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搜索文档
Hims(HIMS) - 2025 FY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6-13 03:00
分组1 - 会议以线上形式举办,能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股东参与 [1] - 会议议程包括概述正式事项、收集提案投票、解答参会者问题 [1][2] 分组2 - 会议通知、代理声明、代理卡于2025年4月25日左右寄给4月14日收盘时登记在册的股东 [3] - 选举监察人已确认有足够股份构成法定人数,会议可进行业务处理 [3] 分组3 - A类普通股股东每股有1票投票权,B类普通股股东每股有175票投票权 [4] - 已通过邮件、电话或网络提交代理投票且不想改变投票的股东无需再投票,未提交或想改变投票的可在网络平台操作 [4] 分组4 - 投票开始后,股东可撤销或更改之前的投票,投票结束后不再接受相关操作 [5] - 正式业务第一项是提名选举10名董事,任期一年 [5] - 第二项是批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2025财年独立注册公共会计师事务所 [6] - 第三项是咨询性批准代理声明中指定高管的薪酬 [6] 分组5 - 投票结束,安德鲁·杜德姆等10人当选董事,毕马威的任命获批准,高管薪酬获通过 [8] - 选举监察人将进行最终计票,最终结果将包含在会议记录中,并在会议结束后四个工作日内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8][9] 分组6 - 会议接受股东或代理持有人关于议程的提问,每个股东或代理持有人可提一个问题,问题会后回复 [10]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文档未提及问答环节的提问和回答内容
2年发60个大模型,三甲医院有多怕被淘汰?
虎嗅APP· 2025-06-12 23:41
医疗AI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顶级医院快速拥抱AI技术 北京协和医院在2024年集中推出多款AI产品包括全国首个罕见病大模型"协和·太初"、含上千医学量表的智能库等 实现医疗业务整体智能化转型 [3] - 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4年TOP100医院已发布至少60个医疗垂直大模型 覆盖心脏/肾脏/妇科等专科领域 DeepSeek系统部署超千家医院中过半为三甲医院 [4] - 上海瑞金医院医者端上线30多款AI应用 2023年完成133万例AI辅助诊断 显示头部机构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4] 医院竞争格局演变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构建"数联体"生态 北京协和医院与社区医院合作眼底筛查 天坛医院等推行阿尔茨海默病早筛 形成新型医疗资源整合模式 [6] - 传统扩张模式遇瓶颈 医保支付改革迫使医院转向专病专科发展 AI成为精准获客和患者黏性管理的关键工具 [7][8] - 基层医疗机构受益显著 无锡某卫生服务中心借助AI技术使门诊量最高增长288% 主要得益于漏诊率下降 [9] 医疗体系结构重构 - 远程医疗技术突破 上海瑞金医院实现2950公里外远程手术 网络延迟达毫秒级 北京协和/华西医院等均将远程手术列为战略重点 [13] - 区域医院面临双重挤压 2015年以来医疗费用向县医院分流减少 但三甲医院数量反增1.8倍至1795家 普通三甲生存压力加剧 [14] - 政策导向加速变革 中办/国办文件明确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未来可能形成"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新型医疗体系 [14]
2年发60个大模型,三甲医院有多怕被淘汰?
虎嗅APP· 2025-06-12 23:39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 - 北京协和医院集中推出多款AI+产品,包括全国首个罕见病大模型"协和·太初"、包含上千个医学量表的"Med Agent"智能库、盆底手术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等,医疗业务整体接入智慧大脑[3] - 2024年中国TOP100医院已发布至少60个医疗垂直大模型,覆盖心脏、肾脏、肝脏等多个专科领域,开创多个"全国首个"和"全球首个"[4] - 上海瑞金医院医者端上线30多款AI应用,去年完成133万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4][5] 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医院提出建设"数联体、智联体、研联体"的构想,旨在汇聚全国优质医疗数据形成生态体系[6] - 北京协和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AI眼底筛查,北京天坛医院等通过AI赋能基层推行阿尔茨海默病早筛[6] - 江苏省无锡市某卫生服务中心因AI技术减少漏诊,门诊量最高增长288%[9] 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延伸触角,有针对性地吸引特定患者并增加黏性,改变传统"跑马圈地"发展模式[7][8] - 区域医院面临基层医疗机构和顶级大医院的双面夹击,2023年中国三甲医院数量达1795家,比2011年增长近1.8倍[14] - 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发生4起区域医院并购事件,行业整合加速[12] 远程医疗技术突破 - 上海瑞金医院专家通过远程操作系统为5地患者完成6台手术,最远距离达2950公里,网络延迟控制在毫秒级别[13] - 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顶级医院将远程手术提升至战略高度[14] - 未来医疗可能形成"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模式,中间层医院需转型为区域中心或提供配套服务[14]
清北毕业到底能赚多少钱?
