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

搜索文档
立足山地特色开辟发展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8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生态价值转化、数字技术赋能、清洁能源开发、乡村生态富民为四大抓手,探索山地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1] - 通过系统化构建核算、交易、产业和补偿四大环节,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包括GEP核算方案、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体系和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1] -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直接嵌入价值创造过程 [1]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治理 -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构建"数据监测—智能决策—产业转型"的技术赋能体系 [2] - 依托流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水质传感器、无人机巡航及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高污染溯源效率 [2] - 创新打造"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全链条治理范式,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 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体系 - 针对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地区的地理限制,攻克柔性光伏组件适应性安装、复杂地形风机基础稳固等关键技术瓶颈 [2] - 规划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为核心、水风光储多能深度融合的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2] - 通过区域智慧能源协调平台,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互济与联合优化调度,构建智慧能源供给体系 [2] 乡村生态富民与产业融合 - 创新"生态+体育+文旅"融合业态,通过"村BA"等乡村体育IP带动生态康养、农文旅体融合等产业发展 [3] - 立足林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增值、农户增收 [3] - 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让农户在保护生态中获得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未来发展规划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域生态治理系统,实现从碎片化监测到整体性智治的跨越 [3] - 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制度建构 [3] -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区域绿色产业集群 [3]
林下生金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12
林下经济概述 - 林下经济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生态友好型经济活动,包括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景观利用 [1] - 2023年全国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 [27] - 云南林下经济总产值从2019年650亿元增至2023年1481亿元,野生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 [3] 林下种植模式 - 全国形成林药、林菌、林茶等8大类种植模式,福建竹笋年产量达213.6万吨 [2][4] - 云南利用3.7亿亩林地发展林草中药材,草果八角等种植面积超10万亩 [3] - 湖南安化县多花黄精种植12.6万亩,综合产值32.1亿元,亩产超4000斤 [13][14] 林下养殖实践 - 全国年出产林禽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广西南宁树木园梅花鹿存栏近1000头 [6][9] - 湖南石门县林下养蜂11万群,年产蜂蜜1800吨产值2亿元,采用流动放养模式 [10][11] - 福建沙县养蜂覆盖90%林地,龙头企业大通农牧年产土鸡12万只、鸡蛋1500万枚 [11] 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 - 湖南资阳区开发木槿花8类产品,产业综合年产值超亿元,亩产值1.5万元 [12] - 福建打造"沙邑珍品"公用品牌,紫灵芝种植4.24万亩,开发灵芝茶等系列产品 [15] - 广西建成26个精品示范基地,创建192个知名品牌如"高峰灵芝""防城金花茶" [16] 森林旅游与康养 - 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亿人次,广西高峰森林公园年接待40万人次 [17] - 七坡林场开发研学基地,2023年接待8万人,融合自然教育实现差异化 [18][19] - 国家规划2025年森林康养服务超6亿人次,形成"康养+医疗"等融合模式 [20] 发展瓶颈与解决方案 - 林产品深加工率不足30%,云南勐腊县探索林权抵押贷款解决资金问题 [23][25] - 湖南启动林业基层特岗生计划,每年培养500名带编人才 [26] - 福建强化三产融合,广西推动建设"产供销"一体化基地 [27]
科创动力足 林业“绿富美”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30 16:24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浙江省通过深化省院合作,聚力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林改纵深发展注入新活力 [1]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浙江衢州科技示范样板建设"项目,加快林业"四新"成果转化应用 [1] - 贯通"护绿增汇"与"点绿成金"双路径,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改提供可复制的样板 [1] 良种筑基 -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在江山市和开化县打造500余亩精品栽培示范果园 [3] - 果园亩产量从45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以上,每亩收益从1.8万元增加到2万元 [3] - 筛选出速生优良栎树种源,构建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实现年繁育500万株优质种苗 [3] 创新模式 -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与常山县共建油茶博士工作站,打造千亩油茶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5] - 通过油茶整形修剪比赛推广"四大主枝分层法",全县20余名油茶种植能手参加 [5] - 以赛代训推动全县油茶种植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5] 林下掘金 -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开发出真菌源生物刺激剂,实现林药、林菌产量和品质双增长 [7] - 铁皮石斛多糖含量达到仿野生七年生水平,桑黄黄酮类含量提升最高可达60%多 [7] - 在开化十里铺苗圃基地开展对铁皮石斛、黄精等林下植物药效成分调控研究 [7] 立体开发 - 首创"种质研发-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冷链锁鲜-品牌营销"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9] - "香椿+茶叶""香椿+油茶"立体套种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鲜芽产量提高3倍 [9] - "红富椿"良种亩产突破15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60%,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15天 [9] - 2025年3月"红富椿"鲜芽出口日本,创下全国香椿出口首单纪录 [9] 技术破题 - 开发油茶籽油低温湿法制取技术,多酚含量同比提高20% [12] - 利用油茶籽活性成分研创出山茶系列日化产品,已完成500份用户体验测试 [12] - 实现油茶产业从单一榨油向全组分高值化利用的跨越式转型 [12] 总结 - 中国林科院在浙江衢州打造林业国家级试验场,加速林业"四新"成果推广应用 [12] - 探索生态价值高效转化新范式,全面激活绿色新质生产力 [12]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打造乡村特色产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央视网· 2025-05-29 19:47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发展富民产业 [1] - 各地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兴旺 [1] - 福建漳州东山县澳角村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和渔家民宿等特色产业 [1] -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澳角村,勉励做好"海"的文章 [1] - 总书记在湖北指出要发展富民产业,在贵州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1] 特色产业发展成果 - 四川宜宾长宁县铜鼓镇枇杷产量达3800吨,产值超5300万元 [2] - 当地打造"枇杷+"发展模式,举办枇杷节、农事研学体验等活动 [2] - 全国认证登记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达8.4万个 [2] - 陕西延安洛川苹果、广西来宾糖料甘蔗、山东枣庄红石榴、广东茂名甜荔枝等地方特产走红 [2] 产业多元化发展 - 安徽蒙城县发展林下经济,形成21个林下经济实体 [3] - 全国已建成17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3] - 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9万家 [3] - 2024年1-3月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 [3]
陕西佛坪县委书记王晴:坚持生态立县、林药兴县、旅游强县,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5-26 11:25
生态保护与治理 - 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整改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32个 [2] - 推行公检法"三长"+林(山)河(湖)田"三长"保护机制,完成6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2] - 县域森林覆盖率增至91.2%,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 [2] - 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标准,实施"5+1"治水三年行动 [2] - 2024年空气优良率达98.6%,编制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指南 [2] - 建立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机制,"秦岭大熊猫保护"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3] 文旅产业发展 - 年均旅游综合收入增速保持22%以上,发展科普研学、休闲康养等新业态 [4] - 打造"国宝探秘、山地休闲、诗意田园、饮水思源、研学旅居"五大民宿 [4] - 建成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形成大熊猫保护模板 [3][4] 绿色农业与林下经济 - 建成食用菌、猕猴桃等特色种养基地10余个,打造"药源基地""绿色食材基地" [4] - 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探索林药、林果、林菌等特色发展路径 [4] - 发展冷水鱼养殖(繁育)基地19个,成为西北最大冷水鱼出口县 [5] 绿色能源与数字产业 - 推进抽水蓄能、光伏发电项目,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4] - 打造"游静美佛坪、赏云上天湖"核心景观带,融合工程与生态旅游 [4] - 2024年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6.57%,实现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全覆盖 [5][6] - 建立佛坪品牌直播中心,创新"数字+"全链条合作模式 [5][6]
琼中:广袤绿荫下绘出“经济带”
海南日报· 2025-05-25 09:44
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 琼中县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3.52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保有量居全省首位[1] - 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景观利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1] - 罗担村打造万亩林下益智种植集群,累计增收640.5万元[1] 特色产业发展 - 罗担村通过引种野生益智,种植户年增收达7-8万元[2] - 水朗下村发展黎药产业,种植30种黎药并打造农文旅融合特色村[3] - 黎母山镇粽叶种植规模超5300亩,年销售额上千万元,合作社农户从24户扩展至390户[5] 产业模式创新 - 采用"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推动粽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5] - 黎母山镇通过培训、订单整合解决种植技术不足和市场对接问题[5] - 琼中实现菌菇、人参果、凤梨种植及五脚猪、地龙等养殖产业多元化发展[6] 文旅融合探索 - 黎母山镇合究村通过"山海共建"项目开发黎族风情游,日接待游客超100人次[7] - 推行"森林康养+"模式,整合雨林资源和文化要素发展全域旅游[7] - 开通环热带雨林旅游公路观光巴士,结合骑行嘉年华等活动激活县域经济[8] 未来发展规划 - 延伸产业链,强化文体康旅融合,打造"雨林穿越"等赛事品牌[8] - 谋划黎苗医药推广活动,创建百花岭气候康养基地[8] - 发展林下农事体验、农家乐、研学基地等休闲农业新业态[8]
