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研究
搜索文档
潘建伟、施一公、卢煜明等悼念杨振宁:关心青年学者,支持跨界研究
第一财经· 2025-10-19 22:33
杨振宁对量子信息科学的推动 - 早在量子领域尚未普遍受到重视时,杨振宁已对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前景高度关注[4] - 杨振宁鼓励了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4] -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创立后,汇聚了包括段路明在内的一批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4] 杨振宁对超冷原子技术的贡献 - 2009年杨振宁指出冷原子研究是一个新的、最红的领域,还需要高速发展,并认为当时是实验带着理论走[4] - 2010年起潘建伟团队开始搭建我国的超冷原子实验平台,如今中国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前列[4] - 杨振宁对物理学前沿的敏锐判断以及对年轻人的鼓励,是团队前进的坚强指引[4]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理念 - 杨振宁以物理学大师费曼为例,提出对少年班学生不要给太多束缚,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不要照搬一个模子[7] - 他提出高校间不能缺乏交流,应多办学术讨论会,科研中要实行考核淘汰制度[7] - 在科研选题时重要的不是看有哪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而是看今后三年内这个课题能否有所发展[7] 杨振宁的科技发展预测 - 杨振宁将科技研究大略分成基础研究、发展研究与应用研究三个层面,基础研究加发展研究是"科",发展研究加应用研究是"技"[8] - 他预测从2001年起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将继续向"技"倾斜[8] - 发展最快的领域将是芯片的广泛应用、医学与药物的高速发展以及生物工程,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8] 杨振宁的跨学科合作与影响 - 杨振宁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等一同发展规范场理论等研究方向,被认为是数学和物理学的一次重要跨界[8] - 他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物理学,也支持了中国更广泛科学事业的发展,担任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7] - 产业界人士如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等也对杨振宁的离去表示哀悼,杨元庆称物理只是杨振宁认识世界的通道之一,他对文学、音乐、诗歌、绘画、书法等均以孩童般的好奇心认真学习和感受[9]
改变国人“自觉不如人”心理,杨振宁已在星河恒久闪耀
第一财经· 2025-10-19 22:33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8]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 [9] - 被普遍认为是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科学贡献远超诺奖 [8][9]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教育理念 -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1948年获博士学位 [6][7] - 强调抽象理论须与实验结合,物理学应一砖一瓦地构建,此观点受恩里科·费米影响 [6] - 支持中国科大少年班,主张不应给学生太多束缚,应支持其向擅长方向发展,并提倡高校间多办学术讨论会 [15]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 上世纪70年代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将精力投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12] - 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为学校基础科学研究做出奠基性贡献 [12] - 鼓励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并对中国超冷原子技术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14] 杨振宁的深远影响 - 其逝世震动了海内外科学界,《纽约时报》评价其数学美感帮助揭示了自然界运行规律中出人意料的"扭结" [5][6] - 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称,杨振宁在量子领域未受普遍重视时已对其发展前景高度关注 [14] - 其影响力超越物理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表示杨振宁的离去是整个科学界的损失 [15]
改变国人“自觉不如人”心理,杨振宁已在星河恒久闪耀
第一财经· 2025-10-19 21:48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科学贡献 -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4]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被视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5] - 被评价为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4] - 在芝加哥大学师从爱德华·泰勒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3][4]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 - 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大学,将毕生所学投入引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的事业中[1][7] - 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奠基性贡献[7] - 鼓励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9] - 支持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提出不要给学生太多束缚,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10]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与影响 - 认为大自然是极其微妙的,自然物质的深度是人类无法测透的,并以人类大脑约1000亿个神经元为例说明[7] - 提出科技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发展研究与应用研究三个层面,并预测未来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重点将向"技"倾斜[12] - 其科学成就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1] - 其影响力超越物理学,支持了中国更广泛科学事业的发展,被多位科学家誉为科学界的巨大损失[11]
杨振宁:抱薪科学 沐光而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15:55
学术生涯与教育背景 -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合肥,童年和少年时光在清华园度过 [1] - 1938年以同等学力考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6] - 在西南联大最初报考化学系,后因兴趣转入物理系,师从吴大猷和王竹溪教授 [6][7] 主要科学贡献 - 1950年代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8][10][11] - 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描述了电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中的规范场行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提供了数学基础 [11][12] - 1967年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该方程在数学物理领域产生深远影响,199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四位菲尔兹奖得主中有三位的工作与此方程相关 [12] 科学哲学与风格 - 将物理学中的美分为现象之美、描述之美和结构之美三个层次,毕生追求最高层次的“结构之美” [13] - 其科学风格融合了在西南联大形成的对基本原理的执着与在芝加哥大学受费米影响而形成的从物理现象出发的思维 [13] - 认为美是通向真理的指南,其坚信杨-米尔斯理论的正确性部分源于该理论无与伦比的结构对称性与逻辑自洽性之美 [13] 文化交流与桥梁作用 - 自认为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既以中国传统为骄傲,也献身于起源于西方文明的现代科学 [14] - 1971年首次回中国访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3] - 其整个生命与事业被视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与对称的追求以及西方科学严谨逻辑的影响 [5][14] 对中国科教事业的贡献 - 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 [3] - 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全职回归清华任教,亲自为研究院募集资金并规划学术方向 [15] - 利用其全球影响力延揽顶尖人才,如说服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全职加盟清华,并推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建立 [15]
