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制造与发射

搜索文档
刚刚,武汉这所高校成功发射卫星,可探测地质矿藏
长江日报· 2025-05-17 15:24
卫星发射与技术突破 - "地质一号"卫星于5月17日12时1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我国第一颗服务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小卫星 [1] - 该卫星在地质勘查和监测卫星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 - 卫星采用地质行业高光谱谱段集中精细化设计,解决了传统高光谱载荷系统体积大、重量大、能效利用低等问题 [3] - 全球能够捕捉1000纳米以上的在轨高光谱遥感卫星不超过10个,"地质一号"在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研发团队与合作单位 -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联合天仪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浙江省地质院等单位共同研制 [2]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担任工程总师 [2] - 载荷主任设计师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谌一夫副教授 [3] 技术特点与应用领域 - 在可见-近红外波长范围内针对水、土、矿、植被等进行探测 [2] - 短波红外区间可精确识别特定矿物和蚀变带,优化找矿模型 [2] - 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1] - 可大幅降低勘探成本,提高找矿成功率 [2] 研发历程与未来规划 - 卫星历经近三年研发,2025年年初研制成功 [3] - 研究团队将推进"地质二号"卫星的研发工作 [3] - 计划加速构建高光谱地质环境资源星座 [3]
将AI送上太空 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
央视新闻· 2025-05-14 16:25
发射任务成功 - 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 - 首发星座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8] - 这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次发射 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 [8] 技术突破 - 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 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 [10] - 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10] - 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满足太空即时计算需求 [10] - 每颗卫星具有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 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 [11] - 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11] -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 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 [11] 应用场景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 将执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任务 [11] - 配置对地遥感载荷 探索验证数据实时在轨处理 [11] - 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 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11] - 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11] - 搭载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 对伽马射线暴等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 [12] - 实现秒级判断和99%识别准确率 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12] 战略意义 - 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10] - 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 [10] - 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 [10]
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看点解析
快讯· 2025-05-14 15:24
太空计算星座发射 - 之江实验室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成功,标志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1] - 本次采用一箭12星方式发射,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整体具备5POPS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1] - 星座建成后将达千星规模,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1] 技术突破 - 首发12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 [2]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 [2] - 突破传统"天感地算"模式,解决仅10%有效数据传回地面及数据时效差等问题 [1] 研发分工 - 之江实验室负责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研制 [2] - 国星宇航承担首次发射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 [2] 行业影响 - 项目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试验任务 [2] -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边界,对空天产业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