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火锅
icon
搜索文档
巴奴火锅想做第二个海底捞
36氪· 2025-06-18 19:35
公司上市计划 - 巴奴火锅母公司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3] - 若成功上市,巴奴将成为继呷哺呷哺、海底捞之后的"火锅第三股" [3] - 公司起源于2001年河南安阳,以健康火锅理念起家,后转型为毛肚火锅特色品牌 [3][5] - 上市背后有资本助推,2020年获番茄资本、CPE源峰数亿元融资,2023年嵩山资本计划投资1.5亿元支持A股IPO [7] 财务与运营数据 - 门店数量从2021年末的83家增长74.7%至145家,覆盖全国39个城市,其中河南大本营占比超三成(53家) [6]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4.331亿元、21.116亿元、23.073亿元,同期净利润从-520万元提升至1.229亿元 [7] - 2025年Q1收入7.087亿元,净利润5520万元,经调整净利润率从2022年2.9%提升至10.8% [7][15] - 客单价维持高位,2025年Q1人均消费138元,在120元以上品质火锅市场以3.1%份额排名第一 [7][13] 行业定位与竞争 - 定位品质火锅,客单价显著高于海底捞(95.7元)、珮姐老火锅(105.61元)等竞争对手 [13][17] - 翻台率从2022年3.0次提升至2025年Q1的3.7次,但仍低于海底捞2024年的4.1次 [15] - 收入结构单一,主要依赖门店餐厅收入,而海底捞已形成包括外卖、调味品、食材销售等多元化业务 [15] 发展战略与挑战 - 早期模仿海底捞服务模式后转向"产品主义",以毛肚和菌汤为核心差异化卖点 [12] - 面临海底捞直接竞争,后者推出同款毛肚价格低5%、鲜鸭血价格仅为一半 [20] - 高客单价策略引发舆论争议,如"18元5片土豆"事件及创始人"月薪5000不要吃巴奴"言论 [18] - 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78.6%,未来向一二线城市扩张将面临更激烈竞争 [21] 市场环境与机遇 - 当前餐饮企业迎来价值窗口期,蜜雪冰城上市后股价上涨带动行业IPO热潮 [8] - 火锅行业平均客单价从2019年55.2元升至2023年68.8元后,2024年上半年回落至59元 [18] - 需突破单一品牌局限,参考海底捞多品牌发展路径构建"餐饮帝国" [16][22]
巴奴冲刺港股 IPO,火锅江湖再掀风云!
搜狐财经· 2025-06-18 16:30
公司上市动态 - 巴奴毛肚火锅母公司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 [1] - 若成功上市,巴奴将成为继呷哺呷哺、海底捞之后国内第三家主营火锅业务的上市公司 [1] 公司发展历程 - 巴奴火锅创立于2001年,2009年进军郑州成为全国化发展关键起点,2012年战略聚焦毛肚产品并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 [3] - 2018年进军北京市场,2019年进入上海,2021年拓展至深圳,截至2025年6月直营门店达145家,较2021年末增长74.7%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4.33亿元、21.12亿元和23.07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519万元转为2023年盈利1.02亿元、2024年1.23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7.09亿元(同比+25.7%),净利润5516万元(同比+57.5%),但2024年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47.38%降至9.23% [4] 市场地位 - 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按收入计排名第三,市场份额0.4%,在品质火锅细分市场以3.1%份额位居第一 [5] 运营数据 - 翻台率从2022年3.0次/天提升至2025年前三月的3.7次/天,但人均消费从2022年147元降至2025年前三月的138元 [7] 扩张计划 - 计划2026-2028年分别新开52家、61家、64家餐厅,显著高于2022-2024年新增11家、25家、35家的速度 [8] - 当前145家门店中78.6%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该区域门店经营利润率24.5%高于一线城市的20.7% [9] 供应链建设 - 拟在河南等6省建设卫星仓,每个仓投资400-500万元,以支持下沉市场渗透 [9] 资金用途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餐厅网络拓展、数字化升级、品牌建设、供应链优化及营运资金 [10] 行业前景 - 2024-2029年中国火锅行业年复合增长率预计6.5%,品质火锅细分领域增速达7.8% [12]
145家火锅店去IPO了
投资界· 2025-06-18 15:47