杨振宁: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15:35
杨振宁的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合肥,童年和少年时光在清华园度过,其父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留美的数学博士,在清华大学任教 [1] - 4岁识字逾三千,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十岁时便说过长大要得诺贝尔奖的童言壮语 [6] - 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最初报考化学系,后因自学物理发现兴趣所在而转入物理系 [7] - 西南联大物质条件匮乏,但汇聚顶尖学者,吴大猷教授指导其学士论文使其领略对称原理,王竹溪教授引导其进入统计力学领域 [9]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贡献 - 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1][11][13] - 杨-米尔斯理论描述了电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中的规范场行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提供了数学基础,被认为可媲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 [14] - 1967年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数学物理新领域,199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四位菲尔兹奖得主中有三位的工作与此方程密切相关 [15] 杨振宁的科学美学思想 - 将物理学中的美分为现象之美、描述之美和结构之美三个层次,毕生追求最高层次的结构之美 [17] - 认为美是正确理论的启发式工具和通向真理的指南,其杨-米尔斯理论的成功验证了其审美判断 [17] - 科学风格是西南联大时期对基本原理的执着与芝加哥大学受费米影响的从物理现象出发思维的完美结合 [17] 杨振宁的中西文化融合特质 - 自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既以中国传统为骄傲,又献身于起源于西方文明的现代科学 [18] - 成长经历使其心智结构成为中西思想交汇点,既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又能掌握西方科学的逻辑实证方法 [7][18] - 认为中国对联的简洁对称性与物理学中的对称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18] 杨振宁对中美学术交流与中国科教事业的贡献 - 1971年首次回中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3]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20] - 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全职回归清华任教,亲自募集资金并延揽顶尖人才如姚期智 [20] - 推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建立,担任多所学术机构名誉职务 [20]
杨振宁走了,物理学的黄金时代落幕了
虎嗅· 2025-10-19 10:11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 - 杨振宁最大的贡献是克服了中国人不如人的想法,破除了华人无法进行顶级科研的偏见[4][5] - 他师从物理学顶级导师团队,包括吴大猷、叶企孙、泰勒和费米,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8][9] - 35岁时因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该发现挑战了物理学对称性传统认知,为标准模型建立扫清障碍[15][16] 宇称不守恒理论 - 该理论回答了"现实世界与镜子世界物理规律是否一致"的问题,推翻了宇称守恒的传统观点[11][13] - 吴健雄通过钴-60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直接动摇了物理学大厦的根基[15] - 该成果被杨振宁自评为"三流工作",但其实际影响深远,获得诺贝尔奖认可[10][16] 杨-米尔斯理论 - 该理论是杨振宁与米尔斯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论,被誉为物理学界的"操作系统"[18][29] - 理论将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统一在数学框架下,成为标准模型的基础[30][32] - 希格斯通过解决该理论的"质量问题"获得诺贝尔奖,侧面印证了理论的重要性[34][35] 理论科学地位 - 丁肇中评价20世纪物理学三大里程碑为相对论、量子力学和规范场论[36] - 邓稼先认为规范场论意义超越宇称不守恒,可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媲美[37] - 该理论引发数学与物理第三次融合革命,影响涉及纤维丛、纽结理论等领域[40] 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 1971年中美破冰后首批回国科学家,搭建中美科技交流桥梁[46][47] - 推荐1200多名中国学者出国深造,培养出多位大学校长和院士[51] - 推动建立中科大少年班、南开数学所、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等机构[51][52] - 81岁回国定居清华园,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物理课程[53]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追记杨振宁先生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08:45
学术成就 - 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2] - 学术研究覆盖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物理学领域 [2] - 研究风格源自对物理学原理结构之美和妙的不同感知 [2] 中国情缘与贡献 - 1971年以知名科学家身份回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3]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 - 晚年回到北京,在清华大学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并致力于为清华大学建设好的高等研究中心 [3] 晚年活动与精神传承 - 2002年在清华大学举办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以科学家方式度过八十寿辰 [4] - 九十岁生日在清华大学办小范围家宴,进行学术交流 [4] - 百岁之际以邓稼先之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讲话,自认符合共同途的瞩望 [4]
现场|“他是我们中国人的榜样” 从清华园到四古巷,各界共缅杨振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06:05