虎嗅APP· 2025-06-12 23:39
清北毕业生收入分析 - 清北毕业生收入区间集中在20万~80万人民币 下限极少低于20万 上限普遍不超过80万 [6][7] - 热门高薪专业如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起薪约30万 十年后可达百万 但这类专业在清北占比极低 [3] - 非热门专业(考古/农学/生物等)及文科毕业生多进入公务员/高校/国企体系 占比超60% [3][4] 行业薪资天花板 - 中国职场薪资天花板约为70万年薪 仅0.3%上班族能达到 集中在互联网/金融高管及顶级医生律师 [10] - 互联网行业百万年薪者主要分布在头部企业 且需晋升至管理层 跨专业从业者占比达1/3 [9][10] - 外企薪资待遇优厚但晋升空间有限 跨国公司招聘门槛高但加薪幅度平缓 [5] 职业发展路径 - 90%清北毕业生从事工作与大学专业无关 跨领域发展成为普遍现象 [9] - 销售岗位存在收入超常规现象 顶尖销售年收入可达400-500万 依赖综合素质而非智商 [11] - 医生行业受政策调控影响 中国医生收入显著低于美国 供应量大导致整体薪资水平受限 [12] 学历与收入关系 - 月薪2万即可超过97%打工人及70%的985毕业生 与清北硕士起薪中位数持平 [13] - 学历对职业生涯影响有限 高收入人群普遍具备行业专精能力 与专业背景关联度低 [14][15] - 持续专注某一领域并保持创新精神是突破收入瓶颈的关键因素 [16][17]
高考结束着手选专业,兼顾医学与保险,这个新专业了解一下
北京商报· 2025-06-12 20:00
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设立背景 - 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下,公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行业对复合型、专业化人才需求激增[3] -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横跨医学与保险两大领域的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首次招生[3] 专业课程与培养目标 - 课程设置聚焦实用性,包括卫生决策仿真实验、保障政策角色扮演磋商会、健康保险产品设计实训等[3] - 培养目标为掌握健康服务、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知识,具备健康治理理论应用和医疗保障政策法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3][4] -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批招生规模为40-50人,课程体系融合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健康服务等多学科知识[4] 就业前景与市场需求 - 全球老龄化加剧及健康意识提升推动行业需求增长,毕业生就业方向覆盖医疗机构行政管理、保险核保理赔、健康咨询等[5] - 跨学科背景人才在医疗服务提供者、保险公司、政府机构等多领域存在结构性缺口[5] - 健康管理与保险服务的技术升级催生对医疗保险数据分析、政策评估人才的新需求[5] 行业发展预测 - 当前仅重庆医科大学开设该专业,但行业需求将驱动更多高校增设同类专业[6] - 健康服务质量标准提升预计促使高等教育机构加大在健康保障领域的资源投入[6]
半年发5个大模型,大三甲医院有多怕被淘汰?
虎嗅· 2025-06-12 18:52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北京协和医院在短时间内集中推出多款AI+产品,包括全国首个罕见病大模型"协和·太初"、包含上千个医学量表的"Med Agent"智能库、盆底手术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等,并将这些产品推向临床或管理一线 [2] - 2024年以来,中国排名TOP100的医院已发布至少60个医疗领域的垂直大模型,覆盖心脏、肾脏、肝脏等多个专科领域,开创了诸多"全国首个"甚至"全球首个" [3] - 上海瑞金医院医者端已上线30多款AI应用,去年完成133万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3] 大三甲医院的AI战略布局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技术抢占新技术高地,形成"赛博圈地"趋势,医疗生态变革已箭在弦上 [4] - 医院管理层提出构建"数联体、智联体、研联体",希望通过汇聚全国优质医疗数据形成生态体系 [5] - 北京协和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AI+眼底筛查、AI+宫颈癌筛查等项目,北京天坛医院等也通过AI赋能基层推行阿尔茨海默病早筛 [6] 医疗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化 - 大三甲医院通过AI技术延伸触角,有针对性地吸引特定患者并增加黏性,以应对医保支付改革和考核标准变化 [7] - 基层医疗机构因AI技术受益,例如无锡某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最高增幅达288%,AI技术减少漏诊功不可没 [8] - 区域医院面临生存危机,2023年中国三甲医院数量达1795家,相比2011年增长近1.8倍,中间层医院承受基层和顶级医院的双重挤压 [12][13] 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 - 上海瑞金医院专家通过远程手术系统为5地患者完成6台手术,最远距离达2950公里,网络延迟控制在毫秒级别 [12] - 