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油气
icon
搜索文档
把二氧化碳“锁”回深海(“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硬核突破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1 06:53
项目里程碑与规模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6] - 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 [6]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 [8] - 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9] 技术流程与创新 - 项目采用“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注入地下油藏 [11] -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通过二氧化碳驱动原油增产并实现永久封存 [8] - 自主研发测控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测注气量和气密性,应用海上首个智能液控分层注气工艺实现精准注气 [12] - 在油管外壁敷设数千米光纤,实时传送井下温度变化和流量波动等信息至中控室 [12] 工程装备与国产化 - 构建国内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12] - 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集成了钻井、远程操控、发电组网等众多功能模块 [12] - 平台增设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装备,保障回注气体质量 [11] 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 中国海油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捕集大亚湾区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至海域封存 [15] - 计划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15] - 渤海渤中26-6油田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 [13] - 珠江口白云气田群二氧化碳回收项目于2024年8月投产,年生产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 [13] 资源潜力与战略意义 - 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14] - 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具备巨大地质封存潜力 [14] - 技术发展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15]
把二氧化碳“锁”回深海(“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硬核突破)
人民日报· 2025-10-21 04:47
项目核心成就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 [1] - 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 [1] - 项目持续安全运行超1.5万小时,高峰日注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 [3] -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3] 技术流程与装备 - 项目采用“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注入地下油藏 [5] - 自主研发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装备,构建国内海上首套CCUS成套工程装备体系 [5] - 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5] - 在狭窄井筒内集成测控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测注气量和气密性,并应用海上首个智能液控分层注气工艺 [6] - 在油管外壁敷设数千米光纤,实时传送井下温度变化和流量波动信息 [6] 项目运营与效益 - 项目分两步走:2023年6月投用碳捕集与封存,年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2024年5月升级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实现驱油增产 [3] - 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3] - 项目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作业水深约90米,利用“咸水层”作为最佳封存空间 [4] 行业应用与前景 - 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巨大,达2.58万亿吨 [8] - 系列示范项目加速落地,如渤海渤中26-6油田项目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珠江口白云气田群年生产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 [7] - 公司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计划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和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8] - 标志着中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为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1][3]
回眸“十四五”|海洋强国:“蓝色引擎”迸发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19 09:10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战略地位 - “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7.8%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1] - 海洋成为稳增长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 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全面投产,是国内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 [3] - 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8.7% [3] - 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近30% [3]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 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每天290万吨 [4] - 海洋药物自主研发品类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4]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邮轮旅游、海洋研学热度高涨 [3][4] 海洋科技创新进展 -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标志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国家 [5]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提供2000米以上梯度试验环境 [5] - 2024年海洋科技创新指数为135.2,比上年增长2.6% [7] 深海技术与装备突破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海试,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实现协同作业 [7] - “海油观澜号”浮式风电、“深蓝一号”养殖工船等大国重器交付使用 [7] - 2016-2024年海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年均增速超10%,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速超6% [7]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期间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9] - 与50多个国家签署蓝色经济合作协议,建立30多个合作中心,实施100余项合作项目 [9] - 2024年海运出口额27.5万亿元,与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增长6.3% [9][10]
海洋强国:“蓝色引擎”迸发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19 06:11
