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技

搜索文档
奥星生命科技(06118)发盈喜,预期中期股东应占溢利约2300万元至2500万元 同比显著增长
智通财经网· 2025-07-31 16:48
业绩预期 - 公司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拥有人应占溢利达人民币2300万元至2500万元 [1] - 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588万元实现显著增长 增幅约291%至325% [1] 利润增长驱动因素 - 行政及研发支出通过策略性增效措施实现优化 [1] - 其他收益增加 主要源于汇兑收益贡献 [1]
奥星生命科技发盈喜,预期中期股东应占溢利约2300万元至2500万元 同比显著增长
智通财经· 2025-07-31 16:48
公司业绩预期 - 预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达到人民币2300万元至2500万元 较2024年同期约人民币588万元显著增长[1] 利润增长驱动因素 - 策略性增效措施有效落实 具体体现在行政及研发支出的优化[1] - 其他收益增加 主要源于2025年上半年取得的汇兑收益[1]
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八大信号!权威解读→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22:53
要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将稳就 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作为着力点,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努力完 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释放了多重信号。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说,财政政策会继续保持更加积极状态,从加速、加力两个 方面推动经济增长、民生保障、"四稳"落实。 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4月底已全部下达地方。截至6月底,2025年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已下达6583亿元。 张依群分析,下半年加速重点在加快新增政府债券发行和政策性金融工具使用,加大投资增量的实物转 化,持续巩固当前经济企稳良好态势,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力主要表现在提高财政资金 使用效益,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大化解隐性债务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宏观政策是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重要推动力。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落实落细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 ...
信熹资本十年投资复盘:以「树干法则」深耕硬科技,用长期主义兑现高胜率
IPO早知道· 2025-07-17 17:53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 - 禾元生物以第五套上市标准成功过会,成为科创板重启该标准后的首家过会企业,第五套标准允许尚未盈利但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上市 [3] - 上一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是智翔金泰,两家企业背后都有信熹资本的投资身影 [3] 信熹资本投资版图 - 十年间收获了睿创微纳、迈威生物、君实生物等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其他被投企业包括国际复材、睿跃生物、明慧生物等,高比例的上市确定性在VC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尤为不易 [4] - 管理规模约50亿元,所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总和超过3,000亿元,2021年被中国基金业协会纳入分道制名单 [5] 非共识投资策略 - 在共识质疑声中投资禾元生物的"稻米造血"技术,该技术利用水稻胚乳细胞作为生物反应器,将重组蛋白产量从毫克级别提升到30克级别 [7] - 2020年8月领投禾元生物,基于其海外Ⅰ期临床数据显示的极高安全性 [8] 胜率重于赔率策略 - 投资高壁垒技术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以提高安全边际,在CPU、GPU、TPU三个关键大芯片领域布局 [10] - 投资国产CPU龙头兆芯集成,看重其X86生态CPU的兼容性和低制裁风险特质,IPO申报已进入问询阶段 [12] - 投资国产图显GPU企业格兰菲智能,其图形显示GPU出货量持续位列国内厂商第一,2024年达到百万片级 [13] - 早期投资TPU架构AI芯片公司中昊芯英,估值较成立时增值超20倍,是国内唯一掌握TPU架构AI芯片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的公司 [15] 树干投资策略 - 首个投资项目是特种芯片龙头睿创微纳,该企业首批登陆科创板并持续高速增长,早期投资实现数十倍回报 [17] - 借助优秀被投企业的产业资源延伸投资,如通过睿创微纳验证蓝星光域的激光通信技术并促成合作 [18] 投资准则 - 聚焦智能技术和生命科技两大领域,执行"不为清单":不投资特定领域外的项目、不做赛道投资、不投资无技术门槛或商业化价值的项目等 [20] - "信熹曲线"锁定第II阶段(概念验证完成)和第IV阶段(市场放量前夕)作为投资时点,平衡赔率与胜率 [21][24]