杨振宁逝世与公众悼念 -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内设立了吊唁处,供师生和公众吊唁,为期7天,每日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晚上9点 [5] - 在杨振宁晚年居住的清华园“归根居”及童年生活过的合肥四古巷,均有学生、市民自发前往缅怀和拍照 [1][10][13][18][23] 学术成就与影响 - 杨振宁被评价为成就已超越诺贝尔奖范畴,是之前在世的中国物理学第一人,对物理学有巨大贡献 [2][9] - 他于2003年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组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高,注重思考和讨论 [9][10] - 其战略眼光高远,着眼于国家发展,并通过努力帮助国内科研工作者与美国进行双向交流,在国内高校讲学 [14][18] 社会反响与纪念 - 在合肥,市民认为杨振宁是中国人非常好的榜样,心中时刻挂念着祖国,令人佩服 [18] - 尽管下雨,在合肥三河古镇的杨振宁旧居,当晚仍有附近居民、外地游客及家长带着孩子冒雨前来送别 [20][23] - 有学生因未能亲耳聆听其讲座而感到遗憾,体现了杨振宁在青年学子中的巨大影响力 [13]
一生心怀家国 杨振宁: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新浪财经· 2025-10-18 21:31
学术生涯与成就 - 杨振宁于1945年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15] -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最重要的规范场论发展,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21]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该观念很快被实验证实,两人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4] - 1967年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后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29] - 学术成就涵盖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41][43] 教育背景与早期经历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5][6] - 1938年秋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被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形容为“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4][9] - 1942年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2][13] 推动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 -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回国访问,返美后到多所大学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31] - 1972年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恢复和加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起到重要作用[31]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34] - 1980年代起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34]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自募集资金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35] - 回到清华后以八十多岁高龄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推动清华大学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36][38] 荣誉与认可 - 除诺贝尔奖外,还获得了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科学成就鲍尔奖、爱因斯坦奖章、玻戈留玻夫奖、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43] - 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日本学士院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名誉院士,获颁国内外20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43] - 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43] 晚年与归根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 - 2021年将自己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40] - 杨振宁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47]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21:26
杨振宁的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3] - 杨振宁自评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 -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及中国从封闭到经济腾飞的全过程,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 [3] 学术生涯与关键贡献 -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杨振宁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在中学图书馆通过《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20世纪物理学并产生浓厚兴趣 [5] - 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其物理品味形成于此时期,开始欣赏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工作 [7] - 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系深造,师从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 [7]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度过黄金17年,迎来学术巅峰,1954年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跻身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列 [7] - 曾三次近距离接触爱因斯坦,但因德语不精留下交流遗憾 [9] 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努力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立即回国,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几乎每次访华均获中央高层接见,曾与周恩来总理对谈六小时,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 [9] - 捐出诺贝尔奖奖金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9] - 凭借自身资源资助中国学者赴美留学,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竭力培养中国科技人才 [11] - 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全部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1] - 几十年里参与建立60多个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缩短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差距,培养众多科研人才 [12] 个人特质与晚年生活 - 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的团队精神 [4] - 被描述为心怀人文主义浪漫的物理学家,常以美、妙、优雅描述物理工作,有"以艺术家身份工作"和"孩子般天真个性"的特质 [4]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研究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并取得突破 [13] - 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告诫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抓住不放的执着 [14] - 与妻子翁帆合著《曙光集》《晨曦集》,在百岁诞辰演讲中表示科学探索如同在黑夜中寻找钥匙,重要的是相信钥匙一定存在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