公司概况 - 巴奴毛肚火锅于2001年由杜中兵在河南安阳创立,最初以"巴奴火锅"命名,后聚焦毛肚产品线更名[5][6] - 公司采用直营模式运营,截至2024年底在全国39个城市拥有145家门店,较2021年末增长74.7%[9][14] - 定位中高端市场,人均消费138-150元,2025年Q1翻台率达3.7次/天[10][11] 财务表现 - 营收持续增长: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4.33亿、21.12亿、23.07亿元,2025年Q1同比增长25.7%至7.09亿元[11] - 盈利能力改善:经调整净利润从2022年0.42亿元提升至2024年1.96亿元,净利润率从2.9%升至8.5%[12] - 二线及以下城市表现更优:2025年Q1经营利润率达24.5%,高于一线城市的20.7%[13] 市场地位 - 中国火锅市场第三大品牌,2024年市占率0.4%,在品质火锅细分领域以3.1%份额居首[9] - 核心产品组合为"毛肚+菌汤",通过中央厨房日配送模式保障食材品质[13] - 与呷哺呷哺、海底捞、捞王、七欣天共同构成港股火锅板块竞争格局[21] 资本运作 - 番茄资本为唯一外部投资方,IPO前持股7.95%,最后一轮融资估值50亿元[16] - 引入前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担任独立董事,增强治理结构[16] - 河南籍消费企业密集赴港上市,与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牧原股份形成地域集群效应[18][19] 发展历程 - 2001年首店开业后5年内在安阳实现区域垄断,2009年进入郑州市场并确立差异化产品策略[6] - 2018年起全国扩张,先后进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南京、武汉等新一线城市[6] - 2020年启动资本化,番茄资本连续三轮投资支持扩张[16]
河南,跑出一个火锅IPO
新浪财经· 2025-06-18 15:31
公司概况 - 巴奴毛肚火锅于2024年6月16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 [2] - 公司成立于2001年,创始人杜中兵28岁时在河南安阳开设第一家门店,目前全国门店数量达145家,覆盖39个城市 [5][7] - 公司定位中高端市场,人均消费138-150元,2024年占据中国火锅市场0.4%份额,在品质火锅细分市场以3.1%份额位居第一 [9]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14.33亿元增长至2024年23.07亿元,2025年Q1同比增长25.7%至7.09亿元 [10] - 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0.52亿元转为2023年盈利1.02亿元,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1.23亿元 [11] - 经调整净利润率从2022年2.9%持续提升至2025年Q1的10.8% [11] - 二线及以下城市表现优于一线,2025年Q1经营利润率达24.5%(一线城市20.7%) [12] 运营数据 - 门店数量从2021年末的83家增至2024年底的145家,增长率达74.7% [9] - 整体翻台率从2022年3.0提升至2025年Q1的3.7 [10] - 2024年服务顾客总量达1682.7万人次,一线城市人均消费从2022年183元降至2024年165元 [10] - 采用全直营模式,中央厨房日配送保障产品品质 [12][13] 行业格局 - 港股已聚集呷哺呷哺、海底捞两大火锅巨头,捞王、七欣天与巴奴争夺"火锅第三股" [2][18] - 河南籍消费企业表现突出:蜜雪冰城港股市值超2000亿港元,泡泡玛特市值一度超3500亿港元,牧原股份拟"A+H"上市 [16][17] - 港股消费板块持续活跃,火锅行业形成五强竞争格局(呷哺呷哺、海底捞、捞王、七欣天、巴奴) [18][19]
人均140元的巴奴火锅,没海底捞会赚钱
36氪· 2025-06-18 14:30
公司概况 - 巴奴毛肚火锅成立于2001年,第一家门店位于河南安阳,从河南走向全国[7] - 公司于2012年明确品牌定位,聚焦招牌产品毛肚并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提出"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的口号[7] - 2024年6月16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继小菜园、绿茶、古茗、蜜雪冰城后又一家冲击港股IPO的餐饮企业[4]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营收23.1亿元,盈利1.96亿元,2025年Q1营收7.09亿元同比增长25.7%[8] - 2022-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6.8%、8.5%,2025年Q1提升至10.8%[14] - 人均消费水平维持在140元左右,显著高于海底捞2024年中国大陆地区95.7元的水平[11][13] 门店运营 - 截至2025年6月9日拥有145家直营门店,较2021年末83家增长74.7%,覆盖全国39个城市[8] - 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78.6%(114家),一线城市仅31家[8] - 翻台率从2022年3.0次提升至2025年Q1的3.7次,仍低于海底捞2024年4.1次的水平[19] 行业竞争 - 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排名第三(份额0.4%),品质火锅市场排名第一(份额3.1%)[28] - 单店营收1591万元、利润135万元,仅为海底捞单店3123万元营收和344万元利润的约50%[17][18] - 收入结构单一,堂食占比98.2%,缺乏海底捞的外卖(2.9%)、调味品销售(1.4%)等多元化业务[23] 市场挑战 - 火锅行业竞争加剧,2024年闭店数量超30万家,成为餐饮最卷赛道之一[28] - 消费降级趋势下高端定位承压,2024年客单价从175元下调至160元但仍高于行业[29] - 低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市场潜力大(预计2029年规模5135亿),但海底捞等竞品加速下沉布局[33] 行业趋势 - 中国火锅行业2024-2029年CAGR预计6.5%,品质火锅增速更快达7.8%[33] - 头部品牌通过子品牌、自助餐等形式转型,如海底捞推出22元工作日自助午餐[30] - 供应链规模效应显著,大型连锁品牌在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更具优势[18]
