推出一段式端到端辅助驾驶解决方案"WePilot AiDrive" 已完成核心功能验证并预计2025年内实现量产上车 [1] - 该方案标志着L2+级辅助驾驶技术迈向更高集成度与实用性阶段 强化自动驾驶产业链技术协同预期 [1] - 利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及高精度传感器领域 为智能驾驶板块注入创新动能 [1]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 奇瑞汽车通过旗下盈丰投资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全资销售服务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 [2] - 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 换电设施销售及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等 [2] - 此举彰显传统车企加速向新能源与智能化服务转型的战略决心 强化新能源汽车销售及后市场布局 [2] 汽车后市场服务表现 - 途虎养车2025年上半年营收78.8亿元 同比增长10.5% 经调整净利润4.1亿元 同比增长14.6% [3] - 累计12个月交易用户数达2650万 同比增长23.8% 用户规模加速增长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工场店数量增长至7205家 平台化服务模式展现强劲韧性 [3] 高端制造产能成就 - 华晨宝马大东工厂累计产量突破350万辆里程碑 其中国产BMW5系产量超过200万辆 [4] - 第350万辆下线车型为BMW5系曜夜版"黑武士" 凸显高端制造体系韧性与本土化战略成效 [4] - 该成就强化宝马在华豪华车市场地位 利好高端零部件供应链及智能装备合作企业 [4]
文远知行发布一段式端到端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将在年内量产上车
新浪财经· 2025-08-21 19:03
公司动态 - 文远知行WeRide与博世合作推出一段式端到端辅助驾驶解决方案"WePilot AiDrive" [1] - 该解决方案已完成核心功能验证 [1] - 预计2025年内实现量产上车 [1] 技术发展 - 解决方案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架构 [1] - 属于辅助驾驶技术领域 [1]
Robotaxi和家用智驾的差别在哪
新财富· 2025-08-21 16:05
核心观点 - Robotaxi与量产家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在出发点、技术路径、成本结构、开发模式和运营责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导致二者发展路径分化 但未来仍存在技术融合与经验共享的可能 [2][4][5][9][18][21] 技术路径差异 - Robotaxi采用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技术路线 传感器数量达30个左右 激光雷达普遍4个以上 单车传感器成本达数万美金 [4][9] - 量产家用智驾技术路径呈现多样化:特斯拉/小鹏采用纯视觉路线 理想/华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路线 传感器数量约20个或更少 激光雷达普遍1个 [9] - Robotaxi依赖高精地图提供高精度道路信息 家用智驾更注重实时数据分析 与高精地图结合较弱 [4][9] 商业运营模式 - Robotaxi基于商业运营逻辑 通过替代人类司机收取运营费用实现盈利 聚焦有限场景下的绝对安全 [4] - 量产家用智驾主要作为车辆卖点和附加值 通过后期软件订阅费用盈利 需应对全场景安全问题 [5] - Robotaxi为重资产运营商 全国数量仅数千辆级别 家用智驾车辆达数千万级别 规模相差一万倍 [9][18] 开发与成本结构 - Robotaxi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定制生产专用车辆 设计优先考虑无人驾驶需求 [9] - 部分家用智驾车企在现有量产车型基础上改装升级 智能驾驶团队话语权相对较弱 [9] - Robotaxi单车成本远高于家用智驾车辆 传感器布置更注重安全实用而非美观 [10] 政策环境与责任划分 - 政府对Robotaxi态度积极 越来越多城市开放试点运营 [15] - 政府对家用智驾态度更为渐进审慎 车企竞争热度较年初明显下降 [15] - Robotaxi运营企业对出行服务负绝对责任 家用智驾责任划分复杂 驾驶员始终是主要责任人 [18] 运营场景与难度定义 - Robotaxi在主城区成熟运营后可实现车内无安全员 但在高速路/快速路态度谨慎 以速度划分难度 [19] - 家用智驾过去主攻高快NOA 目前竞争主城区NOA 以场景复杂度划分难度 [19] - 小马智行于8月4日在上海浦东金桥和花木地区推出常态化Robotaxi服务 运营时间每周一至周五7:30-21:30 [1]