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顶级医院都在推进远程手术,部分医院将其提高到战略高度 [13] - 未来医疗可能形成"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模式,区域医院需承担起区域中心医院职责才能生存 [13] 行业整合趋势 - 2023年上半年全国公布4起区域医院并购事件,包括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与杭州市儿童医院合并等案例 [10] - 物联网技术、感知技术、芯片技术与医疗融合,被专家称为"第三次医学革命",正在改变医疗产业模式 [11] - 普通三甲医院若不能在专科领域突破,未来可能只能为顶级医院提供术前术后管理等服务 [14]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将重构医疗产业链格局,关注医疗器械等行业机会
江海证券· 2025-06-12 16: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延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缓解群众跨区域就医压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8] - 此举将直接拉动医疗设备采购需求,推动国产设备凭借“性价比优势”加速替代进口,形成“设备升级 - 服务优化 - 需求增长”的良性循环,为行业带来持续扩容机遇 [8] -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将推动医疗产业链向基层下沉,重构医疗产业链格局,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核心企业将会受益,长期看,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创新驱动将是核心逻辑,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企业或将有望受益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表现 - 近十二个月行业相对收益 1 个月为 7.65%、3 个月为 7.88%、12 个月为 2.53%,绝对收益 1 个月为 8.91%、3 个月为 7.01%、12 个月为 11.5% [3] 事件 - 国家卫健委在全国 81 个试点城市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推进“双中心”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上下共享 [6] 医改历程 - 2009 年启动新一轮医改,通过医联体、医共体模式推动资源下沉;2015 年拉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序幕;2017 年医联体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 年明确试点路径,形成三级服务体系 [8] 资源下沉成果 - 已设立 13 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25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 81 个试点城市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 [8] - 2024 年全国双向转诊人次达 3656.7 万,较 2023 年增长 20.6%,其中下转人次 2145.6 万,增长 45.7% [8] -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 2188 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资源共享服务 1.9 亿次,构建“基层检查 + 上级诊断”模式 [8] 政策支持 - 2024 年国家发改委专项拨款 100 亿元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投向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更新及病房改造工程,完成二、三人间标准化病房升级 3 万间 [8] - 政策规划至 2025 年实现该体系覆盖全国 90%县区,2027 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8]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具备技术壁垒、基层渠道优势及政策敏感度的标的,如设备端聚焦国产替代(联影医疗/迈瑞医疗)、服务端关注资源整合(华润医疗/固生堂)、药品端倾向创新与中药(恒瑞医药/以岭药业)、信息化建设(卫宁健康)、专科医院(海吉亚医疗)、互联网医疗(京东健康)等 [8] - 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企业(如复星医药)或将有望受益 [8]
大湾区再添医联体!眼科诊疗支付一体化落地
思宇MedTech· 2025-06-12 16:16
