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修复地球“创伤”有新招(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储能混凝土技术 - 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全球首创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制成的储能墙板可存储居民住宅约一天的用电量 [1] - 该技术与光伏配套使用可提升光伏利用率30%以上,降低用电成本超过50% [1] 高盐废水处理技术 -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构建新型工程菌株,可同时降解高盐废水中的5种有机污染物 [1] - 该菌株通过实际工业废水样本验证,对复合污染物具有高效降解能力 [1] 塑料污染治理技术 - 全球每年产生超过3亿吨塑料垃圾,仅9%被回收,其余通过焚烧、填埋或进入自然环境 [2]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制出可漂浮二氧化钛材料,光照下分解废弃塑料效率比传统材料提高数十倍至上百倍,且成本大幅降低 [2] 光驱动酶技术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团队研制出光驱动酶,在可见光下即可工作,为药物和化学品生产提供更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 [2] 元素转化技术 -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成功实现铅离子束对撞转化为金 [3] - 该技术为核废料安全处理提供新思路,未来或可将长寿命放射性核素降级为稳定元素 [3]
5年来三大科技顶刊上海发文占全国29.2% 上海科技节周六启动 重点实验室欢迎打卡
解放日报· 2025-05-13 09:37
2025上海科技节概况 - 2025上海科技节将于5月17日启动,为期两周,覆盖全市16个区,举办近2000场次活动 [1] - 48家科普基地推出优惠价,56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设施向公众开放 [1] - 科技节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设置六大专题活动:开幕式、会议、开放活动、赛事、媒体科普和闭幕式 [1] 科技节历史与影响力 - 上海科技节自1991年创办,是全国首个政府主导、全球第二个以城市命名的科技节 [1] - 5年来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顶级期刊发文量占全国29.2% [2] 启动仪式特色活动 - 启动仪式前举行科学家走红毯仪式,邀请各领域杰出科学家及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代表 [2] - 红毯仪式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展现科学成就,虚实结合提升视觉体验 [2] - 启动仪式后举办第4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该大会自2022年起已连续举办三届 [2] 科技传播与国际合作 - 2027年第19届世界科技传播大会筹备工作启动,市科委围绕"创新、传播、融合"定位搭建国际科技传播网络 [2] - 探索科技传播新范式,培育科普产业创新生态 [2]
王萌:吸引美国外流人才,欧洲准备好了吗?
环球网资讯· 2025-05-12 06:54
另一方面,高端人才在欧有着不错的职业发展前景。在全球32个拥有世界五百强的国家中,欧洲占16 个,占比达50%。同时,欧洲孵化了不少极具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在工程制造、生命科学、绿 色科技等优势领域。在这些领域,欧洲企业普遍注重研发投入,有条件为高端人才提供领先行业的技术 平台。此外,欧盟"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等跨国科研项目,为科研人员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 展合作研究提供了保障。数据显示,仅2023年,"地平线欧洲"就资助了超过1.5万个跨国研究项目。据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显示,欧洲国家包揽了全球前25名中的17席。 但另一边,现阶段欧洲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短板。首先是政府资金投入受限。以法国为 例,近年来,因财政赤字问题,其研究和高等教育预算难掩削减趋势。法国最新预算法案已将研究和高 等教育预算从2024年的314.3亿欧元减少到2025年的310.7亿欧元。且许诺的资金支持能否兑现,也得打 一个问号,如法国曾于2020年承诺为公共科学研究额外注入250亿欧元,但此项资助计划至今仍未能兑 现。 长期以来,美国依托其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体系 ...