海洋经济宏观规模与战略地位 - “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7.8%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1] - 海洋产业已成为稳增长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新引擎 [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能源安全 - 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8.7% [3] - “深海一号”二期投产标志着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迈出关键一步,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 海上风电发电量2024年比上年增长近30% [3]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每日290万吨 [4] - 海洋药物自主研发产品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4]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邮轮旅游、海洋研学等产业热度高涨 [3][4] 海洋科技创新与重大装备突破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国家 [5] - 2024年科技创新指数为135.2,比上年增长2.6% [7] - 重点监测海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年均增速超10%,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速超6% [7]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仿蝠鲼机器人等大国重器彰显海工装备制造新突破 [7]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 - “十四五”期间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9] - 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蓝色经济合作协议,建立30多个区域或双多边合作中心 [9] - 2024年海运出口额达27.5万亿元,与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增长6.3% [9][10] - 2024年开放水平指数为128.7,比上年增长3.0%,沿海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80%左右 [10]
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万千米
中国化工报· 2025-10-15 10:58
海底管道网络建设成就 - 渤海油田建成国内最密集海底管道网络,海底油气管道总长达3200余千米 [1] - 海底管道网络助力中国海洋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0000千米,跃居世界前列 [1] - 海底管道作为海洋油气生产系统“生命线”,串联水下井口、海底管道与陆地终端,形成完整生产链 [1] 铺管技术与装备能力 - 铺管作业能力实现全面提升,铺设规格实现从2英寸到48英寸海管的全尺寸覆盖 [1] - 铺管技术涵盖单层管、双层管、复合管、子母管等国际主流海管全部类型 [1] - 铺管技术及装备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装备技术体系完整性方面走在国际前列 [1] 船舶装备迭代与海外项目 - 船舶装备持续迭代,从第一代浅水铺管船发展到3000米级超深水起重铺管船,推动海管建设自主可控 [2] - 公司积极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能源发展贡献力量,承揽东南亚、中东、非洲等10余个项目 [2] - 在海外市场累计铺设海底油气管道超过500千米 [2]
奋进“十四五”|向深海、深地、深空挺进
央视网· 2025-10-15 04:33
深海勘探与开发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西北部9533米深的海沟发现绵延2500公里的“生命绿洲”[3] - 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流花油田高峰时日产原油1.38万吨,累计贡献超3800万吨原油,占我国深水原油产量95%以上[5][6] - 五年来国内海上原油增产量超160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增量比例超过七成,国内原油产量增长至5861万吨[8] 深海装备与技术进展 - 渤海垦利6-1亿吨级大油田上部组块完成安装,成为我国海上智能无人井口平台数量最多的开发项目[11] - 北部湾海域投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为深海智能化作业提供技术支撑[13] - 珠江口盆地实现我国首个深海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关键技术突破,为碳减排目标提供新途径[13] - 海南海域亚洲首艘大型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持续开展海底地层结构三维测绘工作[15] 深地探测突破 - 深地塔科1井成功钻至地下10910米,首次在万米地下找到油气踪迹[23] - 从地下7000米突破至8000米用时29年,从8000米至9000米用时15年,从9000米至万米大关仅用3年[17] - 深地塔科1井钻探至万米大关用时279天,但从万米向最后近1公里冲刺耗时300多天[21] - 万米钻探面临超200摄氏度高温和未知地质岩性变化,曾出现卡钻,通过连续震击39次艰难解卡[20][24] 深空探月工程 - 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26] - 嫦娥六号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28] - 探月工程四期正在实施,嫦娥七号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嫦娥八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30]
中国海油: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0000公里跃居世界前列
新浪财经· 2025-09-28 17:11
海底管道技术突破 - 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0000公里 跃居世界前列 [1] - 管道首尾相接相当于中国最南到最北直线距离近2倍 [1] - 铺设规格实现全尺寸覆盖 从2英寸到48英寸 包括单层管、双层管和复合管 [1] 工程技术能力 - 突破稠油及高凝油长距离多相混输技术难题 [1] - 攻克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下海底管道设计安装技术 [1] - 具备中国海域全海域海底管道自主设计、铺设和维保能力 [1] 近期项目进展 - "十四五"以来累计铺设海管超1500公里 [1] - 最大作业水深达1500米 [1] - 承揽东南亚、中东、非洲等10余个项目 累计铺设海底管道500余公里 [1] 国际合作与纪录 - 创造全球"海管尺寸最大"和"单日铺设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 [1] - 海底管道工程技术与装备能力实现全方位突破 [1] 未来发展计划 - 继续深化海底管道工程核心技术能力建设 [1] - 健全完善作业装备序列 推动国产化装备应用 [1] - 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
中国海油: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0000公里 跃居世界前列
新浪财经· 2025-09-28 16:37
行业技术突破 - 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0000公里 跃居世界前列[1] - 铺管技术实现从浅水向超深水跨越 最大作业水深达1542米[3] - 铺设规格实现2英寸至48英寸全尺寸覆盖 包含单层管/双层管/复合管/子母管等全部国际主流类型[3] 工程技术能力 - 突破稠油及高凝油长距离多相混输技术难题[3] - 攻克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下海底管道设计安装技术[3] - 形成高度自主化全产业链条 具备全海域自主建设能力[3] 装备体系建设 - 建成集设计/建造/安装/应急处置及维保的完整工程装备技术体系[3] - "十四五"期间累计铺设海管超1500公里[3] - 铺管技术及装备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装备技术体系完整性国际领先[3] 国际合作拓展 - 承揽东南亚/中东/非洲等10余个项目[4] - 累计国际项目铺设海底管道500余公里[4] - 创造全球"海管尺寸最大"和"单根海管最重"等多项施工纪录[4] 未来发展重点 - 深化海底管道工程核心技术能力建设[5] - 健全完善作业装备序列 推动国产化装备应用[5] - 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5]
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0000公里!跃居世界前列
环球网· 2025-09-28 16:33
行业技术突破 - 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0000公里 跃居世界前列 [1] - 海底管道在1500米水深需承受150个大气压 相当于1.5辆家用小汽车重量集中压于A4纸 [3] - 我国海况复杂程度居世界前列 对海底管道工程技术提出特殊挑战 [3] 技术能力建设 - 突破稠油及高凝油长距离多相混输技术难题 [3] - 掌握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下海底管道设计安装技术 [3] - 形成覆盖设计、建造、安装、应急处置及维保全产业链的自主技术体系 [3] 战略意义 - 海洋油气管道技术突破对提升国家海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技术能力实现全方位跨越 具备中国全海域自主建设能力 [3] - 成果基于40年技术攻关与工程实践积累 [1][3]
突破10000公里!跃居世界前列
科技日报· 2025-09-28 16:18
行业技术突破 - 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突破10000公里 跃居世界前列[1][4] - 海底管道需承受1500米水深压力 相当于1.5辆家用小汽车重量集中压于A4纸[4] - 突破稠油及高凝油长距离多相混输技术 具备全海域自主建设能力[4] 工程技术体系 - 形成设计建造安装应急处置维保全套技术体系 培育高度自主化全产业链[4] - 攻克恶劣海况复杂地貌管道设计安装难题 实现40年技术攻关全方位跨越[1][4] - 管道需保障20年以上服役期安全稳定 应对世界最复杂海况挑战[4] 能源战略意义 - 海洋油气管道突破对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里程碑意义[1] - 技术突破显著提升国家海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