巴奴国际赴港IPO:门店145家,2024年同店销售同比下降9.9%
搜狐财经· 2025-06-18 13:15
公司概况 - 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招银国际 [1] - 公司2001年起源于河南安阳,由杜中兵创立,品牌名称"巴奴"源自重庆纤夫文化,主打"毛肚+菌汤"产品 [2][5]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拥有145家直营门店,覆盖全国39个城市,其中河南区域53家,河南外92家 [2][5] - 门店分布中一线城市31家(21.4%),二线及以下城市114家(78.6%) [5] - 杜中兵及配偶合计控制公司约83.38%的投票权 [12]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收入23.07亿元,利润1.23亿元 [3][7] - 2022-2024年收入从14.33亿元增至23.0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6.9% [7] - 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02亿元,2024年增至1.23亿元 [8] - 收入95%以上来自餐厅运营,其余为调味品及食材销售 [7] - 2024年毛利率67.9%(1-32.1%原材料成本占比),员工成本占比33.6% [9] 运营数据 - 2024年顾客人均消费142元,较2023年150元下降5.3%,2025年Q1进一步降至138元 [4][8][10] - 分城市:一线城市176元,二线城市141元,三线及以下123元 [10] - 翻台率从2022年3.0次/天提升至2024年3.2次/天 [10][11] - 分城市:一线3.6次,二线3.1次,三线及以下3.1次 [11] - 同店销售增长率2024年同比下降9.9%,但2025年Q1恢复正增长2.1% [11][12] 行业地位 - 以收入计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6199亿元,前五大品牌合计份额8.1% [5][7] - 公司2024年市场份额0.4%,行业排名第三 [5][7] - 排名前两位的品牌A/B分别占6.7%/0.4%份额 [7] - 公司人均消费142元显著高于品牌A(97.5元)和品牌B(54.8元) [7]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拓展自营餐厅网络、提升数字化水平、品牌建设等 [13]
巴奴冲刺上市,能否如愿以偿?
搜狐财经· 2025-06-18 09:38
巴奴经营数据与扩张战略 - 公司2024年收入超23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7.09亿元,平均单店日营收超5万元[5] - 门店数量达145家,覆盖全国39个城市,年均新增门店约5.8家,采取"慢节奏"直营模式,暂未开放加盟[2] - 翻台率从2022年3轮提升至2025年Q1的3.7轮,客单价同比下降10元至138元,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7] 供应链布局与产品策略 - 2006年建立重庆锅底加工厂,2020年推出第三代供应链标准,2023年落地昆明中央厨房实现云贵新鲜食材全国配送[8] - 通过"鲜战略"(冷鲜/天然/当天食材)和地域限定食材(如鲜贡菜)强化产品差异化与健康属性[10] - 供应链布局精准卡位行业趋势,提前捕捉云贵食材风口[10] 行业上市环境分析 - 餐饮行业呈现7年周期上市潮:2008年(小肥羊等)、2015年(海底捞等)、2022年(小菜园/绿茶等),港股成为主要上市地[16] - 2024年A股IPO终止案例达339家(98.5%为主动撤回),反映监管趋严及企业"带病闯关"现象[14] - 当前上市动机更趋理性,资本关注点转向效率、创新力及资源配置能力等维度[18] 竞争格局与市场定位 - 客单价138元定位高端,但面临经济压力下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的挑战[7] - 同行评价分化:部分认可其产品力,部分质疑其真实经营状况[11] - 与胖东来等渠道合作拓展场景,强化品牌曝光[5]
巴奴火锅赴港上市:一块毛肚背后的高端突围与争议平衡术
搜狐财经· 2025-06-18 08:55
