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参

搜索文档
让科技密钥解锁森林宝藏
经济日报· 2025-08-28 06:20
行业技术应用现状 - 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用于林下参苗长势精准监测[1] - 智能大棚传感器实现温湿度实时调控 使部分林下食用菌产量倍增[1][2] - 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产品信任度与品牌溢价能力[2] - 林菌 林药 林菜 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 包括吉林林下参 浙江竹荪工厂化生产 云南有机石斛[1] 科技赋能产业价值 - 新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与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2] - 立体复合经营模式最大化挖掘林地光热水气资源潜力[2] - 科技推动产业向加工 旅游 康养领域延伸 提升整体附加值[2] - 助力农民从传统生产者向技术应用者转变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2] 行业发展瓶颈 -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2] -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多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2] - 从业农民缺乏科技知识 专业人才不愿深入基层导致推广难度大[2] 政策支持方向 - 政府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攻关优质品种选育 高效栽培 病虫害防控技术[3] - 创新金融工具设立专项信贷或保险产品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3] - 建立科研机构与经营主体对接平台 通过示范基地加速成果转化[3] - 对应用科技成果的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奖励[3] 人才培养机制 - 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现有从业者科技素质[3] -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才深入基层[3] - 在项目支持 职称评定上倾斜扎根基层的科研人员[3] 产业发展前景 - 科技成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 - 产业从零散粗放转向集约高效 从单一产品转向复合经营[1] - 通过科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4] - 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4]
围绕“特”字下功夫 特色农产品香飘海外
经济日报· 2025-08-25 07:29
农产品出口战略 - 各地因地制宜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紧跟国际标准 提升质量和安全水平 提高出口附加值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1] - 特色农产品出海需要企业实干和政策支持 各地加强扶持 提供技术指导 市场信息服务 创造有利条件 [4] - 畅通线上线下通道 提升产品质量 加强品牌建设 提升海外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 让出海通道更顺畅 [7] 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 公主岭市立足优质种业资源和黑土地生态优势 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 产品远销美国 俄罗斯等24个国家和地区 产值超54亿元 [2] - 云南省聚焦茶叶 花卉 坚果 咖啡 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 上半年农产品出口80.3亿元增长15% 咖啡及其制品出口6.5亿元增长8.4% [3] - 甘肃省发展高原夏菜 兰州百合 静宁苹果等特色"甘味"产业 去年农产品出口额增长27.8% 上半年马铃薯细粉及粗粉出口2150.3万元增长27.75倍 [3][4] 企业案例与创新实践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真空包装搭配进口高阻隔包装袋 建立全产业链标准化和可追溯体系 鲜食玉米产品获得国际认证 覆盖20多个省份并远销海外 [2] - 甘肃兆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从土壤检测到出厂检验的数据台账 上半年出口额551.7万元增长33.4% 产品销往阿根廷 [4] - 集安市吉聚参业有限公司完成出口合规改造 累计享受出口退税10余万元 主营人参产品远销东南亚 [5] 政策与服务体系 - 海关部门提供量身定制服务 翻译多国准入标准手册 绘制通关路线图 指导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4] - 吉林省税务部门实施闭环管理 点对点精准辅导 加强税收监管 风险应对 监测评价 [5] - 云南省建立农产品税收征管全过程服务机制 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出口试点地区建设 [6] 物流与渠道建设 - 中老铁路开通后云南果蔬更便捷走向东南亚市场 "陆良蔬菜号"冷链班列运输时间压缩近一半 [7] - 吉林省通过海关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总额达52亿元 是2020年的5.4倍 将实施跨境电商扩量提质行动 [7] - 甘肃省推动渠道优化升级 促进产销精准衔接 形成线上线下布局 国内国际拓展的市场体系 [7]
特色农产品香飘海外
经济日报· 2025-08-25 05:54
行业战略与政策支持 - 各地因地制宜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紧跟国际标准提升质量和安全水平 提高出口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1] - 云南建立农产品税收征管全过程服务机制 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出口试点地区建设 [6] - 甘肃实施"甘味出海"行动 多部门协同开展政策解读和检疫通关服务 上半年农产品出口值达16.2亿元 [4] - 吉林省税务部门对涉农企业实施税收监管闭环管理 通过点对点精准辅导助力企业完成出口合规改造 [5] 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 公主岭市立足黑土地生态优势发展鲜食玉米产业 产品远销24个国家和地区 产值超54亿元 [2] - 云南省聚焦咖啡茶叶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业 上半年农产品出口80.3亿元增长15% 咖啡制品出口6.5亿元同比增长8.4% [3] - 甘肃省发展高原夏菜/兰州百合/静宁苹果等特色产业 去年"甘味"产品销售额和农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14.4%和27.8% [3] - 云南通过中老铁路冷链班列运输农产品 较公路运输时间压缩近一半 有效扩大对东南亚市场出口 [7] 企业实践与出口成效 - 农嫂食品公司采用真空锁鲜工艺和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 鲜食玉米产品获得国际认证并覆盖20多个省份 [2] - 甘肃兆丰农业在海关指导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上半年出口额551.7万元同比增长33.4% 马铃薯细粉出口增长27.75倍 [4] - 集安市吉聚参业累计享受出口退税10余万元 人参产品成功远销东南亚市场 [5] - 吉林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52亿元 为2020年的5.4倍 政府将实施跨境电商扩量提质行动推动农产品出海 [7]