股票:创新驱动下的结构性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8-21 10:32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3% [1] - 智能驾驶概念股单月涨幅超40% 以1244 HK/R7T5P和1244 HK/L4M9Q为代表 [1] - 全息投影设备企业1244 HK/K3J7N股价三个月内实现翻倍 [1] 新能源材料板块 - 1244 HK/X5Z8V持续受益全球碳中和进程 [1] - 企业研发的石墨烯电池技术已进入量产阶段 [1] 医疗AI企业 - 1244 HK/Q9P4D和1244 HK/F6G8H正在改写传统诊疗模式 [1] - 动态市盈率维持在35-50倍合理区间 [1] 债券市场 - 3A级港交所公司债收益率攀升至4.2% 较年初提升80个基点 [2] - 1244 HK/D3M7K发行的五年期绿色债券嵌有碳减排对赌条款 备受机构追捧 [2] - 需警惕1244 HK/B8V2C等高收益债发行主体的现金流压力 [2] 黄金投资 - 传统黄金ETF持仓量增长12% [3] - 1244 HK/N4F9R推出的区块链黄金凭证交易量突破百亿港元 [3] - 1244 HK/P5G3L数字凭证直接对应瑞士金库实物黄金 [3] - 1244 HK/Z7H2Y开发黄金波动率衍生品 为美元指数宽幅震荡背景下的风险对冲提供新工具 [3] 投资策略 - 专业机构建议采取"核心+卫星"策略:60%资金配置于1244 HK/R2D9M等蓝筹股及利率债 30%布局1244 HK/K8F3Z等高成长赛道 10%通过1244 HK/L7P2X等工具对冲系统性风险 [4] - 1244 HK/M3N6B等跨境套利品种或成四季度黑马 [4] 其他活跃标的 - 包括1244 HK/V3T8R 1244 HK/E9R5X 1244 HK/A2W7S 1244 HK/U4J6K 1244 HK/O5D3M 1244 HK/Y8H3N 1244 HK/C7B4F 1244 HK/I3M9Q 1244 HK/T6V2P 1244 HK/S8K4J 1244 HK/G5R7D 1244 HK/J2H8L等12家企业 [4]
行业深度 | 大模型重塑战局 智能驾驶商业化奇点已至【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8-21 09:55
智能驾驶行业核心观点 - 智能驾驶已从技术亮点演变为车企产品差异化关键因素和出行服务商业化核心支点,技术深度、迭代速度和落地规模将深刻影响未来竞争格局[2] - 大模型重构行业竞争格局,云车协同算力竞赛加剧,百亿参数级模型训练依赖云端超算集群支撑,车端芯片算力需同步升级[2] - 商业化落地进程提速,2024年10-20万元车型搭载高阶智驾功能占比仅5%,"智驾平权"趋势将驱动渗透率增长,Robotaxi或于2026年规模化落地,2030年市场规模达数千亿[3] - 技术路径向多模态认知驱动范式收敛,VLA架构推动智能驾驶从"统计模仿"向"因果认知"跃迁,2025年被视为"VLA上车元年"[41][51] 技术架构演进 算法迭代路径 - 早期模块化架构依赖"感知-决策-控制"分布式模块,受限于人工规则和结构化场景[13] - BEV+Transformer架构突破2D到3D转换难题,实现多传感器融合和全局场景感知,摆脱高精地图依赖[14] - BEV+Transformer+OCC架构通过体素化技术精确还原障碍物三维体积,显著提升动态障碍物识别能力[15] - 端到端架构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代码量从30万行缩减至3千行,驾驶行为更接近人类直觉反应[23][29] - VLA模型整合视觉、语言和动作模态,通过思维链技术解决黑盒问题,实现决策透明化和场景泛化[33][34] 算力需求变化 - L2级算力需求100+TOPS,L3需500-1,000+TOPS,L5或超5,000TOPS,端到端架构使特斯拉算力需求从300TOPS跃升至3,000-5,000TOPS[52] - 车端芯片自研加速,小鹏图灵AI芯片单芯抵三颗Orin X,蔚来神玑NX9031实现1,000+TOPS算力[59][60] - 