焦点访谈|生物多样性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 2025-05-22 21:39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 - 湘华鲮作为湖南特有鱼类通过技术攻关实现"驯养—繁殖—养殖"产业化,从濒危状态恢复[5][7] - 怀化市企业家张在权投资建设保种、繁育和商品鱼养殖基地,带动当地养殖户参与[8] - 全国20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100余种濒危植物获抢救性保护,种质资源库保存超300万份实物资源[14] 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 - 伊春市森林覆盖率83.8%,红松面积从4万公顷增至8万公顷,通过《红松保护条例》和技术手段强化保护[16][18] - 伊春发展文旅康养产业,针对银发经济和亲子研学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激活400万公顷林海资源[20][23][27] - 桦树汁产业年产量超200万吨,形成采集-加工-销售产业链,成为林区经济新增长点[28][30] 政策与全球合作 - 黑龙江省出台《桦树液采集管理办法》规范生态资源利用,平衡保护与开发[30] - 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20余项国际联合声明,设立昆明基金支持15个发展中国家[32] - 生态质量指数(EQI)达59.95,荒漠化土地持续缩减,森林覆盖率25%全球增长最快[14]
“四两博千金”,辽宁彰武防沙治沙突出产业化路径
第一财经· 2025-05-22 10:35
防沙治沙产业化战略 - 辽宁省彰武县启动万亩沙棘种植项目,实现防风固沙与经济林产业融合发展[1] - 彰武县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推行"两林"(林下经济、林业经济)举措,推进"两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1] - 当地政府将林业产业定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提出"四两博千金"发展理念[1]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 彰武县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重点构建"林药、林苗、林花、林菜、林菌、林草、林下养蚕"多业态融合模式[2] - 规划提出2025年建设"一地两园百村"项目,包括万亩仿野生中草药种植基地、两个千亩中草药种植园和5000亩庭院红枸杞项目[2] - 发展路径以中草药种植业为基础,配套切片加工和电商物流体系,形成全产业链布局[2] 省级政策支持 - 辽宁省委省政府认同彰武县产业化治沙模式,省委书记强调要科学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2] - 省级推进会明确将生态产业化建设贯穿始终,同步推进特色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2]
“致富林”“黄金果”“生力菌”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鼓足村民“钱袋子”
央视网· 2025-05-13 15:04
四川省蓬溪县林下食用菌产业 - 蓬溪县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 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并提高村民收入 [1] - 该县国家储备林项目示范基地迎来赤松茸丰收季 工人正进行腐殖土采摘作业 [1] - 蓬溪县优先推进食用菌产业 目标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目前已成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3] 重庆云阳县枇杷产业 - 云阳巴阳镇1.2万余亩枇杷成熟上市 今年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成为果农重要收入来源 [4] - 当地形成全国收购商集中采购网络 设立20多个收购点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 [6] - 因气候适宜 今年枇杷品质优良 预计产量超15000吨 产值突破1.8亿元 [8] 贵州威宁县林下经济 - 威宁县林地面积达419万亩 通过封山育林工程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至70万亩 带动5.2万群众增收 [10] - 沙子坡林场天麻基地利用高海拔自然条件 开展菌材加工与标准化种植 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 [12] -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发展林菌林禽等多元产业 林下散养模式降低养殖成本30%以上 [14][16]
发展林下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我国林下经济年产值超1万亿元(数说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50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 广西龙胜、福建沙县、浙江安吉等地通过发展罗汉果、大叶百合、穿山龙、牛奶根等林下中药材种植及旅游产业集群探索林下经济模式,成效显著[1] - 林下经济定义为依托森林资源的生态友好型复合经营模式,涵盖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及景观利用四大领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载体[1] - 2023年"发展林下经济"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林草局同步出台《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指导产业布局[1] 产业规模与政策支持 - 全国林下经济已规模化利用林地6亿亩,年产值突破1万亿元,带动3400万从业人员和95万个经营主体[2] - 政策层面鼓励林地经营创新与林权融资探索,目标到2030年将经营面积扩至7亿亩,总产值提升至1.3万亿元[2] - 未来重点推进品牌建设、主体培育、流通体系构建及基地建设四大方向,强化森林"四库"(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联动效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