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用耐心资本重塑香港产业根系
证券时报· 2025-05-30 19:07
港投公司概况 -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是一家类似内地"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机构,旨在推动香港产业升级和转型 [2] - 公司正式运营不到两年,管理规模达到620亿港元,投资数量超过100家,其中5-10家计划在香港IPO [5][6] - 公司由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拥有,资金来源包括"香港增长组合"和"大湾区投资基金"等政府划拨资金 [5] 投资策略与理念 - 投资逻辑聚焦"三重筛选":选正确的赛道、优质的团队、能解决社会痛点的企业 [7][8] - 核心投资赛道为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与绿色科技,呼应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 [8] - 要求被投企业做到"用得到、用得起、用得好",实现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的交集 [10] - 通过1元政府资金带动4元市场长期资金跟投的杠杆效应,吸引国际长期资本 [13] 重点投资项目 - 投资AI明星企业思谋集团,看重其工业AI技术及对接全球资本、服务内地制造业升级的潜力 [8][9] - 思谋集团是香港孵化的"独角兽"企业,由国际顶尖专家贾佳亚教授创立 [9] 合作与生态建设 - 与国际机构合作创立"耐心资本专项基金"、"共同投资伙伴计划"和"国际策略拓展平台" [11] - 合作聚焦支持华人科技创业者、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及拓展中东等全球南方市场 [11] - 通过"超级联系人"角色吸引国际资金和人才汇聚香港并流向内地 [12] - 未来将深化国际合作、强化创科生态、服务国家战略 [15] 公司发展方向 - 三大发展方向:实现被投企业产品"三个A"目标(Accessible、Applicable、Affordable)、拓展国际合作平台、把握跨赛道机遇 [15] - 双重使命:争取合理投资回报的同时发挥资本引导作用,吸引科企落户香港 [15] - 挑战在于平衡财务回报与提升香港长远竞争力的双重目标 [16]
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 用耐心资本重塑香港产业根系
证券时报· 2025-05-30 02:28
港投公司概况 -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是类似内地"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机构,旨在推动香港产业升级和转型 [1] - 公司正式运营不到两年,管理规模达到620亿港元 [2] - 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拥有,资金来源包括"香港增长组合"和"大湾区投资基金"等政府划拨资金 [2] 投资业绩与背景 - 投资数量超过100家,其中5-10家计划在香港IPO [2] - 成立于2022年10月,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任董事会主席 [2] - 行政总裁陈家齐拥有13年香港金管局工作经验,曾任外汇基金投资办公室首席投资官 [2] 投资理念与策略 - 投资逻辑聚焦"选正确的赛道、优质的团队、能解决问题的企业" [3] - 三大核心投资赛道: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与绿色科技 [3] - 强调技术落地应用,既投资底层技术也投资应用层,如AI+医疗、AI+制造 [3] - 要求被投企业做到"用得到、用得起、用得好",兼顾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 [4] 合作模式与成果 - 与戈壁创投合作创立"耐心资本专项基金" [6] - 与蓝驰创投合作创立"共同投资伙伴计划",支持华人科技创业者 [6] - 与基汇资本合作创立"国际策略拓展平台",聚焦中东等全球南方市场 [6] - 实现1元政府资金带动4元市场资金跟投的杠杆效应 [6] - 采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策略 [6] - 合作模式强调开放、包容、互相尊重、互利共赢 [7]
财经观察丨汇聚国际耐心资本 香港助力创科企业发展
新华网· 2025-05-26 22:26
国际耐心资本与香港创科生态 - 全球约80家耐心资本机构汇聚香港,总资产管理规模达20万亿美元,涉及地区占全球GDP超50% [1] - 耐心资本涵盖主权基金、退休基金、大学基金、家族办公室及企业创投机构,偏好中国及亚洲创科市场 [1][2] - 香港作为连接境内外纽带,为内地创科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及国际资本对接平台 [1][2] 香港的金融与创科枢纽角色 - 香港汇聚人才、创科机遇及金融三大要素,国际人才、企业及资金加速流入 [2] - 香港资本市场(如创新板、特专科技上市机制)为未盈利高潜力技术公司提供资本路径 [3][5] - 港投公司每1港元投资拉动4港元长期资金跟投,已投超100个项目聚焦硬科技、生命科技及新能源 [3] 港投公司的战略与投资方向 - 港投公司管理620亿港元起始规模基金,目标牵引前沿科企及耐心资本构建香港创科生态圈 [3] - 投资标准包括长期视角、融入国家大局及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投企业中有5-10家计划港交所IPO [3] - 重点领域为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硬科技,项目发展良好 [3] 香港初创支持体系 - 香港科技园、数码港及InnoHK平台提供资金配对及跨境法律、财务等专业支援 [4] - 初创企业可通过"实验—孵化—扩张"阶段获得增值服务,加速国际化 [4][5] - 香港构建可信赖资金交流场域,将资本长期属性转化为企业长远竞争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