确定性是最大的湾区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5-11 06:18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表现 - 珠三角9市一季度生产总值超2 75万亿元 同比增加近1800亿元 [1] - 香港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上升3 1% 创5个季度新高 经济按季增长2% 为两年来最大增速 [1] - 澳门一季度生产总值997 8亿澳门元 保持复苏态势 [1] 投资者机遇 - 香港已有2700多家单一家族办公室落户 其中超50%资产规模超5000万美元 [2] - 香港特区投资推广署成功引进160家全球家族办公室 [2] - 前海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66 5亿元 同比增长7 4% [2] - 澳门金融业总资产约27174亿澳门元 较2019年上升25% [2] 创新生态发展 - 广东组建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形成"港澳高校-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协同模式 [3] - 广东建成面向港澳科技孵化载体130多家 孵化港澳企业和团队近1100个 [3] - 香港建设第三个InnoHK研发平台 聚焦先进制造及可持续发展项目 [3] - 澳门布局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校产学研收入及专利数量持续上升 [3] - 深圳产业完备度支持"三天内做出新产品"的高效成果转化 [3] 区域发展韧性 - 香港策略明确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发挥"背靠祖国 联通世界"优势 [4] - 澳门深化与葡语国家交流 拓展西语及东南亚国家往来 [4] - 深圳依托前海 河套两大平台 制定2025年建设目标并定期推进 [4]
科技创新赋能黑土地保护——记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8 10:03
调查人员设置不同耕地试验区,长期观测土壤有机碳变化。 在我国东北广袤的大地上,黑土地犹如大自然赐予的瑰宝,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利用让黑土地面临严峻挑战,退化问题 日益凸显。为守护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成立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 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哈尔滨站),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肩负起科技创新助力黑土地保护的重任。 锚定方向,精研关键议题 调查人员校准观测数据。 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土过程观测研究团队,如同探寻水之奥秘的先锋,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对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展开全方位 观测。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转化规律观测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索黑土地中元素的迁移旅程。他们研究黑土地地球关键带垂向结构类型和分布特征,探索地球化学元 素在岩石-土壤-水-作物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在黑河观测试验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对重金属和有益元素不同形态在多介质中的富集规律展开研究。他 们克服野外采样的重重困难,在严寒的冬季依然坚守试验场,采集土壤、水样等样品。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黑土地地球关键带地球化学元素数据库,为黑 土地生态环 ...
可视化新方法直观呈现“特勒尔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5-08 09:16
可视化新方法呈现"特勒尔效应" - 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与维也纳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利用创新可视化方法首次直观呈现狭义相对论中的"特勒尔效应" [1] - "特勒尔效应"指快速移动物体看起来会旋转的现象 由1959年两位科学家提出 历经60余年才实现可视化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通讯·物理学》杂志 [1] 实验方法与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采用飞秒激光脉冲照射立方体和球体模型 配合超精密时间门控相机 [2] - 将光速"降档"至2米/秒 相当于普通人散步速度 实现"时空慢放"效果 [2] - 捕捉到立方体在图像中呈旋转状态 前缘突出后缘舒展 球体表面光斑分布不均 [2] 物理理论与应用价值 - 当火箭以90%光速移动时 长度会缩短2.3倍 这是已知的洛伦兹收缩现象 [1] - "特勒尔效应"不同于洛伦兹收缩 源于光线从物体不同部分到达观察者的时间差异 [1] - 可视化技术让深奥物理理论更易理解 有助于科学家探索相对论世界 [2] 跨学科合作成果 - 该研究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艺术家曾与科学家合作探索超快摄影可能性 [2] - "慢光速"效应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灵感来源 [2]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见证“大国重器”辉煌,三家在京部属单位联合开展党建活动
中国环境报· 2025-05-08 08:20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 在"两弹一星"纪念馆展示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在国外敌对势力的封锁下进行科技突围的历史 [1] - 展品包括锈迹斑斑的试验设备和泛黄的手稿笔记,重现了"惊天动地事"和"隐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品格 [1] - 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1] 见证"大国重器"辉煌 - 在北京光源展示了极富设计感的现代化建筑和极具科技范的实验设备 [1] - 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1] - 科研人员通过北京光源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体现了"大国重器"的磅礴伟力 [1] 精神谱系之旅 - 从"两弹一星"纪念馆到北京光源,地理距离不到6公里,精神上跨越60多年 [2] - 从深山红砖房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建筑,从手摇计算器到全球最先进大科学装置 [2] - 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筚路蓝缕,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勇攀高峰 [2] 主题党日活动创新 - 活动突破传统"看展览、听讲解"模式,将大巴车、实验室、绿水青山拓展为学习课堂 [2] - 邀请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讲述从"两弹一星"到北京光源的光辉历程 [2] - 参与者包括指挥建设"国之重器"的科学家、研究生、领导干部和核安全监督员 [2]