林下经济铺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生态富民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13:34
盛夏时节,福建三明市尤溪县管前镇的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里,农户正忙着采收,林下阴凉处菌袋 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药材清香;吉林白山市抚松县北岗镇的清凉林海里,林下参叶片上的阳光随风 闪耀,外地游客正跟着"参把头"体验"抬"人参的"放山"习俗,亲身经历"喊山""抬参""挖参""包参"的仪 式和步骤,带一棵新鲜人参回家。林下经济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载体,实现了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林下经济以其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与"两山理论"天然契合。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2024年),森 林面积达2.31亿公顷(2023年),拥有广阔的林下空间这一尚未被完全充分利用的生态资源库。林下经济 通过不砍树也致富的模式,激活森林的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守绿换金""添绿增金"。为推动林下经济发 展,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 局、科技部等十个部门进一步发布《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国家林草局还出台了《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全国林下经济发 展 ...
聚焦“四个农业” 赋能乡村振兴,九台区“土特产”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举办
新浪财经· 2025-08-17 15:35
九台区"土特产"产业资源与优势 - 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与黄金玉米带叠加区域,孕育出九台贡米、鲜食玉米、林下参、棚膜蔬菜、梅花鹿、林果等特色产品[3] - 拥有现代农业产业专利314件、专精特新企业23家、市级以上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46家[5] - 建成5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和7个科企融合基地,"三品一标"认证达48个[5] 重点推介项目与合作 - 长春市九台贡米集团有限公司推介九台贡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3] - 吉林九富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推介肉牛产业融合发展养殖场招租、居民生活保供冷链物流低碳产业基地招租项目[3] - 现场达成计划总投资额超10亿元的战略合作,其中农产品购销协议金额近5000万元[7] 具体投资项目与产能 - 70万套种鸡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4.32亿元,投产后年增商品代肉鸡雏7000万只[7] - 吉林省梅花鹿种质创新项目建成后可饲养梅花鹿10000头,年产鹿茸约40吨、自繁仔鹿3500头、冻精10万剂[7] - 冬瓜产品深加工项目年处理鲜冬瓜超5000吨,生产冬瓜蓉2000吨、冬瓜籽50吨、冬瓜皮干制品100吨[7] 未来发展规划 - 以"1653"规划为指引,聚焦九台贡米、鲜食玉米、林下参、棚膜蔬菜、梅花鹿、林果6大特色产业[9] - 计划通过科技驱动、品牌塑造、产业融合3大核心驱动力,力争2030年实现"土特产"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9] - 目标培育5个全国知名品牌,使"土特产"成为富民强区支柱产业[9]
辽宁防沙治沙“两化”项目首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
辽宁日报· 2025-08-08 09:04
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两大重要路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 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两化"项目奖补资金是财政部对"三北"工程补助资金创新支持 方式的重要举措,由各省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择优遴选项目。 日前,财政部首次对我省下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项目奖补资金2000万元,对防沙治沙成效 显著的地区给予奖补,相关资金将由市、县引导社会资本采取科学有效方式,用于防沙治沙相关工作。 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我省遴选出的桓仁满族自治县林下参产业项目、彰武县沙化林下 中草药产业项目均为优质、特色、高效项目。中央财政给予奖补资金2000万元,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6479万元,共同支持桓仁县开展1万亩林下参种植基地、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作业道、病虫害防治、 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彰武县开展30304亩沙地仿野生中草药种植基地、种苗培育、病虫害防 治、田间管理工作。此种奖补支持方式,将在全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推动防沙治沙,形 成规模效应,带来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