行业活动与会议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首届全球骨科大会、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7月17日召开 [1]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4-5日举行 [1] 大湾区健康医联体成立 - 深圳华厦眼科医院与深圳维世达胜凯医疗共同推出"大湾区健康医联体" [1] - 医联体旨在解决跨境就医三大痛点:看病贵、看病难、结算难 [1] - 核心模式为"专科诊疗+双向转诊+结算平台" [1] 跨境医疗痛点分析 资源分布不均 - 粤港澳三地医保体系差异显著:内地医保报销70%以上,香港75岁以上长者享全免费门诊及住院服务,澳门特殊群体可获免费专科服务 [2] - 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已派遣266名医务人员赴港澳,接收262名港澳医师在粤短期执业,但对中小城市和非政策试点区域影响有限 [2] 流程繁琐 - 跨境转诊缺乏统一机制,"港澳药械通"政策涵盖45家机构、92个品种,惠及上万人次,但患者仍需通过多个中介协调 [3] - 跨境救护车尚处试点阶段,覆盖局限,仅能解决部分急症通道问题 [3] 结算体系碎片化 - 港澳居民医保不能在内地直接使用,反之亦然,跨境理赔或直付依赖商业保险公司 [4] - 已有60余家国际保险公司试点直付服务,但主要针对高端群体,普通家庭代价不菲 [4] 医联体的三重意义 - 地域协同突破:连接深圳与港澳,为跨境人群提供更顺畅的就医路径 [4] - 资源互补创新:专科尖端技术结合国际标准的全科服务网络+保险直付平台 [4] - 数字化升级落地:首次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诊疗数据、转诊流程、理赔机制互联互通 [4] 医联体的三大运作引擎 专科+全科+保险结算 - 深圳华厦眼科提供高端疑难眼病诊疗,维世达胜凯医疗拥有国际化全科团队和远程名医服务 [5] - 平台与60余家国际保险公司合作,可现场或异地直付,免现金结算 [5] 双向标准化转诊+数据互通平台 - 通过数字化后台确保病例顺畅流转,减少传统转诊中的多头对接混乱 [6] - 搭建标准化平台支持医疗数据共享、电子病历授权、保险信息传递等跨境功能 [6] 科研+公益联动 - 定期开展专家联诊、案例研讨、深度学术交流,推动眼科与全科医学交叉融合 [7] - 华厦眼科"湾区光明快车"公益项目将搭建遍布社区的健康筛查服务体系 [7] 医联体面临的挑战 - 数据标准与隐私监管:港澳与内地医疗信息标准与隐私管理制度差异明显 [9] - 市场接受度与推广成本:对高端群体吸引力较强,普惠策略不足可能限制整体普及 [10] - 商业保险持续性问题:大规模理赔、意外诊疗费用预测等方面仍存可变风险 [11] - 区域扩展限制:初步以深圳/香港用户为主,扩展到珠海、佛山等地需监管审批和网络支撑 [12] 优化建议 - 设定阶段性KPI:如半年内港澳患者增加、直付案件数、数据库开通比例等 [13] - 制定数据治理协议:建立数据标准协商小组、备案与监管对接机制 [15] - 启动试点普惠计划:选择多个社区开展缩减结算门槛公益项目 [15] - 组织第三方评估与反馈:联合湾区医学协会或第三方机构形成定期评估报告 [15] 行业同类模式 - 复星健康与保诚保险在佛山禅诚医院推动的直付模式 [16] - 罗湖医院与中国人寿海外的合作样本 [16]
6月12日电,香港恒生指数收跌1.36%,恒生科技指数跌2.2%,金山软件涨超6%,中国稀土跌超14%,小鹏汽车跌超6%,平安好医生涨超10%,公司日前宣布,推出全场景、全周期、全生态的“7+N+1”AI医疗产品矩阵。
快讯· 2025-06-12 16:10
市场表现 - 香港恒生指数收跌1.36% [1] - 恒生科技指数跌2.2% [1] 个股表现 - 金山软件涨超6% [1] - 中国稀土跌超14% [1] - 小鹏汽车跌超6% [1] - 平安好医生涨超10% [1] 公司动态 - 平安好医生推出全场景、全周期、全生态的"7+N+1"AI医疗产品矩阵 [1]
大湾区再添医联体!眼科诊疗支付一体化落地
思宇MedTech· 2025-06-12 16:04
行业活动与会议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7月17日召开 [1]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4-5日举行 [1][17] 大湾区健康医联体合作 - 深圳华厦眼科医院与深圳维世达胜凯医疗联合推出"大湾区健康医联体",聚焦跨境医疗痛点 [1] - 合作核心模式为"专科诊疗+双向转诊+结算平台",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结算难问题 [1] - 医联体三重意义:区域协同突破、资源互补创新、数字化升级落地 [4] 跨境医疗痛点分析 痛点一:资源分布不均 - 粤港澳三地医保体系差异显著:内地报销70%以上,香港75岁以上长者享全免费门诊及住院服务,澳门特殊群体可获免费专科服务 [2] - 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派遣266名医务人员赴港澳,接收262名港澳医师在粤执业,但对中小城市患者影响有限 [2] 痛点二:流程繁琐 - 跨境转诊缺乏统一机制,"港澳药械通"政策覆盖45家机构、92个药械品种,但患者仍需通过多中介协调 [3] - 跨境救护车仅处试点阶段,覆盖局限且流程繁多 [3] 痛点三:结算体系碎片化 - 医保互认尚未实现,跨境理赔依赖商业保险,60余家国际保险公司试点直付服务但主要针对高端群体 [4] 医联体运作机制 - "专科+全科+保险结算"三位一体模式:华厦眼科提供疑难眼病诊疗,维世达胜凯提供全科服务及保险直付平台 [5] - 双向标准化转诊与数据互通平台确保病例顺畅流转,支持电子病历共享及保险信息传递 [6] - 科研+公益联动:开展专家联诊、案例研讨,华厦眼科启动"湾区光明快车"公益项目提升基层就医可及性 [7] 挑战与优化方向 - 数据标准与隐私监管差异需解决 [9] - 市场接受度可能受限于高端定位,需推出普惠策略 [10] - 商业保险稳定性待验证,需应对大规模理赔风险 [11] - 区域扩展需克服监管审批及标准差异 [12] - 优化措施:设定阶段性KPI、制定数据治理协议、启动试点普惠计划、组织第三方评估 [13][15] 行业同类模式参考 - 复星健康与保诚保险在佛山禅诚医院推动直付模式,罗湖医院与中国人寿海外合作,验证医疗+保险+互联网平台的可行性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