甘肃:求取教育科技人才创新“最大值”
中国发展网· 2025-05-07 19:27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 - 甘肃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目标到2030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1] - 政策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引领驱动,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领军企业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2] - 将高校分类推进差异化发展,超常布局新工科、新农科等专业,组建"核心学科+创新团队+交叉型研究机构"创新共同体 [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基础原理和底层技术,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 [3] - 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市场应用导向,同步考核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探索"先试用后付费"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 [3] -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哺"科研攻关机制,促进创新循环 [3] 企业参与创新体系 - 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基金",与高校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增强内生动力 [4] - 2025年目标:企业专家在科技评估专家库占比达1000人以上,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75% [4] - 应用类科技项目立项增加企业专家评审权重,推动订单式研发合作 [4] 创新激励政策 - 2025年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国有资本收益支持科技创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15%所得税优惠 [5] - 国有企业实施工资总额单列管理,探索分红激励、股权激励等市场化薪酬制度,目标研发人员占比达7% [5] -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可突破经济效益指标限制,实施专项人才激励 [5] 创新生态建设 - 2025年将改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试点高层次专家推荐的非共识项目,建立创新型甘肃建设指标体系 [7] -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在科技资源聚集地设立专营机构,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 [7] - 推行"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新型人才模式,2025年计划选派100名科技专员驻企,柔性引进20名以上战略科技人才 [7]
欧盟砸5亿欧元“抢人” 马克龙:欧洲要做科学家的避风港
央视新闻· 2025-05-06 12:07
科研激励计划 - 欧盟宣布设立总值5亿欧元的科研激励计划 旨在吸引外国科研人员 特别是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 [1] - 法国政府通过"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 额外提供1亿欧元吸引外国科研人员 重点针对美国科研人员 [3] - 欧盟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5亿欧元资金 使欧洲成为吸引研究人员的地方 [5] 政策背景 - 美国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 包括大幅削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金 削减气候问题研究经费 取消数百项涉及"多样性 公平性和包容性"的研究项目 [7] - 法国启动"选择法国科研"平台 隶属"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 目标是鼓励法国大学及科研机构接收国际科研人员 [7] 行业影响 - 美国科研政策变化导致众多科研人士考虑离开美国 [7] - 欧洲通过资金激励和政策支持 试图成为科学家的避风港 [1][3][5]
【人民网】合肥科学岛上,这群青年接连刷新世界纪录
人民网· 2025-05-06 08:40
科研团队与成果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青年创新先锋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正在推动强磁场技术发展 [2] - 2022年混合磁体产生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刷新世界纪录,2024年水冷磁体产生42.02万高斯,再次刷新纪录 [2] - 团队分为磁体、电源、水冷、中控四个小组,通过十多项技术创新提升稳态强磁场装置性能 [4] 强磁场技术应用 - 强磁场是当代科学前沿三大极端实验条件之一,45.22万高斯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万倍 [3] - 强磁场环境下物质特性变化可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现象,覆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 [3] -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为国内研究者提供远超国外的实验条件,支撑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研究 [3] 技术突破与改进 - 水冷磁体是团队培养的"单打冠军",蓄冷容积从3000立方提升至6000立方,稳场运行时间从3小时延长至6小时 [4] - 团队提出全新导体结构、线圈设计思路和新型水冷磁体设计方案,保障装置稳定高效运行 [4] - 2007年立项后,我国稳态强磁场建设实现从跟跑到领跑,2012年研制出第一代装置 [7][8] 团队传承与发展 - 青年创新先锋队从老一辈科研人员手中接过接力棒,培养年轻人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9] - 团队下一步目标是建设更高磁场强度和更先进表征技术的下一代装置,支撑高温超导材料、靶向药物等领域突破 [10] - 团队注重责任感和荣誉感传递,鼓励年轻人成为挑大梁的主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