云端算力建设白热化,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0达23.5EFLOPS,特斯拉Dojo超算中心2024年末算力达88.5EFLOPS[64][85] 商业化落地 市场渗透 - "智驾平权"推动高阶功能下探至10-20万元主力价格带,目前占比仅5%,将成为销量增长核心杠杆[3][11] - 激光雷达2024年装机量突破150万颗,同比增长245.4%,装配率跃升至6%,价格从数万元降至数千元[75] - 纯视觉方案成本优势显著,特斯拉8摄像头总成本约200美元,相当于单颗激光雷达价格[79] Robotaxi前景 - 预计2026年开始规模化落地,24小时运营和智能调度能力将驱动规模效应[3] - 每公里综合成本将在2026年后低于传统出租车,2030年市场规模达数千亿[3][11] - 特斯拉Robotaxi试点技术反哺FSD升级,参数规模扩大4.5倍,形成自动驾驶迭代闭环[86] 车企竞争格局 特斯拉领先优势 - 一体化多模态端到端架构实现3000公里人工干预间隔,复杂路口接管率较V12降低6倍[83] - 数据闭环实现周级迭代效率,4D自动标注替代500万小时人工作业,全球150万辆车构成数据采集网络[84] - Dojo超算中心采用D1芯片,训练效率较GPU集群高1.3倍,D2芯片性能将再提升10倍[85] 国内车企追赶 - 华为ADS3.0采用三网协同架构,本能安全网络实现200毫秒应急响应,决策速度提升3倍[90] - 小鹏XNGP+整合三大神经网络模块,强化学习后通过知识蒸馏保留90%核心能力[47][50] - 理想采用"蒸馏先行+强化兜底"策略,云端构建超10亿公里仿真里程优化模型[42]
大行评级|瑞银:首予速腾聚创“买入”评级及目标价47.8港元
格隆汇· 2025-08-20 15:01
评级与目标价 - 瑞银首予速腾聚创买入评级 目标价47.8港元 [1] 业务前景 - 对比亚迪和吉利汽车等OEM客户更愿意采用光学雷达持乐观态度 看好公司ADAS激光雷达业务长期前景 [1] - 公司正加强机械人激光雷达领域布局 或成为新增长驱动力 [1]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明年扭亏为盈 [1] - 2026至2030年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66% 胜于市场预期 [1] 市场认知 - 市场或低估传统国内OEM推动智能化的增长潜力 [1] - 市场或低估公司进入机械人领域的增长潜力 [1]
中海达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39% 获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产品定点
证券日报网· 2025-08-20 10:4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93亿元 同比增长15.39%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368.85万元 较去年同期亏损大幅减小 [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惯性测量单元产品(IMU)获得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定点 为"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平台提供位置与姿态感知技术支撑 已实现相关车型量产交付 [1] - 智能辅助驾驶车载高精度业务新定点项目导入量产 有效释放工厂产能 驱动相关业务快速增长 [1] - 持续探索状态空间模型、数据传感器和算法研发 积极拓展新兴应用场景 [1] - 获得国内两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的IMU产品定点 相关产品已小批量交付 [1] - 惯性测量单元产品(IMU)、高精度定位天线、车载组合型(4G/5G+GNSS)天线和高精度定位算法引擎SDK等产品在车企量产车型上保持规模量产交付 [2] 战略布局与能力建设 - 智能驾驶相关软硬件产品布局日臻完善 完成产品功能安全D等级能力建设 满足高级别智能驾驶量产项目严格要求 [2] - 持续关注智能驾驶及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相关行业需求与发展变化 [2] - 不断探索高精度定位技术在低空领域、工业机器人等行业领域内的融合应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