公司上市计划 - 巴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于2025年6月16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定位高端餐饮,客单价150元,被称为"火锅界爱马仕",目前覆盖全国25座城市,拥有145家直营店 [1] 品牌定位与发展历程 - 公司原名"巴奴火锅",2012年更名为"巴奴毛肚火锅",通过聚焦产品核心价值(毛肚和菌汤)与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 [4] - 更名后首年郑州门店翻台率飙升至7次/天,招牌毛肚单品占门店总营收30%,日均售出10万份,相当于每3位进店顾客有1人必点 [4] - 品牌始创于2001年,2009年进入郑州开启全国化发展,2022年完成A轮融资,注册资本62033万人民币超过100%河南省同行 [3][4] 产品与供应链优势 - 采用国家专利"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专利号CN103445223A)处理毛肚,使脆嫩度提升40%且无化学残留 [5] - 非冻品比例高达95%,投入1.5亿元建立中央厨房产业园,与新西兰牧场、云南菌山签订直供协议 [6] - 为鸭血产品投入千万推动国家修订火锅鸭血生产标准,锡盟草原羔羊肉背后配备30人专项品控团队 [5][6] 市场表现与争议 - 2021-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35%,会员年复购率45%,超行业均值20个百分点 [7] - 2023年因"18元5片土豆"事件引发争议,但公司坚持高端定位,上海环球港店工作日午市需等位40分钟,菌汤锅底单日卖出300锅 [7] - 推出168元双人午市套餐和38元小份毛肚选项,通过组合拳化解价格敏感 [8] 未来发展规划 - 港股上市募资主要用于3年内新增60家门店及供应链升级,单店投资门槛达600万 [8] - 公司强调坚持产品主义,避免资本扩张导致的定位稀释,目标服务"真正在乎食材"的客群 [10]
巴奴火锅人均消费额走低,收入不及凑凑此前表现,凭什么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6-18 01:40
公司上市及行业定位 - 巴奴毛肚火锅递交港交所主板上市申请,定位为"品质火锅"品牌,以"毛肚+菌汤"为招牌产品 [3] - 公司自称是中国品质火锅市场中按收入计的最大火锅品牌,并向弗若斯特沙利文支付40万元报告费用 [3] - 品质火锅市场定义为人均消费120元以上,2024年规模达741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10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8% [3][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4.33亿元、21.12亿元、23.07亿元,净利润从-519万元增至1.23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7.09亿元,净利润5516.2万元 [4] - 经调整净利润率从2022年2.9%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10.8% [6] - 餐厅运营相关服务收入占比超96%,2025年第一季度达6.96亿元 [7][8] 运营数据 - 采用全自营模式,截至2025年6月9日在全国39个城市拥有145家直营门店 [8] - 门店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15.2%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23.7% [10] - 翻台率从2022年3.0次/天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3.7次/天 [10] 市场竞争与消费趋势 - 2024年人均消费142元,高于海底捞(97.5元)和凑凑(123.5元),但呈现下降趋势 [9][11] - 一线城市人均消费从2023年197元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159元 [9][10]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以23亿元(3.1%份额)领先凑凑(16亿元,2.2%份额) [11][13] - 凑凑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26.5%至19.48亿元,促使其人均消费下降13.2% [13]
海底捞22元工作餐背后:餐饮巨头的下沉生存战
搜狐财经· 2025-06-18 01:40
消费分级策略 - 公司推出22元自助午餐,价格仅为火锅人均消费的四分之一,瞄准白领午餐市场[1] - 从数百元火锅到15元盒饭,公司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价格带全覆盖,适应消费分级趋势[1] - 客单价已降至97.5元,午市闲置率高达40%,反映餐饮时段经营困境[4] 时段经营创新 - 将员工食堂升级为对外营业的"能量补给站",北京推15元荤素套餐,西安试22元自助模式[5] - 通过早餐茶叶蛋、午餐盒饭、夜宵冒菜等模块化经营,翻台率提升至4.1次/天,较行业平均高30%[8] - 与库迪咖啡便当策略类似,实现"闲时产能变现",构建全时段经营体系[5] 供应链复用与品牌矩阵 - "红石榴计划"孵化11个子品牌,形成从正餐到快餐的消费金字塔[7] - 焰请烤肉复用火锅腌料,冒菜复用火锅食材,中央厨房效能最大化[7] - 员工餐标准直接转化为商品,实现人力、场地、原料三重资源复用,边际成本趋近于零[7] 区域化运营策略 - 西安推自助餐,北京卖卤肉饭,实施"千店千面"差异化策略[7] - 赋予区域门店自主定价权,15元套餐与22元自助并行不悖[8] - 与呷哺呷哺副牌标准化失败案例形成对比,展现灵活运营优势[7] 行业转型逻辑 - 427亿年营收面临增长压力,行业转向"存量挖潜"模式[11] - 通过供应链优势实现价格下沉,组织变革应对市场碎片化[11] - 从郑州盒饭到西安自助餐,持续两年的"午餐革命"验证商业模式迭代能力[11]